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圣陶散文/世纪文存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散文创作的中坚,后来又成为开明派散文的代表,其散文被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选录的篇数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本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精品百来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厚厚二十五卷《叶圣陶集》,散文占到十七卷,而通常所说的文学散文,亦即小品或称作美文的,至少也在百万字以上。我们从中挑选出九十六篇,分写实、写意、写人、写景、文心五类,辑成本书。可以说,叶氏散文的精华大致囊括于此了。本书收入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写  实·

 伊和他

 生 活

 寒晓的琴歌

 晓 行

 啼 声

 丛墓似的人间

 骨牌声

 深夜的食品

 苍 蝇

 希 望

 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过去随谈

 三种船

 书 桌

 乐山被炸

 桡夫子

 在西安看的戏

 荣宝斋的贡献

 刺绣和缂丝

 我和商务印书馆

 记我编《小说月报》

 略述我的健康情况

·写  意·

 没有秋虫的地方

 藕与莼菜

 将 离

 客 语

 卖白果

 昆 曲

 做了父亲

 牵牛花

 看 月

 苏州“光复”

 说 书

 写不出什么

 掮枪的生活

 儿子的订婚

 天井里的种植

 几种赠品

 过 节

 骑 马

 出

 中国人站起来了

 融合起来了

·写  人·

 记徐玉诺

 记佩弦来沪

 白 采

 好友宾若君

 两法师

 赤着的脚

 追念陶元庆先生

 春联儿

 邻舍吴老先生

 我们的骄傲

 胡愈之先生的长处

 略谈雁冰兄的文学工作

 驾 长

 夏丐尊先生逝世

 “生活教育”

 “相濡以沫”

 济之先生逝世

 朱佩弦先生

 纪念杨贤江先生

 回忆瞿秋白先生

 佩弦周年祭

 纪念侯绍裘先生

 悼剑三

 俞曲园先生和曲园

 追怀调孚

 我钦新凤霞

 《郑振铎文集》序

·写  景·

 记游洞庭西山

 假 山

 谈成都的树木

 我坐了木船

 过三峡

 从西安到兰州

 游临潼

 坐羊皮筏到雁滩

 登雁塔

 游了三个湖

 黄山三天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登赐儿山

 参观苏北水利工程

 荒沙的改造

 林区二日记

·文  心·

 侮辱人们的人

 诗的泉源

 第一口的蜜

 诚实的自己的话

 其实也是诗

 文章例话

 背影(朱自清)

 辰州途中(沈从文)

 邓山东(萧乾)

 杂谈我的写作

 暴 露

 揣 摩

 我和儿童文学

试读章节

朝阳还没升高,我经过田野间,四望景物,非常秀丽且静穆。一带村树都作浅黛可爱的颜色,似乎正在浮动。我便忆起初见西湖时的情绪:那时是初夏的朝晨,出了钱塘门,经过了一带石壁,忽然间全湖在目。环湖的浅青的山色含有神秘而不可说的美,我只觉无可奈何,同时也遗忘了一切。这是一种不可描绘的情绪,过后思量,竟是我生享受美感的很满足的一回。现在那些远处的村树仿佛是连绵的青山,而我所得的印象又与初到西湖时相似,然则我不是野行,竟是在湖上荡桨了。我原有点渴忆西湖呢,不料无意间得到了替代的安慰。

田里的麦全已割去。农人将泥土翻转来,更车了河水进来浸润着,预备种稻。已成形而还不曾长足的蛙就得了新的领土。他们狭小的喉咙里发出阔大而烦躁的声音,彼此应和,联成一片。他们大多蹲在高出水面的泥块上,或从此处跳到彼处;头部仰起,留心看去可以看见他们白色的胸部在那里鼓动。当我经过他们近旁的时候,他们顺次停止了鸣声,极轻便地没入水中。不一会,我离他们较远,一片噪音又在我背后喧闹了。

印有人及家畜的足迹的泥路上竞没一棵草。两旁却丛生野草,大部分是禾本科的植物,开着各色的小花——除了昆虫恐怕再没有注意他们的了。细小而晶莹可爱的露珠附着在花和叶上,很有可玩的意趣。远处粪肥的气味微微地送入我的鼻管,充满着农田生活的感觉,使我否认先前的假想:我并不在清游雅玩的西湖上。

我走到一个池旁。岸滩的草和傍岸的树映入池中,倒影比本身绿得更鲜嫩,更可爱。这时候池面还没受日光的照耀,深蓝色的静定的池水满含着沉默。池面的一角浮着萍叶,数叶攒聚处矗起些桂黄色的小花——记得前几天还没有呢。偶然有些小鱼游近水面,才起极轻微的波纹,或者使萍花略微颤动。

靠着池的东南岸是一所破旧的农舍,屋后有一个水埠通到池面。我信足走去,已到了那所屋舍的前面。一扇板门开着,里面只见些破的台凳和高低不平的泥地。门旁两扇板窗都撑起,一个女孩儿站在窗下。屋前一方地和屋的面积一样大,铺着长方的小砖,是他们的曝场。

那女孩儿有略带红色的头发,非常稀疏,仅能编成一条小辫子;面孔很瘦削,呈淡黄色;眼光作茫昧的瞪视。她见了我,只是对我看,仿佛我身上丛集着什么疑讶。

我不曾走过这条路,看前面都种着豆,不见通路,疑是不能通过的了。便问她道:“从这里可以到那条河边么?”这个问询减损了她疑讶的神情的大部分,她点头道,“转过去就是。”我答应了一声,再往前去。她又说,“但是豆叶上全是露水,要沾湿你的衣裳和鞋。我说“不要紧”,就分开两边的豆茎,顺着很狭的田岸走去。我虽然没听她的话,心里却感激她对于我——她的不相识者——的好意。

走完了种豆的地方便到河岸,我的鞋和衣裳的下半截真湿了。河水和池水一样地深蓝和静定,但因潜隐的流动有几处发出光亮。对岸的田里有几个农人在那里工作,因田地的空旷显出他们的微小。和平而轻淡的阳光照到田面,就像对一切给与无限的生意,一条田岸,一方泥土,和农人手里的一柄锄头,都似乎物质里面含有内在的精神。

我站着望了一会,便沿着河走。在我的前路有两个农人在那里车水:一架手摇水车设在岸滩,他们俩各执一个柄摇动机关,引河水到田里。不多时我已到了他们俩眼前。一个农人非常高大,露出的皮肤全是酱一般的颜色;面部皱纹很多,有巨大的眼睛和鼻子。他约摸四十多岁。又一个是二十出头的年纪,面目很像城市间的读书人;皮肤也不至于深赤;但是他四肢的发达的肌肉可以证明他是久操农作的人。他们俩只顾工作,非但不交一语,并且不看一看共同操作的伴侣。这个情形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遇见,锯开一段木头的两个木匠,同一作台的两个裁缝,都是好像没有第二个人在他们旁边似的。旁人看着他们,就要想他们何以耐得这般寂寞。其实旁人不就是他们,究竟寂寞与否怎便能断定呢!

水车引起的水经过一条临时掘成的沟流到田里。那条沟横断我的前路,而且有好些湿泥壅在两旁。我提起了农服,正要跨过那条沟,那个年长的农人笑着对我说,“须留心跨,防跌交。”他说时两手停了工作,那个年轻的也停了,繁喧的水车声便划然而止。

我说,“不妨事,我能跨。”身体略一腾跃,已过了小沟。我来这一条未尝走惯的路上觉得一切的景物都新鲜,看农人车水也有趣味,时光又很早,所以就停了脚步。

他们俩见我过了小沟,便继续他们的工作。那年长的看着我问道,“先生是在那边学堂里的么?”

“是的。”

“那里的学生不止二三百吧?”

“不错,四百有余。”

“那些学生真开心,我从你们墙外走过,只听见他们笑和闹。大约不会有逃学的了。”

“逃学的确然没有。”停了一会,我问他说,“今年的麦收成想还不差,结实的时候不曾有过大风雨呢。”

“今年很好,五六年没有这样的收成了。”

“现在你这块田预备种稻了?”

“是的,”他指着五十步外一方秧田说,“那里的秧已长得那么高,赶紧要插了。”

我望那方秧田,柔细而嫩绿的秧生得非常整齐,好似一方绿绒。那种绿色是自然的色彩,决不能在画幅中看见,真足以迷醉人的心目。

他接着说,“我们在这田里车足了水,更犁松了泥土,就可以插秧。至迟到后天下午我们必得插秧。”他说时脸上有一种欣悦的神采,更伴着简朴真挚的微笑。

我说,“此后你们要辛苦了,添水拔草等工作你们天天要做,四无遮盖的猛烈的太阳又专和你们为难。你们以为这些是苦楚不是?”

“我们的日子自然不及你们那么舒服,但是也不见得苦楚。你们看我们以为苦楚,其实我们是惯了。我们乡村里的人谁不曾将两腿没在水田里尽浸?谁不曾将身体挺在太阳光中尽晒?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管什么苦楚不苦楚?”

“你们一定爱你们田里种的东西。”

“那自然,那是我们的性命。我们看他们很顺遂地发达起来,就好比我们的性命更为坚固且长久。前年那些天杀的小虫来吃我们的稻:一块田里的稻都已开花,忽然每棵稻的中段都折了,茎也枯萎了。留心看去,都是那些天杀的在那里作恶j我们没有法想,只对着稻田叹气!”他引起了以往的愤恨,语音便沉重且有停顿——这是乡村中人普通的愤恨的征象。

“你们为什么不捕捉?城里曾经派出许多人员教你们预防和捕捉的法子。”

序言

厚厚二十五卷《叶圣陶集》,散文占到十七卷,而通常所说的文学散文,亦即小品或称作美文的,至少也在百万字以上。我们从中挑选出九十六篇,分写实、写意、写人、写景、文心五类,辑成本书。可以说,叶氏散文的精华大致囊括于此了。

写实是叶圣陶散文的特点。阿英称赞他的“每一篇小品,真不啻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优美的,人生之诗”。作为新文学史上的写实派大家,叶圣陶力主文学反映人生,描写平民百姓“血与泪”的生活。他特别擅长表现妇女、儿童、小市民的人生。《伊与他》是一幅惟妙惟肖的母子亲情图:皎洁的月光下,儿子在年轻母亲怀中戏耍;不料孩子手中的玻璃球击中了妈妈的脸颊。顿时,疼痛、泪水、啼哭、微笑、亲吻、爱抚,在母子间齐发并作。作品显示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爱、美、光明。《寒晓的琴歌》对一群被迫卖唱的小歌女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生活》用特写镜头对准城乡茶馆,对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整日泡在茶馆中的小市民芸芸众生及其灰色卑琐的人生,作了针砭。《骨牌声》和《深夜的食品》以有闲阶级的夜生活为题,前者通过通宵达旦的打牌声,陈说赌博打牌的害己损人;后者写为夜生活服务的夜宵叫卖者及其食品,揭示有闲者的寄生奢糜生活。与小市民、有闲者庸凡鄙俗的人生相比,作者笔下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积极进取的人生。《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是一曲高昂激越的人生战歌,描绘了五卅运动波澜壮阔的伟大场景,显示了“粗布短衫露着胸的朋友”——工人阶级的雄姿。这篇千字短文凝聚着厚实的历史内涵:不仅摄下了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瞬间,也记录了作者本人历经了革命运动的锤炼,在思想认识上的长足进步。三四十年代,叶圣陶写了许多忧国忧民、宣扬抗日救国的作品。《乐山被炸》叙述乐山寓所被日机轰炸,夷为焦土,作者与乐山群众一起,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不但没有丝毫颓丧屈服,相反更激起对敌人的仇恨。叶氏的写实散文重视文学真实性,善于以有血有肉、鲜活跃动的细节描写,摹状人生,刻画人物。《三种船》以工笔画的技法,精雕细刻地将故乡三种航船的形态、特点、异同、兴衰以及船家服务、乘客心态等等,描摹得细致入微。《在西安看的戏》、《荣宝斋的贡献》、《刺绣和缂丝》等,记述新中国对戏剧、绘画、手工艺术的关爱。写于九十高龄的《略述我的健康情况》融健康状况于自传履历之中,笔锋遒健苍劲,是一篇带有绝笔性质的万言传记。

如果把叶氏的散文比作交响乐,他的写意散文就是其中的华彩乐章。写意散文,顾名思义,就是托物言志,借事寄情。茅盾说过,叶圣陶早年“以为‘美’(自然)和‘爱’(心和心相印的了解)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而且是‘灰色’的人生转为‘光明’的必要条件。‘美’和‘爱’就是他对生活的理想”。他的写意散文正是沟通爱与美的渠道。叶氏生于苏州而长年定居上海,对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城市的畸形都市文明,有着切肤的感受。他的散文对此进行了鸟瞰式的扫描。他的写意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青少年时代的旧闻趣事,如《苏州“光复”》、《掮枪的生活》、《骑马》等,追怀逝去的金色年华。二是抒发离愁别绪,表达对爱人、亲人、友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代表作《将离》被朱自清称作是描述“别恨”的“缠绵悱恻”的文字。《客语》诉说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惆怅意绪,写得跌宕腾挪,愁肠百结,撼人魂魄。三是夸赞眷恋故乡的特产和独有的风情习俗、文化遗存,倾吐浓浓的乡思乡情和恋乡情结。《昆曲》、《说书》、《过节》皆属此类。摹状故乡里巷间叫卖白果的担子、火炉、镬子,《卖白果》是一曲充满乡音乡调的吆喝叫卖歌,极富风致神韵,流荡着一股馥郁的人情美和生活美。当“秋凉微径”,故乡响起“美妙的秋之音乐”的时候,上海却仍然是“井底似的庭院,铅灰色的水门汀地”,到处是死寂、窒息,《没有秋虫的地方》借故乡的秋虫秋声,诅咒上海“连秋虫都不屑于居留”,简直如同“荒漠无味”的人间沙漠。《藕与莼菜》写的似乎是故乡的特产,骨子里透出的却是对故乡强壮健美的乡男乡女和乡风乡俗的赞美怀恋。《牵牛花》和《天井里的种植》都写在上海牢笼似的庭院里栽种草木花卉,给燥干枯槁的生存空间增添一丝绿色春意。这些写意散文蕴含着哲理思辨和象征色彩,借树木花草之酒,浇胸中郁结的块垒不平。意味深远,寓意绵长,写得既隽永清新,又柔中带刚。叶圣陶所要写的意,言的志,寄的情,无非是对黑暗现实的厌弃,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对理想生活——真、善、美、爱、光明的执著与期盼。

捕捉特征,画龙点睛地刻画人物,是叶圣陶散文的又一特色。他的写人名篇《记佩弦来沪》,写朱自清“总是慌张的”,“行步急遽”,“在学校里作课前准备,他全神贯注,表现于外面的神态是十分紧张”,“什么都认真。认真的利害,自然见得时间暂忽,如何叫他不慌张呢?”寥寥数语,把主人公惜时如金、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勾画得十分清晰鲜活。《记徐玉诺》先评说他的诗文,在侃侃的谈论中自然而然地介绍了诗人的身世;最后笔锋一转,在结尾处突兀地补叙两人初见时的外貌举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相濡以沫”》以一句成语概括鲁迅的爱心爱意:“鲁迅先生的影响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奉行‘相濡以沫’的信念。”《春联儿》写大后方劳苦大众在逆境中仍心系抗战。《我们的骄傲》和《邻舍吴老先生》颂扬老一代知识分子凛然的民族正气和坚贞不屈的高尚操守。此外,叶圣陶的写人散文还刻画了胡愈之、沈雁冰、陶行知、郑振铎等一大批文化人的群像。作为中国脊梁的这些优秀分子的人生之路,在作者笔下真的成了一首首成功的、优美的人生之诗。

叶圣陶的写景散文富有诗意。写于解放前的有揽胜太湖的《记游洞庭西山》,评说假山艺术的《假山》,描述绿荫之美的《谈成都的树木》以及记叙乘坐木船历险三峡的《过三峡》等。建国后作者经常外出巡视,一九五三和一九五四年之交的陕甘之行,以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游历江苏、内蒙,留下了《从西安到兰州》、《游临潼》、《坐羊皮筏到雁滩》和《荒沙的改造》、《林区二日记》等游记华章。他不但观赏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胜景,领略了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壮美,而且豪情满怀地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写景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游了三个湖》和《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两篇。三个湖指太湖、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全篇采用对比手法,先是今昔对比:三湖都进行了清淤疏浚,都建立了疗养院,都移风易俗变脏乱为整洁。次写游览印象。玄武湖突出湖边的一抹城墙,把城墙的线条与颜色同玄武湖的水光、紫金山的山色相映互衬,写尽此中独有的美。写太湖美则强调“浩渺无际”的静趣,“湖波拍岸”的韵律,以及“风雨晦明,云霞出没”时光和影变幻的动感。对西湖极力赞美:“仿佛是盆景”似的小巧、娟秀。两个洞指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前者极低极窄,洞底有伏流,仅容一小船出入,进洞需贴卧船底。后者在高山之上,洞内有悬空瀑布,山水从天跌下,轰然作响。两个洞都有水,一高一低,一动一静,一奔泻一缓流,一仰视一俯瞰。两相比照,叹为奇观。把三湖两洞的历史变迁和蕴藉的美,用如此素朴简练而又轻巧洒脱的笔致,娓娓道出,真是大手笔。

叶圣陶是一位资深文艺批评家、鉴赏家。早在五四时期就写下许多卓有见地的新文学评论。三十年代他和挚友朱自清、俞平伯共创解诗学。朱、俞分别侧重于对白话新诗和古典诗词作本体上的解析。而叶则根据美学原理,开风气之先,对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率先提出了多元化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对现代小说、散文、诗歌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微观上的透视剖析,对中国现代文学诗文小说的鉴赏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书从大量评论中,精选十八篇,从中既能窥见叶圣陶在这方面成就之一斑,也可以当作精品散文来阅读欣赏。

林乐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圣陶散文/世纪文存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圣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13397
开本 32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3
出版时间 2000-06-01
首版时间 2000-06-01
印刷时间 200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4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