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地记忆(一个维和警察的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2005年12月,中国第三只维和警察防暴队出征海地,陈博作为防暴队的一员参加的这次为期8个月的维和行动,他记录了维和期间的点点滴滴。为纪念中国维和警察出征海外15周年,编辑出版了《海地记忆(一个维和警察的日记)》一书,还原一个真实的维和生活,展现一个维和警察的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陈博所著的《海地记忆(一个维和警察的日记)》通过一位海地维和警察的亲历,用日记体的形式,反映了我国公安警察为国际维和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为大家舍小家的优秀品质,并以此纪念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八位烈士。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2006年8月18日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东邻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隔风向海峡与古巴和牙买加相望,海岸线长1080余公里。全境3/4为山地,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人口830.4万,主要是黑人,约占95%,黑白混血人种和白人后裔占5%,人口密度在拉美国家中位居第一。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居民通用克里奥尔语。虽然是个小小岛国,海地却拥有两个世界之最和三个美洲之最。海地早在1804年就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是世界上最早获得独立的黑人共和国,同时海地又是世界上政变频率最高的国家,在其独立202年的历史上有过33次政变。海地是整个南北美洲文盲比例和失业率最高、人均寿命最低、经济最落后的国家。持续的动荡导致国内党派林立,武装争斗严重,国民经济崩溃,人民痛苦不堪。

在联合国对世界各地任务区的危险形势评估之中,海地任务区的危险程度仅次于战争中的伊拉克。海地民间流散了近五万多支枪支,这些武器被各个非法武装帮派和匪徒所持有,对联合国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第三支防暴队经历了海地从临时过渡政府到总统、议会通过选举艰难产生并逐步走向政权稳固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各派政治组织明争暗斗,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群体性骚乱时有发生,非法武装势力频繁向联合国海地特派团维和力量和当地政府警察发动袭击。在我们执行任务的短短八个月内,先后有来自加拿大、巴西、约旦等国家的十三名维和人员遇袭身亡,四十八名海地国家警察惨遭杀害。专门针对维和力量的冷枪暗箭和随时都可能飞过的流弹,使得标志鲜明地执行巡逻守卫任务的我们时时身处险境。

“复杂的政治环境、危险的值勤任务、艰苦的生活条件”,这三句话是对海地维和任务区的真实写照。在充斥着战乱和动荡的海地,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维和任务,而且要经受复杂政治环境的严峻考验。在我们外出值勤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外国人问我们是不是韩国人或者是日本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发体会到向世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确,我们的国家正在蓬勃发展,日益壮大,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的脑海中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所以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海地持续动荡的深层原因中还有一个因素,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的缘故,海地的政治统治深受法国、美国等大国政治集团的操纵和影响。海地前总统阿里斯蒂德是海地历史上第一位全民选举产生的总统,2002年他的政权被军人政变推翻,在美国的军事干预下,阿里斯蒂德平息政变重新当政,并且下令解散了曾经反对过他的军队。2004年,前军人再次发动武装暴乱,阿里斯蒂德被迫流亡南非,海地再次陷入动乱之中。正因如此,当我国向如此敏感的国家派出第一支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时,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曾经用大标题报道,“这是中国的成建制武装力量第一次如此靠近美国的海岸线”。由此可见,中国维和警察出现在海地,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行动本身,同时,我们在海地要面对的困难和阻力也不难想象。

因此,在海地,有一种意识深深铭刻在我们每一个防暴队员的心中,那就是“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就是中国”!也正是这种意识始终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任务,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要做就做到最好”!

为了能够在任务区迅速适应各种挑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防暴队组建伊始就开展了全方位、高强度的针对性训练,特别是对于海地的恶劣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在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即便如此,当飞机降落在海地太子港那只有一条一千四百米跑道的国际机场,当走出机舱一下子陷入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当看到头顶上方四架不停盘旋的武装直升机,当看到停机坪四周荷枪实弹担负警戒任务的维和士兵,当看到仅仅比我们早到十天的先遣队员们黝黑清瘦却又满脸严肃的神情,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心头还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

到达位于太子港索纳比工业园1号仓库的中国防暴队营地,我们还没来得及把这个只有两千平方米的营区仔细看看,从营区的西北方向传来了连续不断的枪声,营房的铁皮顶棚也不时发出“当当”的巨响。先遣队的战友们迅速召集大家从院子里撤到营房中间,他们介绍说,这十天来天天如此,在距离营房不到1000米的国家1号公路14号检查站,非法武装分子每天都会袭击设卡检查的约旦维和警察防暴队,房顶的响声是流弹打上来引起的,只要听见枪声,哨位上的值勤队员必须马上寻找掩体,其他队员必须立即撤回营房。初到海地的新鲜感一下子被连续的枪声驱赶殆尽,同时给我们的心理上带来很大的震撼。特别是当天晚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填写联合国伤亡保险,那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特别复杂的感受,想象中的危险成了现实,这就是战乱的海地。我们将亲身经历枪林弹雨,我们还能活着回去和家人团聚吗?我们已经置身于无处不在的危险当中,即使在营区中休息,也不能像在国内那样悠闲放松了,这就是密集的枪声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P5-9

序言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死亡人数近二十万,首都太子港被夷为平地,让这个在战乱旋涡中徘徊的国家变得犹如炼狱。对于曾经到海地参加过联合国维和任务的我,再也不用给亲戚朋友介绍海地在哪里,海地是什么样。电视、网络、广播,把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的国家登上了头条。而更让我悲痛的是八名战友牺牲在了万里之外的瓦砾下,其中包括我亲如兄弟的郭宝山、李晓明……这种切肤之痛只有曾经和正在参加海地维和任务的人才能体会。

此时,我收到陈博要出版维和日记的消息。看着每一字每一句,我仿佛又感受到了那热浪般的空气、那硝烟弥漫的街道、那装甲车的轰鸣、那头顶呼啸而过的子弹……

当了大半辈子的警察,从未想象自己带着一百二十四个兄弟姐妹,全副武装、不远万里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执行维和任务。在周围人眼里,我们被冠以联合国的名号,但只有我们每一名维和警察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才知道我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

回忆起来,每一个困难都历历在目。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脚下穿着防刺战靴,全身共近五十斤的装备,在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执行任务;被蚊虫叮咬,伤口化脓流血,衣服一碰就疼痛难忍的情况下,缠上绷带,不下火线;机器设备有限、人员有限,营地的建设和后勤工作让每个人既是维和警察,又是搬运工、清洁工、建筑工……

仔细回味,每一次生死考验都刺痛神经。队员们与海地特警一起深入非法武装盘踞地解救人质,打入武装分子腹地收缴武器;总统大选期间连续七天七夜的全国性暴乱,营地被暴徒围困,断水断粮,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下,队员们只能用压缩饼干充饥,不能洗澡洗衣,抱着枪睡觉;国家监狱暴乱,队员们连续工作四十八小时,不顾一切冲进监狱,击退罪犯,平息暴乱……

我们在海地的八个月内,先后有来自加拿大、巴西、约旦等国家的十三名维和人员牺牲,几十人受伤,另有四十八名海地国家警察惨遭杀害。这就是海地维和的真实写照。

2006年8月15日,我们一百二十五人圆满完成维和任务,返回祖国。当走出飞机舱门,呼吸到家乡的空气时,我不禁长舒一口气,不禁感叹和平的珍贵。

正当我们享受着维和经历带给我们一百二十五个人的友谊时,2009年9月,三十五岁的战友瞿志涛因患淋巴癌不幸去世,追悼会上那短短的悼词我几乎无法卒读;而今年1月,八名优秀的维和警察牺牲在那片遥远而又熟悉的土地上,我的泪水模糊了那一张张熟悉的照片。我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

经历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每一个维和警察的内心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对亲情,对生活,对工作,对祖国,还有对生命。现在,希望能借助陈博的日记,借助这没有粉饰的点滴记录,还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维和生活,展现一个维和警察的内心世界。

也以此,献给每一位中国维和警察。

中国第三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政委

石学鸣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地记忆(一个维和警察的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32283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7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0017672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