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山魂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关帝庙会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关云长义薄云天,被后人尊为关帝,多设庙宇祭祀,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是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日子,所以哈达街便把这天定为关帝庙会。

话说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十三,正值夏初时节,这一日艳阳高照,日丽风和。一大早十里八乡的人便来赶庙会。骑马坐轿的是贵胄乡绅,推车担担的是布衣平民,独来独往的是他乡游子,成群结队的是乡党行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说是赶庙会,可真正到庙里拜佛的人并不太多,大都是来听戏看热闹的,更有些是借机做买卖的。

关帝庙前的广场上,南北戏台高筑,东西就地打场,正唱着对台戏。北面戏台上是由商会出资从热河请来的京剧班,正上演着《关云长单刀赴会》;南面的戏台上是由铁木行会出资从保定请来的河北梆子戏班,上演着《千里走单骑》;东面地摊唱的是东北二人转《甘露寺》;西面地摊演的是当地大口落子《空城计》。广场上人头攒动,懂戏文的品唱念做打,不懂戏文的只是看热闹。也有的东瞄一眼,西看一会儿,专看旦角的扮相。孩子们则追逐嬉戏,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广场外卖香烟瓜子的、卖冰糖葫芦的叫个不休。

巳初时分,两匹枣红马拉着两辆蓝顶轿车从西街驶来,红马蓝车格外引人注目,后面跟着两位骑马的青年。轿车行至横街街口,车夫勒住马缰,停下车来。后面两青年翻身下马,年长一点的把马交给后者,跑到头车前叫道:“前面人多,车不再往前去,请二老下车。”车夫赶忙将车辕上的板凳拿下,放在内侧,将轿帘掀起。一个五十左右的老者下了车,只见他头戴一顶黑地蓝顶周镶黄边的绸帽,上身穿一领青色丝绸长袍,外罩一件蓝色马甲,脚穿一双千层底冲锋尼布鞋。此人国字脸、高鼻梁、方嘴厚唇,唇上一道墨般短须,两道浓眉直插双鬓,两眼微睁,余光闪烁,不怒自威。跟着下车的是位老夫人,年纪也在五十上下,微微发福的体态,上身穿一件洋绸斜襟红袄,下身穿一条青色挽裆绸裤,扎着腿带,小脚穿一双蓝花绣鞋;头发黑多白少,发髻梳于脑后,髻上插一支凤头金钗,银白耳坠,面部丰满,高鼻梁,薄嘴唇,慈眉善目。后面的轿车上先跳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十二三岁,一身学生装;女孩十来岁,梳两条小辫。跟着下车的是一位少妇,怀中抱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少妇虽素装淡抹却光彩照人。

一家八口,便是城西大户,主人姓刘名普字济州,兄弟行四,人称刘四爷。同车夫人郭氏,是哈达街大财主郭九公的胞妹。两骑马青年是长子瑞文,次子瑞武。后车少妇是瑞文之妻姜雅芬,怀中男儿德庆。头车二孩是四爷四子瑞明、小女金荣。一家人也是来赶庙会的。

提起刘四爷哈达街无人不晓,倒不是因为他是豪绅地主,而是因为他有一段不寻常的传奇故事。其祖居河北密云,清中迁徙至塞北多地,到父辈方落脚于哈达西西牛波罗村,置了几亩薄田度日。该村有一于姓地主名怀水,因其经常穿一双破马靴,人送号于破靴子。于破靴子是当地一霸,专欺外来人。刘家与其为邻,井水不让吃,河水不许用。井可自己挖,但不许用河水庄稼如何能浇?一年夏天,因刘家开渠浇青苗,于家挡横,两家发生了械斗。刘家兄弟四人虽然强壮,但是怎敌得过于家如狼似虎的十几个家丁,兄弟四人都受了伤。而于破靴子恶人先告状,一纸诉状将刘家告到具衙。旧社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少进来,受了于家贿赂的县官,便不问情由判刘家败诉,将其仅有的几亩薄田判给了于家。

没了土地便没了生路,刘父一气身亡。葬了老父,三位兄长便要举家离开,到别处再讨生计。四弟刘普是个血性汉子,誓与于家争个高低,打算去热河道台府上诉。二哥刘桐道:“手中没钱别说打官司,恐怕连道台衙门都进不去,更何况咱家连盘缠都拿不起。”四弟道:“我自有办法。”

原来刘四是个木匠,他背上木工家具,边为人做木工活,边奔热河而去。半月左右,他给人做工积攒了三五块钱,也离热河将近。他决定不再沿途打工,到热河找一作坊干活,或许能多挣些钱,于是加紧赶路,不想错过了宿头。二更时分,忽见前面有一破庙,他便决定进庙就宿。

庙门虚掩,他推开门进到院内,庙里一片漆黑,这是一座无人管理的庙宇。庙里只有三间殿堂,他走进殿门,忽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又听一个男人喝道:“哭什么哭,再哭老子杀了你。”那孩子道:“你们为什么要抓我?”男人道:“为钱,你爹拿钱来赎就放你,不来赎老子就撕票。”刘四听了,知道碰上了绑匪。他要去打官司,不愿惹事,转身要走。可是又一想:这孩子若家里有钱可能来赎,可要是没钱,这孩子就会没命。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要紧。于是他右手抓起锛子,左手拿着斧子,朝孩子的哭声摸去。

庙里伸手不见五指,他不知有几个绑匪,不敢贸然施救。孩子低泣,绑匪不理,过了片刻,只听“哧啦”一声,一根火柴亮起,绑匪点着了一根香烟。借着火光他看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被绑着手脚,身旁只有一个彪形大汉,一手握着一柄单刀,一手拿着点燃了的纸烟抽着。只一个匪徒,虽然身高马大,刘四倒也不惧,因为他少年时学过几日功夫,可是他怕伤及孩子,所以不敢贸然动手,只好等待时机。

三更过后,孩子的哭声渐止,不一会儿响起了匪徒的鼾声。刘四从锯上解下缥绳,手中拿着斧头摸过去,他不想伤人性命,但怕匪徒手中有刀伤了自己,所以拿斧头以防万一。待到近前,他先用绳子绑住匪徒的双脚,然后拿下绑匪手中的单刀,又用绳子将双手捆上,由于用力过大,那匪徒突然醒来,叫道:“什么人?”说着挣扎要起身,可是哪里站得起来。刘四答道:“劫票的人。”绑匪道:“你怎知我们在这里?”刘四道:“你没听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吗?”绑匪道:“都是道上的人,我绑票你来劫票,你也太不仗义了吧?,’刘四道:“我先问你,你绑的是谁家的孩子,你与他家可有过节?”绑匪道:“这肉票是热河绸缎庄何老板的独子,我绑来就是为了弄他俩儿钱,与他无冤无仇。”刘四道:“无冤无仇你就绑人家的孩子,你们的行为也算仗义?实话告诉你,我不是来劫票的,是来救人的。看在你只为钱并不想杀人害命的份儿上,饶了你,孩子我带走。”绑匪被绑手脚,只好作罢。

刘四解开孩子的绑绳,又将绑匪捆了个结实,便带着孩子上路。辰时左右,行了二三十里,突见后面两个汉子手提单刀追来,刘四见其中一人,正是那绑匪。只听另一人喊道:“大胆狂徒,断我财路,找死。”刘四赶紧对男孩道:“沿大道跑人,我来拦住绑匪。”那男孩倒也聪明,撒腿就跑。刘四手提锛子拦在路中。两匪挥刀向刘四就砍,三人战在一处。虽然以一敌二,可刘四毫无惧色。他少时习武,专攻棍棒,后来学工,锛子便成了武器。只见他将那一柄锛子耍得如风车一般,两匪近前不得。

见战刘四不下,一匪叫道:“我来敌住这斯,你快去追那崽子!”另一匪听令,跳出圈外,向男孩跑的方向奔去。刘四怕男孩再度被抓,转身去拦那匪,露出破绽,被这匪一刀砍中脊背。刘四忍痛将那匪拦下,这匪又朝孩子方向追去。二匪轮换追赶,刘四左遮右拦,疲于奔命,不想又中匪徒一刀,被砍在腿上,遂倒地。一匪狞笑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却来。”说着举起单刀向刘四砍去。

只听“当啷”一声,一枚弹子飞来,匪徒手中单刀落地。几十步外,四个家丁奔过来,一个高喊:“贼人休走。”两匪见状,撒腿就跑,转眼无了踪影。家丁也不追赶,将刘四扶起。这时大路上跑来一大一小两个人,那小的便是被救的男孩,只见那大人三四十岁左右,身体微胖,穿一件蓝色绸袍,头戴一顶礼帽,大眼睛,高鼻梁,方口上一抹八字胡。此人满面春风走上前来,朝刘四深深鞠了一躬道:“在下何庆哲,多谢壮士救了犬子。”刘四道:“谁遇此事,都会出手相救,不足挂齿。”何道:“壮士为救犬子受了重伤,快背回救治。”刘四道:“无甚大碍,我自己能走,孩子无恙,在下告辞。”说罢拾起工具,转身就走。可是没走几步,便又摔倒在地。两家丁上前扶起,一家丁不容分说背起他就走。P1-3

后记

1.抗战胜利后赤峰政局变化:

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三日苏军撤出赤峰,赤峰由国军九十三军接管,国民政府赤峰专署成立。中共在初头朗建立政权——赤西县。国共两党武装时有摩擦,但尚能和平相处。一九四六年五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国共和平建国协议,即《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中共被迫还击,国共两军在赤峰发生战斗,形成犬牙交错的格局。一九四七年在中国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九十三军退出赤峰,赤峰解放,各旗县相继建立人民政权。是年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拥护,赤峰地区成了解放全东北的革命根据地。

2.各武装团体的去向:

国民党九十三军归属于东北剿总卫立煌的麾下,在辽沈战役中大部被歼,残余投靠华北傅作义部下,北平和平解放,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崔景会部,日寇投降后被国民党收编,国民党撤出赤峰,又成流匪,活动于赤峰西部,破坏中共土改,杀戮土改干部和县区武装战士,一九四七年曾在赤西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柴胡栏子事件”,杀害了十几名中共军政高中级干部,罪大恶极。一九四七年赤峰解放,其残匪逃入长白山为匪,新中国成立前后被我政府剿灭。崔部先降日,后降国民党,当地人戏称其队伍为“降队”。崔景会,赤西阴河川人,日伪时为皇协军旅长、三爷。因与曲波所著《林海雪原》一书中座山雕相吻合,所以本地人盛传此人就是座山雕。然据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称:座山雕,本人张乐天。又与当地传说相左,当然以官方所言为准。

姜家寨、李家寨、飞龙寨,不耻与崔景会汉奸为伍,拒绝国军收编。姜、李两寨团丁解散为民,武器被国军收缴。飞龙寨兄弟在马探长、皮青山等中共党员的影响下,大部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书中主要人物归宿:

苗菁回香山寺落发为尼,本想与青灯古佛相伴,了却终生。刘三少追至香山,做一守门俗僧,要与苗菁厮守一生。儿子吉庆多次来请父母回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年后二人还俗回家为民。

刘家四少瑞明与杨玉娇、郭玉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刘瑞明、杨玉娇转业,在北京西四北四条中学任教,郭玉凡在河北地方政府任职。

马探长、皮青山、刘瑞麟皆为中共地下党员,日寇投降后,中共在赤西建立人民政权,马探长任公安局长,皮青山任刑侦科长,刘瑞麟任后勤科长。一九四九年刘瑞麟被派去奉天(今沈阳)为县政府筹措经费,被害于奉天。

贝子爷宝彦博克拒绝做国民政府赤峰专署民委主任而出走,曾去苏联考察。赤峰地区人民政权建立后,积极支持我党的土地改革运动,将土地房产主动交给当地政府分给农民。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赤峰县政协和昭乌达盟(赤峰市)政协委员。

马汉征,国民党员,日寇投降后,因不满于内战,被免去赤峰县县长职务,被挟持去台湾,后移居美国。其子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代父回国探亲。

马汉东,爱国民主人士,高级知识分子,汉征堂弟,日伪时任国立高中教员,指导参与反日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前后,仍在赤峰中学任教。

张作斌(本名张伟斌),民国及日伪时期曾任警察署长,日寇投降后,因不满内战,毅然辞职,重操旧业,移居赤峰县第十村沟门村,开烟花鞭炮作坊。

杨兴禹、郭玉夫、刘瑞文、徐继业、郭淑娟等投到傅作义麾下,北平和平解放,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杨兴禹、郭淑娟结婚。

目录

第一章 关帝庙会

第二章 匪患

第三章 备战

第四章 喋血红山

第五章 小叽的亲善

第六章 招安

第七章 丁阎王之死

第八章 婚变

第九章 烟毒

第十章 慰安妇事件

第十一章 掠夺

第十二章 哗变

第十三章 郭九公义愤祖业

第十四章 刘四爷绝食就义

第十五章 刘三少浴火重生

第十六章 最后较量

第十七章 尾声

后记

序言

出北京,走承德,越过古木参天、茅草丛生、绵延百里的峻岭——茅荆坝,再行百里便有一座奇特的山峰,远看似几簇燃烧的烈焰,近观赭石磷峋奇伟无比,这便是红山。山是石山,寸草不生,而山顶却有几株古松,枝繁叶茂,挺拔伟岸,高耸人云,为红色山峰缀了几点绿色,充满无限生机。

红山,是一座独立的山峰,几十里外低矮的山峦环绕四周,如众星捧月。有山便有川,有川则有水,有水就成河。昭苏河、阴河、舍利嘎河、半支箭河、喀拉沁河,五河之水川流不息,汇于红山脚下,这便是迎金河。多条水系常年冲积,便形成了环绕红山的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

夏日,平原上草长莺飞,迎金河碧水潺潺,似火的红山直接蓝天,蓝天、红山、碧水、绿原构成了一幅奇美的山水画卷;冬天,平原上白雪皑皑,河面上冰光熙熙,红山上银装素裹,而风吹雪消,山体偶尔露出几点红色的肌肤,红山倒似一位含羞的少女,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不知什么年代,我们的先人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在这里放牧,在这里憩息,这里便有了人烟。一家、两家、十几家、几十家,依山傍水便成了村落。民以食为天,由于生活的需要、地理条件的优越,除了畜牧业外,这里便有了农耕,形成了农牧相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由于这里土沃民肥,便有大量移民迁徙而至。有垦荒种地的,有放牧牛羊的,有开办作坊的,一时间小村便成了繁华的小镇。因看好这里的农牧业产品,商贾们便到这里来淘金,北方蒙古的皮毛、牲畜、奶制品,南方的丝绸、布匹、烟酒茶糖,长白山的冬虫夏草、土产山货,黄土高坡的油粮酱醋,北京的各种小吃,本地的杂粮杂豆都来小镇交易。货物交易要建市场,车水马龙要修道路,人丁居住要建房舍,于是小镇便成了街。清朝时,这里是蒙古王的领地,王公们便给这街取名为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街市。汉人们觉得叫起来别扭,不管通与不通,就叫它哈达街。

有人烟,便需要设郡县派官吏,清朝初期,哈达街归翁牛特右旗管辖,民国则改为赤峰县,县政府就设在哈达街。有政府便对街市有规划,民国初期哈达街便形成了一横六纵的街道格局,也自然形成了几个特定的区域:东面是工业区,铁铺、木行、染坊、药厂、皮革加工厂集聚于此;西侧是文化行政区,旗府、学校、警署都居其中;南面是休闲娱乐区,六西街有妓院,六东街则有烟馆、赌场;最为繁华热闹的当属北面的头道街,这里是商业区,占地数十亩的商贸市场,不仅店铺林立而且有临时摊位,粮油肉食、瓜果菜蔬、皮毛特产、家用器具应有尽有。市场东街较大的店铺有元茂隆粮行、广义承丝绸店、义和昌当铺、永和祥珠宝店、德惠仁钱庄、同仁堂药铺,市场西面餐饮酒吧饭馆众多,主要有宴宾楼、大食府、全聚德烤鸭店、哈达火烧烧饼铺。

哈达街的人口大都是移民,蒙、汉、回、满族杂居,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各有不同。汉族信佛建庙,回、蒙族信教建寺,外国传教士则建教堂。当时哈达街东有火神庙,西有龙王庙、娘娘庙,南箭亭有地藏庙,北面有关帝庙和鲁班庙,二横街有清真寺,西城外有喇嘛寺,二东街有天主教堂。

迎春游行是哈达街一大盛事,每逢立春,当局都要组织市民游行,城内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都要在迎春队伍里露上一脸。游行队伍有一定的排序,农(牧)、工、商、学、仕、兵排在前六位,农民为首,足见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据说演艺界人士要排在妓女之后,又见其社会地位之低下。有一个笑话,说剃头的和修脚的排在队尾,但二人因谁前谁后发生了争执。剃头的说:“我应排前,因为不管多大的官我都要捏着他的脑瓜皮。”修脚的道:“我应排在前面,皇帝老子来修脚我都和他平起平坐。”二人各执一词,还是县官想了个两全之策:剃头、修脚的轮换前后。

哈达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萧条到繁荣,也不是一帆风顺。曾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侵袭、民族部落战争的洗礼,各族人民之间相处也不是十分和谐,也曾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家与家之间的利益争夺,然而这些不过都是同胞之间的矛盾,和睦则是主流。而当有外族入侵之时,红山人民会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红山养育了这里的人民,人民用辛勤的双手建设了美丽的红山,创造出灿烂的红山文化。红山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红山,演绎出一曲曲悲壮的爱家爱国的颂歌。

内容推荐

刘恒编著的《红山魂》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小说,小说通过日寇入侵赤峰,民众积极抗战,国军将士喋血;草莽英雄不降日寇惨遭杀戮;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百姓遭受苦难;征召慰安妇,女性惨遭凌辱;疯狂掠夺资源,仁人志士以死抗争;郭九公义愤祖业,刘四爷绝食就义,刘三少威武不屈;民众配合苏军,最终消灭日寇等故事情节,塑造了孙殿英、张溪汉等国军将士守土有责,血战沙场;丁二阎王、江海清等绿林英雄,知耻后勇,揭竿而起;苗箐等女侠,巾帼不让须眉,斩杀倭寇;郭九公、刘四爷、刘三少等仁人志士,威武不屈;伪县长杨义霖朝闻夕死等众多典型人物,体现了赤峰人民爱国爱乡、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铸就了红山魂——民族魂。

编辑推荐

红山,是一座独立的山峰,几十里外低矮的山峦环绕四周,如众星捧月,有山则成川,有川则有水,有水就成河。

塞外烽烟起,倭寇铁蹄行,万众奋起打豺狼,红山风雷动;烈士鲜血洒,亲人热泪流,化作甘露润神州,红山花更红。

刘恒编著的《红山魂》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小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山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4136209
开本 16开
页数 4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6
CIP核字 2015235895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61
187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