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格拉底之死
内容
编辑推荐

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之死》。

内容推荐

柏拉图编著的《苏格拉底之死》介绍了,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耶稣,没有任何人比苏格拉底之死给人类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无论是对言论自由的执着,还是对服从法律的坚信,苏格拉底都诉诸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公民的自由意志,言论自由与服从法律之间的冲突,终于在这里握手言欢。他也因此成了西方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伟大实践者。

目录

尤息弗罗篇

申辩篇

克里托篇

斐多篇

人名地名汉英对照表

试读章节

尤息弗罗:是的,苏格拉底,还有更令人惊奇的事呢,而且这些争情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

苏格拉底:你真的相信诸神之间存在着战争、可怕的敌对和争斗吗?还有诗歌中说的那些事,被一些能工巧匠描绘在庙宇中的那些,以及在节日里送往卫城的绣袍上所绘的那些故事,我们能说都是真实的吗,尤息弗罗?

尤息弗罗:不止这些,苏格拉底。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如果你喜欢,我还可以告诉你很多关于诸神的这类事情,相信你一定会大吃一惊。

苏格拉底:应该不会很吃惊,有空的时候再给我讲讲吧。现在,请试着更清楚地告诉我刚才问的那个问题。当我问你虔诚是什么时,我的朋友,你还没有教会我什么,而只是告诉我你正在做的事,即控告你的父亲是虔诚的行为。

尤息弗罗:但我说的是真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也许是真的。但你也同意还有其他很多虔诚的行为,是吗?

尤息弗罗:当然存在。

苏格拉底:我还记得,我没有叫你告诉我一个或两个虔诚的例子,而是让你告诉我虔诚的形式本身。这个形式使得所有虔诚的行为成为虔诚的。因为你同意所有不虔诚的行为是不虔诚的,以及所有虔诚的行为都是通过同一个形式得以成为虔诚的。你还记得吗?

尤息弗罗:我记得。

苏格拉底:告诉我这个形式本身是什么?这样我可以通过查询它,通过使用它作为一个模型,来辨别任何不管是你的行为还是别人的行为到底是不是虔诚的,如果不符合,则不是虔诚的。

尤息弗罗: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苏格拉底,我会告诉你的。

苏格拉底:这就是我想要的。

尤息弗罗:很好,那么,任何被诸神喜爱的事物就是虔诚的,否则就是不虔诚的。

苏格拉底:真了不起!尤息弗罗,你已经以我想要的方式回答了问题。即使我还不知道你的回答是否正确,但很明显,你会向我表明你说的是真的。

尤息弗罗:当然。

苏格拉底:那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种行为或者—个人被神喜爱,就是虔诚的;—种行为或—个人被诸神所厌恶,则是不虔诚的。虔诚和不虔诚的理由不是同一个,而是正好相反。是这样吗?

尤息弗罗:确实如此。

苏格拉底:那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描述?

尤息弗罗:是这样的。

苏格拉底:我们也说过诸神之间是会有意见不合的情况,他们也会有敌对和争斗,是吗?

尤息弗罗:我们有这样说过。

苏格拉底:那么,如果一个话题引起了诸神之间的敌对和愤怒。这又怎么解释呢?让我们这样考虑一下,如果你和我对于哪个东西数目更大意见不合,这个分歧会使我们敌对和愤怒,我们接着数一下,就可以很陕解决这个分歧。

尤息弗罗:确实可以。

苏格拉底:关于哪个重哪个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秤称去达成一致意见。

尤息弗罗:当然。P10-12

序言

在与埃克格拉底的谈话中,斐多说:“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讲,回忆苏格拉底都是最快乐的事,其他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在苏格拉底的这些朋友看来,苏格拉底就是这么一位值得回忆的人,谈论他的为人、回味他说过的一些话都是最令人快乐的事。苏格拉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魔力,如此吸引这班朋友,让他们觉得怀念他是世上最快乐的事呢?

对于苏格拉底死后几千年才存在的我们,已经没有福气亲自聆听这位大师的教诲,跟他一起探讨美德了。然而,通过阅读有关他的记载、探讨他曾经讨论过的问题,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格拉底迷人的特质。尤其是他的学生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一个栩栩如生的哲人形象。

《尤息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四篇对话描写了从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到饮下毒药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几次谈话。《尤息弗洛篇》中,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在法庭门口遇到前来状告自己父亲的尤息弗洛。苏格拉底向他请教状告自己父亲的行为是否正当的问题,进而讨论到“虔诚是什么”的问题。《申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过程,是苏格拉底向雅典人袒露心扉的一次讲演。《克里托篇》中,克里托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但最终被苏格拉底说服,认为遵守法律接受死刑才是正确的做法。《斐多篇》则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饮下毒药的那一天跟朋友们进行的最后一次对话,极为感人,令人落泪。

在这些对话中,苏格拉底面对指控时的反应看起来很令人不解,因为他似乎是在引导自己走向死亡,故意放弃多次可以避免死亡的机会。其实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不必被判有罪;而在被判有罪之后仍然可以争取以缴纳罚金、放逐等刑罚来代替死刑,但他没有去争取;甚至即使在监狱里他还有机会逃跑活命,但苏格拉底执意赴死,不愿逃跑。这些行为看起来很奇怪,但我们不应该理解为苏格拉底不爱惜生命,即使没有法庭的判决也会去自杀。或许死亡并非苏格拉底的目的,而只是他的生活原则与其处境相结合的结果。他的原则使他在那些处境中必须做出那样的反应而不是别的反应。

首先,在法庭的辩护环节,苏格拉底认为必须讲真话,所以他向雅典人直言自己干了什么、为什么要做那些事。这些话揭露了雅典人自以为有智慧而实际上没有智慧,苏格拉底自己也能预计到这样的话不会得到雅典人的好感,而只会引起他们的羞恼,促使他们判他有罪。若不说这些真话,苏格拉底完全可以避重就轻,甚至编造一些雅典人爱听的话来讨好他们,以此避免刑罚。

再次,在苏格拉底入狱后,他的朋友们完全能够帮助他顺利越狱逃跑。苏格拉底却认为逃跑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这次判决的结果并不公正,但遵守在法律之下的判决结果是正确的行为,而违反法律是错误的。理由是不遵守法庭按照法定程序做出的判决意味着对法律的反抗,是在试图毁灭法律。要是每个觉得判决结果不公正的人都可以私自不遵循判决结果,法律就会被毁灭。另外,苏格拉底认为他本人是对城邦及其法律感到满意的,是在行为上而不是在口头上与法律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不遵守法庭的判决就是在破坏协议、违背承诺。

要理解苏格拉底的行为,必须抓住一点:苏格拉底只承认论证的权威,而无视其他意见。可以想象,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跟他的同辈们,跟古代的其他年轻人没什么不同。直到有一天,苏格拉底想到了一门追求真理的技术。这个技术与他从智者那里学到的诡辩术不同,因为诡辩术的目的在于说服别人,只要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就行,不必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是正确的;但苏格拉底忽然掌握了一门新的辩论技术,它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别人,而在于说服自己,在于找到真正正确的信念,说服别人只作为附带的目的。

这门技术首先是一门发现无知的技术。可以通过这门技术的操作把“自以为知道些什么而实际上一无所知”这种糊涂状态揭示出来。苏格拉底的特立独行,面对死亡时无所畏惧的轻松心态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相信就是这门技术给了他力量,使他坚信自己所做的即使不是正确的,也是他目前可以想到的最有理由相信为正确的。

陈安康

2014年9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格拉底之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吴松林//陈安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07157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2015124009
中图分类号 B502.23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