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寂静并不是指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万物都存在的情况。它深刻地存在于霍河雨林里,我称之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地方。”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使人们警醒于不应当出现的寂静,而戈登·汉普顿则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精)》中引导人们发掘不应遗忘的宁谧。保护人们远离噪声的侵袭,保留最后的静谧之地,也是保护环境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都市中的人们已经对此忽视甚久。

内容推荐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n 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n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又令人难忘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并在当地拜会联邦官员,极力主张保护自然的寂静。

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OlympicNationalPark)霍河雨林(HohRainForest)实际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国最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之一。这次充满启发性的宁静探索,使得如今美国生态议程中已纳入大自然的宁静。

目录

序 寂静的声音

1.寂静的雷鸣

2.静谧之路

3.上路

4.都市丛林

5.濒临灭绝的静谧之美

6.裸露的大地

7.通往静谧的落基路

8.逐渐消逝的自然交响乐

9.有毒噪音

10.追寻缪尔的音乐

11.走向华府的一百英里

12.华盛顿特区

跋 回响

附录

试读章节

我收到许多忠告。我父亲(经常)说:“你得了冲浪耳,所以你要懂事点,别再用冲浪板。只要停止人体冲浪,你的问题自然会消失。”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消失”理论:只要不再做这个或那个,问题自然会消失。我会丧失听力是某种原因引起的。罗伊是农场主,提供我新鲜鸡蛋,他认为我的问题是耳垢造成的,建议我把头偏向一边,在下方点一支蜡烛,耳垢就会熔化,他说他太太可以带一个漏斗过来,还说我会很惊讶地发现真有耳垢流出来。我的堂兄则建议我:“坐在暖炉旁,把炉火开到最强,然后吃更多绿花椰菜。”他相信红外线的辐射能使我的头盖骨变热,从而加速自然复原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多吃绿花椰菜呢?我根本懒得问了。我的朋友多娜说:“或许这是神试图想告诉你什么。或许你花太多时间倾听外在世界,反而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没错,我十分绝望。我清掉所有耳垢(没有用蜡烛和漏斗),在火炉旁坐过,也搜寻过自己的内心。我唯一做不到的是放弃人体冲浪。

我的心告诉我,我天生就是要录制声音。我记得最早体验到的孤寂氛围,是在游泳池的底部。小时候我会屏息躺在水池底,直到世界像是不再存在。即使我的肺开始灼热,身体尖叫着要氧气,我仍然依恋孤寂不放。然后突然间,而且经常是不自觉地,我会用力蹬腿,把自己送往水面,冲进充满氧气与声音的世界。在我望向救生员的椅子旁,查看游泳池的时钟是几点前,我会自问:“这次我在下面待了多久?”我记得有一名救生员说:“做得好,很惊人。”但那只是小孩的游戏。长大后,我想做比较严肃的事。我研究植物学,想成为植物病理学家。

一九八○年的秋天,我开始朝这个目标前进,从西雅图开车到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去念研究所,我从九十号州际公路转进一条支线,想找地方过夜休息,最后开到一片刚收割的玉米田。我躺在两排被剪得粗粗短短的残梗中间,两手枕在头后面,准备好好休息。就在这时,我听到一阵阵蟋蟀的唧哩声,就像多重奏的美妙大合唱,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显示暴风雨即将来临。雨落下之前,雷声先在这片大草原上响起,轰隆隆地自远方翻滚而来,回响不绝:磅礴、深沉、原始,灵魂为之震撼。我以前从没听过这样的雷声。

数小时后,全身湿透的我心想:“我已经二十七岁,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真正聆听过?”

那一夜,就在那片玉米田上,我的生命整个改变了,尽管当时我并不完全明白。过了数个月,我才发现,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念研究所并不是我真正想走的路。我渴望做不同的事,当我读到约翰.缪尔’把改变他一生的领悟形容为“心灵的渴求”后,我才比较明白自己想追寻的事物。从那以后,我环游过世界三次,记录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与寂静。聆听成为我的生命、生计,更是我的一切。  后来在看了三次医生,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后,得知我之所以会丧失听力,是因为中耳出了问题。但是医生说他们束手无策,因为动用任何方法,都有可能使情况更糟。更糟?所以我最好戴助听器,希望这问题能不药而愈。

即使是戴助听器,也令人感到愤慨。几乎所有的助听器主要都是为了扩大声音,使人类的话语听起来更清晰,是为了听到别人在说什么。它们无法使音乐变得更美妙,或是使大自然的声响更容易听到。

……

P8-9

序言

寂静的声音

“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暨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在一九。五年提出的警语。历经一个世纪后,这一天已经比先前近得多。今日,宁静就像濒临绝灭的物种。城市、近郊、乡村,甚至最偏远、辽阔的国家公园,都避免不了人类噪音的入侵,而在洲际之间往返的喷射机,也使得北极无法幸免。此外,对抗噪音与维护寂静不同。典型的反噪音策略,像是耳塞、噪音消除式耳机,甚至噪音削减法,都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因为它们无法帮助我们重建与大地的感情,无法帮助我们聆听大地的声音,而大地却是不断在说话的。

人类的历史已经走到一个重要的时刻:如果我们要解决全球的环境危机,就必须永远改变现今的生活方式。我们比以往更需要爱护大地,而寂静正是我们与大地交流的重要管道。

不受打扰、宁静地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尽情诠释它们的意义,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权利。早在人类的噪音存在以前,这世界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远远超越人类语音的范围,就连抱负最远大的音乐演奏也无法比拟,但我们的耳朵仍早已完美地演化出聆听这些声音的能力,像是瞬间吹拂而过的微风暗示着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春天的第一声鸟啭预告着大地即将再度转绿、蓬勃繁衍,迫近的暴风雨承诺会驱走干旱,变换的潮汐提醒我们天体的运行。这些体验都能帮助我们找回与大地的情感,了解我们过去的演化。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它也是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霍河雨林里实际的方寸之地,而且大概是美国最宁静的地方。但是现在它也濒临消失,只受到一项政策保护,然而这项政策既没有受到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推行,也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因此我希望本书能够在那些愿意认真倾听的人们心中,静静地引发省悟。

维护大自然的寂静就跟保育物种、恢复栖息地、清除有毒废弃物、减少二氧化碳等等一样,不仅必要,而且不可或缺,以上这些只是举例说明,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初遇到的迫切挑战,远远不仅这些。幸好拯救宁静要比解决其他问题容易得多,只要能立下一条法律,将最原始的国家公园划为禁飞区,就足以立即促成明显的改善。

寂静并不是指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万物都存在的情况。它深刻地存在于霍河雨林里,我称之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地方。它就像时间一样,不受干扰地存在着。我们只要敞开胸怀,就能感受得到。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的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更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寂静就像炭火的余烬般能够传播。我们找得到它,而它也找得到我们。寂静有可能失去,却也能够复得。尽管大多数人以为寂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其实不然。要体验寂静使心灵富足的奇迹,一定要先听得到它。

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也是许多、许多种声音。我听过的寂静,就多得无法计数。草原狼对着夜空长嚎的月光之歌,是一种寂静;而它们伴侣的回应,也是一种寂静。寂静是落雪的低语,等雪融后又会化成令人惊讶的雷鬼节奏,琤琤玖玖地让人想闻声起舞。寂静是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曲调,当它们为了躲避一时微风小心翼翼在松枝间穿梭时,虫鸣与松林的叹息交织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边回响。寂静也是一群飞掠而过的栗背山雀和红胸鸸,啁啁啾啾、拍拍扑扑的声音,惹得人好奇不已。

你最近听过雨声吗?美国西北部的大雨林,无疑是聆听雨声的好地方。我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聆听过雨林的声音。其实雨季的第一种声音并不是湿淋淋的雨声,而是无数种子自耸立的树上掉落的声音,很快跟随而下的是轻柔飞舞的枫叶,它们就这么静静地飘下,宛如冬日驱寒的毯子般,覆在种子身上。但是这场宁静的交响乐只是前奏而已,等强烈暴风雨的前锋抵达后,就可听到震撼人心的演奏,这时每一种树都会在风雨交加的乐声中,加入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即使是最大的雨滴也可能没有机会撞击地面,因为高悬在头顶三百英尺处的厚密枝叶与树干,会吸收掉许多水分……一直要到这些高空海绵变得饱和之后,水滴才会再度形成与掉落……撞击较低的枝丫,再如瀑布般坠落在会吸收声音的厚密树苔上……接着轻轻掉至附生性的蕨类上……然后扑通一声无力地滑进越橘类的灌木丛里……再重重打在坚硬结实的白珠叶上……最后无声地压弯山酢浆草如苜蓿般的细致叶片,滴落地面。无论日夜,在雨停后,这场雨滴芭蕾总会再持续一小时以上。

柯赫发展出能辨识病因的科学方法,回想起他的那句警语,我相信寂静未受遏阻地消失,就像煤矿坑里用于侦察瓦斯的预警金丝雀般,是一个全球性的警讯。如果我们不能坚决抵抗噪音,对大自然的寂静不断消失的情形置若罔闻,在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危机时,又怎么可能处理得好呢?

戈登·汉普顿

华盛顿州乔伊斯镇于大雪纷飞之日

后记

回响

本书的撰写过程至今已过了一年半,还没出版,对我个人是一大挑战。在内心深处,我是个害羞的人,喜欢独处。我追踪声音,四处健行,收录自然声响,拜访朋友,玩人体冲浪运动,实现我的梦想。偶尔我会接到电话,前往其他令人赞叹的地方旅行,但是“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改变了这一切。当我听到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幽静遭到破坏时,就决定要建立美国第一个静谧庇护地,保护它不受噪音侵害,于是我开始采取一连串行动,这过程最终把我带到华盛顿特区,还有一些坦白说我宁可不要前往的地方,例如踏上吵闹的道路,一次又一次地搭电梯到会议室。但是其中一个电梯让我得以抵达玛丽亚·坎特威尔参议员的办公室,上次询问时,我得知坎特威尔参议员对我的提案仍有兴趣,正在评估采取行动的最佳方式。

先来谈谈后续的一些发展。

二○○八年的地球日即将结束,而在这一天,国家公园管理局和联邦航空总署再度未能就大幅恢复大峡谷的自然静谧达成协议。那期限是八年前就定下的。

自从一九八七年国会第一次通过立法,要管制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空中交通,至今已经二十一年。这两个机构显然一直在沟通,因为地球日前两周,国家公园管理局在二○○八年四月日于美国联邦公报上发表“澄清”公告,把超过平均海平面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九英尺以上的所有飞行,从该局为了恢复大峡谷国家公园的自然静谧而设定、但长期以来未曾实施的近期规定中移除。尽管二○○二年公布的一项联邦上诉法院裁决已部分裁定,“大峡谷飞越上空法”的确适用于高空飞行的喷射机,但国家公园管理局似乎在与联邦航空总署的拔河中,放开了手中可以管制高空商业与私人喷射机的那条绳索,至少在这个国家公园的战场上是如此。即使未来空中观光减少,这仍等于对自然静谧判了死刑。万一这情况适用于全美国,那么未来除非真的有无声喷射机出现,否则峡谷地再无法获得静谧,而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也永远无法名副其实。

我造访国家公园管理局自然声响计划办公室时,凯伦.崔维诺曾经告诉我说:“听其言,观其行。”没错,现在我正在反思。

我刚收到史吉普。安布洛斯的一封电子邮件,先前我在峡谷地外围区时曾经访问过他。他附卜封联邦航空总署航空政策、规划暨环境处助理处长丹·艾维尔,写给内政部鱼类、野生动物暨公园事务助理部长戴维·威荷的信,日期是二○○七年三月六日。安布洛斯特别要我注意联邦航空总署给内政部那封信中的一段话:“根据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二○○二年的一项裁决,将所有飞行器包含在本法(一九八七年国家公园飞越上空法)范围内,使我们的立场薄弱。”安布洛斯强调,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联邦航空总署承认,高海拔喷射机在飞行途中制造噪音。但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下一句话:“内政部长若要遵照该法的命令,大幅恢复国家公园管理局所定义的自然静谧,势必得移动飞行路线,而这会严重影响到空域的安全与效率管理。”

这些都是白纸黑字的记录。联邦航空总署承认,若我们想在大峡谷拥有自然静谧,喷射机必须绕路飞行,至少根据现行国家公园管理局对自然静谧的定义,必须这么做。但是降低标准,或降低高度标准,如国家公园管理局在联邦公报中的提议,将一万八千英尺以上的飞行器排除在外,这样就对了,“问题”就解决了。

美国有三百九十座国家公园,万一空中交通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增为两倍或三倍,那么联邦航空总署的论理,至少对其中大多数的国家公园是有道理的,因为有许多是集中在都市地区或附近。但我不认为必须把所有国家公园都纳入飞行路径管辖范围,才能保持航空交通的安全,特别是航空交通即将改采卫星定位系统导航。至少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就不必,那里只需要移除或放弃三条航线:J54、J523和J589。

在我的居处附近,期待已久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最终总管理计划终于公布,这计划可能在未来超过十年期间成为指导原则。我手中的这份计划对于自然声境与静谧的价值大加赞扬,但是对于这座国家公园独特的声响特质却甚少着墨,鲜少提及实例,也没指出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无噪音间隔期,是美国所有国家公园中最长的。更明显的是,这份新管理计划用“不受欢迎的冲击”,取代“因为人为噪音而恶化”。国家公园管理局也在这里降低了标准。

一周前,我寄电子邮件给奥林匹克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处的处长凯特·霍金斯·霍夫曼,要求“您可以拨出任何时间,甚至只有十五分钟也好”,以讨论这份管理计划。她回信说:

我跟其他同事讨论过您关心的议题,也就是国家公园自然静谧/声境计划的未来等等。我知道我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代表我们部门及目前的职责指出,我们手中已经有几乎处理不完的无数优先议题,所以现在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响应。我们的近期需求(在规划范围内),是要展开一项浩大的荒野管理计划。此外,尽管除坝工程(艾尔华、葛莱恩斯峡谷)还要三四年才会开始,但我的部门已展开许多准备工作,例如数个渔业计划、植物繁殖、外来植物的清除、基本条件的记录等等。我们长期以来都相当忙碌。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就像是聆听者的约塞米蒂,但是在时间或资源稀少(甚至连一个音量计都没有)或意愿不足的情况下,它的自然声境管理最后浓缩成一颗石头和一只罐子。这两样东西共同合作,石头代表呼吁保护自然静谧的中心点,罐子则负责收集民众对静谧的重要意义有何看法或意见,它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濒临消失的国家珍宝。  读者已经知道,当我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放下“静谧思绪之罐”时,曾经发过誓,不会把这些向静谧朝圣之人所写下的信息公诸大众,因为它们只能在那个非常特殊的地点供人读取。但是我想稍微掀开罐盖,跟大家分享一些字词:温柔、平静、孤独、和平、爱、永恒、希望、奇景、宝贵、崇高、神、存在、恩赐、荣耀、空间、成长、祈祷、真实、深度、沉静、耐心、感激、共鸣、安详、纯洁、梦想、音乐、舞蹈、勇敢。以城市为家的涂鸦艺术家在吵闹的市街上行走,在墙壁、标志和地下铁火车上写字,跟这些都会字词相较,在静谧中写下的字词是多么不同?留在罐中的思绪再度让我相信,并不是只有我一人热爱与欣赏静谧。但现在连这罐子本身也面临危机。

上周我得知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打算移除它。它的公关主管芭儿。梅奈斯打电话告诉我,那个罐子必须拿走,因为我没有在那里放置罐子的许可证。而且她猜想,如果我申请许可证,可能会被拒绝。她透露国家公园的忧虑在于,这个地点受到欢迎后,已经有一条小径形成,也引发了一些危害。我向她保证,麋鹿比静谧朝圣者更常走那条小径,而且没有造成任何破坏。事实上,我昨天才刚去“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检查罐子并复制留在罐内的内容。我看到烂泥里有大量麇鹿的足印,但是包括步道以及长满青苔、上面放了一块石头的圆木,都没有丝毫人类破坏的迹象。

我以电子邮件向奥林匹克的研究协调人杰利·佛瑞利屈申请许可证,回去时收到他的回复,虽然充满同情,却一点也无法让我感到鼓舞。以下是部分内容。

我已经听说“一平方英寸”的事,在最近这几封电子邮件之前就已经看过您的网站,所以我大致知道您想完成的事。我相信我们所有在公园管理局服务的人员,都会支持国家公园的自然声境必须受到保护的想法。但我不明白您的计划如何能符合科学许可证的申请标准。科学许可证的核发有两个主要原因:保护公园资源,以及确保我们能收集研究信息并进行分析。虽然并不是每项计划都涉及收集信息之类,但一般而言,科学许可证必须在要收集特定数据、测试假设,或是有正式研究设计时才会核发。我们的每一张科学许可证都得经过同侪审查,每一位调查人员都必须缴交一份年终报告。

虽然有一些灰色领域,我们会根据个案进行审查,但一般而言,我们不核发一般收集的计划。我们不核发许可证给仅为观察鸟类或花草的个人,我们也不核发许可证给在野外进行设备“装置”(此为“荒野法”的用词)的人,除非在非荒野地区找不到其他装置地点。

我认为您的计划不符合我们一般对科学许可证的核发标准,也不在我平常处理的活动范围内。国家公园核发的“特殊用途许可证”可能符合您的情况,但是我不清楚相关要求。  佛瑞利屈提供了申请特殊用途许可证的联络电话与电邮地址,于是电子邮件继续一来一往。在我看来,新代理处长苏.麦吉尔似乎不像前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管理处处长比尔·莱特纳一样,会默默支持“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更令我惊讶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勇气。事实上,我仍然很乐观,好事多磨,凡是值得达成的目标都得经过奋斗才行。幸好这过程提醒了我这一点,而且这或许还是最好的提醒方式。

本书最后一次提到我女儿艾比,是在第四章,那时她基本上是把“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视为愚蠢的想法,于是跟我道别,没有实现陪我走完第一段旅程的承诺。我希望后来她的态度有所改变,所以从华府返家后,邀她跟我一起把“寂静之石”放回原处。我也邀了她哥哥奥吉,然后我们都坐上福斯小巴(顺便一提,最后我是把它运回西岸)。没有理由期望我这次的运气会比较好。我们三人一起沿霍河河谷往上走,但天气非常恶劣,所以我们基本上是一路踩着泥水前进,边走边开玩笑,大家的心情似乎都很饱满。但是在健行了三点二英里,要从步道朝“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前进时,艾比再度倔强起来,拒绝走完最后的一百码。在回程途中,我因沮丧而大发雷霆,要她解释她对“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到底有什么感觉,如果她不是真诚想探讨它,又何必选它作为高年级的计划题目,那是她的毕业条件之一。她开始挖苦,而我开始发怒。沿着步道又走卜段路后,我向艾比道歉,她也接受了,我们互相拥抱,但我仍然感到心痛。

两周后,艾比把她的计划拿给我看,题目是“保存自然静谧”,文中问道:“在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内保存一平方英寸的自然静谧,如何能改变世界的噪音污染?”我打起精神读下去,然后在读到下列这段话时感到心里的负担轻松了许名。

我知道过去无法重来,但是如果我做得到,绝对会这么做……我已经成长了许多……这计划启发了我,让我相信一个人可以促成改变,而我也能促成改变。谁会想到仅仅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土地不受噪音污染,实际的影响范围是周遭一千平方英里的土地?想想看,如果三百九十座国家公园都能执行相同的计划,协助保存静谧,将会创造出多少机会……我想民众听到太多“不,那是不可能的”,或“嗯,那听起来不错,但要求很多”。但是我学到的是,若要真正获得成功,民众必须更乐观,必须自问:“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这变得可能?”以我而言,这才是赢家看待事情的方式……从这次经验中,我学会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事情是做不到的。而是要放手去做你认为获取成功必须要做的事,并尽量保持乐观。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已经从“我”的组织发展成“我们”的组织。我的理事会现在包含了萨玛拉·凯斯特和伊里亚特·伯格。我们的第一次年度会议在二月举行,包括健行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我们希望能在今年年底以前,成为符合501c3免税资格的组织。民众可以透过WWW.onesquareineh.org进行捐献。

我在横越美国的旅途中测量的大量音量数据,有两项具有启发性的目的。第一,透过测量我们熟悉的活动所产生的加权分贝值,可以获得声学流畅度的基本信息,而在科学家、政治家或政府官员等任何人谈到噪音量时,能有更清楚的理解。第二,这些声音在转换为本书“附录E”所呈现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后,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些声音。这张图看起来怪异,但也因为充满噪音尖峰而显得可怕。安静时刻很罕见,噪音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现化疫病,几乎到处都有,而且经常超过安全量。噪音太过普遍,甚至已经到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程度。噪音经常遭到忽视,缺乏系统化的论述,甚至没有列入每年耶鲁大学环境法律暨政策中心所公布的二十五项环境绩效指标之列,后者包括饮用水、室内空气污染、拖网强度、焚烧土地面积、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农药规定等。该中心主任戴维·艾斯提解释说:“没有数据,我们需要的数据必须是超过一百五十个国家按照一致的方法收集而成。但在噪音类别没有这类做法。”(这个已长达十年的全球环境绩效指标也未能计入其他环境议题,例如化学暴露、湿地保护与回收工作,原因也在于缺乏一致的数据。)同时,随着我们的城市遭受噪音危害的情况日益严重,我们的国民愈来愈常大喊,我们的足音几乎完全消失。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们已经迷失了?

要找响应走的路,我们只需要回归到原先创建国家公园的法律——一九一六年的“组织法”,并且留意值得重复甚至一千遍的一句话:“不得对其造成破坏,以为未来世代所享有。”当时的国会不可能想象得到,今日的哈莱亚卡拉上空会有直升机盘绕,大峡谷会有观光飞机飞越,峡谷地会有喷射机飞过,还会有摩托雪车自黄石公园呼啸而过,但它们必定会正视霍河河谷至今仍撼动人心的静谧。

“不得对其造成破坏,以为未来世代所享有。”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该准备庆祝国家公园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刻,不是为了庆祝我们的国家公园目前的情况,而是为了庆祝国家公园把我们变成荒野的捍卫者。如同艾德华·艾贝所说:“荒野的概念不证自明,但它需要捍卫者。”

一切都只需要“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只要能捍卫这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我们就可以拥有世界上第一个静谧的所在。

——戈登·汉普顿,志于华盛顿州乔伊斯镇

迎春之际,二○○八年百月一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种科学与诗的交融。

——《大泛杂志》

我们认为其内容触碰到了浮躁、喧嚣的中国当下,人们期望着寂静的自然,更渴望灵魂的谦卑与平静——这是一本独特的书,从阅读自然、继而阅读内心。

——《中华读书报》

一本好书,在嘈杂世界中寻找寂静的自然之声。

——读者Withme

很好的书,值得静下心来读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读者Aomiya_Shin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
译者 陈雅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1645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24
CIP核字 2015059650
中图分类号 I712.55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64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独步文化事业部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6/28 16: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