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抗战的遵义(1945-2015)
内容
编辑推荐

谢尊修、曾祥铣主编的这本《抗战的遵义(1945-2015)》是遵义市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合编的地方性史料文献著述。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本书全面记述作为抗日大后方遵义市(原遵义地区)1931-1945年14年中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和活动,包括广大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支援抗战,15万遵义健儿勇上战场,在各个正面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中的遵义官兵的英雄事迹等。全书图文并茂,是一本传播正能量的爱国主义地方历史记述。本选题已经完成重大选题备案手续并获得通过。

内容推荐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全境。以“九一八”为标志,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由此点燃,也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具有革命传统、爱国传统的黔北人民,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刻,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中国人民全面的抗日战争。黔北人民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于全民抗战之中。1938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紧邻陪都重庆的黔北成为“京畿地区”,遵义成为抗战的后方重镇。全面抗战期间,这里,接纳了大量内迁机关、院校、企业、团体和流亡同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抗战及以后的建设保存了有生力量;这里,生产着粮油及其他战略物资,既保证自身需要,更支援前线,还有枪炮弹药,成为前方将士正义的火焰;这里,十几万黔北健儿勇敢地奔赴前线,数千烈士血洒疆场,以身殉国……

谢尊修、曾祥铣主编的这本《抗战的遵义(1945-2015)》向你讲述一个威武雄壮的抗战的遵义。

目录

第一章 日寇侵华 娄山怒吼

 一、侵略炮声扰乱了黔北的安宁

 二、同仇敌忾,声讨侵略

 三、日机轰炸,民不安生

 四、侵略加害,人民困苦

第二章 全民动员 抗日救亡

 一、抗日宣传遍及城乡

 二、活跃的话剧活动

 三、繁荣的音乐创作

 四、西南文化垦殖团在遵义

第三章 热血青年 勇上前线

 一、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参战

 二、各县应征兵员统计

 三、血战在各个战场的遵义人

第四章 血肉筑长城 英名垂青史

 一、血洒神州的遵义儿女

 二、对阵亡将士的纪念

 三、抗日人物传

 四、亲历者的回忆

第五章 节衣缩食 支援抗战

 一、认购公债 热情高涨

 二、献金劳军 一片赤诚

 三、交粮纳税 物质支撑

第六章 支持内迁机构 接纳流亡同胞

 一、内迁机构的最佳选择地

 二、流亡同胞的落脚热土

第七章 战时的地方政府

 一、面对民众的抗日救亡活动

 二、加强兵役工作

 三、进行国民动员和组织国民自卫

 四、安排防空监视及其他措施

第八章 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的团结抗战活动

 一、队伍不断壮大 组织蓬勃发展

 二、中共是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以浙江大学为基地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九章 团结奋战 振兴经济

 一、特点突出的战时经济

 二、工业的现代化

 三、交通的改善

 四、电信事业的发展

 五、金融与流通领域的兴旺

第十章 弦歌不辍作育人才

 一、救亡图存的战时教育

 二、“东方剑桥”——浙江大学在遵义

 三、在遵义办学的其他内迁院校

 四、以笔为枪 救亡图存

结语 欢庆胜利 回顾全局

 一、全民同庆

 二、牢记历史

附录

 一、遵义抗日大事纪要(1931—1945)

 二、遵义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三、文献辑存

 四、诗词歌谣辑录

 五、对联辑录

 六、音乐作品

后记

试读章节

遵义县成立了各界抗敌后援会和青年抗日救国会。赤水、仁怀、湄潭等县也先后成立各界抗敌后援分会。仁怀县在成立抗敌(日)后援分会的同时,在全县普查出能防御敌机轰炸的天然岩洞共122个。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掀起了新的高潮。1937至1940年,影响较大的有遵义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抗”)、民众话剧社、农村抗日宣传队、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等由同一批骨干相继组织的抗日宣传团体。1937年底建立的“青抗”,办了壁报《生活》,每天一张,置放于闹市中心丁字口处,吸引了众多读者;四处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打回东北去》等救亡歌曲的同时,还多次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扬子江暴风雨》等剧目。1938年底,国民党遵义县党部强令解散了“青抗”,爱国青年们又立即转到了新组建的“民众话剧社”和“农村抗日宣传队”,照样进行演出,到新舟、团溪、深溪、三合市等集镇演出时,还排练了更适合于农村的《天上几颗星》等民歌类节目。不久,“民众话剧社”与“农村抗日宣传队”又被迫停止活动,经过努力,又于1939年春末组建了“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进行演出的同时编出了《抗战歌选》,合股开办了出售进步书刊的“快读书店”,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的春节,还公演了白编的小型歌剧《壮丁》。之后,国民党县党部加强了对抗日进步活动的阻挠和破坏,活动再度被迫停止。

中共遵义地下组织领导的上述团体积极活动的同时,内迁校及遵义县城乡其他的爱国者们也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抗日救亡宣传。上述团体被迫停止活动后,抗日救亡的宣传仍在继续进行。现在仍有文字记录在册的,如板桥小学自编自演了小剧《唤醒愚氓》《救亡曲》;茅坡区李家坝小学成立“儿童乡公所”,开展打日寇、除汉奸的演习活动;四面山国民小学每逢赶场即开展演出;曾任国民党中央参议员的爱国绅士吴遥阶顶住特派员与镇长的无理干涉,积极支持刀靶小学教师坚持在校内外张贴《抗战壁报》;尚稽大同中学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日画展,筹组游击队。

遵义以音乐戏剧这种“文艺宣传轻骑兵”为主要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社会各阶层的踊跃参与。一时间,城乡互动,抗战音乐戏剧活动的领域迅速扩展到郊外乡村集镇。“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遵义后,省立三中师生迅即组织东西南北乡的学生组成宣传队,分赴各自所在的场镇和乡村,展开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每到一地,他们高唱抗日歌曲,演出秧歌戏、活报剧,宣讲抗日形势,鼓动乡民不忘国耻,积极支持抗日救亡活动。其中“北乡同学有30余人,分成两个小队,一队去排军、泗渡、板桥。另一个小队……第一站是海龙坝,第二站是牛蹄场,第三站是松林,第四站是毛石坎,第五站是混子场,第六站是李梓关,第七站是高坪”。“南乡团溪镇的同学,还与团溪小学的师生配合,排演了几场话剧”。远郊三渡关私立“维新小学”的师生,得知“七七”事变的消息后,激愤难平,他们利用赶场天,演出舞台剧和街头剧,剧目都是抗日救国的内容。据当时在该校就读三年级的学生何逸回忆:音乐课中及课外活动时,老师教抗日歌曲。最先学唱的一首抗日歌曲歌名忘了,但歌词至今还记得:“请看安南,印度朝鲜,亡国真可怜,为敌作牛马,丧失自由权,我国同样受压迫,身家不安全。要想不做亡国奴,愤起莫迟延。”

1940年夏天,20余名浙江大学学生组成的暑假工作队,由遵义去湄潭途中,在三渡关住了一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去乡村一家一院作抗日宣传,少部分人组织街上及附近的小学生教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有一首歌叫《开荒歌》,歌词是:“开荒开荒,前方战士要军粮。织布织布,前方战士要衣服。大嫂嫂老爹爹姐姐妹妹不要惦记他,我们努力耕织,不少他们吃穿,打败鬼子好回家。”在三渡关这一周,浙大的同学还编了《全家抗日》等几个小话剧为老乡作演出。

团溪是遵义的文化之乡,历来外出求学的人不少。“七七”事变后,返乡学生与团溪新民小学的学生在该校校长夏雨屏大力支持下,自筹经费,购置导具,在江西会馆内搭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一片爱国心》等剧目,深受欢迎,连续演出六场。团溪女子小学校长赵俊英,亲自教学生唱抗日歌曲。尹洪福在《忆抗战中的校长赵俊英》一文中写道:赵校长教同学们唱了很多抗战歌曲,有一首歌的歌词是:“是时候了,同学们。该我们走上前线,没有什么挂欠,只是有点点留恋。学问总是学不完,要在工作中去锻炼。我们的血液沸腾啦,不踏平日寇不会相见。快跟上来吧,我们手牵手,去和我们的敌人血战。别了,别了,同学们;再见,再见,在前线。”

P9-10

序言

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5月2日,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遵义地区就有13名在京举人签了名。

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发生,遵义人民积极响应。罢课、罢工、罢市,集会、演讲、游行,高呼“惩办卖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等口号,并在全城检查日货、拒用日货。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遵义三中的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宣讲日本资本家的罪行,介绍惨案情况,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义愤。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全境。以“九一八”为标志,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由此点燃,也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具有革命传统、爱国传统的黔北人民,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刻,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0月初,遵义各校学生的罢课、集会,很快发展成全民性的抗日爱国民主运动。10月10日,全市学生、工人、商人和其他市民3000多人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实行抗战”等口号,游行后还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抗日捐献活动。黔北城乡都涌起了抗日爱国的热潮。这种正义热潮,一直持续到14年后的中国人民抗目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中国人民全面的抗日战争。黔北人民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于全民抗战之中。1938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紧邻陪都重庆的黔北成为“京畿地区”,遵义成为抗战的后方重镇。全面抗战期间,这里,接纳了大量内迁机关、院校、企业、团体和流亡同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抗战及以后的建设保存了有生力量;这里,生产着粮油及其他战略物资,既保证自身需要,更支援前线,还有枪炮弹药,成为前方将士正义的火焰;这里,十几万黔北健儿勇敢地奔赴前线,数千烈士血洒疆场,以身殉国……

本书将向你讲述一个威武雄壮的抗战的遵义。

后记

僻处西南山区的遵义,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富有爱国传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遵义在重庆正南239公里,成为战时的“京畿地区”、抗日的后方重镇。遵义在中华民族与日寇的生死搏斗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此期间,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和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组织编写了这本《抗战的遵义》,希望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地反映遵义的抗日战争概貌。

本书是在2005年编写的黔北地区抗日战争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增订而成的。时任中共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遵义市人民政府市长卢守祥曾为本书写序,副市长何萍曾题词。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资料,吸取了众多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贵州通史》《遵义地区志》和本市各县(区、市)地方志、党史研究等方面的有关著述,政协各级委员会和有关部门编纂的文史资料,以及见诸报刊的相关文章。有的同志还提供出个人珍藏的宝贵资料。与此同时,我们也走访和咨询了有关知情人士,得到热情的指导和帮助。采用了政协遵义市委文史委编纂的《遵义百年珍影》和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贵阳市历史学会筹备组编的《黔人抗战史话》中的一些图片,特别是采用了政协遵义县教科文史委、遵义县民政局和遵义县档案局编的《抗战专辑·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书(周德强、刘永书主编)的不少资料和图片,保存了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市民政局、遵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等编的《遵义英烈》一书中的抗日阵亡将士1400多人全部名录。在此,对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稿的导言及文化、教育部分由曾祥铣撰写,经济部分由翁仲康、刘作会撰写,中共遵义地方组织部分由游平伟撰写,政治、军事方面的章节由谢尊修撰写和全书统稿,相关章节还采用了林茂前、刘永书、黄光荣、汪德仲、苏林富等同志撰写的资料。附录部分由葛镇亚提出方案。全书经编委会审阅定稿。此书虽然历经多年的资料积累,先后数易其稿,但是,历史资料仍然难以收集全面,缺憾错漏之处仍然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抗战的遵义(1945-201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谢尊修//曾祥铣
绘者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344733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2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2015314427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0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8: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