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头棒
内容
编辑推荐

2015年系著名川剧艺术大师刘成基先生(艺名“当头棒”)诞辰110周年,为了缅怀一代宗师为川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做出的突出贡献,探索并初步从学术角度总结刘成基艺术成果;以新视点、新方法、新触觉进一步确定刘成基在川剧史中的地位;特别是刘成基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代川剧导演,他对表、导工作所提出的学术性建设,以及川剧丑角科学性的划分、刘成基经典剧目传承等。雷音主编的《当头棒》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

内容推荐

雷音主编的《当头棒》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内容主要为精致地、深刻地对先生的艺术成就进行研讨和学术性探索。而在谈到先生具体的剧目时,则随后附录经典剧目折戏。 中篇是后辈对前辈的敬仰、纪念文章,以及访谈文章。形象、生动地再现和立体地勾勒出先生的声容笑貌,从而在天地间如椽巨笔书写出一个硕大的“仁”字。

下篇即以先生为中心人物,采取传记体形式,对先生所生活的时代,以及艺术生涯、生活点滴等人、事、情,以四川方言来创作,主要用意是便于让今天的人们,深刻地了解先生生平中所生、所处、所安身立命的那个时代。他的寻梦逐梦、不断攀登川剧艺术高峰的心路历程。

这部书是有新意的活泼的学术著作,公之于世,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借鉴。特别对在全国、全省宣传川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用价值,甚至还将体现出收藏价值。

目录

绪论

贺信

贺 函 

科学开掘合理利用传承转化服务人民

缅怀继承创新发展

舞台演出,是最佳“活态”传承

 ——从川剧大师刘成基表演艺术系列活动·传承弟子

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说开去

上 

对川剧丑角行当的发展性划分思绪

我与当头棒老师在川剧《鸳鸯谱》中的合作

刘成基对川剧的贡献

刘成基与川剧官衣丑表演程式

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

一代名丑梨园流芳

 ——刘成基表演艺术研究

全民抗战与《乞儿爱国》

谈刘成基先生在川剧《白蛇传》中的推动性作用

浅论《问病逼宫》中的“问”与“逼”

附:川剧胡琴戏《问病逼宫》剧本 

张文远的“鬼气”

 附:川剧·胡琴戏《活捉三郎》剧本

浅谈刘成基先生在《议剑献剑》中的表演

附:川剧·昆腔《议剑献剑》

浅谈刘成基先生在《赠绨袍》中的表演

附:川剧·弹戏《赠绨袍》

中 篇

怀念刘成基先生

纪念刘成基老师诞辰110周年想到的

当头棒

 ——刘成基往事

忆刘成基同志

忆老师

小中见大,丑中见美

 ——读刘成基先生的丑角表演艺术

一代宗师刘成基“

深切缅怀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成基先生

忆刘成基老师教《醉隶》

授业解惑,师恩永记

——深切怀念恩师刘成基

我的父亲刘成基

缘分

刘成基:艺术与人格魅力成就的大师

下 篇

人物传记《当头棒》(节选)

附1:当头棒(刘成基)年谱

附2:《川剧丑角表演程式套子名称》(部分)

后记

试读章节

浅论《问病逼宫》中的“问’’与“逼”

一 郎

川剧胡琴戏《问病逼宫》,系川剧传统剧目《隋宫乱》中一折。剧情大意为:隋文帝病危,次子杨广假借看望父疾病为名,进宫探听虚实,企图谋夺取王位。在隋文帝寝宫,杨广遇父皇宠姬陈妃,因贪其美貌进而调戏,羞辱了陈妃,气死了隋文帝。之后,又逼母亲交出传国玉玺,母亲愤而自尽。杨广继而要强纳陈妃为己姬,陈妃誓死不从,终被杨广杀害。在一片腥风血雨、倒行逆施中,杨广登上金殿当了隋朝皇帝。

演这个戏的人有很多,我看过的就有成都的晓艇、蓝光临、李增林、杨昌林、孙普协以及重庆罗吉龙等名家的演出。近年,也看过川剧新秀薛川演这个戏。对于这一出跨行当的戏,在情节上没有出入,但在细节的艺术处理上,各行当的演员就各不相同。只有在《问病》的前一小段里,隋文帝杨坚病重,杨广来探病。表面上是问病,实际是摸摸父皇的病情如何,对自己的态度如何。如果父皇不把皇位传给自己,那么他就要抢夺或弑君。因为他事先已经与杨素商量好了。杨广进宫试探病情的时候,杨素已派兵包围了丙灵宫。既然是来问病,就要装得像,油腔滑调是不行的,张牙舞爪更不行,那会暴露自己的阴谋。必须打扮成文雅风流、温良和善的样儿。所以,在这一小段戏中,无论谁演杨广,均按是小生的方向来处理。

接下来的处理,因人而异。我比较喜欢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李增林先生演的杨广。一上场,至台右,打开折扇,微微一笑,稍有得意之色。因为杨广胸有成竹,不传位就抢位。但不能露骨,仅仅是微微一笑。然后,他左右一看,又一笑。笑什么呢?他看到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丙灵宫。心想:快属我所有了。走几步,至台口,左手执扇,右手掸袖,拉开,亮相。摆出太子的身份。接着是一段唱,其中心内容仍然是对丙灵宫的羡慕,实质是羡慕这座宫殿中的王位宝座。但是,不要忘记,他此时是打着进宫问病的招牌的,在外形上要保持小生的调调儿。如唱第一句时,由左而右的收扇,左手水袖后掺,转身走几步,显出风流文雅的风度。

行至宫门,向宫婢说:“尔禀父王,杨广小千岁进宫问病。”讲这句话的姿态是,手执扇子,立于胸前,身子站正,毕恭毕敬地。语气则要稳、准、重,发音气足,在说到“问”字时,拖长。说到“病”字时,说得重。表示他很正派,非常关心父王的病情,是个孝子。

宫婢进宫禀报,他站在宫门外无事可做。真若如此,人物的思路就断了,要给他安排些事情才好。他是这样处理的:宫婢进宫后,杨广转过身来东瞧西望,且微笑着。他在想:当皇帝多安逸呀,这座宫殿不久就是我的了。

宫婢出来传诏:“有什么本章,改日文华殿票发。”杨广一听这话语气,与往日不同,刚才的得意心情,一下变成狐疑。他想:今天怎么了?未必父王变了卦。追问宫婢,这道口诏是谁传的。宫婢回答是:西宫陈娘娘所传。他听了这话,不由得喜出望外,本要把他的真实感情暴露一下,又碍于宫婢在此。他右手内卷水袖,向右拉开,用嘴一呶,支走宫婢。

宫婢走后,他的原形出现。他想:陈姨娘(扇指宫内)长得国色天姿(右手拍大腿,然后成拳、竖大指),今日意外相会,真是难得的良机(扇交左手,抱臂),他越想越安逸,逐渐想到邪道上去了。不由得“嘿嘿,嘿嘿,啊,哈……”笑了起来。这是真笑,喜出望外之笑,是色眯眯的笑,这一笑,笑得忘了王位的大事,而走人见不得人的境界中去了。

由于剧情和人物关系的规定。杨广进宫时,不得不讲点礼节。他整冠,理冕旒,然后进宫。开始走了几步慢步,大大方方的,还像个样子。到了转拐的地方:这地方与刚才的地方不同,刚才是进宫后的甬路,两旁是三步一卫,五步一岗,他在众人面前不能不摆正像。如今转了拐,护卫也没有了,他的原形也现出来了。杨广此时一心想着进宫见陈妃。他身居帝王家,又是好色之徒,不知不觉的走起了女人身法。可是只走了几步,就进入丙灵宫了。他只好收拾起女人身法,重新按照帝王家礼法行事。

……

P76-77

序言

“丑”的超越

王小遂

我第一次看川剧名丑刘成基的戏,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西南工人日报社的一次晚会上。他演的是《五子告母》。一个大活人作木偶状,双目无光,手足僵硬,一举一动浑身都带着一股“木味儿”。

真的使我震惊了!久闻其名的“当头棒”果然名不虚传!

以后,还看过他的《赠绨袍》《跪门吃草》,更服膺于他刻画人物的细腻、盘水发等绝活之精湛。但这无非是一个川剧爱好者对著名演员的倾慕,类似今天的“粉丝”与“偶像”吧。

刘成基是正当盛年带着盛誉跨进新中国的。在此以前,他10岁坐科,苦练基功;继而奔走江湖,见广识多;以后师从傅三乾,得到傅门真传,复又转益多师,有了更多的艺术积累。当他在新社会开始新的艺术生涯之际,已经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了。在新时代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下,他几十年积蓄起来的艺术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出来,与阳友鹤等众多艺术家一起,形成整体强力团队,“直挂云帆济沧海”,谱写了川剧艺术新的华彩乐章,开创了川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工作频率加快,领域拓宽,已经不仅仅是在舞台塑造须贾、曹操、阎王、裁缝的名丑当头棒,而是具有导演、戏校校长、剧院领导、文化部戏曲讲习班“客座教授”、电影顾问等诸多身份的刘成基了。新的角色,使他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肩负着更多的社会担当,不遗余力地发挥着他的艺术素养、聪明才智,取得了公认的显著业绩。

如果说对这位艺术大师有进一步的了解,则是在读了由他口述、陈国铮记录的《刘成基舞台艺术》一书以及眼前这本《当头棒》纪念文集以后了。前者实际上有如作者的自传,后者则是别人谈对他的印象。有了主客观两方的印证互补,使我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立体的刘成基。

《刘成基舞台艺术》一书的写作曾使我深受触动。从笑非同志的文章中知道,这项工程是在被称为“川剧的好老板”的李宗林市长亲自倡议、引导和安排下,于1960年启动的。在记录整理者陈国铮的悉心合作下,留下了这部具有多种价值的著作。这样的口述历史,恰好是当今史学界十分重视的一种体裁。刘成基在此书中记述了一些清末到民国的梨园往事(如对岳春等老一辈川丑及川剧生存状态的介绍),都是研究川剧史所稀缺的史料。同时,他还回忆了老师傅三乾论及川丑的不少精到见解,其中也融汇着他的学习体会,实际上是弥足珍贵的两代名丑的谈艺录。可以肯定,他在思索写作本书的时候,定会想到著书立说乃是前辈艺人不可企及的奢望,他能得此机遇,决不可等闲视之。他对自己几十年的从艺经历,认真细致地进行了回忆、梳理、总结和提高。比如他对传统与创新、艺术与生活的见解;对丑角分行的意见;对戏曲舞台调度归纳的“四角、三点、两条线”的方法;整理出川丑表演程式7套210式,并从理论及运用上作了说明;以及对一些剧目、人物、行当的细致分析,等等。这本书处处表现出他的高深造诣,读者可感受到他付出的心血。可惜,由于“文革”浩劫的破坏干扰,这本书迟至1980年才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时,作者刘成基由于在“文革”中饱受折磨,已于1976年过早辞世,没能看到他的著作和广大读者见面,从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于今,陈国铮也已逝去,如果他们能有新的合作该有多好!

可告慰的是,《当头棒》文集再次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刘成基作为川剧艺术的一代大师,在他有生之年,不仅把川剧丑角艺术提升到一个规范化理论化的高度,还竭心尽智地参与了大量社会活动,对整个川剧艺术乃至对中国戏曲、民族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无愧于时代赋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对前人也是对自己的超越。他一辈子经历了幼年——苦学、壮年——辉煌、晚年——受难不同阶段,

他七十多年波澜起伏的艺术人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要实现这种超越,客观上要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生态环境,主观上还要有擅腾跃、能高飞的意志和本领,二者不可或缺。

愚以为,他那种尊师重道恪守传统精华,同时又不懈追求勇于超越的精神和经验,正是他留给后来者最宝贵的遗产,加之他不畏强暴、诚恳待人的品德,就构成了我们在他110周年诞辰时,还惦记着去怀念他学习他的精义所在,也是我们今天再续出版这部《当头棒》文集的意义所在。

2015年6月于成都

后记

川剧丑角艺术,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难以驾驭的艺术。当头棒(刘成基)先生所饰演《鸳鸯谱》中的乔太守《赠袍跪门》中的须贾《议剑献剑》中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在广大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些人物,都是身着官衣、头戴纱帽的袍带丑。但他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当头棒先生用准确、细致的道白,官衣水袖与帽翅、水发等技巧,把一个个人物塑造得鲜明生动。所以,当头棒先生不仅仅是在演绎行当,更是在刻画人物的灵魂,是大美!

当头棒先生的艺术人生,是川剧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他生动地告诉我们后来者:戏要传得久,创新不能丢。在他的艺术经历中,突出地体现了对传统的再创造。展示出四川人幽默的生存智慧和语言机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艺术精华,使之能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这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川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编辑出版这部书籍的主旨。

在这部书籍的编辑过程中,非常有幸地得到了年近百岁、著名戏曲评论大家郭汉城先生的手书字幅——“川丑典范”;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活动家刘厚生先生还特地寄来贺信;现居北京年逾九旬的川剧名丑李笑非先生,闻讯特地发“祝贺、高兴、鞠躬”的六字贺词,并写下弥足珍贵、洋洋万言的文章;著名导演张玮,代表当头棒先生外剧种的学生,写来文章,记录下了一片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此,向老前辈们敬礼、致谢!

与此同时,川剧业界人士以及玩友们闻讯纷纷前来,争述当头棒先生当年的风采……

本书还得到成都锦城春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当头棒先生家人、后辈、门徒诸君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因我们的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诚请方家贤达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头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雷音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487129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4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2015154156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1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