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上编
第一章 王国维:以“境界”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建构
概评
第一节 从“美”(及“美术”)到“境界”
第二节 “境界”代表了一种观念
第三节 “境界”的内在规定性
第四节 以“境界”为核心的诸范畴
第五节 “境界”的哲学关学渊源
附录一 宗白华:将“意境”概念归入文艺学
附录二 朱光潜:给“意境”以论理的解析
第二章 宗白华、吕澂、朱光潜、叶朗:以“美感经验”(“美感态度”“移情”“直觉”“感兴”)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建构
概评
第一节 宗白华:美感态度
第二节 吕激:感情移入
第三节 朱光潜:直觉
第四节 叶朗:感兴
附录一 朱光潜对直觉及相关概念的反思
附录二 蔡仪:心理学不能解决美学问题
附录三 李泽厚:不能忽视直觉背后的社会生活内容
附录四 阎国忠:几个值得推敲的概念和论断
第三章 蔡仪:以“典型”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建构
概评
第一节 “典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化
第二节 “典型”与“美的规律”
第三节 美的客观存在是第一位的问题
第四节 以“美的观念”为中介的美感论
第五节 作为现实的典型化的艺术论
附录一 李泽厚:美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附录二 刘纲纪、陈望衡、朱狄:对“关的规律”的质疑
附录三 吕荧:“典型”不是抽象的客观的存在
附录四 朱光潜:美感的对象不是“物”本身
第四章 高尔泰:以“自由”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建构
概评
第一节 自由是人的本质
第二节 “自由”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
第三节 从“美是自由的象征”出发的理论构架
第四节 美学是哲学之树上的一个分枝的人学
附录一 吕荧:美是人的观念
附录二 宗白华:美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事实
附录三 阎国忠:高尔泰在根源处的偏失
第五章 李泽厚、朱光潜、蒋孔阳:以“实践”为基础概念的美学建构
概评
第一节 李泽厚:自然的人化
第二节 朱光潜:艺术生产一
第三节 蒋孔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附录一 李泽厚:从“自然的人化”到“人活着”‘
附录二 蔡仪:“实践关学”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附录三 阎国忠:“实践活动”不等于“审美活动”
附录四 刘晓波、潘知常、杨春时:“实践美学”的“理性主义”倾向
第六章 周来祥:以“和谐”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建构“
概评
第一节 审美关系作为关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美是和谐
第三节 审美的历史形态:和谐与崇高
第四节 作为审美关系表现形式的艺术
附录王一川:“审美关系”不是关学研究的对象
第七章 后实践美学:以“生命”(“生存”)为核心概念的美学建构
概评
第一节 潘知常:自由生命活动的理想实现
第二节 杨春时:超越性的生存活动
附录一 阎国忠:后实践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误释
附录二 朱立元:后实践美学的“本体论”之误
附录三 张玉能:“实践”而非“生存”是关学的逻辑起点
附录四 封孝伦:“生命”概念尚待精确界定
附录五 张立斌:“生存”作为逻辑起点之误
下编
第八章 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关于美学学科定位问题
第一节 在何种意义上美学是哲学的分支
第二节 能不能把关学归之于审美心理学或文艺。心理学
第三节 关学与艺术哲学、艺术社会学的关系
第四节 美学作为人文科学如何可能一
第九章 何谓审美活动?——关于美学的对象问题
第一节 对美学对象问题种种回答的回顾
第二节 对以“主体性”“对象性”界定审美活动的质疑
第三节 对以“超越性”界定审美活动的质疑
第四节 对审美活动的尝试性界定
第十章 人与自然的统一——关于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关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见证
第三节 自然关的历史与逻辑层次
第四节 人、自然及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十一章 思辨、反思、体验——关于美学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 从“自上”的到“自下”的
第二节 从心理学的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的
第三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社会学方法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各种方法的综合
第四节 思辨、反思、体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