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收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作者在精神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对人格结构进行了划分,对整个人类心理世界的分析已经从心理学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内容推荐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收录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期的三部最重要的著作:《超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部论著分别于1920、1921、1923年发表,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二元对立,集体中的力比多联系以及人格三分结构法等理论,在内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构成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

目录

超越快乐原则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勒邦所描述的集团心理

 第三章 其他人关于集体心理活动的论述

 第四章 心理暗示和力比多

 第五章 两种人为组成的集体:教会和军队

 第六章 其他问题和研究线索

 第七章 自居作用

 第八章 爱和催眠

 第九章 聚居本能

 第十章 集体和原始部落

 第十一章 自我的等级划分

 第十二章 附录

自我与本我

 序

 第一章 意识与无意识

 第二章 自我与本我

 第三章 自我与超我(自我典范)

 第四章 两种本能

 第五章 自我的附属关系

 附录一 弗洛伊德重要论著

 附录二 意义深远的名句

 附录三 弗洛伊德生平大事记

试读章节

幼儿时期的性萌芽注定难以维持,因为这种诉求与现实环境,以及与幼儿所处的未发育成熟的阶段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这种幻想的破灭会给内心带了极度的痛苦和悲伤。这种失恋感和挫败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以自恋的形式持续不断地对自尊心予以重创。在我看来。这种重创对普遍存在于神经症患者之间的“自卑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马尔西诺夫斯基与我观点一致。儿童由于自身发育状况的限制,不能得到性诉求的满足,所以,他们今后就会习惯于这样抱怨:“我什么事都不会做;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男孩与母亲,或者女孩与父亲之间通常的那条的纽带,那条通过爱联结起来的纽带,在从满怀期待到巨大的失望的过程中断裂,或者是在对弟弟妹妹的嫉妒中不复存在一个新生婴儿的诞生意味着他爱慕的对象的不忠贞。他严肃、消极地亲自产生一个婴儿的计划,也在失败中羞愧收场。给予他的爱逐渐减少,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气变得严厉,偶尔还会受到惩戒,这些变化让他认为自己遭到了嘲弄。以上就是人们在幼儿时期的特殊爱情的最普遍的终结方式。

在移情过程中,患者竭尽全力地再现那些痛苦的情境。他们设法在进行到一半时中止治疗;力图使医生严厉冷漠地对待他们;他们刻意去寻找那些嫉妒的对象;他们会许下赠予别人贵重的礼物的承诺,以此来代替自己幼年时期盼得到的婴儿,但这种礼物往往仍是不切实际的东西。这些事情都不能使人产生快乐的感受,但我们假设,患者如果是在回忆或者是梦中体验的,可能他并不会感到多么不快乐。可以肯定,这些事情是为了满足本能的冲动。但是,患者并未从中吸取经验而得以改变,却似乎是在某种强大的力量的支配下,被迫重复着这些事情。

不光是神经症患者,在一些正常人的行为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种强迫重复的现象。似乎有一股魔力或者是某种命运的东西在主导着他们的生活。但是,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种魔咒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并且幼儿时期的经历对此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即便是他们从未表现出某种对抗神经症冲突的症状,但却有着与神经症患者相同的强迫重复行为。比如,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结果总是千篇一律:以一个施恩者的身份,在每一次施恩后都会遭到对方的唾弃,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似乎是命中注定要饱尝背弃的苦果。再比如,有一个人,他的每一段友谊都以对方的背叛为终点。又比如,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在帮助某人坐上权威的宝座。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又会帮助另一个人来取代前者的地位。还有这样一种人,他的每一次恋爱都在阶段和过程上完全一样。对于这种“不断重复同一件事”的现象,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它是某人的主动行为,并且这个人身上总是具有某些经久不变的性格特点,而在不断重复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性格特点。然而,相比之下,下面这些例子带给我们的冲击,则要强烈得多:这些事例中的主角都是处于被动地位,同一种被动经历不断地在他们生活中重复。比如,有一位妇女,在她的三次婚姻中,均是丈夫重病缠身,并且在临终的时候都是她在旁边照顾。在塔索。(Tasso)的浪漫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这种命运被赋予了浪漫感人的色彩。在一次战斗中,主人公坦克雷德误杀了自己的心上人——身披铠甲伪装成敌人的克罗琳达。埋葬了爱人,坦克雷德闯入一片神秘的森林,克鲁萨德尔的手下曾在这儿魂飞魄散。他在用剑猛砍一棵大树时,树干淌下了殷红的血滴,并且,他听到了灵魂被囚禁在这棵树上的克罗琳达的声音,埋怨他再一次伤害了自己。

这些观察移情行为和人们的生活而掌握到的资料,如果我们对它加以研究,就会坚信,人的内心世界确实存在着一种强迫重复的倾向,它超越了快乐原则。当然,我们现在很乐意在创伤性神经症患者的梦和儿童游戏动机的研究中,把强迫重复这一关键因素考虑进去。

P22-24

序言

西方学者赫根汉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文明社会的自尊心曾遭到三次思想革命的沉重打击。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它证明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他的进化论指出人类并非地球的主宰,而是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击来自弗洛伊德,他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无情地攻克了人类自尊的最后防线:人类的自我(ego)甚至连它本身的主宰也不是,人并不是一种理性动物。

185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四年后,弗洛伊德全家迁往维也纳定居。1973年。17岁的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八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是弗洛伊德一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遇到了精神病学家布罗伊尔,两人合作对一名名叫安娜·欧的癔症患者进行治疗。从此,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就一发不可收拾,并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了到精神分析的研究之中。正如他后来所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不能没有嗜好,一种强烈的嗜好——用席勒的话来说,就是暴君。我已经找到了我的暴君,并将无条件地为之服务。这个暴君就是心理学。”

1897年,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对梦的解析是自我分析法的核心工作。于是三年后,《梦的解析》出版了,但并未引起重视,在其出版后的八年时间里只卖出600本左右,几乎无人关注。到了1905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性学三论》,这本离经叛道的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无尽的批评与唾骂,整个文明世界几乎都与弗洛伊德为敌。然而,自从《梦的解析》问世以来,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学就迅速发展起来,一批年轻的学者加入其中,其中就有后来的心理学大师荣格、阿德勒等人。弗洛伊德成立了精神分析小组,这个小组的讨论地点就设在他的书房。

弗洛伊德早期的论著主要是基于神经症病例的研究。到了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从哲学的高度上审视人性。192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超越快乐原则》,首次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二元对立。翌年又发表了《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对教会、军队等典型的集体组成形式中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并对自我的等级进行了划分。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我》,系统地提出了后来举世闻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这是弗洛伊德对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划分法的修正与发展。

1925年,弗洛伊德在《自传》中总结了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想:“在我往后几年的著作中,如《超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等,我让自己的那种由来已久的思索方式任意驰骋,并且对本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了一番整顿的工作。我把个人的自卫本能和种族保存的本能结合起来,形成“生本能”的观念,并和默默地进行着的死亡性或破坏性的死本能相对照。一般说来,本能被认为是一种生物的反应,是为保存某一种状态以免外来的阻挠力的破坏的一种意向或冲动。本能的这种基本保存力的特征,因反复性的强迫观念而更加明显。而生命所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景象,正是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间相合又相斥的结果。”

弗洛伊德一生致力于对人性进行外科手术般无情的精密解剖,面对文明世界的衣冠楚楚者对精神分析学的鄙夷与敌视,他毫不退缩,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为了真理,他冷酷无情地揭下人性最丑陋的面纱与最后一块遮羞布,以雷霆万钧之力粉碎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基石。如果说马克思勾勒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弗洛伊德则描绘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蓝图以及自我与本我、超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确,弗洛伊德以他那大理石般冷静的头脑,手术刀一般锋利的洞察力,对人类的心理活动作出了惊世骇俗的解释,改变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无愧为刀锋般的先知。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对后世的心理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与艺术领域。

当然,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过于“泛性”、论据不充分、难以获得实验验证、理论基础不够牢固等问题,因此在学术界一直争议很大。我们阅读本书时既不能全盘接受他的观点,也不能彻底地加以否定,应当怀着敬仰与求真的心态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其理论内容加以扬弃。

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部最重要的著作:《超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部论著分别于1920、1921、1923年发表,在内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构成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理论体系。希望此书可以将精神分析学系统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戴光年

2014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同牛顿、达尔文、马克思这些人一样,弗洛伊德也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观。

——未来学家托夫勒

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可否认,而这使他的思想更加伟大,至于他的著述,或许是20世纪汇编成书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

——社会学家菲利普·里夫

几百年后,当人们编撰心理学史时,如果忽略了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就不可能写出一部真正的心理学史,到那时,你就会得出关于伟人的最佳诠释——名垂青史。

——心理学史专家柏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我本我与集体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戴光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68464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5019151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9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