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众说钟叔河
内容
编辑推荐

谈论钟叔河,就是在谈当代中国出版文化;谈论当代中国出版文化,就不得不谈钟叔河。

从《走向世界丛书》轰动到《周作人散文全集》终成,从钱钟书序《走向世界》到杨绛序《念楼学短合集》,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钱理群等大家云集,说人论书,呈现钟叔河出版家、文化人之风采,编书著文之命运。

四辑文章,百名作者,呈现钟叔河出版家、写作者之风采,讲述钟叔河编著书文之命运。走近钟叔河,走进1990—2014的一段文化史……

《众说钟叔河》是一本关于钟叔河先生的立体之书:先生的文人本色,先生的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

内容推荐

从《走向世界丛书》轰动到《周作人散文全集》终成,钟叔河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出版界和文化界。

《众说钟叔河》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本书收录的文章多出自名家之手,兼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目录

前言 (王平)

辑一 先行者并不孤独

 朱 正 “述往事,思来者”

 胡 秀 总编辑应当是第一编辑

 牧 惠 焚与坑及其他

 余开伟 虽然大器晚年成

 蔡 栋 “书要到读者中去”

 张中行 书呆子一路

 蒋子丹 钟叔河小记

 黄成勇 长访钟叔河

 马 力 学人之缘

 王建辉 钟叔河先生

 王一方 世纪末,一位出版人的身影

 向继东 先行者并不孤独

 周 实 烈士暮年

 燕 妮 驾驭生命之船

 赵相如 钟叔河函究蓑衣饼

 黄岳年 想念念楼里的钟叔河先生

 刘德水 系心湖南

 朱晓剑 民间有钟叔河

 徐艾平 访念楼

 咸江南 钟叔河——“走向世界”以后

 俞晓群 蓝朱两支笔

 薛 冰 初上念楼

 袁复生 大时代里守着“一”

 伍 杰 如水之交

 李天扬 拖着拉杆箱登“念楼”

 姜子健 “钟叔河,你出周作人,要适可而止啊!”

 姚峥华 钟叔河的深圳缘

 沈文冲 “毛边一党也堪夸”

 谢晨星 “我就是个手工匠”

 卫洪平 访钟叔河先生

 王 平 更能消几番风雨

 胡竹峰 念 楼

 邓左民 念楼的苦茶

 朱 纯 老头挪书房

 鲜 鲜 我幽默的父亲

辑二 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

 吴德铎 我国早期的一部访美游记

 楚天高 一套学近代史的好丛书

 戴文葆 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

 柯 安 (李侃)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

 王德祥 新翻印的旧游记

 黄俊东 文化播种人——钟叔河

 萧 乾 长沙出版四骑士(节录)

 陆建德 重读《走向世界丛书》

 王尔敏 《总理衙门命使试探》引言

 向敬之 中国书史上的一座丰碑

 陈子善 谈谈《知堂杂诗抄》

 《北美日报》社论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评中国重新出版《曾国藩全集》

 钱理群 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

 陈四益 《风土丛书》

 李 锐 让旧籍“从火中而新生”

 姜 威 西山娟碧晚来鲜

 谷 林 “嘉孺子”

 舒 芜 评《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王得后 难得老人有童心

 张 荷 诗中的土风

 孙华阳 《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的背后

 徐南铁 桃李无言一队春

 刘召兴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杨小洲 读编年体《周作人散文全集》的几点感想

 周立民 且到寒斋吃苦茶

 李公明 它让我们打开眼界

 钱 钢 傻心眼儿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赵普光 《知堂书话》的四种版本及其他

 肖跃华 出版重镇——钟叔河

辑三 青灯有味忆当年

 钱钟书 《走向世界》序

 龚书铎 《走向世界》与中国近代文化

 王庆成 读《走向世界》

 李一氓 《〈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序言

 左鹏军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深沉思索

 黄 裳 《书前书后》序

 朱 健 《书前书后》书外

 王稼句 读书小笺

 王武子 由《书前书后》说书里书外

 程千帆 致舒芜书(节录)

 徐雁平 钟叔河先生的散文

 卫建民 读《偶然集》随想

 张国功 独有书癖不可医

 徐明祥 厚积薄发写我口

 谷 林 得书杂记

 于晓明 读《念楼学短》

 唐元明 《念楼集》《学其短》编后记

 吴 筠 暑天读“学短”,清凉自然来

 杨 绛 《念楼学短》合集序

 艾 苏 念楼文短情却长

 萧金鉴 “我的杯很小……”

 绿 茶 小楼风雨说文解气

 薛 原 钟叔河的《天窗》

 朱昌远 窗上影话

 汪成法 青灯有味忆当年

 董国和 念楼改题

 杨向群 听钟叔河先生“与之言”

 乔志明 “用古今浇灌之”

 邱向峰 隔溪高树散轻阴

辑四 温和的意义

 臧克家 也谈周作人

 臧克家 读报有感

 唐自健 如此《家书》有何益

 张 伐 我们能向曾国藩学习教子和做人么

 陈平原 译本比较与文学史研究

 李书磊 温和的意义:漫谈《知堂书话》

 赵京华 温和的别一种意义:也谈《知堂书话》

 黎 澍 《知堂书话》和周作人的文化态度

 徐 可 温和的第三种意义:再谈《知堂书话》

 孙 犁 耕堂题跋二则

 陆汉萍 (胡真)“周作人热”必须遏止消除

 徐林正 钟叔河认真纠错,季羡林诚恳认错

 马斗全 “最早情书”留有作者名

 左自鸣 古文翻译“信”为先

 陈福康 也谈校勘周作人文的工作

 止 庵 《周作人散文全集》琐谈

 【引录一】忆妓与忆民(钟叔河)

 舒 芜 伟大诗人的不伟大一面

 杨万翔 关于白居易的“老丑”与“淫”

 陈永正 为白居易讨回公道

 【引录二】潘汉年在洣江(钟叔河)

 阿 丙 晓 梅 钟叔河诉说潘汉年最后的日子

 维 中(黄道奇) 《钟叔河诉说潘汉年最后的日子》读后

 【引录三】“书前书后”这个书名(钟叔河)

 来新夏 书名雷同及其他

 雨 云 钟叔河《书前书后》的一处误识

 梁由之 书多重名

 后 记 问汝平生功业(梁由之)

 钟叔河作品要目

试读章节

不知道是为什么,事情真是怪得很,只要我一想朱正就会想起钟叔河,只要一想钟叔河又很自然想朱正。

两个都是湖南人,两个都曾当“右派”,两个都曾坐过牢,两个都会写文章,两个都会搞出版。

人是不好互比的。这点,当然很明白。

文章也不好互比。这点,当然也明白。

可是,不知为什么,总忍不住在心里,将他们这两个人,比过来又比过去。

比如写文章。

两个人的两支笔真的就像两把剑。

朱正总是铿锵一声,唰地出鞘,招招见血,剑不见血,决不入鞘。

钟叔河呢,则不同。那剑总是寸寸而出,剑气一旦逼住对方,也就悄然人鞘了。

当然,这是我的感觉。别人的如何,就不好说了。

比喻也难说是贴切,所喻也无高下之分。

还是不比的为好。

这里,我先说朱正。

人是改造不了的。我是这样看朱正的。

一九五七年打成“右派”后,生活经历了多少磨难,精神遭受了多少创伤,他可多少改了一点?除了头发变白了,皱纹增多了,那根脊梁的骨子缝里,真是一点也未变的。不然,他就不会写《一九五七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以及这一类的书了。

变的,也许只有笔,比以前是更犀利,甚至寒光四射了。

笔的寒光所针对的,主要是那历史迷雾,主要是那思想迷雾,其余,哪怕一点点,也无时间顾及的。

说到写东西,朱正对我说:“要写前人没写的,要写后人要看的。”

我想出书也一样。

我喜欢朱正。喜欢他虽古稀之年,精神还是如此年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敬重朱正。每次阅读他的文章,都能从那字里行间,看到他的良知闪光,听到他的心灵召唤。

能够听从心灵召唤,才有可能无愧时代,才有可能不虚此生。

再说钟叔河。

说起钟叔河,我们就会说——他的《走向世界丛书》,他的“周作人”,以及他所主编的《凤凰丛书》等许多好书。还有最近新出的书,他的著作《念楼学短》,那真是很别致的。还有那句广告词:“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至今想来,依旧温馨。

不知他人如何看,叔河先生在我心里,确是一个智慧之人,更是一个大勇之人。

一出牢门便“走向世界”,胆识缺一,怎么可能?没有准备,也不可能。

他是时刻准备着的。  准备着什么?准备了思想。

有思想地整理国故和无思想地整理国故,路子自然大不相同,景象也是绝然不同。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就是思想罢。”这是他曾对我说的。

“要紧的是自己的眼睛。”这也是他对我说的。

他还说:“易卜生说,全或无,或以为太理想主义了,办不成事。其实,委曲求全是断不能成全的。鱼死网破亦不失为一法也。”

他还说:“伊文思说,世上没有比谬误更强有力的东西。我搞出版十年,深服此言。质之周实君以为如何也。”

叔河先生很多话都曾引起我深思。只可惜我记性差,平时又忙于俗务,听了,想了,事一多,也就丢在脑后了,不曾及时记下来。现在再回想,虽然有感觉,若是想复述,就不可能了。

有些话,他写给我,我想应该收好的。可是,这一收,就不知收到哪里去了。

事情总是这样的,总是这样无可奈何。

叔河先生能理解的。P60-62

序言

钟叔河先生答应我和由之兄编这本书,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并且实话实说,也不是一件难度太大的事,因为材料大多现成,省却了到处搜寻的麻烦。这主要依赖钟先生三十多年来的留心,但凡他可见到的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他都保存了下来。钟先生做事无论巨细,都是极认真的一个人。当然,开始他根本没有想到多年后会成就一本书,但如今,水到渠成了。

我们做的,主要是选编的工作。此外,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也尽可能补充了若干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手头所拥有的数百篇文章,不是评论钟先生和他的书的文章之全部。但我们只能在此基础上反复斟酌,最后选了一百一十七篇,入选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最初的编选思路主要打算将所选文章按年代顺序划为四个部分,即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九年,二○○○年至二○○九年,最后是二○一○年至二○一四年。此外,特别将“商榷与批评”单独做一部分,而且不加选择,全部选入(这是钟先生本人的意思),也按时间顺序编排。这样的编排时间脉络固然较为清晰,且也相对省力,但后来再经由之兄与出版社责编多次商量,最终还是确定所选文章既按时间顺序,亦依所写内容,将其分为四辑,更能体现编者用心,即:第一辑多为综合性文章,主要是综论钟叔河先生其人其书;第二辑文章着重谈钟叔河先生编的书;第三辑文章就是谈钟先生自己写的书

了。“商榷与批评”还是单独做一部分,名曰“温和的意义”,为第四辑。

此外,除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一文为特例,我们删去了所有文章的副标题。这样,目录和正文里的题目显得更加洗炼,也不影响原意。

文章基本选定后,我们打印了一份目录给钟先生过目。他认真看过后,从整体上肯定了我们的选文和编排,但也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且处理起来难度也不大,我们都欣然接受了。

书名亦几经反复。最初起名“众说钟叔河”。后又打算用“更能消几番风雨——钟叔河和他的书”。还想了另外两个。但最后还是觉得“众说钟叔河”直截了当,就终于定下了。

时间过得真快!从最早发表于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七日《文汇报》的《我国早期的一部访美游记》(作者吴德铎)起,至二○一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发表于《深圳商报》的《书多重名》(作者梁由之)止,三十几年过去了。

一九八一年,钟先生时年五十。可以这样说,钟先生的编辑生涯和写作生涯,至五十岁左右时才真正开始。他二十五六岁即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沦落社会底层;“文革”初期又被打成反革命,坐了九年牢,直到一九七九年才被平反。然而,他所以能够“刚出牢房就走向世界”,拥有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宏阔胸襟与现代眼光,乃是与他在任何困厄的处境中仍具有顽强、坚韧的生命张力和乐观精神,并且在个性被极度压抑的时代仍能头脑清醒,坚持独立的自由思想密不可分的。这在同时代大量怯懦而绝望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其可贵!而一个人直到五十岁才有机会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且在很短时间內取得举世公认的斐然成就,亦是何其难得!

而透过这本书,透过各种人对钟先生和他的书的不同理解和欣赏,让我们能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深入钟先生用数十年苦难铸就的、博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当然是桩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王平

二○一四年十二月八日长沙

后记

钟叔河先生是当代成就斐然的出版家和风格独具的散文家。他所编所写的诸多书籍,经受了岁月和市场的双重淘洗,常销不衰,广受好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钟叔河的写作与编辑思想,已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就梁某所见,以此为题的硕士论文,已有多篇。

早年,钟叔河任《新湖南报》(后改名为《湖南日报》)编辑、记者,曾与同事俞润泉、张志浩、朱正一起,被打成“思想落后小集团”。一九五七年,岁次丁酉,他二十六岁时,被划为“右派”,开除公职,自谋生计,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改造,在长沙的街头巷尾引车卖浆,历十余年。夫人朱纯也是他的同事,同时遭此厄运。一九七○年早春,雪上加霜,他更因“现行反革命”罪被捕,次年被判刑十年,发配到茶陵洙江农场劳改,在监狱中度过了几乎整个壮年,直至一九七九年才平反出狱。

艰难而漫长的岁月,没能消磨钟叔河的意志和信念,没能让他中止阅读和思考。经老友朱正推荐,钟叔河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开始策划出版《走向世界丛书》。这套书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厚积薄发,出手不凡,震烁当时,泽及后世。一九八四年,他出任岳麓书社总编辑,筚路蓝缕,标新立异,主持出版了一批在彼时堪称惊世骇俗的书籍,尤以曾国藩、周作人著作引入瞩目,并引发极大争议。一九八八年,调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淡出出版第一线。一九九六年离休之后,积习难除,笔耕不辍,编而又写,出书连连。编订作品,当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四卷本《周作人散文全集》为荦荦大者。他自己的作品,先后结集为《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书前书后》《念楼学短》《笼中鸟集》《念楼序跋》《小西门集》《念楼小抄》等。钟叔河的文风,清新简洁,婉而多讽,绵里藏针,余味悠长,深受读者喜爱。钟先生一贯认为:“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戏称编辑“要两支笔”:蓝笔自娱,朱笔编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近半百时,钟叔河半路出家,进入出版界。他实际做出版的时间,仅十来年。这十年取得的绩效和成就,有目共睹。他成为出版家,当仁不让。钟先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写作,亦与之同步,大抵都是在工作之余和离休后为之,一凭己好,集腋成裘。他成为散文家,实至名归。

晚年,这么一个“独具先知之明,颇有商业头脑,极有主见,极为抗上”(周实语)的人,这么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内心非常骄傲,行事外圆内方”(王平语)的人,这么一个“国内编辑出版界单兵作战能力及综合正面效应,罕有其匹”(梁由之语)的人,这么一个“精明,高明”(曾德明语)的人,常年宅在“长沙城北之念楼”,冷静而不失热忱地打量着户外的大千世界,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说些自己愿意说的话,很少下楼,更少外出,关切现实而又与滚滚红尘若即若离。这种存在现象,既有意思,又有趣,值得深入探究。

钟叔河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精细。有过接触的人,几乎都会对他说话做事的精密细致,印象深刻。他的账本,记载详明。谁送书给他,他赠书给谁,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周作人散文全集》、新版《走向世界丛书》……得了多少稿费,都有详细记录。我翻过他的小本子,有些账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数。或许可以说,正是此老这一特点,成就了本书。

读钟叔河的书,始于三十年前。当面请益,则迟至二○一一年十一月六日,一握投缘,相见恨晚。随后过从增多,了解渐深,愈发投合。我发愿为这位经历坎坷事功非凡目光深邃性情幽默的前辈做点事,并得到他的全力支持。二○一二年六月,在长沙念楼采访,我意外发现,三十多年来,但凡与钟先生有关的文字,他都剪存、复印下来,其持续、丰富、精彩、完备,出人意表。于是,编选《众说钟叔河》的念头,油然而生。

今年下半年,终于有机会腾出手来做这件事。为期数月,《众说钟叔河》宣告竣工,付梓在即。就选文范围而论,从一九八一年到二○一四年,跨时超过三十三年,备选文章达三百五十余篇。主体由钟先生提供,编者增补了部分篇什。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人,既有闻名遐迩的学界名宿,亦有成绩昭彰的中年精英,也不乏初出茅庐的八○后新锐。选文注重水准,又兼顾作者的普泛性和作品的覆盖面。初选剩一百六十余篇。终选得一百一十七篇,近四十万字。本书全方位展现了几代人从不同层面、角度对钟先生其人其书的解读、分析和议论,精彩纷呈,饶有意趣。同时,也为钟叔河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本。

全书分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剑走偏锋,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追求。各辑的标题,均出自该辑文章篇名,作者依次是向继东、钱理群、汪成法、李书磊。所收文章,大体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谈论同一本书、同一话题的文字,收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跳跃性过大,便于阅读和比较。绝大多数文章都在报刊及书籍中公开发表过,有几篇系作者自荐或读者推荐,个别篇目录自个人博客。每篇文章末尾,均注明了出处。基本都是照录原文,也有数篇收入本书时做过修订,都作了相应说明。除谷林、舒芜、臧克家三位老先生各有两篇入选外,每位作者均选文一篇。钟先生夫人及女儿的文章,遵从他的意见,收在辑一末尾。另在辑四,收入钟叔河三篇“箭垛”文章,作为附录。  《众说钟叔河》由我和王平兄分进合击,共同编选。钟叔河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出版统筹张万文兄是我的老朋友,他和责编与编者反复磨合,对本书最终成型提出了若干专业而中肯的意见。借此一并致谢。

时光如流,不舍昼夜。在二○一四年岁杪敲这篇“后记”,无疑是一桩赏心乐事。我很遗憾,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我又很幸运,成为了钟叔河先生的忘年交。

梁由之

2014年12月31日深夜初稿

2015年2月3日,夏历甲午马年腊月十五凌晨改定

书评(媒体评论)

“远来和尚会念经”,远游归来者会撒谎,原是常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贡献是不小的。

钱钟书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钱钟书曾主动为钟叔河先生的《走向世界》一书写过一篇序文。那时的钱钟书才七十五岁,精力充沛。《走向世界》一书是促使国人向前看。

杨绛

晤谈中,他说他截取了梁任公集的一副对联的上半,希望我写,装裱后挂在一幅画的两旁。我问什么语句,他说都出于宋词,上联是辛稼轩的“更能消几番风雨”,下联是姜白石的“最可惜一片江山”。我的体会,他不是为己身打算,有什么牢骚,而是有悲天悯人之怀,总想到大处。

张中行

要“述往事”,就得“关心着天下的大事”;而“思来者”,就是“对未来抱有信心”。钟叔河读书、编书,首先并不是“思垂空文以自见”,而是想弄清楚中国历史和现状中的一些问题。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我们这个伟大的、优秀的民族为什么背上了这么沉重的历史包袱?这包袱又给我们民族造成了怎样的灾难?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朱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众说钟叔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中行//朱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83728
开本 16开
页数 4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201500214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3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