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时,期末考试成绩第20名,那时他的班级有50个学生。
二年级时,期末考试成绩第20名,那时参加考试的学生只有四十多人。
到了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仍然是铁打不动的20名。
一、二年级时,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还能安慰自己,孩子刚刚上小学,还不太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可是到了三年级,小学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半了,学习成绩还在中游晃荡,这可咋办呢?
我心里着急,路路爸却很淡定,一直说:“我儿子能厚积薄发。”于是对路路的学习,依然是“放任自流,偶尔监督”。
但这都只是表面上的,在我心里,还是希望路路能够“厚积薄发”,早点成为优等生的。我想每个父母都是这样的,要说真不在乎孩子的分数,那是假的,但太在乎,又怕伤了孩子。
于是,每次路路考试回家,我都会假装不经意地问:“这次你们班级考试考得好吗?你在班里考第几名啊?都考了多少分啊,告诉我一下呗。”每次听到儿子说“还行吧”“一般吧”,我的心就开始下沉,但我脸上还得表现出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或许我问的次数太多,儿子也感到我这个妈妈“有点烦人”,后来索性不告诉我具体分数,而家长会后在路路爸那里听到孩子的具体分数时,我都觉得不理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路路四年级期末,路路班主任赵老师找我们谈话。
这一次,路路考了班级的第25名。赵老师说:“路路算不上最聪明的孩子,但头脑灵活。还有两年就要小升初了,以他现在的成绩,肯定上不了重点中学的,不过我们还有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时间,家长、老9币共同努力,多给孩子辅导辅导,还是有希望取得理想成绩的。”
路路的第25名的成绩给了我重创,老师的话更给了我警醒。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就得像老师说的那样,多辅导、多监督才行。于是从那时起,我们家一改“放任自流,偶尔监督”的方针,开始了家庭辅导计划。
每天下班后,我或者路路爸就拿起了路路的书本,辅导路路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又带领路路复习、预习。每天都要学到10点钟,然后上床睡觉。路路放学后的生活,再也没了动画片、故事书、足球、户外跑步
五年级期中考试,路路的成绩没有一个科目上90分(这可能与我们的辅导方式及路路一贯的“放任自流”有关,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所幸,他的成绩也没有下降,都在85分左右。我和路路爸私下里说,90分可能是路路考试分数的“大限”,上去了提升就会很快,不过想要考过90分却有点难度,所以我们的辅导还要坚持下去。 为了路路的学习,我和路路爸经常吵架。因为路路爸经常在家里做“好人”,每次他辅导路路,不出半小时,两个人肯定会疯玩在一块儿。而我每次黑着脸训路路时,他爸爸都会嬉皮笑脸地替路路答应,而一脸不服气的路路,看见爸爸这样,也会嬉皮笑脸答应。虽然路路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和路路的冲突,但那时我一心要提高路路成绩,特别讨厌他的这种做法。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路路爸这样做的重要性,这是后话了。
总之,那时候的我下定决心让路路在一个学年就成为优等生,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可能在路路学习的问题上,我这个妈妈太过于强势了,导致路路厌烦学习。在五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路路的成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5个名次。不过,那时候我并没有反省自己,相反,我还认为是因为路路爸没有好好辅导,甚至干扰了我的辅导结果导致的。
见家庭辅导计划效果不好,我决定为路路每一个考试科目报一个课外辅导班。
我到处与家里有年纪差不多孩子的同事、同学、朋友请教,每天午休或者周末,都离不开谈论路路的成绩。尤其是到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像现在在小区里讨论的妈妈们一样,一方面想要从别的妈妈那里“取点经”,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中等生。P3-4
中等生是一个特别的称号,成绩不高不低,在现如今以“分”论英雄的教育体制中,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而对于这个地位,孩子自己感受到了,父母也感受到了。对于孩子的成绩,父母难免会着急,盲目地寻求各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这里面有对的,也可能有错的,错的还有可能会伤到孩子。这些路程我和路路都走过。
在面对中等生时,我曾着急过,也想过要放弃让孩子自然成长的思想,但在最后一刻都无法做到,这一段旅程要比我自己读书困难多了。人们都说养育孩子,就像重新再成长一次,体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艰辛与容易。不过,在第二次成长中,已经身为父母的自己,更想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那些苦、艰辛摒弃,让孩子轻松而快乐地成长,但是孩子似乎并不领这个情。于是,父母与孩子有了冲撞、矛盾。从另一个角度说,孩子虽然是父母身上的肉,但性格、思维与父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父母的思想,孩子不一定会接受。如果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想让孩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优秀,或者让孩子弥补自己当年不优秀的遗憾,那么带给孩子和父母的伤痛都是巨大的。这种错误,我也犯过。
尽管现在路路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即使马上就高考也不需要我再操心了,在别的妈妈的眼里,我和路路都是优秀的人——我是一个优秀的妈妈,把儿子培养得如此优秀,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在路路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我有多少不足和担忧。我是在战战兢兢的担心中教育路路的,虽然我在路路面前曾经一度表现得非常强硬,但那只不过是为了“管教”路路而必须伪装的面貌。当然,事实也证明,即使我“假装强硬”也没用,孩子根本不吃你那套。
路路是中等生,他也深知自己的处境,他也曾努力过,强迫过自己,但也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相反,当我们都冷静下来,试着以一种有方向的、顺其自然的方法来引导自己和孩子的时候,路路在某一天似乎突然开窍了,成绩提高得飞快,自信也回来了。
所以真的就像路路爸一直说的那样,家有中等生也别担心,中等生很有“厚积薄发”的潜力。
家长都不喜欢中等生,不管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心,都希望孩子能成为优等生。一旦孩子学习中等,家长就急了。这样的心情,我也曾经历过。
我家路路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每次听到亲朋好友谦虚地说“我家孩子在班级里能够排前10名”的时候,我的心就有些刺痛,因为我家路路是个中等生。
路路一年级时,期末考试考了第20名,那时他们班级有50个学生。路路爸去开的家长会,回来告诉我时,我还能自我宽慰,认为孩子有可能是还没有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到二年级时,孩子的成绩依然看不出有明显的上升,我开始有点儿着急,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但路路爸一直说:“我儿子能厚积薄发。”所以对路路的学习依然是“放任自流,偶尔监督”。但这都只是表面上的,在我心里,还是希望路路能够早点成为优等生的。我想每个父母都是这样的,要说真不在乎孩子的分数,那是假的,但太在乎,又怕伤了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时路路考试,每次考试回家,我都会假装不经意地问:“这次你们班级考试考得好吗?你在班里考第几名啊,上游还是中游?都考了多少分啊,告诉我一下呗。”每次听到儿子说:“还行吧”“一般吧”,我的心就开始下沉,但我脸上还得表现出假装不在乎的样子。或许我问的次数太多,儿子也感到我这个妈妈“有点烦人”,后来索性不告诉我具体分数,而每次在路路爸那里听到孩子具体分数时,我都觉得不理想。
路路二年级时,成绩依然没有起色,而我已经等不及儿子的“厚积薄发”了,决定加强“基础营养”,强化学习,为他请家教,报辅导班。我和路路爸轮流辅导,甚至对路路采用“高压政策”,然而那一年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身心上都受到了伤害,生了一场大病,成绩还下降了不少。
路路的这次下降引起了我的反思,我知道高压之下不会出好成绩,对孩子顺其自然地教育才对路路的成长真正有利。
也是在那时,在沉下心来回归到教育本质之后,我才发现,小小的路路其实一直在经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在我的高压下,在老师的漠视下,在优等生的蔑视下,路路的自信心已经遭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他变得不自信,盲目羡慕别人,还觉得自己是最笨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我意识到,小学时期的成绩好坏对于路路的人生影响微乎其微,但自卑、厌学才会使他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有起跑线的话。
意识到这一点,我调整了对于路路的教育,开始帮助路路减轻心理负担,拯救他的自信,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路路除了成绩中等以外,他的性格、人缘、能力等都非常卓越,而这些不正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吗?
对于路路的学习,我不再仅仅关注考试成绩,而是注重为路路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保护路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路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或许正是因为校正了路路的学习动机,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路路的成绩在我的“高压”之后,逐步提升,到中考前已经上升到班里的前三名,并最终顺利进入本市重点中学就读,并且在整个中学时期仍然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成绩稳定在全年级前列。
当然,这都是当路路在小学低年级时候的事。当路路逐渐由低年级升入高年级时,在我与路路成绩战斗中总是失败的情况下,我改变了对中等生的看法。直到那时,我才看到,一个中等生所面对的压力和可能经受的痛苦。
遵循孩子的天性去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如果你家也有一个小小中等生,不要对他太严厉。任何时候,宽松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而且如果你放弃对他拔苗助长,在教育的关键点上进行引导,你家的中等生也会为你创造奇迹。
袁小荣编著的《陪着孩子走向优秀》教你怎样科学引导中等生,让他:
1.爱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正确的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明确的目的是动力的源泉。这些比一两次成绩重要得多。
2.有自信—成绩差就批评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成绩差更要表扬,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这是学习的支柱!
3.有后劲—成绩差,就引导孩子看自己的长处,经营自己的长处,树立阳光的心态。这是成长的持续动力。
4.有方法—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有更有效率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袁小荣编著的《陪着孩子走向优秀》是一本给中等生父母的启示书。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进入了竞争的第一线,家长不得不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因为小学时期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打不好,很可能会影响中学时期的学习。而且,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小学时期学习成绩差,可能中考时很难考上理想的中学,又会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考大学。
但真是这样吗?小学时期的中等生就一定难以在以后的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吗?
其实也不尽然。
作者用自己孩子的经历证明,人生是一场超级马拉松,起跑线上的领先一步,并不能保证长久领先。只有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把学习当做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认真学习,才会有长劲、有后劲,在以后的中考、高考,甚至步入社会的一次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