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你自己,你将发现,你的优雅,你的从容,你的光华与嘹亮,就住在你的内部,打开你自己,让自己出来,你会发现,这就是让自己诞生的激动人心的体验。
《让自己诞生》作者王宏甲是当代最著名的报告文学家之一,他的《无极之路》《智慧风暴》《中国新教育风暴》一经出版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品曾先后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中国新教育风暴》被中央电视台拍成30集电视片,对中国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让自己诞生》是王宏甲的一部散文作品。文怀沙先生曾说,宏甲的作品总能“让故事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温度。”
《让自己诞生》是一部王宏甲用散文写的哲思著作。文怀沙先生曾说,宏甲的作品总能“让故事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温度”。此说在这部书里体现得尤为充分。书中每篇都独立成文,却不似常见的“散文集”,全书40篇共同讲述一个主题“让自己诞生”。力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之于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意义。强调阅读是以自主的姿态开拓心灵容纳世界的能力和境界。讲述不为邪恶利诱所迁的独立人格是“成己”的标志。语言优美睿智,曾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连播。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所写的中外人物栩栩如生,每每感人至深。成长中的青少年读之,益熏陶益励志,学养高者读之也多有所获。不少读者反映,适合父母与孩子共读与交流,也是本书一大特点。
我的老师
自从父母把我送进学校,老师就把我引向一个更大的世界。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一程程铺垫了我通往远,万的路。本文记述的是我中学的一位老师。
去见她时,我感到心情有点激动。
当她从办公桌前站起来时,我却发现自己——突然间简直难以接受。这时我才明白,26年了,我心中的老师,一直是26年前那个青春焕发的形象。
12岁上中学,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老师只有22岁。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老师是从福州来的,她没有读大学,后来上了一年英语业余大学,再后来由她的一位当医生的姨妈介绍,只身来到闽北山区的这所新办中学任教。
烈日下锄草,寒风中积肥,我们知道22岁的女老师同我们在一起,生活很明亮……那是一所刚刚创办的乡村中学,只有初一,初一也只有两个班,学生总数不足百人。教室是在一排牛栏的旧基上改建的,没有操场。操场是在我们入学后,师生共同用锄头锄出来的……当荒草和败叶都被集中起来,当火点燃的时候,那片岁月,真是每一缕空气里都有我们随手可以抚摸的温暖。
22岁,只身来到这所山区中学的老师,直到我们离开她的时候,我们也没发现她有男朋友,因而在我们那短暂的中学时代,她都像是属于我们的。
作为住校生,许多个星期日,我们在她那只有一扇木栅窗户的房间里学会了唱《喀秋莎》……在我们的中学时代,我一直就觉得她是世上最美丽的人。
她的姓名就叫陈美熙。
然而1991年深秋,当我再见到她时,一时间真的难以接受,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青春的容颜像一只美丽的鸽子,永远飞出了她的巢穴……
离那乡村中学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河宽百余米,清湛湛的故乡河叫建溪,它的前方通往闽江,然后东流人海。我们从河滩上挑来细细的沙子,我至今记得陈老师挑沙子时甩动她那条细细的长辫子的姿态。
我们把沙子倒进一个挖好的大坑,又在坑的前方辟出一条跑道。从此,我们将一次次从这里出发,练习跳高和跳远,而且不必害怕摔倒。
可是我们的中学时代实在太短暂,读书的日子只有一年,一年后的那个暑假,那场“大革命”同炎热的气候一同到来……我们分成了两派,陈老师成了“孤独”的人。我们谁都想争取她,可她一点儿都不肯偏心。记得有个月夜,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驱使我们跑到老师们的窗外去敲锣,锣声瞠瞠地响,月光下,满操场都流窜着震耳的声音……我至今无法描述我们为什么把那个日子变成如狂欢节一样。
那一排低矮的木屋里住着全校总共不足十员的教师。木屋的屋檐下有一条水沟,走廊的尽头有一块木板——桥梁似的架设在水沟上,就她一个人出来了,月光下,我们看到她留着长辫的身影就站在那块木板上。
陈老师生气了,她在喝止我们。我们从那声音中听到了(好像是)哭的声音。我们都安静下来了。
后来小镇上传来了城里发生武斗的消息,小镇的空气也严峻起来,陈老师第一次踏进我们的“总部”。
“回家吧,你们都回家吧,你们都太小了!”
城里的班车已经不来了,替我们做饭的炊事员也走了。那一天,我们给陈老师搬凳子,团团地围住她,并且第一次感到:吃饭还真是个问题。
短暂的中学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散伙那天,我们站在校门口,打量着空荡荡的操场,感到过去的日子已经隔得像放牧一样遥远。
再见到陈老师,已是两年后的冬天。我们回校要准备上山下乡了。
我和陈老师坐在离校不远的河滩上,面前是那条永远也不会冻结的河,河面上热气袅袅,那是故乡之河冬日的景象。河滩上的草,都还顽强地坚持着生命的绿色。
我说:“我已经没有父亲了。”
P10-12
序
让自己诞生
——送给冠音坤音
1
冠音五岁时让我猜谜:“有个位子,我坐得着,您坐不着。猜猜是啥?”我没猜着。冠音开心地说:“是爷爷的肩膀。”我顿觉感动。
一个孩子刚出生,就有一双探寻的眼睛,一颗独立思索的心。这是你们的成长让我觉知的。我惊讶地看到,我并不比婴儿更了解他的心思和他的眼睛。
我越来越相信,每个孩子都比成年人更接近哲学家。对未知事物,总会发出那样由衷的惊讶,那么不倦的追问。好奇起于惊讶,导致探究,开启智慧之门。不是吗?可我们常在不知不觉中关闭了孩子的探究之门。
“小宝贝,我用彩虹和你约定,一起走过童年的记忆……”当你们给我唱这支歌时,知道我心中也会升起彩虹吗?你们曾问:爷爷,为什么掉泪了?亲爱的宝贝,知道泪中也有阳光,也有约定,也有红橙黄绿蓝靛紫吗?为了你们,难道有什么不合得给你们吗?如果我的肩膀能让你们看得更远一些,不是我最乐意的吗?
2
我期望,有一天,你们能体会到:人生该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父母把我们生出来,第二次就要靠自己把自己生出来。这便是《让自己诞生》的意思。这意思里有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3
人之初,务必“立爱立敬”,这是3600年前商朝辅政大臣伊尹写在《伊训》中的思想。他教导先帝汤的后代,一定要有爱人之心,要有会敬重的品德。如果没有,那就立爱从爱你的亲人开始,立敬从尊敬长辈开始。如此先实行于家,再惠及国,终能遍及四海。这“立爱立敬说”,难道不是平凡人家养育儿女都需要的吗?人若连父母都不爱,还能爱谁?对人无爱心,不知尊敬,将来能干什么呢!
4
人生第一个大本领是什么?是听。千万不要忽略听。不识字的时候,你已经会听,这是你最早的知识来源。即使能阅读了,仍要善听。因世上很多知识没写进书本。是否善听仍然是人与人差别的重要原因。如果还没听清,或只在书本看了一些些,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有一扇门就被你关上了。
继而是看,阅读的世界比课堂大得多。一定要爱上阅读。没有广听博览便没有思想的驰骋,说与写都难免苍白。莫以为写作只是作家的事,语言是思想之手,阅读与表达是伴随你一生的基础能力。听读思说写,这五种能力都是塑造自己的途径。譬如阅读,是以自主的姿态开拓心灵容纳世界的能力和境界。
5 有一天,你知道了什么是散文和散文集时,不要把这本书看作几十篇散文的合集,那样会漏掉最核心的东西。虽然书中每一篇都可独立成诵,但整体看,它是一部讲述成长的书。是说成才吗?成才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成人,比成才重要。
6
有一天,你一定会知道古希腊戴尔斐神庙里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它影响了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并影响了西方几千年。我以为不仅认识自己很重要,成为自己更重要。前者为知,后者为行。
孔子有“为己”、“成己”之说,讲的就是修养自己达至“成人”,即成为一个不为邪恶利诱驱使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若把“成己”用现代语表述,可否说正是“让自己诞生”。
后世流行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作自私有理了。这与古典原意相去太远。那原意是:人不修养自己,天地不容啊!这不是无关紧要的认识。为应试而教而学的教育即自私教育。自私,于人于己都是最坏的东西。要毁掉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只要使他们的孩子自私就够了。
7
有一天,你们会接触到哲学,会问:什么是哲学?其实你早已与之呼吸相闻。我期望有一天你们发现:哲学并不是太神秘,它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以为它非常重要,因它是关于生活的智慧。我不知,将来你们会不会同意,这本《让自己诞生))其实是用散文写的哲学著作。别轻易认同,我期待着,有一天,你们同我讨论。
8
让自己诞生,需要向很多人学习,才能孕育出一个自己。明白了这一点,便会理解,此书为什么首篇讲母亲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接着写父亲留给我的,写自从父母把我送进学校,老师便把我引向一个更大的世界。青春期不免要恋爱,没有女友的日子里,“为自己画一个姑娘”,这是写啥?你们长大后自己看吧。随后写村夫村妇对我的教育,动物对我的教育,儿子对我的教育……还有,西西里、尼罗河、拿破仑、莎士比亚、贝多芬、普希金、南丁格尔……世界上有多少“日照海洋的往昔”啊,千般旖旎,能塑造我们的心灵和品格。
有一天,老师会讲到汤和伊尹开创的商朝。我不知那时的课本会怎样评价那个朝代,但我知道,中国殷商时代结束的时候,古希腊还没有文字,此前的克里特文明早已销声匿迹。我在这本书里描述的殷商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一个伟大的朝代倒塌时,它的尘埃飘了三千年尚未落定,以至今天要看清它的废墟仍有困难。古代中国有多少宝藏值得我们去开掘去珍惜,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无论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都有无限旖旎可丰富我们生命的时空。所以,打开你自己,成为自己,并不是要故意与别人不同。与众不同,是集众长的结果。
9
亲爱的冠音、坤音,我没有豪华的礼物送你们,这本书可陪伴你们一生。前面的篇章,在你们会阅读的岁月读之,不难。宛若青草地,走进去有如散步,但读着读着就要爬坡了。读到后半部,一定会遇到崇山峻岭,大江大海,你们将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去丰富学养,然后再读。有一天,当发现不是能朗读它就看见了它,必是登上了高山,看见了大地的皱纹,凝听过大海的哭泣,还看到了这世界上许多精神的黄昏和早晨,灵魂的高山与湖泊。
我认同人生有三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我相信人生的性命与生命是有着不同之快乐的,我也相信人间还存在使命这种东西。性命可得到本能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来自对人生能力的开发,譬如学会某个乐器、有绘画能力,以及拥有各种技能时都能体会到生命潜能被开发的愉悦,这是精神的快乐。使命,是你用生命的良知良能去为社会做贡献,能感觉到自己参与着人间的伟大活动,渺小的个人因与众人与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同频共振而体会到崇高,为之感动以至泪花荡漾,这是灵魂的快乐。本能的快乐为父母所赐生而有之。精神的快乐已超越本能。用性命和生命去担当使命,是全然体现着自己脱颖而出之状态的,犹如自己之诞生,犹如旭日之喷薄而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如彼担当,亦为忘我。生命能复归于无我,就是人生的圆满状态。冠音姐妹,我很期望你们在一生中能有所担当。虽难,值得追求。假如人生未能体验到使命的快乐,那至少要对那些为使命而担当的人持有你美好的尊敬。
如有可能,期望你们有一天把这本书译成外文,与更多人分享。过去的一二百年,我们的祖辈父辈为认识这个“中西方强烈碰撞”的世界,已付出很多努力。你们会比我更有见识。这个世界文明与文明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仍然比海洋更大。在你们长大的岁月,如果能在心中较好地融合起不同的文明,才会有更好一点的家园。
王宏甲
2015年1月7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