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莲娜日记(青少版)
内容
试读章节

1941年

5月22日

为了通过俄国文学的考试,一直复习到凌晨5点才睡下。  

今天早上10点起床,12点45分出门去学校。  

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我遇见了碰艾玛、塔玛拉、罗莎还有米夏·伊 利亚雪夫几个同学,他们都已经通过了考试,看他们的神态,都开心极了。

我走上前去和柳夏·卡尔波娃及沃夫卡打了招呼,因为当时考试的铃 声还没有敲响,我们参加考试的同学等候在大厅中央,班上所有的男生都分在了我们这一组,除了沃瓦·克里亚琴科。

考试的铃声响起,我们沿着楼梯步入教室,大家的表情都惴惴不安、神色紧张,除了我仍旧泰然自若,我相当确信自己一定不会通过考试。因为我非常清楚自己复习的那些东西,现在我的脑袋里杂乱得好像一锅粥,而且有些部分我甚至还没看完,坦白地讲,比起为自己,我替别人担心的还多一些。

我的心思没在考试上,心里一直想着沃夫卡,当然我并不是为他担心考试考得怎么样,相反,我甚至希望他能够考试不及格,因为如果他考试不及格,他绝对会伤心忧愁,我喜欢他伤心忧愁的样子。因为当他忧郁的时候,我便觉得他离我很近,那时我就好想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安慰他,这样他就能静静地望着我,温柔地、感激地微笑。

我一直想和他交往,和他说话,感受他停留在我身上的目光。

而此刻,他近在咫尺,稍稍伸下手便能触碰到他搁在我们课桌上的手肘。哦,不,我绝对不能这样做,坐在我身后的女孩子们会察觉我的动作,而且,他身旁还坐着他的同伴呢,让他们发现就不好了。怎么不好?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坐在桌前,双肘撑在课桌上,谁都不会发现我正偷偷地注视着沃夫卡。不,不是注视,只是单纯地望着。单单是望着他的脊背、他的头发、耳朵、鼻子和脸上的表情,就能带给我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沃夫卡侧着身子坐着,看着正在答题的季姆卡,不时和廖尼亚还有杨尼亚交谈。

他为什么只和他们说话,使眼色,而对待我就仿佛我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人?

不过,我跟他们完全没法比!沃夫卡不是女孩子,而我也不是男孩子。他从来不多看其他女孩儿一眼,更何况是我呢?

我把头埋在臂弯里,任思绪驰骋。

我在怕什么呢?沃夫卡和那天在剧院见到的一样:穿着同一套西装,挂着同样的微笑。我的胆怯,仿佛被一只手抚平到消散一空,因为他是我深爱的沃夫卡,我这样想,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

我从柳夏那儿拿来他抄有文学课重点的笔记本,在封面上写下:“祝你顺利通过考试拿满分。”碰碰他的手肘,我把本子推到他面前,给他看上面写的话。他马上转过身来,我的举动好像让他很开心,因为他灿烂地笑着也祝我考试顺利。我含混地说了些我自己都听不懂的话。

轮到我了。我在第二张课桌前坐下,都没回头看看同学们,所以,也没看到沃夫卡,不知道他对我的命运感不感兴趣。真希望沃夫卡在此刻也能想着我,也能为我担心。过了一会儿,点到了沃夫卡的名字,他坐到了我前面的位子。

我抽到了可怕的考题,第一题和第二题我都不会。所以,我决定先稍等片刻,再抽一份题目。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沃夫卡坐在座位上,脊背微弓,想必非常紧张。他匆匆写满一张纸,然后又撕碎,攥在手里。拨弄拨弄已经凌乱的头发,思考片刻,又动笔答题。他两三次转过身来,其中一次我们的眼神触碰在一起。他神色无助,还带点儿询问的意味。怎么样?他含含糊糊地摇摇头,接着又开始奋笔疾书……

这次,我抽到了另一份试题,瞥了一眼后,马上发现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

1)普希金抒情诗歌的主题。

2)感伤主义。

3)《当代英雄》的结构。

第二题我很熟悉,第三题也是,至于第一题,还需要好好想想。

此刻我知道,文学这科考试我算是过了。

我发现沃夫卡已坐在椅子边缘,频频回首。

而我在绞尽脑汁地回想普希金的那些诗,但我发现沃夫卡在为我担心,他一定知道我拿到了第二份试题,而且,我的神色又那么沮丧。

可最要命的是,每当如我所愿受到别人注意的时候,我便尽可能地努力让自己不被发现,因为我害怕他人会觉察到什么蛛丝马迹。

很蠢对吗?但事实就是如此。

沃夫卡看着我的眼睛(当他与人交谈的时候,往往会直视对方的眼睛,这却是我多数时间不能做到的),想要问我知不知道试题的答案。

我肯定地点点头,他这才放心下来。

沃夫卡在格利什卡后面被叫回答问题,他答题精准、清晰且快速,他很幸运,没用全部答完,也没再被问其他问题便通过了考试,沃夫卡离开了教室。

现在轮到我了,我也只能不再想他,不知道他有没有可能关心我,站在门口看我答题的状况,或许他早就高兴得把我忘了,现在已经开心地找他的伙伴们去了。

还是那句话,他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想我的。

今天一整天我都无所事事,心境却慢慢得以平复,还有三天,时间算是相当充裕了。我总是这样,一旦稍稍放松就很难将心收回来。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我听了广播里播送的《德国民谣》节目,我特别喜欢民谣。节目之后,我一口气读完了普希金所有的民谣作品,幸好世界上没有污秽肮脏的灵魂,不然,他们一定会让我们不得安生的。

现在已经差不多10点了,我曾经向妈妈保证过自己要9点上床的,现在她随时可能过来,然后就会发现我并没有信守诺言,这可太没面子了,绝对会被认作是不守诺言的坏孩子,不过,我真的是写到兴之所至,实在收不住笔。

我现在决定每天要按时写我的日记,这样一来,等到以后读起来也会更加有趣的吧。天啊,阿卡进房间来了,可我还没上床睡觉。

“你该睡觉了,记得你跟我保证过什么吗?”

“好了,好了,知道了,”我说,“马上就睡。”

可是手上的笔却仍旧没有停下来(阿卡走出房间了),我想要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写进日记里,所有的,所有的感受,就像毕巧林(Petchorine)一样。不是吗?读他的日记是件多有趣的事儿啊!可是我却犯了个错误,因为我把日记写在了妈妈的记事本里,她发现后,有可能会大发雷霆的。……

P6-8

目录

正文

序言

这是一本列宁格勒女中学生的私人日记,日记作者的性格想必有些内向和孤僻。这本日记以著名苏联诗人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y)所著的《当代英雄》为榜样,日记作者“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记录下来,所有的感受,就像毕巧林(Petchorine)一样”。这段历史,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纳粹入侵苏联的那个清晨,悄无声息又悲惨地在莲娜·穆希娜的日记中延展开来,和列宁格勒那两百多万名的居民一样,莲娜经历了痛苦漫长的围城封锁——872个日日夜夜——任何一个城市可能都没有经历过这么可怕的围城,封锁期间,三分之一的列宁格勒人民,70万名城市居民死于饥饿与虚弱。

想要了解那些饱受饥饿折磨、与世隔绝、经历了非人生活的列宁格勒人民异乎寻常的经历,目前来说,读者可参考的资料很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莉迪亚·金斯伯格(Lidia Girlzburg,1902—1990)所写的《列宁格勒围城日记》(10urnal du siSge de Leningrad)。莉迪亚·金斯伯格是知名的普希金研究专家。也是安娜·阿赫玛托娃(Anna Akhmatova)与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Ossip Marldelstam)的好友。然而,这本日记却与我们所要展现的那本完全不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列宁格勒围城日记》的作者是个知识丰富的知识分子,日记里的主人公则是个虚拟人物。可以说是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围城中的居民,莲娜·穆希娜却是一名只有16岁的初中生,但她是多么成熟、敏感又善于观察啊!

《莲娜日记》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收藏在档案馆中的,而最近,我们才从众多围城时期写的个人日记中将它找到,可以说,这些文字资料读起来是那样令人心碎,让我们对围城人民异乎寻常的经历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特别是最痛苦的那段时期:1941—1942年冬天。1941年5月22日开始,纳粹分子曰复一目地向苏联伸出侵略的魔爪,之后,也就是1942年5月25目戛然而止。历史学家谢尔盖·亚罗夫(Sergue'f Yarov)对蓬娜的日记手稿进行了复原,并做了相关调查研究,认为列宁格勒围城时期,莲娜没有死,并且。已经在1942年6月初,也就是日记终止后几天从城内撤离出去。

关于莲娜·穆希娜我们都知道些什么呢?事实上,我们所了解到的细节少之又少。莲娜于1924年11月21日出生于乌法(Oufa),20世纪30年代与亲生妈妈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Maria Nikola'fevna)生活在列宁格勒。不久后,莲娜的生母患了重病,于是将女儿托付给姊妹伊莲娜·尼古拉耶夫娜(Elena Nikolaievna)抚养(这点可以在莲娜所写的日记里看到,莲娜一直称呼她这位姨妈为“莲娜妈妈”,借以与自己的生母进行区分,莲娜的生母死于1941年7月,即战争初期)。1942年1月1日,年迈的阿卡(Aka)(可能是莲娜妈妈的保姆)由于饥饿和虚弱离开了人世,之后,1942年2月7日,莲娜妈妈也撒手西去,两个亲人去世后,年轻的姑娘一个人孤零零地被抛弃在了与世隔绝的列宁格勒城。她剩下的唯一远亲只有居住在高尔基(Gorki)(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Nijni—Novgorod)的热尼亚(Jenia),莲娜妈妈同父异母的姊妹。最终,莲娜撤离的目的地也是高尔基,她所参加的撤离行动从1942年5月底开始,主要是通过拉多加湖(Ladoga)走水路,当然,整个行程中,由于围城时期的折磨,莲娜十分虚弱。

在高尔基,莲娜·穆希娜住在热尼亚·茹科娃(Jenia Jourkova)的家,战争结束后便返回了列宁格勒,不过在离开之前,她一直在高尔基继续修自己的学业。回到列宁格勒后,莲娜就读于实用美术学院。并获取了镶嵌技师专业文凭。不过,实习期结束后,莲娜并没在列宁格勒找到工作,于是只能接受先去外省,首先是苏联东北的小城雷宾斯克(Rybinsk),然后是苏联西伯利亚地区(Siberie)的科迈罗沃(Kemerovo),在那儿,她为一家大型热电站绘制宣传海报。斯大林去世后,莲娜得到了一份在莫斯科的工作,为一间机械工厂进行美术图案设计。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身体健康问题,莲娜开始在家进行设计工作,为一家纺织工厂进行布料图样设计。1991年,莲娜·穆希娜逝世于莫斯科,享年66岁,与当时苏联人民的平均寿命相当。

尼古拉·韦尔特

内容推荐

《莲娜日记(青少版)》是一本17岁的列宁格勒女中学生莲娜·穆希娜的私人日记,日记中记录了莲娜从1941年5月到1942年5月之间一年的日常生活。莲娜经历了872个日日夜夜的漫长围城封锁,70万列宁格勒居民死于饥饿与虚弱。莲娜在日记中将德国纳粹入侵苏联的战争对普通列宁格勒人民正常生活的巨大影响真实地记录下来,还原了战火蔓延中的历史岁月中战争的残酷。面对战争带来的恐惧、饥饿、疾病和死亡,莲娜在日记中从未放弃求生希望。

编辑推荐

《莲娜日记(青少版)》角度独特,选取列宁格勒女中学生莲娜·穆希娜于17岁时亲身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保卫战”时所写的私人日记这个角度,来打开尘封已久的列宁格勒围城期间的历史岁月。青春美丽的少女莲娜年华正好,原本应与伙伴们无忧无虑地在学校过着美好的校园生活,可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随着战争的开始而结束了。书中以少女莲娜的视角,将德国纳粹入侵苏联的战争对普通列宁格勒人民正常生活的巨大影响真实地记录下来,还原了战火蔓延中的围城时光。这本书向当今的世人更加真实地展现出在残酷的战争岁月中,与世隔绝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渴求,意义非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莲娜日记(青少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莲娜·穆希娜
译者 赵然
编者
绘者 曲乐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37945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5144059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