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去一个曾消失的国度
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之余渴望重返大自然,重温田园生活的悠闲,与大自然如此近距离的体验,享受宁静祥和的气氛,借此逃避都市的喧嚣,和了解不同地域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文化背景,这些都是旅游目的或信仰。

但国内热门旅游景点的开发已泛滥,人造景点和商业化早就是千篇一律。在这种状况下旅游者的目光已经开始聚焦原生态的旅行,可目前旅游者对国内原生态旅游区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连其名都说不上几个。

李贤明著的《去一个会消失的国度》用散文游记的形式记录了19个原生态旅游区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历史背景等,在突出原生态的旅行时这个主题时,更强调旅行就是一场不断与未知的相遇,最终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在平凡中发现自己,和发现时光匆匆的足迹。

内容推荐

《去一个会消失的国度》是一本关于旅行的图书。本文选题精选自作者李贤明亲身游历过的19个原生态旅游区。

这19个原生态旅游区相对于目前热门景点丽江、西双版纳、张家界,乃至高原之巅的拉萨、极寒之地的漠河,都值得让人们出游。用散文游记的形式记录这19个原生态旅游区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历史背景等。

目录

 用心去旅行

 这是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第一章 一个曾经消失的世界 <江西·长溪村>

第二章 好玩的坝子 <四川·米亚罗>

第三章 弦外有余音 <云南·坝美村>

第四章 天可汗未曾泯灭的足迹 <新疆·喀纳斯>

第五章 空谷有佳人 <四川·美人谷>

第六章 时光流倘在河水中,历史揉进了陶瓷里 <江西·瑶里>

第七章 时光里的阶梯 <湖南·紫鹊界>

第八章 诗溪蜿蜒的桃源 <浙江·楠溪江>

第九章 颓门败瓦别有气势 <广州·连南>

第十章 风雨江南情 <浙江·西塘>

第十一章 一念执着,许一世虔诚 <四川·色达>

第十二章 走过地狱便是天堂 <云南·雨崩村>

第十三章 柔情峡谷,秘境莲花<西藏·墨脱>

第十四章 你的足迹是世界的窗口 <云南·独龙江>

第十五章 被放逐的感觉 <湖北·神农架>

第十六章 阳光下的持枪部落 <贵州·岜沙>

第十七章 幽云绿地,冰雪奇缘 <内蒙·阿尔山>

第十八章 南岳往南便是天堂 <湖南·天堂山>

第十九章 握住胡杨的甜蜜,卷走沙漠的痕迹 <内蒙古·额济纳旗>

试读章节

一个曾经消失的世界 <江西·长溪村>

旅行有时候只是一场心灵的穿越,在千奇百丽的风景中生发千丝万缕的心情,最终纠葛出一段蓦然回首的记忆。而关于长溪村,我想它更像是一场生命的回归。在人类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它依旧如始至终地以自我原生的本真状态遵循着自然的法度,守候着最后的古朴。

众所周知,在婺源最常见的就数那些随意组成的簇簇古村落。翠山绿水掩映着黛瓦白墙的古宅深院,是一种再恰当不过的视觉盛宴,就算再灵动的巧手,也调不出比之更和谐的色彩来装扮这一切,就好像是多一点绚烂亦会显得突兀,少一分笔墨便是败笔。

只可惜,如今婺源众多的古村落已完全地商业化了,昔日的宁静雅致已然成了古村门前每位老人心中的一亩田。成群的游客驱车前来,留下喧嚣和文明人制造的现代垃圾,导致这个曾经以宁静雅致闻名的地方,便失去了原有的古朴。就在叹息感慨之余,偶然得知在距婺源县城仅53公里处,还藏着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朴乡村——长溪村。

2011年的夏天,我背起行囊,从城市的烟火琉璃中脱逃而出,踏上旅途寻找曾经消失的世界。在三月油菜花黄时,心宿长溪村。

南方山峦是没有尽头的,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但永远也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山里和山外犹如被隔绝的两个世界,山是这里的缔造者,长溪村的村民,世代栖息在这山峦之间,早就拥有与外界不同的生活经验。

在长溪村,我们很难看到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喧嚣的市场和车流不息的高架桥,以及促销打折的超市,在这里更没生存的优势。在这里有的只是未被打扰的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我发现自己越走越远,从城市的钢铁文明走到乡村的农耕文明,在流失的时间里找到这个曾经消失的空间,看到消失的历史一一展现在眼前。

长溪村,顾名思义,就是全村被一湾潺潺溪水围绕。

长溪的水是透亮的,无瑕的,也是甘甜无比的。久居城市里的我蹲在溪边,虽然第一次来到这儿,却感觉周遭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似乎前世的我就幽居在此,早就呼吸惯这里的晨昏和雨露。

可是,我对这里又感到那么陌生。

当一些老农肩挑百十斤的担子,出现在我的视野时,我的内心涌起一阵苦楚。这些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们,竟然还要在田间地头为自己一家人的口粮奔波劳作。他们肩上的重担压弯了原本笔挺的脊背,他们手中的扁担磨破了早已不再稚嫩的皮肤,他们那双脚这一辈子走过多少路,更是任何精确仪器都无法估算出来的数字。

如此艰辛地生活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岂能真切的描述?  朴实的村民,却不埋怨自己生长在这大山之中。因为农民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世代生长在这里的人心中的一种根基,是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

春播秋收,早出晚归,昏黄灯光下全家大小的围坐嬉戏,粗茶淡饭,指间夹烟……这是城里人觉得最枯燥的生活,却被他们过得逍遥自在。

我是靠写字卖文作画为生的人,总觉得自己的身上有一股让人不敢靠近的傲气。时间久了,我便渴望山野间那种清新淡雅的静谧,就想给自己找一个宁静的去处。哪怕没有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的怡情,但只要是有轻风拂柳枝,平湖荡涟漪的恬美,我也愿意会为它跨越万水千山。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梦,却没想到长溪村竟然把它变成了真实,并且附带地给了我更多。在这里我可以思索,可以感悟,可以聆听发自自己灵魂的声音……

……(p013-017)

序言

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拥有这么一个世界:宁静、温馨、简约、至真、至纯、至美;没有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没有世俗的烦恼与痛苦。有这么一个世界存在吗?如果有,这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李贤明先生的《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给了我们一个美好而肯定的回答。

是的,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想出去看看!尤其是身处都市的人群,或忙于工作,或疲于应酬,却疏于感情,淡于理解,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压力山大而倍感窒息,总觉得生活充实却不踏实,理想现实却不真实,没办法选择逃离,也没有理由选择坚守。于是,旅行成了他们走向内心那个世界的最佳选择!

可是,旅行去哪儿?面对开发近乎泛滥的热门景区,人头攒动不输都市车水马龙,人造景观毁了天然景观,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混杂着世俗的味道,你犹豫了:这不是我要找寻的内心世界!我要找的内心世界在哪?

在《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中!

《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精选了作者亲身游历的十九个原生态旅游区,用散文游记的形式记录了这十九个原生态旅游区的自然风景、人文风俗文化等,在突出原生态旅行这个主题时,更强调旅行就是一场不断与未知的相遇,最终的意义是让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自己,在平静中发现时光匆匆的足迹。

读了《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你会从内心深处震撼于大自然原生态的力量,这力量是信仰,是勇气。它源于大自然原始的风貌,源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古朴的民风和顽强生存的意志!在四川色达,当你身处坐落在沟壑之间的数万间喇嘛和觉姆的宿舍并聆听他们诵经的声音时,你会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他们一念执着的虔诚;在云南雨崩一个只有35户人家的藏族村子,淳朴的民风,原始的刻木记事、自给自足的生活,对神山卡瓦格博的膜拜,你会感受到那几乎与世隔绝却似天堂般的宁静:在贵州岜沙,一个古老的阳光下的持枪部落,远离都市却能从他们深邃的眼睛里看到都市的我们;在云南独龙江,闭上眼睛,静静想象着云在独龙江峡谷的天空中变幻游荡,你会感受到你的足迹已经是世界的窗口;在湖南紫鹊界攀爬时光里的阶梯;在湖北神农架体验被放逐的感觉;在西藏墨脱,体会生与死的距离;还有新疆喀纳斯的神奇秀美;四川米亚罗的红枫和好玩的坝子;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握住胡杨的甜蜜,卷走沙漠的痕迹;还有颓门败瓦却别有气势的广州连南瑶寨;被一弯潺潺溪水围绕的江西长溪村……凡此种种神奇与美丽、宁静与温馨、信仰与力量,足以让疲于生计、苦于压力的都市人群欣羡不已!

心动不如行动!渴望拥有内心世界的都市人群: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去往内心世界的路上!《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圆你想走却不能走的内心世界的梦;《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圆你想走却不知往哪走的内心世界的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孰轻孰重,只在乎有心无心:有心读书,自有书香世界充实内心,有心行路,定有传奇经历丰富人生。书读万卷,下笔有神;路行万里,朗朗乾坤。在我的眼中,李贤明先生是一个把读书与行路结合起来身体力行的人。中学时代,就独立生活,并且开始着迷旅行,在旅行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书香世界,偶尔舞文弄墨,虽稚嫩却透着朴素的童真。自大学开始及至参加工作,在坚持读书写作的同时,便开始他更远更深刻的旅行,几年下来,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然而他所到之处却很少有名山大川、热门景区,几乎都是一些人迹少至未经雕琢全然透着原始气息的地方,这正是李贤明先生在《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原生态旅行!

生态旅游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就已经逐渐盛行,及至今日,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这种时尚却折射出诸多遗憾:过度开发毁了天然景观,原始自然被异化为人化自然,昂贵的门票,商业化的运作,让生态旅游变成了“生叹”旅游!

与生态旅游相比,原生态旅行强调两点:其一,原生态,即未经任何人为开发雕琢的天然风景;其二,是旅行而不是旅游。旅游重在游玩,可以走马观花,旅行重在力行,必须慢慢品鉴;旅游形于外,旅行在乎内;旅游只管花钱,旅行却还得“花心”。正如李贤明先生所言:旅行有时只是一场心灵的穿越,在干奇百丽的风景中生发千丝万缕的心情,最终纠葛出一段段蓦然回首的记忆!

工于国画,精于文采。这是日趋成熟的李贤明先生的写照。李贤明是学美术国画专业的,他画笔下就有很多原生态元素的作品,他基于每次旅行所作的国画自是空灵深遽、意境深远。写作是他基于内心爱好的一种追求,如今却也收获不少。《去一个曾经消失的国度》却是用文笔记录下了他旅行去过的地方,其间既有“国画”般原始风貌的展示,又有精彩的文学描述,是“文中有画”的佳作!

生活在都市的人群,总是困于每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为生活,为理想,为事业,为爱情,为家庭,为社会,为父母,为儿女……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心放一个月的长假,为自己来一次第“十三月”的旅行呢?

用心去旅行吧!一年一次,哪怕是一辈子一次,这温馨的记忆将留存于你整个的内心世界,弥足珍贵!

曹峰

2015年5月于衡阳师范学院

后记

李贤明先生笔下的地方,我大多未曾涉足。但这并不妨碍我卧游山水,徜徉于他亲身体验,并用清丽的文字重新组织、营造的世界,不管是古宅深院,抑或是小桥流水,所写之处,皆别有洞天,审容膝之易安。

在贤明笔下,都市与原生态暗藏着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这当然是现代性(modernity)所带来的问题,并非一人一笔所能真正调和。在作者笔下,作为工作场合的都市和作为休闲、寻根的原生态景色,呈现出类似泾水与渭水之间的差异。所幸的是,随着国人文化意识的提升,原生态场所与欲望都市也并非就一定是势不两立,冤家聚头的。周中的努力工作,恰恰需要周末或假期的沿途风景、白云深处,两者互补,何尝不暗合国人官场儒道,隐退老庄的传统呢?话题不宜跑远。

本书作者用文字介绍了不少地方,都让人产生说走就走的冲动。希望强调直线扩张的现代性,能最终给这些地方留下一爿小小的生存空间,让终日在名利场中打拼的你我,在假日时节至少还有些充满惊喜场所,让我们寻根、让我们探险、让我们安静、也让我们如贤明先生一样,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得到短暂的精神安慰。

于鹏远

文史爱好者、研究者

《外国人眼中的老长沙》译者

书评(媒体评论)

旅行是灵魂的休息,心灵的放逐。走进曾经消失的国度里,触摸日出之前,阵阵鸡鸣;日出之后,炊烟袅袅;流走日月,沉淀浮躁。

——婺源长溪村村长戴向阳

看这些曾经消失的国度,我们才能感受很大方的中国美。

——拉萨行者驿站boss蓉姐

旅行,最重要的就是感受自我的渺小,同时也印证它方世界,我们自己看到的世界,实在太小。是时候,有必要走进那些曾经消失的国度,看看那些神秘、古老、原生态的它方世界。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龙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去一个曾消失的国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贤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86845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5211661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