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克肖所著的《希特勒(上下)》没有奇怪的解释,没有心理分析。用新挖掘的史实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第三帝国的认识!此书被誉为“对希特勒现象的最终解释”,“所有已问世的关于这位德国大独裁者的传记中最令人信服的一本”。此书刚一问世就被《纽约时报》作为编辑推荐书强力推荐!
图书 | 希特勒(上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伊恩·克肖所著的《希特勒(上下)》没有奇怪的解释,没有心理分析。用新挖掘的史实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第三帝国的认识!此书被誉为“对希特勒现象的最终解释”,“所有已问世的关于这位德国大独裁者的传记中最令人信服的一本”。此书刚一问世就被《纽约时报》作为编辑推荐书强力推荐! 内容推荐 伊恩·克肖所著的《希特勒(上下)》是一部希特勒的传记,是一个关于国家和个人自我毁灭的故事,也是一个民族以及它的代言人自我设计灾难的过程,它的后果使得整个欧洲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本书把构成这一极端重要历史阶段的个人和非个人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从而找出希特勒如何将他的权力扩大到能够决定千百万人命运的程度的原因;找出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给德国、给世界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 目录 前言 致谢 希特勒画像 第一章 梦想与幻灭 第二章 辍学者 第三章 欣喜与仇恨 第四章 发现天才 第五章 啤酒山上的鼓吹者 第六章 “鼓手” 第七章 领导者的出现 第八章 统治纳粹运动 第九章 崛起 第十章 飞黄腾达 第十一章 独裁者的制造 第十二章 大权独揽 第十三章 为元首而奋斗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20世纪是希特勒的世纪吗?毫无疑问,任何人给这个世纪留下的烙印都不如阿道夫·希特勒的深。其他一些独裁者也曾东征西讨,奴役民众,做尽了恶事,从而在20世纪的历史上留下了洗刷不掉的劣迹,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像希特勒那样让许多人丧失良知。在一个“极端主义的时代”仍然有一些政治领导人代表了这个世纪的积极的价值观,反映了人类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期望。罗斯福、丘吉尔、肯尼迪以及最近的曼德拉位于这些人的前列。但希特勒给这个世纪留下的印记比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深。 希特勒的独裁统治是20世纪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体现出现代国家的所有诉求,体现出国家的压迫和暴力达到了难以预料的程度,体现出国家以前所未见的方式操纵媒体、以求控制和动员民众,体现出在国际关系中史无前例的犬儒主义,体现出极端民族主义的极度危险性;体现出种族至上理论的极大破坏力以及错误利用现代技术和“社会动力”推行种族主义的最终结果。尤为重要的是,它点燃了至今仍在闪闪发光的报警灯塔:它表明一个现代的、发达的、有文化的社会怎样非常迅速地变得如此暴虐,它如何以难以想象的凶残手段征服世界,它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是整个世界前所未见的。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导致了现代文明的崩溃。 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回答。在这场灾难中,德国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个时代有哪些独特之处?已经发生的一切是现代文明本身的产物和特征吗?它们的潜在影响是否仍未发挥出来? 希特勒长达12年的统治极大地改变了德国,改变了欧洲,改变了整个世界。希特勒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盖棺定论的人:没有他,历史进程将会不同。希特勒的直接遗产是冷战——德国被一堵墙分成了两半,欧洲被一道铁幕隔开了,世界被两个拥有可以毁灭整个地球的核武器的超级大国分裂了。10年前这场冷战才刚刚结束。他的更加深刻的影响——他给后世带来的道德上的损害——尚未消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他的名字支配的这个世纪带有明显的战争和种族灭绝——希特勒的标记——的特征。因此,在这个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尽可能认真地根据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重新分析塑造出希特勒这个历史人物,以及以他的名字为象征的野蛮暴政的各种因素仍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认真考察在希特勒统治下,在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技术发达的官僚政治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希特勒成为政府首脑后的仅仅几年之内,位于欧洲心脏的这个发达国家即走上了一条最终通向一场种族灭绝战争的道路,这场战争不仅使德国和欧洲被一道铁幕隔成两半,物质上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更重要的是道德上也出现了分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一个肩负民族再生和种族纯洁的意识形态使命的领导集团;一个极为信赖它的领导人,因而朝着这位领导人指引的目标前进的社会;一个训练有素、有能力制定和实施政策——无论这些政策多么不人道——的官僚统治机构,这三者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进行分析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仅仅分析希特勒这个人物,而不去进一步考察给德国和欧洲造成这场灾难的社会原因,那倒是一件很方便的事。作为1933年到1945年德国的统治者,希特勒毫无人性的哲学思想在他担任帝国总理前早已被广为传播了。但是,尽管希特勒要对在他的专制统治下所发生的一切负主要的道义上的责任,但个人化的解释不能说明一切事实。可以说希特勒为诠释卡尔‘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历史,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特定的条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的命运?偶然性历史事件的作用有多大?当时统治德国的那个奇人的行为和动机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一切都有待于调查。简单的回答是行不通的。 写作一部希特勒传绝不是解答上述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是,就像本书各章节试图尝试的那样,这部传记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它也有可能失败。 P10-P11 序言 仅仅在几年之前我都未曾想过我会动笔写一部希特勒的传记,原因之一是一些极有价值的有关这个独裁者的传记已经问世。早在学生时代我就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过艾伦·布洛克早年的杰作。1973年,约阿西姆·费希特的新作刚一面世我即贪婪地将其通读一遍,并像众人一样对书中显现的文采赞叹不已。我在1989年同意承担这项写作任务时心情极为忐忑不安,其原因正在于对布洛克和费希特所获成就有一种敬畏的感觉。 致使我不敢轻易接受这项任务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部传记从未像我意欲写作的其他作品一样列入我的研究计划。恰恰相反,我对传记这种体裁在一定程度上持反对态度。我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中世纪史开始的,此后我关注的一直是社会史而不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不要说关注某些具体的人物了。20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史学研究中盛行的反传记潮流更加强了我的这种倾向。当我改变方向,转而研究第三帝国史时,我关心的是那个特殊年代德国普通百姓的行为和心态,而不是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的所作所为。我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巴伐利亚计划”,在这方面,我的导师马丁·布罗斯扎特的鼓励和鞭策使我受益颇多。当时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研究兴趣:探究纳粹统治时期的舆论和不同政见,考察希特勒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后一项研究势必将我卷入20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进行的有关希特勒的激烈辩论之中。但作为一名非德国人,我感兴趣的主要不是希特勒本人以及他的行为和作用,而是当时民众为何认可了希特勒这个人物,为什么他会赢得民心,因此我基本上仍能置身于这场辩论之外。 1979年,作为第三帝国史研究领域的一名新手,我有幸参加了在伦敦近郊坎伯兰·洛奇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从此之后,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了。德国研究第三帝国史的众多权威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些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对希特勒在纳粹统治体制中所起作用的看法有着极大的差异。参加这次会议促使我进一步深入研究德国史学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并就此发表了一篇概述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超越或摒弃在有关希特勒这个纳粹独裁者的传记中已形成的某些看法。显而易见,我对“结构主义者”对纳粹统治的见解持赞同态度。 出于上述原因,我最终从“错误”的方向入手写作这部希特勒的传记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由于对纳粹统治结构以及对希特勒本人在纳粹体制(如果可以称其为“体制”)内部所起作用的不同看法引起我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因此我不得不对希特勒这个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这种关注还迫使我考虑,一名“结构主义”历史学家写成的希特勒传能否克服或融和巨大的意见分歧。写作这部传记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或许首先应低估而不是夸大某个人——不管这个人多么有权势——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接下来的工作反映了这样一种尝试,即通过写作一部希特勒的传记,将构成人类历史上这一极端重要的历史阶段的个人和非个人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使我感兴趣的不仅是这个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将德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的怪异性格,我更感兴趣的是希特勒怎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这个最初根本不可能爬上高位的狂妄之徒怎么能够获得权力。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权力扩大到无限,以至众多陆军元帅对他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执行一个前下士的命令,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毫无保留地顺从一个自修者的意旨,而这个人得到人们一致认可的唯一才能只是善于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如果我们在一开始不能断定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希特勒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去寻找,那么我们就必须主要从德国社会——从形成希特勒这个历史人物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中寻找答案。通过考察发现这些政治和社会因素并将其与希特勒个人的作用结合起来,从而找出希特勒如何将他的权力扩大到能够决定千百万人命运的程度的原因,这就是我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 写作这部传记及社会史,除了帮助我找到一种能够将相互矛盾的见解糅合起来的理论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马克斯·韦伯的“领袖的性格魅力”说。这一学说将造成这种奇特政治统治形式的原因首先归结于“性格魅力”的感知者,也就是说首先归结于社会而不是阿谀奉承者所崇拜的那个人。 自从费希特所写的传记出版以来已有大量从各个角度研究第三帝国历史的一流学术成果面世,这对我尝试写作一部新的希特勒传是极大的鼓励(必须承认,这同时也让我感到沮丧和灰心)。例如,现在回过头看,在早期出版的传记中几乎没有描述反犹政策及“最后解决”方案的产生等问题,这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当然,难以确切说明希特勒本人——往往是极隐蔽地——如何走上“曲折的奥斯威辛之路”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不过,目前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能够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状况——马利斯·斯坦尔特刚刚出版的重要传记已经着手这样做了。 除了二手资料的增加之外,大量有关希特勒的原始材料的发现也为写作一部新的传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希特勒从1925年纳粹党重建到1933年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总理期间发表的演说和文稿已被编成多卷本文集,它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这部文集和他在1924年以前所发表的演说和文稿集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清晰地描述出希特勒在上台之前的思想发展脉络。现在可以利用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资料是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日记。这部日记的全文最近才被发现,此前它一直被存放在一般人不可接近的莫斯科国家档案馆的玻璃盒子里。戈培尔显然打算日后发表他的日记,因此他在评述希特勒的言论时极为小心谨慎。由于戈培尔的评论非常直接而且颇多,因此它是洞察希特勒的思想和行为的一部至关重要的资料。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被视为研究希特勒的思想和计划的一部权威资料——布洛克和费希特依据的主要是这部资料——已被放弃了。我在书中一处也没有引用过赫尔曼·罗西宁编辑的《希特勒演讲集》,这本书现在已毫无权威性可言,最好彻底将其放弃不用。其他一些资料,特别是回忆录,甚至是希特勒在自杀前几个月的“桌边独白”——有关这些谈话的德文原始文本从未被人看到过——也应谨慎对待。将希特勒自我封闭的个性、人际关系的匮乏、不讲规矩的作风、人们对他的极度奉承及他自己煽动起来的人们对他的仇恨等因素与他的亲信随从战后所写的回忆录、所谈的趣闻轶事结合起来考察就可发现,第三帝国政府机构遗留下来的堆成小山一样的文件在许多方面都无助于重现希特勒的生活,在这一点上他根本比不上他的老对手丘吉尔甚至是斯大林。 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给德国社会,当然也给纳粹政权统治下的千百万人造成了持久的伤害,这丝毫不令人感到惊讶。但是,希特勒对我们大家都产生了影响。我们有责任彻底弄清楚希特勒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恶魔。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道未来。从这个角度看,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如阿道夫·希特勒统治的那个时代重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希特勒(上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伊恩·克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24922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7-01 |
首版时间 | 2015-07-01 |
印刷时间 | 201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032 |
CIP核字 | 2015103062 |
中图分类号 | K835.167=5 |
丛书名 | |
印张 | 7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6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0-4181 |
版权提供者 | World Affairs Press All right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