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戏语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定九编著的《戏语》包含了《点大麦》、《皮氏女》、《郑成功·背父报国》和《焦裕禄赞歌》四个剧本。中国戏曲承袭诗词歌赋,是一门以叙情见长的艺术。定戏是时间艺术,应时代而生,应时代而演,演的人忘平所以,看的人如痴如醉!然而,戏总有散场的时候,不管我们曾经是哭过、笑过,还是感动过,演完了就是演完了,那些剧本就收到箱子底下了……

内容推荐

刘定九编著的《戏语》精选了作者创作或者整理改编的四个剧本,它们分别是:原创京剧《郑成功·背父报国》、原创庐剧表演唱《焦裕禄赞歌》、整理改编的庐剧传统戏《点大麦》和《皮氏女》。其中京剧《郑成功·背父报国》写的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挺身而出,背父报国,抗击外敌入侵。此剧演出、发表后,获观众称赞、戏剧界好评,并被《中国戏剧志·安徽卷》立条介绍。改编剧《点大麦》《皮氏女》则成为庐剧的经典保留剧目,至今仍然被省内外各演出团体演出。书内还附录了本省戏剧和文化界人士的相关文字,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刘定九及其作品。

目录

明月照耕田

郑成功·背父报国(新编历史剧)

登鼓浪屿日光岩有感

《中国戏剧志·安徽卷》剧目介绍·《郑成功》

《中国戏剧志·安徽卷》科班介绍·合肥市青年京剧团

大团圆永远是中国人的最爱——评《郑成功·背父报国》的结局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郑成功·背父报国》赏析

焦裕禄赞歌

《焦裕禄赞歌》后记

那个时代的美好怎不让人感动——合肥人创作的《焦裕禄赞歌》你看过吗

父亲和他的《焦裕禄赞歌》

皮氏女(庐剧传统剧目)

《皮氏女》改编后记

把人性的弱点剥开来——观《皮氏女》后关于艺术表现普遍人性的思考

剧本《皮氏女》的启示

点大麦(庐剧传统剧目)

对庐剧(倒七戏)起源及其发展的管见

那一股合肥味道真过瘾——《点大麦》中的合肥元素

翟小这个人

延续城市文脉的人

那个时代的美好——评刘定九先生的戏剧创作

一位合肥老文化人的记忆

试读章节

我与刘定九先生没见过面,但却神交已久,好像很熟悉的朋友一样,我一直感觉他是一个热情的、认真的、有理想的人。近来,认真地看了他的几个代表性的剧本:《郑成功·背父报国》《皮氏女》《焦裕禄赞歌》《点大麦》,真的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几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大的不同,但我还是能从中感到骨子里有某些共同的东西。

永远传递正能量

刘定九先生的作品传递的绝对都是正能量。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表现郑成功的爱国主义,无论是赞扬皮氏女的贤妻良母的品德,还是宣传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甚至是表现小夫妻生活的小情趣,宣传的都是正面的东西,热情地歌颂剧中人的优秀品质。对于卖国求荣的郑成功父亲之流、性格懦弱的李月荣、一心只想挣钱不愿踏踏实实种地的翟小等角色,作者或批判,或理解,或调侃,态度明确,爱憎分明,不玩暧昧,传递的绝对是正能量。从剧作的风格上看,那样的单纯、热情、无私、向上,正面的气场很足,其中或悲或喜,或点赞或吐槽,味道各不同,但表现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美好,他的作品中被打上了20世纪的深深印迹。

刘老的作品大多写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是正常的,然而作为一个传统国学功底深厚的剧作家,刘老的作品往往还带有浓浓的传统文化的味道,特别是《郑成功’背父报国》和《皮氏女》两部戏。《郑成功·背父报国》全剧的中心就是在外族入侵时,舍小家保国家的精忠报国思想。当父亲逼他投降清兵,并以“敢违抗父命”相威胁,这与忠君爱国的思想相矛盾,郑成功坚定地据理力争:‘子得议父,臣得议君’乃周公之法,可惜为秦始皇所废。以至后世愚忠愚孝,竞相标榜。不顾大局,而全小节,孩儿不取也!”《皮氏女》则更多地关注家庭伦理道德,皮氏女面对丈夫的背叛,她有理有节,最后又大度地退让,使得全戏圆满收官。在这部戏中,儒家思想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恕让”,几乎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儒家的传统思想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地被误读,但是它已渗入中国人的骨髓里,谁也抽不走它,它也是我们许多艺术家创作的根。刘老戏中那浓浓的传统思想,就使得他的作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那就是绝对的正能量。

善于营造戏剧冲突

制造戏剧冲突和气氛的烘托是刘老的拿手好戏。他首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制造戏剧冲突的。刘老非常会讲故事,这突出地表现在《郑成功·背父报国》这一新编历史剧中。在清兵杀来之时,是降清还是抵抗?将这一矛盾放在郑成功的家里来表现,这就让戏剧冲突集中而尖锐。戏一开始,郑成功的父亲就显现出降清的苗头,对圣旨不从,圣驾遇险他不愿救,还把立志抗清的郑成功囚禁在家中,造成了一个悬念,使得紧张的气氛从一开始就非常浓郁。随着第五场郑母以身殉国,城池又被困,悲剧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第六场又埋下了几处伏笔,投降派与汉奸商量投降清兵的事宜,让人担心的是,他们特别提到了郑成功抗清的得力助手、他的三婶李金花,说是:“早晚要想个法儿把她(做手势杀状)以免后患。”接着又设计要趁着送寿礼的机会捉拿郑成功,气氛越来越紧张。最后一场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郑成功回来为父做寿,实则是劝父亲放弃投降清兵的念头,这时主要人物悉数登场,主战的郑成功与主降的父亲两派力量激烈交锋,郑成功甚至放出狠话,要与父同归于尽!眼看着一场家破人亡的悲剧就要发生,这时悲情、压抑、紧张、担心的气氛弥漫整个剧场。我私下里认为,在四个剧本中,《郑成功·背父报国》应该是刘老最重要的作品,它最能体现刘老的这种制造戏剧冲突、制造舞台氛围的风格。

《郑成功·背父报国》的矛盾是国恨,而《皮氏女》则是亲情之间的矛盾,也是李月荣内心的矛盾,他不断地在良知与恶意的纠结中、在亲情与官位的权衡中、在富贵与贫困的选择中徘徊,而皮氏也很难取舍,是揭露还是掩盖?是原谅还是复仇?戏剧冲突一步步加强。

戏剧冲突的设计和表现非常能体现一个剧作家的能力,它也是保证剧本好看的最主要方法之一。为什么刘老的作品经过几十年的考验,现在看来仍然有较高的可观赏性,这是一个重要因素。P222-224

序言

刘定九先生是我敬重的长者之一。

1985年初夏,我从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调到合肥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简称“创办”。办公室在老安徽日报社办公楼的顶层阳台类似防震棚的建筑里,一墙之隔就是刘老的办公室。每每上下班、打开水、出出进进都要经过他们办公室门前,加上“防震棚”的墙一点不隔音,我那一点就着的创作冲动、快人快语的性格、嗓门又大、嘴上还没个把门的,连说带笑,什么秘密都暴露无遗!可隔壁办公室的一切,我却一点儿也不知道,只是从刘定九先生永远“板板的”(合肥话,端庄的意思)身架、“格格锃锃”(合肥话,整齐的意思)的穿戴和谦和、柔中带刚的言谈举止中,隐隐地感受到一种气场。读过私塾、上过洋学堂、见过世面、骨子里透着桀骜……于是,有时我也会跑到他办公室,问他老合肥的典故和风俗民情,听他点评一些作品。说到得意处,定九先生的两只大眼睛会放出异样的神采,让我听得很“煞馋”。直到最近,我才看到定九先生早年写的几个剧本,才知道他曾被打成“右派”……真是久违了!

抱着这个情结,我一口气读完了定九先生《点大麦》《皮氏女》《郑成功·背父报国》和《焦裕禄赞歌》四个剧本。若用一句话来总结,说普通话:很解气!说合肥话:很“煞馋”!刘定九先生的古文功底深厚,唱词十分讲究,对戏曲特别是庐剧的特性,把握得十分到位。庐剧是以合肥为中心、流行于江淮一代的地方戏曲,虽然已有几百年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处在草根戏剧的形态中,这就需要文化的注入和提升。我不知道刘定九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与庐剧结缘的,但是读他的剧本,处处可以看到他为提升庐剧做出的种种努力!

《点大麦》是定九先生根据老艺人王月桂口述整理改编的庐剧传统小戏。这出戏跟黄梅戏《打豆腐》一样,是一出小丑、小旦的“两小戏”。剧中男主人公翟小是个自诩能干、一事无成的人,翟妻却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农妇,说说笑笑之间,否定了翟小的人生态度,张扬了勤劳踏实的为人之道。剧本中用夫妻逗闷子的对唱,说古传经,传播着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和道德观,风趣活泼,在今天的农村依然有演出价值。最让我惊喜的是翟小上场醉醺醺唱的一段微调或京剧调“见戏台不由人两腿哆嗦”,这段唱证实了在庐剧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与徽剧、京剧搭班唱戏的历史,这对后人研究庐剧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皮氏女》的改编,是刘定九先生对庐剧的一份贡献。我看过民间剧团演出的类似幕表戏那样没有剧本的《皮氏女》,剧情拖沓、唱词重复和哕唆到了令人疲劳的程度,而定九先生改编后的剧本,凝练、妥帖、有章法、有节奏,剧情环环相扣、起伏跌宕,酣畅淋漓。皮氏女的性格从忍辱负重,受尽折磨,到勇敢抗争,再到当她在皇宫中讨回了是非正义之后,却淡出荣华富贵,归隐山林,勾勒得楚楚动人,使我不由得联想到许许多多合肥、江淮一带女性的秉性。特殊的地域文化赋予这块土地上的女性能吃苦、讲大义、敢抗争、不苟且的胸襟,定九先生笔下的皮氏女,抒发了这样的典型性格,因此,经庐剧名家董桂兰演绎之后,久演不衰,深受群众欢迎。

历史剧《郑成功·背父报国》是定九先生的又一力作,讲述的是郑成功背叛当叛徒的父亲,坚守气节,精忠报国的故事。全剧的架构完整,唱词工整,人物鲜明,已然显示出作者笔力游刃有余。整个剧本充满了浓浓的情,郑成功的报国激情、与母亲的母子情、对父亲的既痛十艮又期盼的复杂感情,几条情感线交织、撞击,拉起了全剧的节奏,在舞台上一定很抓人,很好看!

中国戏曲承袭诗词歌赋,是一门以叙情见长的艺术。定九先生深谙个中秘籍,在写现代戏《焦裕禄赞歌》时,尽管受到当时政治化概念化的局限,他仍然运用了戏曲叙情的特点来丰满焦裕禄这个人物,用深厚的古诗词功底来处理人物的唱词,使唱段很像戏曲唱段,而不是直接讲大道理。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深知刘老能写成这样十分不易!

戏是时间艺术,应时代而生,应时代而演,演的人忘平所以,看的人如痴如醉!然而,戏总有散场的时候,不管我们曾经是哭过、笑过,还是感动过,演完了就是演完了,那些剧本就收到箱子底下了……刘老今天把压箱底的剧本拿出来整理出版,太值得祝贺了!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生命的痕迹,看到了老合肥文化孕育出的一个本土剧作家的风格和功力,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戏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定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19821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4211378
中图分类号 I230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9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3: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