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柏林(1945)
内容
编辑推荐

《柏林1945》以战争中的真实人性打动了无数读者;动人的细节、惊心动魄的笔调,以及对历史真实而完整的叙述;对历史资料超凡的解读、对复杂的历史场景精确而迷人的构思。

作者安东尼·比弗借助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历史资料,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和野蛮的历史,亦是记录人类面对苦难和人性丑陋所表现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内容推荐

《柏林1945》获得第一届今日朗文历史理事奖,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借助最新解密的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作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体验式的历史事件,而一部分人在极端时代表现出的友善和自我牺牲,照亮了这个本已无法回顾的历史故事。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充满恐惧的新年

 失落的古德里安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纸板屋

 苏军的将军们

 维斯瓦河战役展开

 替罪羊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军事科学专家

 混乱与猜疑

 第6号命令

 破亡与逃亡

第四章 冬季进攻

 一万个床位

 黑夜里弱点总会少些

 平民的浩劫

 瞎子在谈论色彩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变了味的声音

 快速突进

 进入德国

 越过奥得河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雅尔塔会议

 苏联的愤怒

 失魂落魄的希姆莱

 懦夫,但一样要死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锄奸团

 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

 军纪涣散

 国家的背叛者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波美拉尼亚战役

 但泽

 制止暴力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西里西亚战斗

 维斯瓦河集团军成了笑柄

 “我们需要前线新鲜的空气”

第九章 目标柏林

 菌室

 占领柏林比讨价还价重要

 将德国一分为二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战争失败了

 希特勒的政治集团

 焦土命令

 骑士勋章或军事法庭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集中营的战俘

 仇恨已经太深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狼人计划

 14岁的炮灰

 一个信心十足,一个积极备战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军事史上的体育竞赛

 暗中较量

 爱登堡同志使事情过于简单化

 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火力集结

 踩着历史的足迹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现在终于要面对这一切了

 苏军来了

 事后调查

 无处可藏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混乱的泽洛高地

 快速穿插

 4月18日星期三

 4月19日星期四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4月20日星期五

 爱娃·布劳恩

 不再有前线可言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4月21日星期六

 最后的兵力

 4月22日星期天

 宫殿行动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4月23日星期一

 陆军掘墓人

 无奈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失败的祭品

 抵抗

 会师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4月26日星期四

 4月27日星期五

 4月28日星期六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沙恩霍斯特”师

 3万人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希特勒结婚了

 一切都要结束了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死亡

 4月30日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5月1日

 最后一个葬礼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清理

 无序

 终于结束了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受伤的女性

 活着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政治犯

 骑白马的男人

 曲终

术语诠释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充满恐惧的新年

1944年,柏林人生活在食品短缺和生活重压之下,这个圣诞节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庆祝的事情。第三帝国首都的许多地方都由于轰炸而变成了瓦砾堆,柏林人的黑色幽默也变得充满怨恨。在这样节日气氛全无的日子里人们经常说的话是:“实际点儿,还是去买副棺材吧。”

早在两年以前,德国国内的气氛就已经起了变化。1942年圣诞节前就已经谣言四起,人们都在议论保卢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已在伏尔加河被红军围困。纳粹政权无法承认德国国防军中最大的兵团已注定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和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大草原上被歼灭这一事实。为了让这个国家做好接受坏消息的准备,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宣布这个圣诞节为“日耳曼式的圣诞节”。这在纳粹主义中就意味着保持节俭的习惯和坚定的意志,而不会再有烛光、松枝环和歌声了。到了1944年,传统的圣诞烤鹅已经变成了遥远的回忆。

房屋临街的墙壁已经倒塌,以前的客厅或卧室墙壁上挂着的照片还依稀可见——女演员希尔德加德·克奈夫注视着一架突露在破落楼板上的钢琴。没有人去碰它,她在想还有多久它才会落到下面的瓦砾堆里呢。寥寥数语潦草地写在毁坏房子的墙壁上,告诉从前线返回的儿子一家人都还好,并且已经转移到了别的地方。纳粹党的布告提醒人们:“抢掠者将被处死!”

空袭十分频繁,晚上是英国人的,白天是美国人的,周而复始,柏林人感到他们待在地窖和防空洞里的时间比在自己床上的时间还要长。缺乏睡眠使人们变得更加歇斯底里,也更相信宿命的安排。担心因为宣扬失败论而被盖世太保告发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在说着同样的话。防空洞中的人们都在说:“快学点俄语吧!”大多数柏林人已经不再用“嗨,希特勒”来打招呼。罗沙·鲁伊是一个年轻的纳粹党徒,他离开柏林已经很长时间了,当他进入一家商店用了这句话打招呼时,所有人都转过来瞪着他。从那以后,他平时再也没有用过这句话。鲁伊发现现在最常用的问候语已经变成了“我们还活着”!

从这样的黑色幽默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荒唐可笑,而有时这也正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柏林最大的防空设施建在动物园里,它是在极权主义时期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巨大堡垒。它的上方有高射炮做屏障,下层是宽敞的掩体,每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大批的柏林人就会挤在这里。乌尔苏拉·冯·卡道夫是一位记者,他将这种场面描述为“如同‘费德里奥’中监狱那一幕一样”。爱侣们在螺旋楼梯上紧抱在一起,那样子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滑稽的化装舞会”。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毁灭的气息,人们的生活将会与这个国家一起消亡。人们不顾一切地花掉手中的钱,因为很快它们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还有一些无法证实的故事是关于年轻的女人与素不相识的陌生男人在动物园、车站和防空洞的阴暗角落里媾和的传闻。随着红军越来越接近柏林,有更多的女人不顾一切地要舍弃自己的贞操。

在散发着幽蓝灯光的防空洞里已经可以感受到悠闲而恐怖的地狱气氛,人们穿着最保暖的衣服挤在一起,他们的小箱子里装着三明治和热水瓶。理论上,所有的基本生活需要在防空洞里都可以得到满足。这里有卫生设施,并且有一名护士,女人们可以在这里帮忙。孕妇的分娩也好像由于炸弹爆炸所带来的振动而变得更快,人们感觉这些爆炸就如同来自地心一样。防空洞的顶篷被漆上了发光的油漆以应付时常发生的停电,这里的灯会先变暗,然后摇曳着渐渐熄灭。供水由于主要管道被炸而停止,厕所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对于一个以前十分洁净的国家来说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政府经常会在厕所贴上封条,因为许多沮丧的人把自己锁在里面自杀。

柏林无法为它的三百万人口提供足够的避难所,因此这些地方通常都会人满为患。在主要的通道、休息大厅和卧房里,空气污浊不堪,天花板上不断有水珠滴落。盖森·布朗宁地铁站结构复杂的地道原本只能容纳1500人,而通常都会有超过三倍于此的人挤在里面。人们用蜡烛来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当地面上的蜡烛熄灭时,大人们会把孩子们举过肩膀。当放在椅子上的蜡烛熄灭时,就已经开始达到撤离标准。当第三根也就是大约与下颚等高的蜡烛噼啪作响时,掩体里的人必须要全部撤离,不论此时的空袭有多么猛烈。

柏林有三十万体格强健的外国劳工,他们的衣服上都有一个能够标识他们国籍的字母,这些人是绝对禁止进入地下掩体及防空洞的。这是纳粹政策的一种延伸,为的是防止这些人与德国人混杂在一起,但政府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拯救德国人的生命。被强迫参战的劳工,尤其是东部的劳工,大部分已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遭到围困,他们已经被当成了牺牲品。然而,许多外国劳工,无论他们是被强迫还是自愿入伍都更愿意待在那里,因为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而其他的外国劳工,比如那些在柏林郊外的兵工厂劳作的人们,只能在菲德烈街车站深处用报纸和剧本来建造他们自己的避难所和波希米亚亚文化群。他们的情绪随着红军的逼近而日益高涨,而那些剥削他们的人却正相反。大部分德国人在看到这些外国劳工时心中都充满了惶恐,他们将这些人视作“特洛伊木马”,只要敌人的军队逼近这个城市,劳工们就会开始他们的攻击和报复。

柏林人的内心埋藏着深深的恐惧,这是由于他们的祖先曾经受到过来自东方的斯拉夫人的入侵。恐惧很容易化为憎恨,随着红军的逼近,戈培尔也在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他一再地宣传,去年秋天红军在侵占内默尔朵尔夫这个东普鲁士东南角小城时,是如何残暴地对待那里的居民的。

一些人在空袭时拒绝进人避难所,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一个已婚男子定期到普兰兹劳尔堡区去与他的情妇幽会,他不能到这个社区的防空洞去避难,因为那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一天晚上。情妇的房子受到了轰炸,而这位不幸的情夫当时正坐在沙发上。碎石瓦砾一直埋到了他的脖子。空袭过后,是一个叫埃里克·施米特克的男孩和一个非法躲在防空洞里的捷克劳工,听到了这名男子痛苦的呼救,循声跑上楼梯救出他的。当他从废墟中被挖出来并送去医治以后,14岁的埃里克不得不去告诉受伤男子的妻子她的丈夫是在另一个女人家中受伤的。怒不可遏的妻子闻听此言后尖叫起来,她的不安更多是因为她的丈夫与另一个女人在一起,而不是因为他所遭到的不幸。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对于真实的成年人世界的认识是十分残酷的。

P1-4

序言

“历史总是注重最终结果。”阿尔贝特·施佩尔在战争刚结束后痛苦地对美国盘询者这样说道。希特勒政权最终的失败是否将抹杀其前期的成就,他不愿去想。没有其他事情比最终失败更能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和其政治体系的本质了,施佩尔和其他著名的纳粹党徒一样却拒绝承认这一点。这也是曾有一个历史时期,有关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失败的话题有如此吸引力和重要性的原因。有些国家,尤其是德国的青少年,发现第三帝国有许多值得他们崇拜的东西。

仅仅在两年前,纳粹的敌手才得以第一次看到他们复仇时刻的来临。1943年1月1日,一个愤怒的苏军上校将一群憔悴的德国战俘领到了斯大林格勒的一群瓦砾堆前,“这就是柏林将来的样子!”他指着周围毁损的建筑物吼道。六年前看到这些文字后,我就立即意识到下一本书要写些什么了。在柏林国会大厦墙上保留下来的涂鸦中,你仍能看到东西两座城市连接的影子。你可以看到因复仇而欢腾的俄国人,他们是如何把侵略者从东线战场的最东端赶回了帝国的心脏。

希特勒也对这次决定性战役的失利困惑不已。在1944年11月,当苏联红军在德国的东部边境集结时,他再一次提到了斯大林格勒。他在一次大规模的演讲活动中称:“随着苏联军队1942年11月在顿河突破了罗马尼亚防线,德国的倒退就全面开始了。”他把责任归咎于他不走运的盟友,指责他们投人的兵力不够,并且忽视了斯大林格勒薄弱的两翼,却只字不提自己坚决地对那些危险的警告不予理睬。希特勒总是前事不忘,却未能把它作为后事之师。

这次讲话还极其清晰地阐明了德国人已经深深地陷入了一个荒谬的逻辑中。这篇讲话后来以“投降就是毁灭”为题出版。他警告说,如果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获胜,迎接德国人的将是毁灭、被强奸和受奴役,“许多人会被送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

希特勒极力否认这是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使德国人意识到自己让一个极度混乱的因果关系蒙骗了,不过已悔之晚矣。希特勒声称要消除布尔什维克主义,却把它带到了欧洲的心脏。一代德国青年人在恶魔般狡诈思想的灌输下,实现了希特勒对俄罗斯那残酷得令人发指的人侵计划。戈培尔的宣传不是简单地丑化犹太人、共产党人,以及整个斯拉夫民族,而是使德国人恐惧和仇恨他们。在这些滔天的罪行中,希特勒设法让整个国家听命于他,并使人们相信即将到来的苏联红军的暴力行为不过是纳粹领导人预言的印证。

斯大林有着更远的打算。只要有适合自己的象征性的东西,他总是乐于使用它们——第三帝国的首都确实是“这场战争中我们部队所有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但他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施他的安全局局长拉夫连季·贝里亚制订的一项计划,就是在美军和英军到来之前,把建在柏林的原子研究实验室的所有设备和铀运走。根据前共产党间谍克劳斯·富克斯博士提供的情报,克里姆林宫已经知道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的曼哈顿计划。苏联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要远远落后于美国,斯大林和贝里亚深信,如果能在盟军到达柏林之前俘获德国的实验室和科学家,那么苏联也能像美国一样制造出原子弹来。

到战争结束时,人类所经受的灾难是那些没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后冷战时代非军事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而言。然而,这段影响了数百万人命运的历史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一个人在选择个人行为时应该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人类在极度苦难或是堕落时都能暴露出人性中最光辉或是最黑暗的一面,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生与死的现象一样具有完全不可预知性。许多苏联军队(特别是前线部队)和那些后来的部队不同,他们对德国的平民十分友善。在一个残酷恐怖的世界里,当所有人性概念几乎全被意识形态所摧毁时,正是少数一部分人出人意料表现出的友善和自我牺牲精神,照亮了这一个本已无法回顾的历史故事。

在完成这本书的调查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巨著,浸透了残酷和鲜血、英勇和懦弱、忠诚和背叛……

——《华盛顿邮报》

充满详实可靠的历史细节,文笔审慎而优美……悲悯地提醒着我们人性中存在的邪恶。

——《科克斯书评》

在这本书中,安东尼·比弗再次展现了他对历史资料超凡的解读、对复杂的历史场景精确而迷人的构思。

——《纽约书评》

动人的细节、惊心动魄的笔调,以及对历史真实而完整的叙述,让这本书就像穿行于废墟中的火炬,照亮了人性的黑暗面。

——《图书馆书评》

让人无法忘怀的著作……安东尼·比弗是一个天赋超群的作家、勤奋的历史学者和战争历史研究方面的大师。

——《芝加哥论坛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柏林(194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安东尼·比弗
译者 王宝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59795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04
CIP核字 2015059911
中图分类号 K516.440.6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9
162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30-2014-182号
版权提供者 Antony Beevor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