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帝庙会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关云长义薄云天,被后人尊为关帝,多设庙宇祭祀,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是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日子,所以哈达街便把这天定为关帝庙会。
话说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十三,正值夏初时节,这一日艳阳高照,日丽风和。一大早十里八乡的人便来赶庙会。骑马坐轿的是贵胄乡绅,推车担担的是布衣平民,独来独往的是他乡游子,成群结队的是乡党行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说是赶庙会,可真正到庙里拜佛的人并不太多,大都是来听戏看热闹的,更有些是借机做买卖的。
关帝庙前的广场上,南北戏台高筑,东西就地打场,正唱着对台戏。北面戏台上是由商会出资从热河请来的京剧班,正上演着《关云长单刀赴会》;南面的戏台上是由铁木行会出资从保定请来的河北梆子戏班,上演着《千里走单骑》;东面地摊唱的是东北二人转《甘露寺》;西面地摊演的是当地大口落子《空城计》。广场上人头攒动,懂戏文的品唱念做打,不懂戏文的只是看热闹。也有的东瞄一眼,西看一会儿,专看旦角的扮相。孩子们则追逐嬉戏,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广场外卖香烟瓜子的、卖冰糖葫芦的叫个不休。
巳初时分,两匹枣红马拉着两辆蓝顶轿车从西街驶来,红马蓝车格外引人注目,后面跟着两位骑马的青年。轿车行至横街街口,车夫勒住马缰,停下车来。后面两青年翻身下马,年长一点的把马交给后者,跑到头车前叫道:“前面人多,车不再往前去,请二老下车。”车夫赶忙将车辕上的板凳拿下,放在内侧,将轿帘掀起。一个五十左右的老者下了车,只见他头戴一顶黑地蓝顶周镶黄边的绸帽,上身穿一领青色丝绸长袍,外罩一件蓝色马甲,脚穿一双千层底冲锋尼布鞋。此人国字脸、高鼻梁、方嘴厚唇,唇上一道墨般短须,两道浓眉直插双鬓,两眼微睁,余光闪烁,不怒自威。跟着下车的是位老夫人,年纪也在五十上下,微微发福的体态,上身穿一件洋绸斜襟红袄,下身穿一条青色挽裆绸裤,扎着腿带,小脚穿一双蓝花绣鞋;头发黑多白少,发髻梳于脑后,髻上插一支凤头金钗,银白耳坠,面部丰满,高鼻梁,薄嘴唇,慈眉善目。后面的轿车上先跳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十二三岁,一身学生装;女孩十来岁,梳两条小辫。跟着下车的是一位少妇,怀中抱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少妇虽素装淡抹却光彩照人。
一家八口,便是城西大户,主人姓刘名普字济州,兄弟行四,人称刘四爷。同车夫人郭氏,是哈达街大财主郭九公的胞妹。两骑马青年是长子瑞文,次子瑞武。后车少妇是瑞文之妻姜雅芬,怀中男儿德庆。头车二孩是四爷四子瑞明、小女金荣。一家人也是来赶庙会的。
提起刘四爷哈达街无人不晓,倒不是因为他是豪绅地主,而是因为他有一段不寻常的传奇故事。其祖居河北密云,清中迁徙至塞北多地,到父辈方落脚于哈达西西牛波罗村,置了几亩薄田度日。该村有一于姓地主名怀水,因其经常穿一双破马靴,人送号于破靴子。于破靴子是当地一霸,专欺外来人。刘家与其为邻,井水不让吃,河水不许用。井可自己挖,但不许用河水庄稼如何能浇?一年夏天,因刘家开渠浇青苗,于家挡横,两家发生了械斗。刘家兄弟四人虽然强壮,但是怎敌得过于家如狼似虎的十几个家丁,兄弟四人都受了伤。而于破靴子恶人先告状,一纸诉状将刘家告到具衙。旧社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少进来,受了于家贿赂的县官,便不问情由判刘家败诉,将其仅有的几亩薄田判给了于家。
没了土地便没了生路,刘父一气身亡。葬了老父,三位兄长便要举家离开,到别处再讨生计。四弟刘普是个血性汉子,誓与于家争个高低,打算去热河道台府上诉。二哥刘桐道:“手中没钱别说打官司,恐怕连道台衙门都进不去,更何况咱家连盘缠都拿不起。”四弟道:“我自有办法。”
原来刘四是个木匠,他背上木工家具,边为人做木工活,边奔热河而去。半月左右,他给人做工积攒了三五块钱,也离热河将近。他决定不再沿途打工,到热河找一作坊干活,或许能多挣些钱,于是加紧赶路,不想错过了宿头。二更时分,忽见前面有一破庙,他便决定进庙就宿。
庙门虚掩,他推开门进到院内,庙里一片漆黑,这是一座无人管理的庙宇。庙里只有三间殿堂,他走进殿门,忽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又听一个男人喝道:“哭什么哭,再哭老子杀了你。”那孩子道:“你们为什么要抓我?”男人道:“为钱,你爹拿钱来赎就放你,不来赎老子就撕票。”刘四听了,知道碰上了绑匪。他要去打官司,不愿惹事,转身要走。可是又一想:这孩子若家里有钱可能来赎,可要是没钱,这孩子就会没命。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要紧。于是他右手抓起锛子,左手拿着斧子,朝孩子的哭声摸去。
庙里伸手不见五指,他不知有几个绑匪,不敢贸然施救。孩子低泣,绑匪不理,过了片刻,只听“哧啦”一声,一根火柴亮起,绑匪点着了一根香烟。借着火光他看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被绑着手脚,身旁只有一个彪形大汉,一手握着一柄单刀,一手拿着点燃了的纸烟抽着。只一个匪徒,虽然身高马大,刘四倒也不惧,因为他少年时学过几日功夫,可是他怕伤及孩子,所以不敢贸然动手,只好等待时机。
三更过后,孩子的哭声渐止,不一会儿响起了匪徒的鼾声。刘四从锯上解下缥绳,手中拿着斧头摸过去,他不想伤人性命,但怕匪徒手中有刀伤了自己,所以拿斧头以防万一。待到近前,他先用绳子绑住匪徒的双脚,然后拿下绑匪手中的单刀,又用绳子将双手捆上,由于用力过大,那匪徒突然醒来,叫道:“什么人?”说着挣扎要起身,可是哪里站得起来。刘四答道:“劫票的人。”绑匪道:“你怎知我们在这里?”刘四道:“你没听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吗?”绑匪道:“都是道上的人,我绑票你来劫票,你也太不仗义了吧?,’刘四道:“我先问你,你绑的是谁家的孩子,你与他家可有过节?”绑匪道:“这肉票是热河绸缎庄何老板的独子,我绑来就是为了弄他俩儿钱,与他无冤无仇。”刘四道:“无冤无仇你就绑人家的孩子,你们的行为也算仗义?实话告诉你,我不是来劫票的,是来救人的。看在你只为钱并不想杀人害命的份儿上,饶了你,孩子我带走。”绑匪被绑手脚,只好作罢。
刘四解开孩子的绑绳,又将绑匪捆了个结实,便带着孩子上路。辰时左右,行了二三十里,突见后面两个汉子手提单刀追来,刘四见其中一人,正是那绑匪。只听另一人喊道:“大胆狂徒,断我财路,找死。”刘四赶紧对男孩道:“沿大道跑人,我来拦住绑匪。”那男孩倒也聪明,撒腿就跑。刘四手提锛子拦在路中。两匪挥刀向刘四就砍,三人战在一处。虽然以一敌二,可刘四毫无惧色。他少时习武,专攻棍棒,后来学工,锛子便成了武器。只见他将那一柄锛子耍得如风车一般,两匪近前不得。
见战刘四不下,一匪叫道:“我来敌住这斯,你快去追那崽子!”另一匪听令,跳出圈外,向男孩跑的方向奔去。刘四怕男孩再度被抓,转身去拦那匪,露出破绽,被这匪一刀砍中脊背。刘四忍痛将那匪拦下,这匪又朝孩子方向追去。二匪轮换追赶,刘四左遮右拦,疲于奔命,不想又中匪徒一刀,被砍在腿上,遂倒地。一匪狞笑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却来。”说着举起单刀向刘四砍去。
只听“当啷”一声,一枚弹子飞来,匪徒手中单刀落地。几十步外,四个家丁奔过来,一个高喊:“贼人休走。”两匪见状,撒腿就跑,转眼无了踪影。家丁也不追赶,将刘四扶起。这时大路上跑来一大一小两个人,那小的便是被救的男孩,只见那大人三四十岁左右,身体微胖,穿一件蓝色绸袍,头戴一顶礼帽,大眼睛,高鼻梁,方口上一抹八字胡。此人满面春风走上前来,朝刘四深深鞠了一躬道:“在下何庆哲,多谢壮士救了犬子。”刘四道:“谁遇此事,都会出手相救,不足挂齿。”何道:“壮士为救犬子受了重伤,快背回救治。”刘四道:“无甚大碍,我自己能走,孩子无恙,在下告辞。”说罢拾起工具,转身就走。可是没走几步,便又摔倒在地。两家丁上前扶起,一家丁不容分说背起他就走。P1-3
1.抗战胜利后赤峰政局变化:
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三日苏军撤出赤峰,赤峰由国军九十三军接管,国民政府赤峰专署成立。中共在初头朗建立政权——赤西县。国共两党武装时有摩擦,但尚能和平相处。一九四六年五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国共和平建国协议,即《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中共被迫还击,国共两军在赤峰发生战斗,形成犬牙交错的格局。一九四七年在中国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九十三军退出赤峰,赤峰解放,各旗县相继建立人民政权。是年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拥护,赤峰地区成了解放全东北的革命根据地。
2.各武装团体的去向:
国民党九十三军归属于东北剿总卫立煌的麾下,在辽沈战役中大部被歼,残余投靠华北傅作义部下,北平和平解放,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崔景会部,日寇投降后被国民党收编,国民党撤出赤峰,又成流匪,活动于赤峰西部,破坏中共土改,杀戮土改干部和县区武装战士,一九四七年曾在赤西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柴胡栏子事件”,杀害了十几名中共军政高中级干部,罪大恶极。一九四七年赤峰解放,其残匪逃入长白山为匪,新中国成立前后被我政府剿灭。崔部先降日,后降国民党,当地人戏称其队伍为“降队”。崔景会,赤西阴河川人,日伪时为皇协军旅长、三爷。因与曲波所著《林海雪原》一书中座山雕相吻合,所以本地人盛传此人就是座山雕。然据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称:座山雕,本人张乐天。又与当地传说相左,当然以官方所言为准。
姜家寨、李家寨、飞龙寨,不耻与崔景会汉奸为伍,拒绝国军收编。姜、李两寨团丁解散为民,武器被国军收缴。飞龙寨兄弟在马探长、皮青山等中共党员的影响下,大部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书中主要人物归宿:
苗菁回香山寺落发为尼,本想与青灯古佛相伴,了却终生。刘三少追至香山,做一守门俗僧,要与苗菁厮守一生。儿子吉庆多次来请父母回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年后二人还俗回家为民。
刘家四少瑞明与杨玉娇、郭玉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刘瑞明、杨玉娇转业,在北京西四北四条中学任教,郭玉凡在河北地方政府任职。
马探长、皮青山、刘瑞麟皆为中共地下党员,日寇投降后,中共在赤西建立人民政权,马探长任公安局长,皮青山任刑侦科长,刘瑞麟任后勤科长。一九四九年刘瑞麟被派去奉天(今沈阳)为县政府筹措经费,被害于奉天。
贝子爷宝彦博克拒绝做国民政府赤峰专署民委主任而出走,曾去苏联考察。赤峰地区人民政权建立后,积极支持我党的土地改革运动,将土地房产主动交给当地政府分给农民。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赤峰县政协和昭乌达盟(赤峰市)政协委员。
马汉征,国民党员,日寇投降后,因不满于内战,被免去赤峰县县长职务,被挟持去台湾,后移居美国。其子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代父回国探亲。
马汉东,爱国民主人士,高级知识分子,汉征堂弟,日伪时任国立高中教员,指导参与反日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前后,仍在赤峰中学任教。
张作斌(本名张伟斌),民国及日伪时期曾任警察署长,日寇投降后,因不满内战,毅然辞职,重操旧业,移居赤峰县第十村沟门村,开烟花鞭炮作坊。
杨兴禹、郭玉夫、刘瑞文、徐继业、郭淑娟等投到傅作义麾下,北平和平解放,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杨兴禹、郭淑娟结婚。
出北京,走承德,越过古木参天、茅草丛生、绵延百里的峻岭——茅荆坝,再行百里便有一座奇特的山峰,远看似几簇燃烧的烈焰,近观赭石磷峋奇伟无比,这便是红山。山是石山,寸草不生,而山顶却有几株古松,枝繁叶茂,挺拔伟岸,高耸人云,为红色山峰缀了几点绿色,充满无限生机。
红山,是一座独立的山峰,几十里外低矮的山峦环绕四周,如众星捧月。有山便有川,有川则有水,有水就成河。昭苏河、阴河、舍利嘎河、半支箭河、喀拉沁河,五河之水川流不息,汇于红山脚下,这便是迎金河。多条水系常年冲积,便形成了环绕红山的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
夏日,平原上草长莺飞,迎金河碧水潺潺,似火的红山直接蓝天,蓝天、红山、碧水、绿原构成了一幅奇美的山水画卷;冬天,平原上白雪皑皑,河面上冰光熙熙,红山上银装素裹,而风吹雪消,山体偶尔露出几点红色的肌肤,红山倒似一位含羞的少女,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不知什么年代,我们的先人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在这里放牧,在这里憩息,这里便有了人烟。一家、两家、十几家、几十家,依山傍水便成了村落。民以食为天,由于生活的需要、地理条件的优越,除了畜牧业外,这里便有了农耕,形成了农牧相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由于这里土沃民肥,便有大量移民迁徙而至。有垦荒种地的,有放牧牛羊的,有开办作坊的,一时间小村便成了繁华的小镇。因看好这里的农牧业产品,商贾们便到这里来淘金,北方蒙古的皮毛、牲畜、奶制品,南方的丝绸、布匹、烟酒茶糖,长白山的冬虫夏草、土产山货,黄土高坡的油粮酱醋,北京的各种小吃,本地的杂粮杂豆都来小镇交易。货物交易要建市场,车水马龙要修道路,人丁居住要建房舍,于是小镇便成了街。清朝时,这里是蒙古王的领地,王公们便给这街取名为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街市。汉人们觉得叫起来别扭,不管通与不通,就叫它哈达街。
有人烟,便需要设郡县派官吏,清朝初期,哈达街归翁牛特右旗管辖,民国则改为赤峰县,县政府就设在哈达街。有政府便对街市有规划,民国初期哈达街便形成了一横六纵的街道格局,也自然形成了几个特定的区域:东面是工业区,铁铺、木行、染坊、药厂、皮革加工厂集聚于此;西侧是文化行政区,旗府、学校、警署都居其中;南面是休闲娱乐区,六西街有妓院,六东街则有烟馆、赌场;最为繁华热闹的当属北面的头道街,这里是商业区,占地数十亩的商贸市场,不仅店铺林立而且有临时摊位,粮油肉食、瓜果菜蔬、皮毛特产、家用器具应有尽有。市场东街较大的店铺有元茂隆粮行、广义承丝绸店、义和昌当铺、永和祥珠宝店、德惠仁钱庄、同仁堂药铺,市场西面餐饮酒吧饭馆众多,主要有宴宾楼、大食府、全聚德烤鸭店、哈达火烧烧饼铺。
哈达街的人口大都是移民,蒙、汉、回、满族杂居,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各有不同。汉族信佛建庙,回、蒙族信教建寺,外国传教士则建教堂。当时哈达街东有火神庙,西有龙王庙、娘娘庙,南箭亭有地藏庙,北面有关帝庙和鲁班庙,二横街有清真寺,西城外有喇嘛寺,二东街有天主教堂。
迎春游行是哈达街一大盛事,每逢立春,当局都要组织市民游行,城内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都要在迎春队伍里露上一脸。游行队伍有一定的排序,农(牧)、工、商、学、仕、兵排在前六位,农民为首,足见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据说演艺界人士要排在妓女之后,又见其社会地位之低下。有一个笑话,说剃头的和修脚的排在队尾,但二人因谁前谁后发生了争执。剃头的说:“我应排前,因为不管多大的官我都要捏着他的脑瓜皮。”修脚的道:“我应排在前面,皇帝老子来修脚我都和他平起平坐。”二人各执一词,还是县官想了个两全之策:剃头、修脚的轮换前后。
哈达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萧条到繁荣,也不是一帆风顺。曾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侵袭、民族部落战争的洗礼,各族人民之间相处也不是十分和谐,也曾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家与家之间的利益争夺,然而这些不过都是同胞之间的矛盾,和睦则是主流。而当有外族入侵之时,红山人民会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红山养育了这里的人民,人民用辛勤的双手建设了美丽的红山,创造出灿烂的红山文化。红山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红山,演绎出一曲曲悲壮的爱家爱国的颂歌。
刘恒编著的《红山魂》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小说,小说通过日寇入侵赤峰,民众积极抗战,国军将士喋血;草莽英雄不降日寇惨遭杀戮;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百姓遭受苦难;征召慰安妇,女性惨遭凌辱;疯狂掠夺资源,仁人志士以死抗争;郭九公义愤祖业,刘四爷绝食就义,刘三少威武不屈;民众配合苏军,最终消灭日寇等故事情节,塑造了孙殿英、张溪汉等国军将士守土有责,血战沙场;丁二阎王、江海清等绿林英雄,知耻后勇,揭竿而起;苗箐等女侠,巾帼不让须眉,斩杀倭寇;郭九公、刘四爷、刘三少等仁人志士,威武不屈;伪县长杨义霖朝闻夕死等众多典型人物,体现了赤峰人民爱国爱乡、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铸就了红山魂——民族魂。
红山,是一座独立的山峰,几十里外低矮的山峦环绕四周,如众星捧月,有山则成川,有川则有水,有水就成河。
塞外烽烟起,倭寇铁蹄行,万众奋起打豺狼,红山风雷动;烈士鲜血洒,亲人热泪流,化作甘露润神州,红山花更红。
刘恒编著的《红山魂》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