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师顾炎武
内容
编辑推荐

让顾炎武走出学术界,是纪念顾炎武的最好方式。顾炎武是在全国最能叫得响的昆山名人,宣传和普及顾炎武思想从昆山开始理所应当。许苏民先生著的《顾炎武评传》即是其中之一。该书不只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更是对一代思想文化巨人顾炎武的心灵解读。书中顾炎武经师和人师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由张程远主编的《人师顾炎武》以《顾炎武评传》为蓝本编写而成。因为本书非学术著作,而是面向高中生的教材,且强调顾炎武的人师形象和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又要兼顾对历史、地理、政治和语文学科的教学探索和教学渗透,因此在结构上与《顾炎武评传》存在较大差异,如把顾炎武的文学思想和成就单列一章,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考虑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也吸收了陈祖武先生、王家范先生和周可真先生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由张程远主编的《人师顾炎武》向学生介绍顾炎武的思想、学识和行为,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位先贤的伟大人格并以之为楷模,秉承先生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发扬先生踏实稳健的处世情怀,遵循先生学行并举的实践精神,从而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录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代序)

——一代人师顾炎武

第一章 生平:辗转流离,逐客无家

 第1课 感四国多虞,耻经生寡术

——家世及青少年时期

 第2课 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

——投身江南民族保卫战

 第3课 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

——大江南北秘密活动

 第4课 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

——北游时期的活动

 第5课 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

——生命的最后岁月

第二章 学术:博古通今,学行合一

 第6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读书、游历、治学与文化坚守

 第7课 旷世学者,著述宏富

——学术思想及学术成就

 第8课 论道经邦,远见卓识

——思想主张及理论创造

 第9课 经年累月,积金琢玉

——《日知录》及研读

 第10课 读经考文,考文知音

——《音学五书》及音韵学成就

 第11课 舆地利病,宅京山水

——地理学研究及成就

第三章 责任:普世关怀,仁为己任

 第12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情操及天下观

 第13课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第14课 苍生为念,厚生为本

——天地大爱及普世关怀

 第15课 法德兼采,防治贪腐

——廉政思想及耻政主张

第四章 道德:怀瑾握瑜,道德楷模

 第16课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为学宗旨及处世之道

 第17课 圣贤风范,耿介绝俗

——道德风范及人格操守

 第18课 严谨规范,虚怀若谷

——学术修养及虚心精神

 第五章 文章:有为而言,诗文大家

 第19课 诗主性情,文益天下

——文学思想

 第20课 诗文并茂,享誉文坛

——文学成就及诗文赏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7世纪的中国,明亡清兴,王朝更迭,形成中国古史中又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顾炎武(1613—1682)生活的正是这个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不但没有通过偶然性为自身开辟前进的道路,反而因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偶然性而使历史走向了倒退,发生了逆转。

一、晚明剧变,扑朔迷离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2世,共16位皇帝,国祚276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等治世,国势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国力衰退,爆发明末民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清兵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覆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被消灭。

明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部分地区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据《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扑朔迷离的历史偶然性,充斥着晚明中国社会历史的舞台。一个帝王的个人癖性,如万历皇帝朱翊钧对他个人的小金库的经营;一个士兵的偶然境遇,如陕西驿卒李白成因驿丞的桃色事件败露而被迁怒裁撤下岗;一件寻常的争风吃醋的争斗,如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这些,仿佛都成了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性因素。一个与西欧各国的近代社会转型几乎同步、已经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朝气蓬勃的民族,忽然被笼罩在以清代明的一片血雨腥风之中。被戏称为“如果史学”一派的历史学家们纵然再善于想象,也很难设想出比这一切更离奇、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般说来,当皇权专制主义的统治正常运行的时候,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都在按照机械的必然性运作,任何个人的癖性和生活小事都无关乎历史的大局;而在这一统治脱出其常轨、社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历史性异动的时候,历史的偶然性也就越多,作用也就越大。一颗小小的火星也会燃成燎原之火;一件在平时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也会成为引发巨大历史事变的因素。顾炎武所生活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

有识之士皆云,明朝并非亡于崇祯(1628—1644),而是亡于万历(1573—1619)。有明三百年,偏偏到万历出了明神宗朱翊钧这么一个“一切向钱看”的皇帝。在明代的帝王中,爱钱成癖,是万历皇帝特有的个性,十分偶然。然而,这一事实出现的本身,却也多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变动和时代的矛盾。而李白成被裁撤下岗以后的命运和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更折射出晚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明王朝从政治危机到民族危机的历史演变过程。今天的人读晚明史,尚且不免会有“怅望千秋一洒泪”的悲凉之感,顾炎武生当以清代明的剧变时期,又该是何种心情!

二、顾氏家世,亭林来历

锦绣江南,吴门自古繁华,古人认为此地钟灵毓秀之气荟萃,有“五柳三泖”之胜。昆山千墩镇(今江苏昆山千灯镇),正处于江南水乡的“五柳三泖”之间。此地西通苏州,东临松江,南连吴江、杭州,舟楫往来,甚是便捷。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613年7月15日,顾炎武出生在千墩镇。

顾炎武,乳名叫藩汉,字宁人。初名顾绛,字忠清;入学时更名顾继绅,加入复社后复名顾绛;清军下江南后,他奋勇参加了江南人民的民族保卫战争,因敬仰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又字石户。后曾一度化名圭年,号涂中,以经商为掩护,在大江南北广泛联络反清复明人士,从事反清的秘密活动。在此期间,又曾使用过蒋山佣、顾佣、王伯齐等化名,号称“鹰扬弟子”。学者尊称顾炎武为亭林先生。

顾氏为江东望族,民间素有“江南无二顾”之说。据顾炎武自云,南朝齐梁之际的大学者顾野王是其始祖。但确切可考的顾家族系传承,只能上溯至五代之际,此时顾氏家族自苏州迁徙到安徽滁州。北宋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所谓“环滁皆山也”,就是这个地方。宋朝南渡时,顾氏后裔顾庆迁徙到江苏海门的姚刘沙(今上海崇明县),顾庆的次子顾伯善又迁徙到昆山县的花蒲保,九传到顾鉴这一代,方才迁到昆山县的千墩镇。顾鉴的儿子顾济就是顾炎武的高祖父。

P3-4

序言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代序)

——一代人师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和文学家。他是昆山乡贤,是江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他是与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旷世大儒”,也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通儒之一。在社会发展史上,他是中国社会开始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伟大的启蒙学者;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是一位坚定而有独特思想和情操的爱国者;在学术发展史上,他是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中一位继往开来的学术大师;在中华民族道德史上,他是伟岸的丰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顾炎武为中华民族刻画了两个文化符号:撰写了全民族的座右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华夏儿女画了“耻”这条道德底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爱国忧民,人格傲岸,学术不朽,思想深刻,世代受人敬仰。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所以梁启超称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顾炎武一生辗转,颠沛流离,颇有传奇色彩。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贞孝慈母,闺中启蒙”,“豪迈嗣祖,课以实学”。17岁与归庄共游复社,参加江南读书人的党社运动。27岁“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清军下江南后,他奋勇投入江南人民的民族保卫战争,从军苏州,起义昆山。江南抗清斗争失败后,他游于逃社,隐以商贾,在大江南北广泛联络反清复明人士,从事反清秘密活动。为了民族的复兴,他弃家游学北中国,“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出入险阻,广交豪杰,置产章丘,垦荒雁北,两入牢狱,坚贞不渝;与黄宗羲、王夫之等爱国学者心神相通,寂感相应。身处“沧海横流,风雨如晦”的时代,面对清政府“禁网日益密”的专制暴政,他始终沉着坚定地思考时代提出的民族复兴的思想文化主题,上下求索,殚精竭虑,著书立说,以待未来。晚岁定居陕西华阴,卒于山西曲沃。顾炎武北游25年,一路播撒他的智慧,一路扩大他的影响,一路收获他的感悟,一路留下他的文典,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江湖上把他看作大侠,相传他创立了民间的会党和金融业的票号。

顾炎武阅历深广,学问渊博,著述宏富,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

……

目前,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已经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的答辩评审,正式确定为省级课程基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被人们不断评估。21世纪,我们应该重估顾炎武的价值。先生和他的思想,足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今天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都可以从顾炎武那里找到一把钥匙。

没有人可以独自生活,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都有对他人关怀的义务。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就是社会责任意识。与之相对,就是自私自利,即仅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生活。任何时代都需要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群体来支撑,一旦这个群体的规模低于警戒线,便是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当恶化到社会的整体都没有责任意识的时候,国家和民族也就失去了凝聚力,亡国也就在所难免了。当前,我国面临多种危机,诸如生态危机、人文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等,其根源,就是社会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导致的个人私欲无限膨胀。换言之,现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存在,正是社会责任意识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观之,我们以宣传普及顾炎武思想为切入点和载体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有切实的现实意义的。

仰慕顾炎武者众,研究顾炎武者多,但把顾炎武及其思想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的,我们是开创者,其过程必定困难重重,困惑多多,但只要秉承先生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发扬先生踏实稳健的处世情怀,遵循先生学行并举的实践精神,我们的工作便不会迷失方向,就会充满动力。相信我们的努力必将硕果累累,不负众望。

顾炎武的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期待,通过对顾炎武的了解和学习,能够增益我们的生活智慧,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以顾炎武为楷模,仰先贤学先贤,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思考、有道德、有远见、有智慧、有作为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张程远

2015年9月谨识于顾炎武的家乡——江苏昆山

后记

让顾炎武走出学术界,是纪念顾炎武的最好方式。顾炎武是在全国最能叫得响的昆山名人,宣传和普及顾炎武思想从昆山开始理所应当;从具有90多年光荣革命传统和责任意识教育传统的昆山市第一中学起步,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我校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从最初的提议到最后的审批,得到太多单位和个人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借本书出版之机,我们感谢苏州市教育局、昆山市教育局和昆山市财政局的政策支持;感谢苏州市名人馆、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昆山市顾炎武纪念馆、昆山市千灯镇人民政府、顾炎武故居、昆山市教育局周雪明副局长和吴剑平主任、震川高级中学季成伟和陈燕飞老师的大力协助;感谢南京大学许苏民教授和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两位顾问的悉心指导;感谢顾炎武研究会汤梁保秘书长和郭志昌老师的嘉许帮助。还要感谢苏泽立、程振旅两位书法家和我校老校友俞明先生为我们慷慨题字;感谢顾炎武研究会徐俊良等前辈为我们献计献策;感谢我校顾雨时老校长为我们积极宣传。

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是我校的一个长期的文化教育工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宣传栏、展厅、雕像、图书室、教室、会议室等;软件包括报纸《亭林风》、杂志《苍生为念》、网站《心同山河》以及教材开发等。教材分为必修教材(高一使用)和选修教材(高二使用)两部分。本书是课程基地的必修教材,即基础教材。

顾炎武思想博大精深,部分学者试图研究顾炎武,最终望而却步,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就更缺少研究能力。虽然我们的课程基地以宣传和普及顾炎武思想为中心,而非以研究顾炎武思想为出发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躲避困难,人云亦云。不过在课程基地的起步阶段,我们只能大量借鉴现有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否则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将遥遥无期,课程基地建设必将流于形式和口号,这是所有关心课程基地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梁启超说:“我平生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想用一篇短传传写他的面影,自愧才力薄弱,写不出来。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我以为现代青年,很应该用点功夫,多参阅些资料,以看出他的全人格。”可见,梁启超很期待后学撰写一部反映顾炎武全貌的著作。梁氏之后,陆续有研究顾炎武的小册子和论著问世。许苏民先生著的《顾炎武评传》即是其中之一。该书不只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更是对一代思想文化巨人顾炎武的心灵解读。书中顾炎武经师和人师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该著作了却了梁启超的一桩夙愿。许苏民教授对我校课程基地十分支持,慷慨同意我们以《顾炎武评传》为蓝本,编写课程基地基础教材(必修教材)。因为本书非学术著作,而是面向高中生的教材,且强调顾炎武的人师形象和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又要兼顾对历史、地理、政治和语文学科的教学探索和教学渗透,因此在结构上与《顾炎武评传》存在较大差异,如把顾炎武的文学思想和成就单列一章,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考虑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也吸收了陈祖武先生、王家范先生和周可真先生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编写过程中,宫雯、张亮、汤恩嫔和张丽丽四位老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尤其是宫雯老师和张亮老师,在审阅环节做了大量工作。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作为教材的配图。王志家校长始终关心支持本书的编写与出版,多次询问编写进度,并积极联系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林辉锋教授对本书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限于教材的格式和体例,未能一一注明相关引文出处,仅在书后列出参考文献,特此说明,并向所有从事顾炎武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必定存在诸多缺憾,请大家批评指正,且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改进。让我们一起努力!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

张程远:第1、2、3、4、5、8、12、13、14、16、17、18、19、20课;张亮:第6、7课;宫雯:第9、10课;汤恩嫔:第11课;张丽丽:第15课。全书由张程远统稿。

编者

2015年9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师顾炎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程远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15191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8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2015224667
中图分类号 B249.1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99
21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