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着重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典型作品、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民俗风情等,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彰显非遗的魅力与特色。这套丛书,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非遗故事”讲述得再精彩些、生动些、浅显些,让读者朋友阅读更愉悦些、理解更通透些、记忆更深刻些。这套丛书,反映了浙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全貌,也为浙江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财富。

嵇锡贵、陈趣联、柯妮赛主编的这本《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就是该套丛书之一,共分四章,介绍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源起、发展历史、特色、传承、保护情况等几个方面。

内容推荐

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慈溪等地。越窑青瓷之精美独特,在中国前期瓷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越窑的制瓷技艺、造型水平和装饰工艺,均极其成熟,影响广泛而深远。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为其他瓷窑模仿借鉴和引进之对象。嵇锡贵、陈趣联、柯妮赛主编的这本《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方面内容。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越窑青瓷概述

 【壹】历史沿革

 【贰】地域分布

 【叁】沉寂后的复兴

 【肆】经典器物

二、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壹】龙窑

 【贰】制作技艺

 【叁】工艺流程

三、越窑青瓷的文化艺术内涵

 【壹】文化内涵

 【贰】艺术特征

 【叁】审美价值

 【肆】乡风民俗

四、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壹】传承谱系

 【贰】保护与发展

 【叁】文化交流与传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等。其中,刻花、划花最为常见,变化脉络清晰,伴随着越窑的整个发展过程。花纹有植物纹、动物纹、昆虫纹、人物纹、几何形纹等,形式多样,构图美观。上林湖越窑初创时期为唐早期,青瓷制作粗糙,釉层薄而无光泽感,但已出现刻花。

到了唐中期,刻划兼施的花纹明显增多,刻花、划花少见。花纹以荷花为主,还有荷叶纹、鱼荷纹等。荷花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形状各异,丰富多彩;荷叶纹也有二叶纹、四叶纹。这类荷花、荷叶纹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纹饰。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分,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此种装饰技法—直沿用到五代。

唐晚期,刻划兼施的花纹几乎不见,而盛行划花。虽然器物仍以素面为主,但划花占有—定的比例,明显比前期增多。花纹仍以荷花、荷叶纹为主,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荷叶、荷花飞鸟纹等。花纹各异,构图注重对称,线条挺拔健壮,自由奔放。花纹主要装饰在碗、盘的内底、盒盖面上。这些荷花纹的形状基本上保持着前期的特征,但花纹的布局,从碗内壁通体缩小到内底;荷叶由大变小,呈不规则三角形状。碗、盘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划棱线的装饰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较前期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开的荷花。

到了五代,器表装饰仍以素面为主。划花在继承晚唐风格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细线花,纹样有龙纹、交枝四荷纹、交枝四花纹、缠枝纹、朵花纹、波浪纹等。刻花仍比较少见,花纹有仰覆重莲瓣、龙纹等。

至北宋早期,划花是最盛行的一种装饰。线条纤细、流畅、繁密,构图讲究对称,布局圆满,这些成为划花的重要特征。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最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植物类的花纹有四缠枝花、四交枝花、二缠枝朵花、二缠枝菊花、荷花、四叶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鹦鹉衔枝纹、云鹤纹、双凤纹、飞鸟二缠枝朵花、飞鸟四缠枝朵花、龟伏荷叶纹、鸳鸯戏荷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牡丹花、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双凤牡丹纹、波浪纹等。其中有许多莲瓣纹往往先用细线划好图案,然后在花瓣轮廓线外侧用斜刀刻出深浅的粗线条,使整个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晚期时,划花、刻划花明显减少,刻花增多,但所装饰的纹样简单、草率、呆板。虽有少量比较精细的制品,但远不及早期制品那样精致。此期的纹样有朵花、双线朵花、二缠枝朵花、四缠枝花、菊花、荷花、荷叶、莲瓣纹、牡丹花、双蝶纹、鹦鹉纹、摩羯纹、人物纹等。双线纹是新出现的纹饰,常见于碗、盘的内壁和壶、罐的外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形演变得挺拔修长、瘦削轻盈。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融观赏与实用为一体。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鸡首壶和青瓷虎子。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为深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鸡首昂立于肩部,器柄粗壮有力,有的柄端呈龙首形。除了用作明器外,日用的鸡首壶嘴都与器腹相通。与鸡头对称的一侧安圆股形把手,上端粘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到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头,南朝时,器身更为修长,有的还在腹部刻划莲瓣纹。鸡首壶一直流行到隋与唐早期。

青瓷虎子是越窑青瓷的另一种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头上仰,口鼻张扬,虎牙外露,环眼暴珠。双耳挺竖,须毛刚劲,面有斑纹,短颈缩项”。虎身蹲伏,背按弯曲形绳纹提梁,腹部两侧刻划飞翼。虎子的历史从考古资料看,可上溯到战国和汉代,那时的青瓷虎子造型简单,未呈虎形,到六朝时期开始有所变化。它的用途有两说,即可当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器。

P132-135

序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显著标识,也是人民群众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结晶。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创造了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既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同样值得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蔚为壮观,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浙江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文化财富,彰显了浙江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和道德传统,在中华优秀历史文明中熠熠生辉。

人民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民。为传承我们的文化血脉,维护共有的精神家园,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人民文化创造者的尊重,更是我们必须担当和完成好的历史使命。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一项一册,编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就是履行保护传承使命的具体实践,功在当代,惠及后世,有利于群众了解过去,以史为鉴,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珍、自爱、自觉;有利于我们面向未来,砥砺勇气,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快富民强省的步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继续推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传承好、弘扬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本序是夏宝龙同志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时所作)

后记

这部凝结着基层文化工作者以及“非遗”专家、学者汗水和心血的《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一书终于付梓了,作为编著者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

根据《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做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要求,2015年要完成第三批“国遗”58个项目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一书也列入其中。2015年1月,编著者受绍兴市上虞区文化馆(“非遗”中心)、慈溪市文化馆(“非遗”中心)、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贵山窑陶瓷艺术工作室的委托,着手编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一书。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及时、快捷地通过QQ在网上发送电子稿文本与图片资料,编著者不遗余力,抓紧时间,力求精益求精,前后几易其稿,终于在2015年5月初完成初稿,并送三家保护单位进行初审。而后,在各单位提出宝贵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考证与修改。7月底,将初审稿送省文化厅专家组再审后,方交付出版社出版。

在此特别感谢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宁波慈溪市文化馆、绍兴市上虞区文化馆、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感谢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和李虹老师、杭州市文化馆研究馆员林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嵇锡贵、杭州市西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宋雅清、慈溪市文化馆(“非遗”中心)陈趣联、绍兴市上虞区文化馆(“非遗”中心)柯妮赛及贵山陶瓷研究室周明明等所提供的帮助;还要感谢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迈华、孙威、施珍、陈鹏飞、俞支援、董文海、顾少波等为本书提供宝贵资料;也感谢审稿专家都一兵。

因时间仓促及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林天仁

2015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嵇锡贵//陈趣联//柯妮赛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411899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5277769
中图分类号 K876.34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