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后方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集的主题是“迁都的决策经纬与过程”,有好多选择,比如从哪里开始写起。初次接触历史题材的人,容易被扑面而来的精彩细节和新史料所淹没,我最初便被完全地淹没了。

迷茫中,相遇了一部片子,这就是国际制片彭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打捞出来的一部高清纪录片《ChildrenofChina》,翻译成《中华儿女》吧。片子一开始,那个年代一个中国小镇的生活细节就牢牢吸引住了我。听英语的发音,似乎像“灌县”,又有点像“广西”。我当时心念一动:如果是“灌县”该多好啊!可以用这段珍稀的影像开头,然后引出对四川及刘湘的介绍。

可是,这是灌县吗?

片子进行了1分钟左右出现了一个牌坊,上书“金堤重镇”四字。

一输入百度,“都江堰”这几个字跃入眼帘。小小的发现与印证,大大的开心。背负沉重使命的开篇,因为这一段历史影像,呈现出了非常不同的气质。内心对当年留下这一段影像的同行,由衷地充满感激。

“大后方”由此变得具象化:这些赶着鸭子、挑着猪去往集市的人们,就是大后方的人民。

从美国淘回来的资料中,有一组日本人拍的影片,是一个系列,叫“扬子江舰队”,主要内容是日本军队从上海沿长江西进的作战场面。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地看日本人的作战场面。没有鲜血、尸体,有的只是不断发出的号令、射击和开炮的画面。

画面里是没有中国人的。

在仔细浏览素材的过程中,一段影像让我有很深的震撼,甚至心生恐惧。

一艘舰艇上,日本人正在发射炮弹。装填炮弹的士兵,发出号令的士兵,全都默然、平静,没有表情,机器人般地重复着装炮弹、发射的过程,一遍又一遍。

发射完毕的炮弹,退出空空的弹壳,热气腾腾,掉在地上,金属之间的相撞声清晰可闻。弹壳越来越多,从一个、几个,到一堆。对于炮兵来说,他们在杀人,杀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他们有概念吗?他们也许根本没有概念,他们只是在执行长官给他们的指令,只是杀人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而已。

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朗兹曼导演的《浩劫》,想起了《朗读者》,无论是押送犹太人的乌克兰人、开火车的司机还是关押犹太人的女看守,都认为自己是在做着一份工作,丝毫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屠杀。

战争机器的可怕,写在了日本炮兵瞥向镜头的木然的眼神里,写在了热气腾腾的空弹壳上。

我毫不犹豫地将这一段用在对淞沪抗战的描写中去,这是抗战中最血腥的绞肉机,我想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呈现战争的残酷。  成堆的空弹壳之后紧接的画面,是以各种姿态死去的中国士兵的尸体。

这是美国影片《满目疮痍的土地》里面的一个段落,拍摄了大批年轻的中国士兵在战壕中死去的身影,很多人的手中都端着水杯,有一个年轻人的水杯就在嘴边。当他在战壕中感到口渴,要喝水的时候,那枚来自远方的炮弹击中了他。

惨烈而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开始,我想看到美丽而安静的田园;我想看到祖先的劳作与生活;我想看到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的笑脸。

在这一切被摧毁之前,让他们重现。

如果不是故土如此美好,家园如此温馨,中国人又如何能有这样强大的勇气,发出“就是不要同他讲和”的誓言,去对抗异常强悍的敌人?

当剪辑王祯将初编的片子放给我看的时候,伴随“苟欲夺此土者,则是夺我生也”的这段解说和何训有老师原创的音乐,出现的是一位老妇人抱着小孩,对着镜头微笑的脸,我完全不能控制,眼泪夺眶而出。

这个段落,以后看了多次,每一次都是心碎的。

“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当我们明明知道悲剧就会接踵而至的时候,注视那些不知悲剧将至的笑脸,悲怆与心碎尤甚。

愿再也不要有战争。

(徐蓓)P2-4

后记

《大后方》的创作者们将镜头越过战场,对准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对准了坚毅卓绝充满智慧的人民。在西方,也有纪录片反映人们对“闪电战”的反抗,伦敦以及其他城市如何抵御空袭,但无论是规模,还是细致的程度,都无法和这部影片相比。当观众的注意力对准人民,而不是军队,他们就被带入一场情感的战争中。

――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

《大后方》把镜头对向人民、老百姓,大后方的老百姓,讲人物故事,而且叙事很平实,它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

《大后方》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念。片子的镜头很珍贵。虽然我审了那么多年片,很多镜头还是第一次看见。

――国家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

《大后方》很好地展现了家国情怀、民族根脉、不亡血性和中华精神。它,实实在在,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把民族的根须显露出来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杨文延

目录

序言

“三个必胜”的珍贵史证

抗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第一章 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第二章 向西向西

第三章 愈炸愈强

第四章 战地红十字

第五章 雾都风云际会

第六章 一滴汽油一滴血

第七章 创造犀利的武器

第八章 写出最后的胜利

第九章 流动的课桌

第十章 一切为了前线

第十一章 盟友间

第十二章 ,中国的惊雷

序言

1945年,漫长的中日战争结束。今年,中国迎来了战争胜利的70周年,出现了不少相关的影视作品,而我观看了纪录片《大后方》当中的几集。总导演徐蓓此前是我的学生,而现在,我们是一起合作的同事。

我对这部片子怀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的家人也曾经身处这场战争的一翼——当我1941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时,我的父亲正在那里招募军队抵抗日本人;我的两个叔叔在缅甸的廓尔喀军队作战,有时也要潜入日本人的后方;我的外祖父在印度北部的英军中担任少校,他早年学会了云南方言,并协力标注了中缅边境地图。所以,我觉得自己和这场战争是有渊源的。

我必须说,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也拍过许多片子,包括历史纪录片,深知其中的不易,所以我更清楚这个系列片是多大的成就。让观众对一部长达12集的纪录片有着持续的兴趣非常难,尤其是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幸存者还能讲述70年前的那场战争。一直以来,当我们拍摄有关战争的影片时,都不知不觉地将笔墨集中在具体的战役、战略和战术上,人们都希望做成战争史诗。这种倾向在我看来是不尽如人意的。而在诞生了战争传奇《三国演义》的中国,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但是,《大后方》的创作者们,做了一个大胆而又创新的决定。他们将镜头越过战场,对准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对准了坚苦卓绝、足智多谋的人民。在西方,也有纪录片反映人们对“闪电战”的反抗,伦敦以及其他城市如何抵御空袭,但无论规模,还是在细致的程度上,都无法和这部影片相比。当观众的注意力对准人民,而不是军队,他们就被带入一场情感的战争中。

当创作者们决定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这部片子的成功,几乎完全要靠高品质的影像资料来决定,这些影像资料更多是有关日常生活,而不只是有关战争本身。依靠细致的调研,当然还有好的运气,《大后方》摄制团队,尤其是我的年轻的合作者彭然小姐,在美国和其他地方找到了令人惊叹的影像和档案,其中有许多影像此前从未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这部影片制作精良,见解深刻,过去的影像与今天的影像以及采访和谐地交织,用类似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两个国家在事关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中的对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已经看过的那些内容中,我学到了很多前所未知的东西。这两个国家的对抗,此前从未这样深刻地触动我,因为在西方,这场战争几乎已被人遗忘。尽管有一些中国人,比如早年为英国广播公司播音、战后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进修的叶君健先生,曾经努力让西方盟友关注中国的抗战,但时至今日,仍然少有西方人知道这场史诗般的战争。这个系列片让我感受到了战争裹挟的范围之广,而侵略又是如此野蛮残酷。有些西方人听说过“南京大屠杀”和上海的陷落,但也仅此而已。这部系列片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也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有着相似文化传统的国家,何以会陷入一场战争。

这部纪录片里的许多杰出的影像,至今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印象最深的是重庆人修筑防空隧道。这些隧道当年保护了无数人的生命,现在依然作为地铁或者商店发挥着作用。另外,修建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的壮观场面,以及人们修路的速度,都让人印象深刻。筑路者依靠最简单的工具,在险弯无数的大山之中开凿道路。成千上万的筑路大军如蚁群般艰苦劳作,构筑起穿越缅甸的生命线,这场景十分动人。

这个系列片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为何能坚持抵抗日本?那时的中国很贫穷,武器装备很差,开战之初,大部分士兵都没有得到有效训练,而日本的军事力量却强大到足以抗衡西方强国。他们在缅甸和太平洋很快击败了英国,在和美国的交手中也取得了多次胜利。

答案不可能在士兵的训练上,尽管在盟军的训练下,中国士兵的战斗力提升很快;也不会在军事战略上,尽管中国人有着了不起的兵法传统,而且做出了收缩战线与日本人周旋的明智决策,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不在武器上,尽管依靠西方盟友的帮助,以及中国人巧妙的军工生产体制(这方面拍得很好),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胜利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精神和组织上,而这要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去寻找答案。中国本部曾遭遇到多次进犯:蒙古人、满族人以及自鸦片战争以降的多次来自西方的侵略。每一次,他们都会像竹子一样承受进攻的力量,受压弯曲,并放弃一些土地。但他们从来不会崩溃断裂。渐渐地,他们会扳回局面。他们在战争中积蓄力量,利用敌人的弱点,依靠缴获的武器,对抗强大的敌人,最后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我正在写一本小书,试图解释中国和日本、欧洲和英美文明之间的异同。我在书中写道,中国,在很多方面就像她的国树“银杏”一样。“活化石”银杏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两亿七千万年。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中心,唯一存活下来的生物,就是一株银杏树。

中国历史让我联想到这样的一株大树。她已经生长了几千年。每隔几百年,中国历史便会来一次大变局:三国分天下;宋元之战;满清灭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以及中日战争。这些历史变局将中华文明的大树拦腰斩断,几乎只露出树桩的部分。

在每一次历史变局中,中国都看似行将就木,面临崩溃。但是,中国社会有一半的构造深埋地下,它们会很快生长出小的枝芽,迅速蓬勃生长。不久,大树又会郁郁葱葱,或许因为时有修剪、切割反而更刺激生长。两千多年来,中国并没有太多的演化、变迁,唐、明、清,一路走来,几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根本的文化、法律、语言体系。这个体系极其坚韧顽强。

中华文明的坚韧顽强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人之间彼此牢固的连接。中国人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忠诚与孝道,这些传统让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汉族)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我引用一段新书的草稿,以阐释我的观点。

考察中华文明核心内涵的一种方式,是引用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家迪尔克姆的观点。他将两种社会体系进行对比。一种是“简单的”“机械的”(这个表述容易产生误导)体系;一种是有着先进的社会分工的,他称之“有机的”体系,这种体系通常出现在比较复杂的社会里。

在“机械的”的社会体系中,没有完备的劳动分工,各个部分之间是均一类同的,彼此互相连接,就像一根链条。或者,按照迪尔克姆形象的说法,这种社会组织如同蚯蚓的身体由周而复始的体节组成,每一小节都包含蚯蚓完整的基因结构体系,它们同时既是微观世界的缩影,又是宏观宇宙的化身——所谓“一沙一世界”。比如,从男女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晓生命的全部——究天人之际、君臣之礼、四季演替、五色陆离,万物无不遵循阴阳之法。

这种体系的特点之一,在于它可以无限制地延伸。就像一根链条,可以轻易地加上一环,将更多的人包裹其中。因此,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有着独一无二的非凡能力,扩展出如此辽阔的疆土,凝聚起亿万的人民。

这种极其简单的、类似基因图谱的链条,其第二个特点,是极富韧性。无论经历了多少变局,中国似乎没有什么根本变化。这一点,让我十分惊叹。

这种非常基本然而强有力的社会体系是牢固的。日本人想要破坏她,她会在各处自我重生。这种体系是永恒的,可以经受几乎一切打击。影片《大后方》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例子,为我们展现了当日本的打击来临之时,中国如何应对并反败为胜。

诚如本片所展现的那样,一场战争之后,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又一次成功抵御了外敌,从战争中获得重生,这是中国应该引以为自豪的。在当下的中国,对于战争的反思依然重要。尽管现在没有军事战争,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新的通信以及其他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变革,法制及政治方面的实验,这一切都极大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传统。对于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如何面对这样的冲击,是与当年中日战争一样严峻的挑战。

《大后方》中呈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对于日本人来说,这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感到羞愧。然而,我们更在影片中看到了希望。毋庸置疑,中国会遇到新的挑战,其严峻程度并不亚于当年日本的侵略。但是,中国内在的力量与自信是如此强大,她不会被挫败,中华文明将永远是屹立于我们这个星球的最伟大的文明。  (作者系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荣休教授,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学术院院士)

(徐蓓译王大惟校)

内容推荐

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著的《大后方》把战争从铁血前线移向广袤大后,战争的胜负在战场之外方,从拼杀的将士移向支撑抗战的四万万同胞,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立体的、全方位的战争。作者以真实生动的文字和罕见的影像资料带我们走进那段血火岁月,真切感受大后方的历史场景,再现并解读了战时大后方的完整历史。

作者聚焦战争准备、战争动员、战略撤退以及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社会、救护等支撑战争的领域,从现代战争自身的逻辑具体入微地呈现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以丰富的史料凸显出抗战的艰苦卓绝,深刻展现了抗战军民面对苦难的挣扎、搏斗、不屈与抗争,以及历经痛苦的蜕变乃至最后胜利的过程,讲述了一场不一样的抗战。

编辑推荐

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著的《大后方》是一部洗劫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档案馆影像资料的作品。采访97位历史亲历者与国内外一流学者,搜集276小时、830余部历史视频,萃取一手史料,发现战场背后的国家。

本书作者穷尽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关主题所有影像资料,计276小时、达830余部历史视频资料,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考古,这是一场浩繁珍贵的资料发掘。该团队集结了国内外该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把关指导,保证了该作品的严谨性。

重心下移,关注下层民众,还原一个立体的战事。

该作品除了关注民国的知名人物外,更重要的是重心下移,关注中下层人物群体,透过丰沛的细节进行人性化的表达。这是对大后方的立体展示,更是对大后方的更加真实的表达,让读者对战争有一个立体的关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后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88665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2015262819
中图分类号 I253.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