《归去来兮》为史祥老师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工作经历、日常生活等等的随笔汇总。
他热爱生活、品味人生,把一些生活场景渲染得生动有趣,如街上《烤薯飘香》;他热爱亲友、细心体贴,是一个真性情、有担当的男人,岳父车祸猝然过世,他忍不住悲伤而连夜秉笔成文;他热爱学生、寓教于乐,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把《今天的语文课》改编成一幕幕鲜活的剧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的回忆性文章把我们带回那些旧时岁月,唤起同龄人的亲切回忆。有几篇短文,如“剃头”之后去《洗澡》,场景如在眼前,心酸而甜蜜。全书多有此类文章,读者可以去细细品味。
《归去来兮》为一位语文老师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工作经历、日常生活等等的随笔汇总,文章追求生活气息,接地气,有质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史祥回忆童年的悠闲和清苦,品味少年的自卑和艰难,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细腻,体验生活的充实和无奈,热爱教书的活泼和美好,享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发掘人性的光芒和崇高,崇尚真善美,富有正能量,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第1辑 旧时光·家人
挨打 翻车 怀念容酒 叫卖 矿山的童年记忆
老街 茅山之红色记忆 剃头 理发 美发
童年牧歌 我们村上有条路 洗澡 鞋子
行香一去十年祭 行香中学的那些事儿 走过那条小河
小懒胚 懂事 “搭”蚊帐 绞肉机
买菜 老爷车 又忆那年高考时 那一个酒瓶啊
在父亲节 妈妈 岳父 在三八节献给孩子妈
写在儿童节 走出自己的世界 死相
的名字,悲催的分数 父父子子 外婆
第2辑 生活·旅痕
办公室 别了,亲爱的小桑树 饼 红烧肉
烤薯飘香 老朱 绿色心情 默默有“蚊”
年少轻狂 藕 纰漏的尴尬 青春的期盼 孙然,走好
心底的油菜苗 夜骑 一个即将谢幕的女生的真情告白
一片红土 幼儿园 船到桥头自然直,爱到桥头家自成
金镶玉,鹏归巢 两只蝴蝶 职业病 粽叶香 我和英语的爱恨情仇
阿婆茶 宝华旅思 龙山旅思 茅山随行记 远上茅山石径行
云南六日行
第3辑 师生·课堂
五·二○,老师 表彰 大池 带着孩子们卖菜
教师节的礼物 梨子甜津津 卖报 廿三班之殇
晒晒孩子的老师们 投诚 写作老师苏学文
学生赵江 最厚的红包 作为教师,我又收礼了
由一道对联命题谈谈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
对联 葛洪琐记 隔离 公开课 监考和白纸
今天的语文课 随笔宣读课 小小一张“卡”
一颗板栗 一则新闻标题的研讨 一张面纸一番情
第4辑 号外
拜谒徐明墓 逼 从“向”字说说道教的建筑审美
大圣塔记 祭杜十娘文 句容小赋 蜜蜂
三多三少叹读书 A厂归来话节约 一碗甲鱼汤
走在路上 茶杯 颂歌献给白衣天使 葛仙湖
公园咏怀 男人如酒 男人四十祭 你的眼神
星星点灯 星之思 燕子 早春 紫云
无题 跟着史祥学语文 回忆大猪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随过的老师
心若在,梦就在
后记
茅山之红色记忆
大茅峰是茅山主峰,海拔372.5米,西北近侧有座小山头,叫作望母山,这个名称有一个历史传说。元朝末年,军阀割据,经济凋敝。常遇春还是个青少年,在此垦荒耕种,土地面积4.8亩,“四亩八”的地名遂沿用至今。常遇春膀大腰圆,膂力过人,劳作辛苦,常常饿着肚子。每近中午,他就爬上这座小山头眺望,等着母亲送饭来。一次常母赶路甚急,不慎跌倒,饭食洒落,急忙用手抓捧,饭粒里夹进很多沙子。常遇春饥饿难耐,狼吞虎咽,哪里还管什么沙子?吃罢,他告诉母亲,这顿饭特别饱肚子,让她以后都这样做饭。常母遂由不安转为安慰,每次都在饭里掺进沙子给儿子食用,常遇春的力气也越来越大。一次为逃避抓捕,常遇春躲在望母山的一处陡崖,身子紧靠着石壁,愣是挤出来一个人形的凹陷,不是很深,俗称靠背石。据说,腰酸背疼的人,去影壁里靠一靠,就会缓解许多。可惜我1993年去茅山中学工作的时候,这块石头已经被毁,原因不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常遇春虽没成仙,此山却因之传名。今天,此山更有名气了。
1995年是抗战胜利50周年。镇江地区所有党员交了一笔特别党费,在望母山顶上建成了一座纪念碑,由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纪念碑宽6米,高36米,须弥高3.13米,寓意由镇江市31.3万共产党员捐资所建;317级台阶分为6组,每50级台阶为一组,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最后17级为一组,纪念“弯弓射日到江南”“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战斗胜利的6月17日。
茅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八个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新四军的战斗区域。陈毅元帅的足迹曾走遍这里的山林沟壑。新四军军歌庄严雄壮,“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茅山林场在大茅峰的西山坡上,按陈毅元帅手书的“东进”笔迹,挖凼栽种常绿松树。冬季时,其他树木都叶落枝枯,唯这常绿松树郁郁葱葱、字迹显明、气势恢宏,在山下老远就可以看到。松林后称“东进”林,林场也改名东进林场。我曾经带着作文兴趣小组的学生钻进过这片树林。大树底下无茂草,山林里并不难行,只是一旦身在其中,就无法确知自己走在“东进”两字的哪一个笔画上了,所谓“不知东进何笔画,只缘身在此林中”。
1995年9月1日,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的陈焕友来茅山为纪念碑揭幕。翌日,正是新学期开学之日。我们学校坐落在望母山脚下,仰头可见纪念碑。碑身巍峨,依托了山的高度,像一支胜利之剑直插云霄,洋溢着中国人的志气;又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着民族的前程。我带着初二(3)班的全体学生列队向纪念碑迸发。学生每人带着亲手用白纸折出的花朵,奉献于碑前,向革命先烈表达我们的敬仰和感恩。纸花或系于松柏枝上,或献放于碑座之上,全班列队致敬,班长曹永静致辞。我也讲话勉励同学们纪念过去的胜利,迎接未来的胜利。师生沐浴着山林之清风,也沐浴着民族之忠风,身为之一爽,心为之一凛。
我有个学生李蒙,家住在望母山下,就在这年冬天,除夕之夜,他父亲燃放鞭炮,偶闻回音,惊诧莫名,惶惑之余,邀集邻众,连放齐听,“嘟嗒嗒、嘀嘀嗒”,竟有铿锵之声,众人连连称奇。遂有老教师毕步青写成一文在《句容日报》发表,“碑前放鞭炮,山下响军号”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为茅山一绝,后被收入大上海吉尼斯纪录。曾有司号员来听过,说是冲锋号之音。难怪冯小刚慕名带着《集结号》剧组来茅山吹响了集结号。传说新四军的一个小司号员在此战斗牺牲,英灵长在,为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呐喊冲锋。无数游人来此验证音效奇观,无不流连而叹,啧啧而去。来了无数声学专家,反复研究,种种假设,终无定论。又有好事者,在别处纪念碑前试过回音效果,或者无声,或者呕哑嘲哳难为听。茅山人民对传说的欣然接受,远远大于探讨回音形成的原因。这就是民心民意。
刚刚发现这一神奇的声学现象之后,望母山下的小镇居民纷纷购买鞭炮向游客兜售,让他们验证验听。众人见有利可图,兜售大军日渐形成,由游击战改为阵地战,又改为歼灭战。游客一停车,摊贩们带着手中的集束大鞭炮,还有高香(上大茅峰宫观烧香祈福用的,此文不多述及,以后会写专文),一起扑向车门车窗。车辆左右挤了六七个人,如蝗虫之蠕蠕密集,如苍蝇之嗡嗡叮扰,游客招架不住,晕头转向,糊里糊涂就被拽下车来,裹挟而去。
再说那些游客在疑虑和惶恐中,听不懂这些挟持者的方言,只看到他们兴奋的双眼,搞不清怎么回事,显出无助的神态,却找不到求助的对象。摊贩们说可以代为燃放,边说边放,然后伸手,收费,狮子大开口,露出狰狞面目。游客们哪里还有游玩的乐趣,胆小的赶紧掏钱,在摊贩们得意的哄笑声里,屈辱尴尬,逃窜而去。甚至还有摊贩故意把高香放到游客手上,然后一松手,高香落地而碎,再伸手,索赔。这分明是一种讹诈。当然也有胆大的游客,敢于自己放鞭炮。不过商业的逐利行为永无止境,小贩们兜售的劣质鞭炮,安全隐患突出,甚至出现炸手现象,双方纠纷不断,游客意见汹涌。利益驱动之下,一些摊贩早已没有了山区人民的淳朴,也没了老区人民的正气,乱象纷呈,乌烟瘴气,严重玷污了圣山的英名。
这些现象纷纷激怒了大多数的小镇居民,政府顺应民意,坚决取缔,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圈地拆迁,建成一座公园,隶属于茅山新四军陈列馆。乱象遂止,清新淳朴之风复来,军号铿锵之声再现。
提到茅山新四军陈列馆,名声就大了去了。王必成、吴仲超、段焕竞、江渭清都归葬此处,他们都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新四军领导干部。馆前,各种式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就挂了很大一面墙,馆里还陈列着各种退役的飞机、坦克、火炮等。那时,我晚饭后散步,常去逛逛,一来二去,就与门卫老师傅熟识了。他向我介绍说,那架歼击机是南京军区免费赠予的。馆方派人去机场拆解、打包、运回、组装、安放,这样下来还花去2万多元。那时我的月工资才300来元,没有任何奖金。可见国防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全人类若能和平相处,把国防开支化为民生,能解决多少问题啊!那时游客很少,日子清静,老人很健谈,所以我总能听到不少新鲜的内容。他说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每年都会不定期来馆,自行购买门票,戴着墨镜,压低帽檐,不多说话,便服而人,低调地向陈毅元帅的全身铜像献花。老人说,其实自己能认出,但从不点破,也不套近乎。陈毅元帅铜像比真人略大一些,站在矮矮的基座上,不刻意拔高,倒更让元帅站在民间,活在人心。
……
P21-23
认识史祥老师有15年了。记得还是在2001年8月,茅山道院在句容宾馆举办“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国际道教文化研讨会,他利用暑假来做义工,参与会议的筹备工作,也参与一些茅山道院报刊的编辑工作,他的文学功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计划编纂《百年茅山道教》,期间整理光绪年间的《茅山志》,有一篇序文,是手写草书繁体,无标点,有些字很难辨认,读起来很费力,我让他帮忙断读一下,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的古文功底又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其后多年,史祥老师一直关注着道教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曾给我和潘一德合编的30多万字的《茅山道教志》校对过全文,速度快、质量好、热心热情。每年元旦,句容葛仙观都举行新年撞钟祈福仪式,他都会主动参加,做点义工,虔诚执着。有时,他还给我们提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说明他对道教的宫观管理和道教文化建设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他对我国的本土宗教有着天然的感情,也默默追随我多年。如今,他即将成为我们茅山道教的皈依弟子,我希望他能沉稳大气、潜心研修、提高学养,为茅山道教做出更多贡献。
我的案头,躺着他送来的《归去来兮》书稿校样。及至翻阅书稿,我对他才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热爱生活、品味人生,把一些生活场景渲染得生动有趣,如街上《烤薯飘香》;他热爱亲友、细心体贴,是一个真性情、有担当的男人,岳父车祸猝然过世,他忍不住悲伤而连夜秉笔成文;他热爱学生、寓教于乐,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把《今天的语文课》改编成一幕幕鲜活的剧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的回忆性文章把我们带回那些旧时岁月,唤起同龄人的亲切回忆。有几篇短文,如“剃头”之后去《洗澡》,场景如在眼前,心酸而甜蜜。书中还写了他个人的独特经历,《挨打》后又《翻车》,通过精彩的描写,突出动作性,让人感慨生活的不易和艰辛。全书多有此类文章,读者可以去细细品味。
他说自己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范文,供他们模仿,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如此看来,他真是一个有心人,有心于学生、有心于生活,于是积沙成塔、汇总为书。书名“归去来兮”多少表现出恬淡闲适之意,符合一个文人的心态和风格。
去年,句容三中为了申报四星普通高中,需要编撰校本教材《茅山道教文化简说》,史祥老师来道院寻找材料,恳请于我,我欣然为之题词。此次,他个人出书,执弟子之礼,认真恳切,请我为之作序。任何人,只要拥有上进心,焕发正能量,都是值得肯定和奖掖的。我教务事务繁杂,大致翻阅一下,姑且写篇短文,权当作序言吧。
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杨世华
2015年8月18日,于茅山崇禧万寿宫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亲。母亲艰苦劳作,甚至通过有偿献血来支撑子女的学业,伟大自不必说。父亲眼光高远,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常抓不懈,终于让三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名震一方。父亲让我坚持写日记,这成为我生活的要素,积累甚多,受益颇深。借此,我的文笔长年保持流畅,不至于枯涩凝滞。此外,妻容儿乖,也给了我生活的愉悦和幸福。
除了记叙自己的生活,职业也影响着我。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应该经常写写范文。记得当初,张远春老师在课上读自己的文章,我们被感染得潸然泪下。朱旭明、陈晖、张才光、朱声琦这些恩师,让我对语文深深迷恋。教学中,我和张云老师都喜欢写写范文,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多了,就想汇总成集。但我一时下不了决心。张金保老师肯定我,文友戴玉娟鼓励我,杨莹帮助我,同学唐金成夫妇支持我。大学好友陆雨林、郑伟也很给力。大学聚会后,老书记尹美英多次热情表扬我,让我甚感温暖。此外,更有众多的学生粉丝表示捧场。心动之后是《归去来兮》的冲动,冲动之后就是行动。
感谢师父杨世华亲自作序,感谢九霄道人题写书名,感谢同学简祖平对我个人多方面的高度评价,感谢老友戴兆坤篆刻助兴,感谢张志成导演给我专业留影。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回忆童年的悠闲和清苦,品味少年的自卑和艰难,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细腻,体验生活的充实和无奈,热爱教书的活泼和美好,享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发掘人性的光芒和崇高,崇尚真善美,希望读者能感受正能量。如此,我愿足矣。
已然《归去来兮》,还将《一路走来》,敬请期待。
史祥
2015年5月14日
他热爱生活、品味人生,把一些生活场景渲染得生动有趣,如街上《烤薯飘香》;他热爱亲友、细心体贴,是一个真性情、有担当的男人,岳父车祸猝然过世,他忍不住悲伤而连夜秉笔成文;他热爱学生、寓教于乐,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把《今天的语文课》改编成一幕幕鲜活的剧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的回忆性文章把我们带回那些旧时岁月,唤起同龄人的亲切回忆。有几篇短文,如“剃头”之后去《洗澡》,场景如在眼前,心酸而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