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陶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让我们通过这本由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陶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一起走进陶器的世界,一同去感受陶器的无穷魅力吧!

内容推荐

中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器作为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工艺品,深深打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陶器经历了从原始到成熟的蜕变,逐渐形成了自由奔放、浑厚质朴的艺术风格。由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陶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全面介绍了陶器的发展历程、烧造工艺、器形、纹饰等内容。引领读者走近奇绝精巧的陶器艺术,感受中国陶器与众不同的魅力。

目录

第一章 中华瑰宝——陶器

 第一节 认识陶器

陶器的起源

陶器与瓷器

早期陶器的发现

 第二节 精益求精的陶器工艺

制陶的基础——原料

制陶的技巧——制法

陶器的美化——修饰

陶器的诞生地——陶窑

陶器的外衣——陶色

第二章 先秦时期陶器

 第一节 原始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河姆渡文化陶器

良渚文化陶器

大溪文化陶器

屈家岭文化陶器

北阴阳营文化陶器

兴隆洼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陶器

红山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

其他新石器文化陶器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陶器

夏代陶器

商代陶器

春秋时期陶器

战国时期陶器

彩陶文化

第三章 秦汉魏罾南北朝陶器

 第一节 秦汉陶器

秦汉陶器概述

秦代陶器

秦始皇兵马俑

汉代瓦当艺术

汉代陶器

汉代低温铅釉陶器

汉代陶塑

汉代墓葬陶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陶器

魏晋后期陶制明器

北朝陶俑

北魏陶器

第四章 隋唐与宋元明清陶器

 第一节 隋唐陶器

隋代陶器

陶瓷巅峰作品:唐三彩

唐三彩的主要分类和代表作品

 第二节 宋元明清的陶器

宋元明清陶器概况

宋、辽、金三彩陶器

明清陶器——紫砂壶

 第三节 近现代紫砂工艺

紫砂的材料

紫砂器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的类型

紫砂泥的种类

紫砂壶与茶文化

紫砂工艺的传承及历代名家

第五章 陶器的器型

 第一节 炊器

 第二节 饮食器

 第三节 贮盛器

 第四节 日用陈设器

唾壶

水注

熏炉

陶油灯

扑满

陶枕

封泥

 第五节 建筑器材以及其他陶器

瓦及瓦当

空心砖

制陶、纺织与渔猎工具

铸造青铜器的范模

铸造铁器的范模

坩埚与炉具

陶井圈(井甃)

古代的给水和排水管道

第六章 陶器纹饰

 第一节 神秘莫测的动物纹饰

蛙纹

鱼纹

人面纹

乌纹

猪纹

夔龙纹

夔凤纹

饕餮纹

 第二节 其他典型陶器纹饰

绳纹

篮纹

弦纹

篦纹

暗纹

划纹

刻纹

雷纹

回纹

印纹

瓦纹

涡纹

堆纹

第七章 中国古代陶器鉴赏

 第一节 主流陶器鉴赏

彩陶鉴赏

釉陶鉴赏

白陶鉴赏

黑陶鉴赏

灰陶鉴赏

 第二节 另类陶器鉴赏

印纹硬陶鉴赏

蛋壳陶鉴赏

特型陶器鉴赏

连体陶器鉴赏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陶器的起源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尤其是定居生活催生了陶器的出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山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据碳一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陶器的发明足以证明人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火,那些被火焙烧的土地或者黏土因落人火堆而变得坚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所以,我们可以说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区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发明,而未必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传授与教导。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论形制、器类、工艺与装饰都不一样,显而易见都是各自独立产生的。

原始人类最先可能采用的制陶技术,一般有捏塑法与贴敷法等。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原始人类用涂抹泥土的竹、木枝条筐篮汲水,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在筐篮上敷贴泥土烧制陶器。这种说法虽然精彩,但大多数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如果用这种方法烧制筐篮那样大小的陶器,结果只能得到一堆瓦砾。因此,人类制陶术的开端极有可能是烧制用手捏塑的小物品,即便烧造条件简陋,也可成形。在多次烧制成功的鼓舞下,先民开始思考黏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成型方法改善、烧成条件,而后发展至专为焙烧陶坯的陶窑等等,后而能烧制出器型比较大的陶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屡现早期制陶遗迹。通过对这些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残片的观察,发现了它们有泥片粘合的层理和陶片层理剥落的现象,这种现象首次被认定是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四层,即河姆渡文化一期的陶片。后在多处遗迹中被发现如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遗址下层、大地湾遗址一期、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的陶片,以及更早的江西万年仙人洞、桂林甑皮岩等。这些遗址的年代都早于仰韶、红山、大溪、大汶口、河姆渡二期诸文化的年代,具有比泥条盘筑法更早、更原始的制陶术成型方法,文物考古工作者称之为“贴敷模制法”或“泥片贴筑法”。

所谓泥条盘筑法,是将拌制好的黏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盘旋而上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或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匀结实,而后入窑烧制。如若陶拍上刻印有花纹,器表则形成一种装饰花纹(即所谓“印纹”)。筐篮编织成器的方法,很可能是先民使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大型容器陶坯的启发,但这是较晚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才出现和普及的了。

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这种机械对陶坯进行简单的修整。在我国古文献中,陶车亦被称为陶钧,它是一个圆形的工作台,台面下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轱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型进行整修。最原始的陶车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出现,考古学家在相当于这一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经过慢轮修整的陶器。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车遗物,但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文化遗址中,确已出现轮制的陶器,例如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其胎体之薄与器型之规整,只有轮制工法才有可能产生。据山东省博物馆复原仿制验证,这种蛋壳黑陶极有可能在车制成型时使用了有支架的削刀,在烧成时使用了类似匣钵装置这样更为先进、细腻的工具。

轮制陶器是制陶术的飞跃,它所使用的简单机械陶车可以看成是现代机器车床的发端,它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可能促使了作坊与社会分工的发生。这种技艺的熟练使用,显然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

在工艺上也意味着制备原料即坯泥的巨大的进步。因为轮制陶器要求坯泥的品质要均匀、细腻,并且有相当的湿强度,如此,才能在陶车的惯性旋转中利用坯泥的离心力,使器壁较薄、器型较规整。

上述几种制陶术的出现虽有先后,但它们只是反映了制陶技艺的丰富与完善,并不意味着对先前制陶术的完全扬弃,许多古老的制陶手法仍为后代长期沿用。即便在现代,制陶业已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机器制作的技术条件,但仍有许多艺术陶器(如紫砂茶具等)使用手工制陶的传统方法。

P2-4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傅璇琮

2014年2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陶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俊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85007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5117029
中图分类号 K876.3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