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图书的起源》、《两宋之禁书》、《“官学藏书”始末》、《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百年》、《西方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图书馆》、《中国新型图书馆的问世》、《毛泽东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叶德辉:其学,其人,其死》、《图书馆与人文关怀》……吴晞创作的《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讲述的是图书馆的故事。

内容推荐

吴晞创作的《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讲述的是图书馆的故事。旨在让各界读者由此而熟悉图书馆,喜爱图书馆,进而利用图书馆,掌握图书馆,以丰富每个人的读书生活,同享游历“天堂”的快乐。

目录

序言:圈子和大众

一 古往今来

 中国图书的起源

 两宋之禁书

 “官学藏书”始末

 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百年

 西方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图书馆

 中国新型图书馆的问世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图书馆

 叶德辉:其学,其人,其死

二 天下公器

 图书馆与人文关怀

 天下之公器——论公共图书馆精神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回眸“开放、平等、免费”

 深圳图书馆的故事

 自助图书馆的故事

 文明传承与图书馆藏书

 城市需要图书馆的N个理由

 文献保障、研究参考与公共图书馆

 天条、天职及其误读

三 全民共读

 我有一个职业梦

 全民阅读解析

 且唱新翻杨柳枝——数字阅读随笔

 阅读: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阅读,请到图书馆

 阅读,指导还是不指导

 小小桔灯照书香

 读书的目的就是读书本身

 公民阅读与公共图书馆

 三个故事一条宗旨——阅读自由漫谈

 深浅阅读谈

 阅读立法的本质是监督政府尽责

四 读书撷趣

 闲读书,读闲书

 “十批”是否好文章

 “读书表格”二则

 联趣无穷——读《闲话写对联》

 “知堂”话不尽——读《知堂回想录》

 推介几本文史新作

 又有花香,又有树高

 万物无涯——读《万物简史》

 豆汁的挽歌——读《豆汁记》

五 书林絮语

 错开一扇门

 何来天尺测春风——小议图书馆资金的“绩效评价”

 图书馆要慎收捐书

 自助图书馆·匏瓜·拉菲酒

 理论的魅力、使命与担当

 《金刚经》侧记

 文化的身边与身边的文化

 门外汉字谈

 “砖家”与“官僚”——谈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

 学而优当如何

 我不是“孙子辈儿”

 马克思的脚印

 附录: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脚印的真相

 关于“华人与狗”

 漫议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文风问题

 《社科新书目》1000期寄语

我的“著述系年”(代后记)

试读章节

在古代,图与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图画与书籍,总称为“图书”是很晚近的事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主要是作为知识载体,具有交流思想、供人阅读、传播久远的含义。

但是在探讨图书起源的时候,却无法沿用这样的图书概念。在鸿蒙初开的远古年代里,在那些跨在文明门槛上的先民们的眼中,书籍、图画、档案、文书、信函、诏盟等,统统都是“书”,是一个无法区别的整体。有些概念的区分,如图书与档案,乃是文字记录产生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实际上,我们也无法将远古时代的图书与其他知识载体区分清楚。

如是,我们只能借用一下“文献”的概念。文献者何?最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有二:“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④,“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②。可知,文献概念的外延十分宽泛,足以囊括各种类型的古代图书。

然而,如此表述的文献概念,是泛指现代社会中种类繁多的知识载体的,若用于古代图书,尤其是萌芽状态的远古图书,仍会有许多不够贴切之处。“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固然可以是一篇书稿,但也可以是一幅岩画、一件彩陶,甚至是一处墓葬。这样一来,一切文物和人类遗存岂不是都成了图书文献?显然,还需要有一个限定的界标。

那么,能否把文字记录的出现作为图书文献产生的标志呢?事实上很多书史研究者都是这样做的。有人还由此做出推断,将殷商的甲骨文当成最早的中国书。这种论断至少有两点是欠妥的:一是与古代文献的实际情况不符,有许多相当成熟的早期图书,都不是文字记录的产物,如著名的《河图》、《洛书》和早期的《周易》;二是与当今图书文献的概念不合,既然图画、照片、音频视频、多媒体数据库都属于图书文献的范畴,又有何道理把古代图书仅仅局限在文字记录的框框之中呢?文字记录是图书文献的主体,但绝不是全貌,更不是起源。

文献产生的明确标志只有一个,这就是“抽象符号”的出现。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在他的名著《人论》当中,提出了一种“符号形式的哲学”。他指出人的本质就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文化的世界。符号的功能,就在于它是把人与文化联结起来的中介物。卡西尔认为:

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词。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①

卡西尔关于人的定义正确与否,我们且放下不论。但是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上,在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上,卡西尔确实抓住了本质的东西。人类正是掌握了“抽象符号”这个武器,才得以叩响文明世界的大门,缓慢而又坚定地拉开了人类文化的序幕。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是在创造和使用抽象符号的过程中,才走上通向文化之路的。抽象符号既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标志,也必然就是人类文化的宠儿——图书文献产生的标志。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给本文中所提到的图书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利用抽象符号记录知识信息的文献。

中国图书的形成是多源的。

最主要和最古老的来源可能是绘有图画的各种载体。图画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后世的最早、最原始的知识信息。现在国内能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始绘画有两件,即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图(图1)和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图2)。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还有各类岩画出现,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岩画是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图3)。此外,大量的图画还保留在出土的原始社会的各种陶器上,主要是装饰性的几何图案(图4)。但总的看来,这些图画都是人、物和自然现象的写实作品或几何图形,一般还不具备抽象的符号意义。P3-5

序言

图书馆学是一门学科,图书馆工作是个专业范畴,从事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工作的人,统称为图书馆界,或称图书馆圈子。

但图书馆面对的是天下读书人,服务的是社会各界民众,这个“圈子”要大得多,也可以说是没有“界”的。

现今大多有关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成果都是面向图书馆界的,热衷于关起门来在“圈里”玩。不在“界”的广大读者却往往与之无缘,而他们本应是这些成果的最终受用者。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如同演员有技艺却不对外公演,只是忙于请同行专家评分。

这样做的结果,首先是社会各界读书人的损失,使得他们无从知晓并享用自身的文化权利,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人人得以共享的丰富公共资源。同时也是图书馆从业者的损失,使得他们的努力及成果不为世人所知,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人们心目中常常处于不明不白、不尴不尬的地位。且不说引车卖浆者流,就是某些主管部门的领导,也经常搞不清图书馆和书店有何区别,以至于莫名其妙地要二者“联合经营”。

也怪不得图书馆界诸公,他们的研究成果首先和功名有关,而不干普罗大众的事。实际上所谓“学界”大多如此,我自己也不能免俗。多年前我曾译过一本《西方图书馆史》(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出版后似乎还颇受欢迎,但我翻译此书的动机之一却是为日后评定高级职称扫除障碍,因为我当时供职的北京大学规定有译著出版者即可豁免外语考试。

然而我一直坚信,图书馆是属于大众的,是属于天下读书人的,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归根结底要服务于广大读者。要让普罗大众了解图书馆,乐于并善于利用图书馆,是图书馆学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

我亦曾多年为此而努力。早年曾写作《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一书,就是努力践行的结果。卸任行政职务后,多了些余裕,少了些压力,也不再为功名所累,于是尝试实现这一夙愿,先后撰写了《斯文在兹》(海天出版社,2014)和《图书馆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这两本面向普通读者的书,还写下诸多宣传介绍图书馆、倡导读书的通俗文章。

本书就是这些“另类”文章的择优集合。此外,我还将历年来撰写的部分学术论文做了“非专业化”的删减改写,去除专业性的阐述和繁复的引证,努力使之生动明白,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这次也收入了此书。每篇文章均注明原文出处,使有意“深究”的专业人士可以由此而考镜源流。全书分为五篇,每篇中的文字尽量按照逻辑顺序编排,读之不至有支离破碎之感。

书名《清话书林》,陶诗“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唐诗“恋君清话难留处,归路迢迢又夕阳”,均可为其出典,但本书的题名直接取自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关于叶德辉和他的《书林清话》,本书中有专文介绍。“书林清话”的意思就是书的故事,或是有关书的风雅之谈。因此本书的主旨恰如副书名所表述,就是“图书馆的故事”。

希望各界读者能够通过这些“图书馆的故事”,熟悉图书馆,喜爱图书馆,进而利用图书馆,掌握图书馆,以丰富每个人的读书生活,同享游历“天堂”的快乐。是为至盼。

吴晞

2015年元月,于深圳前海月亮湾畔

后记

“著述系年”本属大家耆宿专有,且多是身后经由晚辈弟子编撰而成,非我等凡夫俗子所敢望其项背者。然身为专业工作者,且自诩为“学人”,总会对笔下(现为“键下”)之物情有独钟,是谓敝帚自珍,自家孩子不觉丑。故斗胆敢冒“业界之大不韪”,将几十年职业生涯中发表之文字,粗加梳理,择其略可人目者,依照年代,目次成篇。此举虽属狂悖,亦难免错漏,然总比后人捉刀要好,因为我对盖棺之后诸事缺乏兴趣,何况未必有人愿意整理这些不入流之货色。

我出生于195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11岁,基本上就失学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如阿Q般“不准革命”,但上山下乡这场“革命”却不允许我幸免,于是在1972年17岁时到河北省邢台地区广宗县插队。这一去就是6年,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才人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主要是在北大图书馆供职,算是进入图书馆界。

关于早年读书的经历和入学北大的情况,在我后来撰写的《小小桔灯照书香》、《读书表格二则》、《错开一扇门》等文章中有所表述。还有一些访谈亦曾述及,这些散见于各报章的访谈文字,有的摘要收录在《斯文在兹》一书的附录中。

我最早见于铅字印刷发表的文字,是在天津九十中学上学时(1970年前后,我15岁左右)写的一篇作文《新来的班主任》,刊载在《中学生作文选》一书中,天津电台还播出了。这种幼稚文字自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当时能够发表的文字很少,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少虚荣。记不得这本书是天津市教育局还是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编撰的,我收藏的一本早已在辗转迁徙中遗失,后来也曾在各大图书馆查询,均未找到。

在邢台地区广宗县下乡期间,由于不甘寂寞,曾写过一些“文艺作品”发表在《邢台文艺》、《邢台日报》等当地报刊上,油印本《广宗文艺》也发过我的作品,现在看当属“文青”者流。这些文字都是当时的“文革腔”,乏善可陈,思之汗颜,我也从未保存过它们,散佚最好。

人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后,开始关注业界的一些问题,在毕业之前就发表过一些论文。大三时投稿《文献》,文章被选人“关于古籍整理的笔谈”,同人笔谈的不乏大家,难免几分自得。1981年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实习,实习报告《从黑龙江省馆看藏书剔旧的几个问题》发表在该馆刊物《黑龙江图书馆》(后改名《图书馆建设》)上。在业师吴慰慈老师指导下,我在这篇文章基础上完成了毕业论文《论藏书剔旧》(收入《天下之公器》一书)。受此影响,尔后很多年我都关注藏书建设(后称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写下了一些专著和论文,致使业界人士乃至我自己都将这一领域视为我的“业务专长”,后来还以此“专长”出任文化部图书馆司文献资源处处长。

本时期主要著述:

①《从黑龙江省馆看藏书剔旧的几个问题》,《图书馆建设》(原《黑龙江图书馆》)1982年第l期。

②《论藏书剔旧》,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论文,1982;后收入《天下之公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③《关于古籍整理的笔谈》,《文献》1982年第2期。

1982年起供职北大图书馆,历任流通部主任、教学参考部主任、办公室主任、基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大学图书馆学报》专职副主编,兼任《北京高校图书馆》副主编。其间亦曾授课,参与科研课题。尽管工作繁多,但尚勤于笔耕。直至1996年调职文化部图书馆司。

这一时期我依然关注文献资源建设。80年代中期我参加了肖自力、李修宇两位老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课题组,参与了课题研发的全过程和课题报告的整体撰写,对这一领域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后来编写《文献资源建设和图书馆藏书工作手册》一书,吸收了其中的不少成果。也有失败的尝试,由于我曾主管北大图书馆的流通工作,就异想天开地要创立“藏书组织学”,写了一本专著和多篇论文,后来理所当然地自生自灭了。

一直对图书馆史和文献史感兴趣。后来因生病休假,受命为北大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编写馆史,系统接触到有关图书馆史,尤其是近现代图书馆史的材料,由此写出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纪略》、《北京大学孑民图书室记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等专著和多篇论文。《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还被收入“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丛书,2013年再版。

其间还翻译了《西方图书馆史》与《神和魔》二书。《神和魔》是受人之托翻译的,台湾锦绣出版社出版,由于当时两岸沟通不畅,至今未曾见到原书。

本时期主要著述如下。

……

《阅读推广:图书馆的天职与使命》,《图书馆报》2013 年8月9日。

《三个故事,一条宗旨——阅读自由随笔》,《图书馆建设》2013年第9期。

《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作用不可替代》, 《图书馆报》2013年1 1月1日。

《图书馆为什么要进行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2013 年第4期。

《图书馆学的魅力:图书馆学的理性和感性序言》,载王梅《图书馆学的理性和感性》,九州出版社,2013。

《“读书表格”二则》,《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年第6期。

《阅读: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在“2013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阅读论坛”上的发言》,《图书馆论坛》2014年第8期。

《藏书文化与图书馆学术研究——“首届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致辞》,《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4年第1期。

《我有一个职业梦》,《公共图书馆》2014年第1期。

《大阅读时代和图书馆阅读推广——在湖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2013年馆长年会上的报告(摘要)》,《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年第2期。

《变革的名与实: “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实历摭拾》,《图书馆》2014年第2期。

《错开一扇门》,《图书馆论坛》2014年第4期。

《阅读立法本质是监督政府尽责》,《南方都市报》2014年4月29日。

《苏州图书馆百年感怀》,载苏州图书馆编《我与苏州图书馆》,古吴轩出版社,2014。

《推介几本文史新作》,《行走南书房》,2015。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回眸“开放、平等、免费”》,《图书馆建设》2015年第l期。

《关于全民阅读和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几点解析——在“2014年全民阅读推广峰会”上的发言(摘要)》, 《图书馆建设》2015年第2期。

《全民阅读时代和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研究”课题报告导论)》,《图书馆阅读推广基础理论》,朝华出版社,2015。

访谈录:

《图书馆,公共了吗?》,《南方周末》访谈, 《南方周末》2006年8月24日。

《官拜镇书将,风流十万年》,《出版人》杂志访谈,《出版人》2007年第7期。

《访谈深圳图书馆原馆长吴唏先生》,《数字图书馆论坛》访谈,《数字图书馆论坛》2013年第12期。

《最好最坏的大阅读时代》,《出版人》访谈,《出版人》2014年第1l期。

(本文刊发于《公共图书馆》2014年第4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76537
开本 32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5130722
中图分类号 G258-49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