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浪者之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流浪者之歌(精)》作者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以《彷徨少年时》《乡愁》《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1946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他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内容推荐

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精)》的是: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

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目录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沙门

 戈塔玛

 觉醒

第二部

 卡玛拉

 童稚之人

 轮回

 岸

 船夫

 儿子

 唵

 葛温达

附录

 赫尔曼·黑塞年表

试读章节

沙门

当天傍晚他们赶上苦行僧,瘦削的沙门,两人表示同行之意,表达服从,他们被接纳了。

悉达塔将他的袍子送给街上一名贫穷的婆罗门,只剩遮掩下体的一块布,以及一条未加缝制的土黄色披巾。他每天只进食一次,从不吃熟食;他斋戒十五天,又二十八天。肉从他的大腿和脸颊消失。他变大的双眼里闪烁着热切梦境,干枯的手指上指甲变长,下巴满是干燥、蓬乱的胡子。遇到女子之时,目光变得冰冷;走过城市看到衣着华美的人,嘴角就因为歧视而抽动。他看到商人交易,诸侯狩猎,丧家为死者哭泣,妓女出卖身体,医者照料病人,祭司决定播种之日,恋人爱怜,母亲哺乳——这一切都不值他入目。一切只是虚妄,臭不可当,因谎言而发臭,所有一切捏造出意义、快乐和美丽,一切只是不愿承认的腐败。世间皆难,有生皆苦。

悉达塔有个目标,唯一一个:入于空境,无欲、无念、无幻、无喜、无悲。从自我死去,再也无我,得到自心空明的平静,在无我的思想里面对神妙,这是他的目标。如果超越一切我而死去,如若心中所有渴求和欲念都止息,那么究极之境必将苏醒,是最深的自性,不再是我,而是一大奥秘。

悉达塔默然立于直射阳光下曝晒,因痛苦而燃烧,因饥渴而燃烧,依然直立,直到他再也感觉不到痛苦和饥渴。他默然立于雨中,雨水从他的头发经过冻僵的肩膀,经过冻僵的双臀和双腿,忏悔的他依旧站定,直到肩膀和双腿不再冰冷,沉默、安静下来为止。他默然蹲踞荆棘之间,血从灼热皮肤滴下,从脓肿溃疡流出,而悉达塔执意停留,不动停驻,直到血不再流出,再无物能刺伤,再无物能灼烧。

悉达塔笔挺坐着,学习少息,少息而存,学习止息。以呼吸开始,他学到平抚心跳,减少心跳,直到心跳越来越少而几乎不再跳动。

受到最年长沙门的教导,悉达塔练习去除我执,练习入定,依循新的沙门法门。一只鹭鸶飞过竹林——悉达塔将鹭鸶收在心里,飞过树林和山丘,变成鹭鸶而食游鱼,感受鹭鸶的饥饿,如鹭鸶呜叫,如鹭鸶死去。沙岸边有只死去的狐狼,悉达塔的心神进入尸体,变成死去的狐狼,躺在沙岸边,鼓胀,发臭,腐败,被鬣狗咬碎,秃鹰啄去它的皮,成了一堆骸骨,成了尘土,吹落田野。悉达塔的心神回返,曾死去,曾腐败,曾成灰,尝过了轮回的抑郁狂热,带着重新涌起的渴望,如猎人般守候着那个空隙,能逃脱轮回,终结缘起,展开离苦永恒的地方。他抹煞自己的感官,自己的记忆,从他的自我遁入千百个陌生的形象,曾是动物,曾是腐尸,是石头,是木头,是水,发现自己每次都重新涤净,太阳或是月亮照耀,而他又重回自我,在轮回中摆动,感觉饥渴,克服饥渴,重新感觉饥渴。

悉达塔从沙门处学到许多,学到许多离弃自我的法门。他踏上离弃自我的道路,忍痛,自愿受苦,克服痛楚,饥饿,干渴,疲劳。他走上离我的道路,冥想,面对一切境而不生心。他学着走上这条或那条道路,离我干百次,几个小时、几天停驻在无我之中。而不管这些道路是否引导他离我,最后依然回归于自我。不管悉达塔是否离我干百次而驻于无,驻于动物,驻于石头,回返依旧无可避免,无法逃离重回自我的时刻,目光月照,阴影或雨隙,又重回自我成为悉达塔,再度感受轮回的苦难。

葛温达在他身边,他的影子,走上同样的道路,一般地奋力。他们极少交谈,除非劳务和修行需要。有时他们一起走过村落,为自己和上师乞讨食物。

“你怎么想呢,葛温达,”悉达塔有一回在乞讨的路上问道:“你认为我们有进步吗?我们达到目的了吗?”

葛温达回答:“我们学习,而我们还要继续学下去。你会成为伟大的沙门,悉达塔。你很快就学会任何法门,老沙门经常为此而赞叹。你会变成圣人的,悉达塔呀。”

悉达塔说:“在我看来却非如此,我的朋友。直到今天我从沙门那儿学到的,葛温达呀,我本来可以学得更快、更方便。在娼窑区的任何酒铺,我的朋友,置身马夫和赌徒之间我可以学得更快。”

葛温达回说:“悉达塔可是和我说笑吧。你怎么可能在那些可怜人中间学习入定,学习止息,学习无感于饥饿和痛苦?”

P14-17

序言

黑塞的道路

史蒂芬·茨威格

每个巅峰都会回归成原点。知名而受到众人喜爱的艺术家也相去不远,也许比默默无名的艺术家更容易被锁在一种匿名状态里——在层层障蔽下生活,在世界依着艺术家的特质所创造的滑溜、精巧词汇之中石化。而艺术家最深刻的转变及转化却在这层外壳之下,既神秘又不受他人注目地进行着。随着最初成功的早期迹象,普罗大众依旧只注视着诗人投射在世间的影子,长久以来却未注意到这个有血有肉的人——不论在高峰或低谷——此时已经摆脱他原本的格局。在我看来,这般视而不见的即时例证,正是对赫尔曼·黑塞的评价。除了对他一般的、普遍的、善意的评论,甚至深入家家户户的受欢迎程度之外,他的诗人本质经历的惊人重大转变与深化,却未曾引起注意。然而我知道,在新德国文学界未曾有人的道路如他的这般奇特,起初迂回婉转,最后却笔直地踏入内在的开展。

黑塞从大约二十或二十五年前开始写作,就像个伍尔腾山邦的牧师之子,写诗,非常柔软而充满渴望的诗句。他当时是个巴塞的书店学徒,身无分文且孤单一人,然而就像所有这般充满渴望的诗人,生活越清苦,音乐与梦就越甜美。直到今天我还熟记那些诗的其中几首(当我还是个年轻人,我就已经为这些诗韵的光彩以及语调的柔和而感到迷醉),直到今日我依然觉得这些诗无比甜美,如今我还能感觉到这些诗的纯真气息,好比这首《依莉莎白》:

有如白云

浮游天际,

洁白、美丽而遥远

如妳,依莉莎白。

云朵远扬,

妳几乎不曾挂怀,

然而白云穿过妳的梦

走入幽暗的夜晚。

远扬而闪耀着银光,

不断远去

白云之后

妳有着甜蜜的乡愁。

这首诗并未推陈出新,不像年轻的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sthal)或是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将诗的语言张起、涌动地填满——那是古老德国的浪漫森林,艾亨多夫(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的号角响起,莫里克(Eduard Friedrich M?rike)的温柔芦笛回荡在草原上。但是就在这些渴望的语调里有其奇特的精纯,当时就已经让一些人侧耳倾听。这期间,黑塞的激情已经逃离书店,游走在街上直至深入意大利,不时写个一两本书,没有人注意到他。不期然地,《新评论》(Neue Rundschau)和费雪出版社(S. Fischer)才刚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说《乡愁》,他忽然名闻遐迩。从前黑塞诗作中令我们这少数年轻人感动的音色,如今滚动着感染许多人。这种渴望之纯粹,受到高特佛列德·凯勒(Gottfried Keller)熏陶的散文(想解释这般成功的广泛效应就无法避开这些因素)情绪上一定的德国性,感受中的温和力量,所有热情的谨慎压抑。那种日耳曼感觉,正如汉斯·托马(Hans Thoma)的画所传达出来的,好比那幅描绘少年拿着小提琴坐在月光下,那种纯粹感受到的、温柔的,出自真实日耳曼渴望所作的画。让人年轻时感到非常愉悦,却在往后无论怎么看都感觉有些困窘。黑塞接下来的小说,《车轮下》、《罗斯哈德之屋》(Roshalde)以及几部短篇小说都保有这种温柔纯净,使黑塞非常受到欢迎。我们大可以称之为德国中产阶级叙述艺术的典型。

如今,可能有人以为游子已经满足了他的渴望,从前穷苦的书店助手如今坐在波登湖畔自己的房子里,妻子和两个活泼的孩子陪在身边。有个花园,有艘小船,著作等身,而且享尽文学与世间美誉,他大可以恬静舒适地过日子。但奇怪的是:他越被外界填满,他就越失去平静。这个怪人的内心就越鼓胀、摇动、翻搅。渐渐地,曾经那样苍白、德式感性的渴望,转变成一种深刻的、普遍的人性骚动,整个心神有某种烦躁追寻的激动。最初从一些小征兆感觉到这个人未曾停留在他自己内心以及成就里,察觉他一直想要某些基本的东西,他——借用歌德对真正的诗人的评语——是那些经历多次青春期的人其中之一,永远重新开始青少年时代。这将他从坚固的房子拉上旅途,牵引到印度,然后他突然开始变成画家,做哲学思考,甚至自己进行某种苦修——那些躁动,想从一个诗意、情绪性的灵魂转变的意志,最终变成灵魂的状态,成为整个人的痛苦激情。

这样的转变当然不是随即清晰可见。过渡时期那几年里的美丽短篇小说集当然是最纯粹的叙述散文,《克努普》(Knulp. Drei Geschichten aus dem Leben Knulps,1915),浪漫世界孤独的迟来者,在我看来是德国不朽的作品,是一幅史皮兹威格(Carl Spitzweg)浪漫风格的画作,同时充盈着纯净的音乐,有如一首民谣。然而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在赫尔曼·黑塞那些理所当然非常非常受欢迎的小说里总是有种退缩的谨慎,某些敏感的顾虑。在灼热燃烧的问题上方闪闪发光,好似——我只能这样表达——用音韵使问题远离,用以诗意加以覆盖。正如大部分其他伟大的德国作家,他并未造假,不曾刻意呈现虚伪心理——不管是史提夫特(Adalbert Stifter)、史托姆(Theodor Storm)或是其他浪漫派作家从来都不会这么做。他们只是未曾道出完整的现实,只是因回避现实显得感官性而不太诗意的地方。这般怯懦的(可以尊敬些说:这些羞怯的)转头回避,在史提夫特或是史托姆最好的小说里,或是在黑塞那些年的大部分作品当中。这种知晓却不想直视只是减少了但依然存在,因为他们缺乏决绝的意志而未将现实连同自身背负起来,反而在最后一刻将作品披上浪漫的面纱。在黑塞本人身上已经看到成长的男子,在作品里却依旧看到渐远的青少年,只敢用浪漫、诗意的眼光看着这世间。

接着战争爆发——虽然不想事后赞扬战争——整个时代气氛的高压却逼出许多人的决心,也推动了黑塞内心的突破。当时他的一生崩解:早已失去明亮的屋舍,婚姻结束,孩子远离;独自在一个倾颓的世界里,被推回对德国与欧洲的破碎、浪漫信仰里,他必须重新像个籍籍无名的人,以新的原点再度开始创作。出自对本质重大移转的宏大感受,为了将他的命运完全更新,也为了再次展开生活,他当时做了一件事,而这件事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在德国没有任何知名的作家敢这么做(却是毕生中该尝试的):他的新时期的第一本著作并不在本名的安稳障蔽下出版,而是完全匿名,以一个无足轻重的笔名发表(注:即爱米尔·辛克莱)。突然间,无名小卒辛克莱的小说在文学圈却掀起波涛:这本黑暗、沉郁得出奇的书标题《彷徨少年时》,以奇特的故事分歧、深入灵魂黑暗面的手法描述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初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到黑塞,却未猜测他可能就是作者。我觉得这个辛克莱是个自成一格、初出茅庐的作者,某个读了许多黑塞作品的年轻人,却在心灵认知和少见的正直方面更胜黑塞。因为辛克莱的作品完全没有那种迂回,没有心理学的那种曲折弯转,相反地是个对生命奥秘更敏锐的作者,以全知的警觉钻探而出。心灵体验的水色,早先以柔和的粉彩颤抖着悬浮在黑暗的命运之上,此时却让位给感官性、温暖的色调。而当我两年后得知辛克莱正是黑塞的笔名之时,我最初的惊讶转为敬佩。这样的黑塞是个崭新的黑塞,走向自己,那个真正的、已是成年人的黑塞,再也不是那个梦想家。

今日看来,这条界限是很清楚的,而且深入黑塞的最隐蔽的根器。不仅这过去的温和旁观者的困境变成了刁钻而吸纳黑暗的人的困境;内在风暴从这个人张口说话的嘴边将每一丝感伤用微风吹走——完全变成无法掌握的,观看之间在瞳孔里是另一个人的、了然的眼光。秘密越来越包围看不见的艺术家的蜕变,言语无法穿透的蜕变。在画家身上比较显而易见,因为可以从感官察觉,好比画家去了一趟意大利或是首次遇到某个大师,在长久的追寻之后,突然间在笔下出现光影、空气或颜色的秘密,有如他们的艺术正值某个时期的开展。作家身上的这类转变比较不容易碰触到,只有神经可以感觉到这转变。如果黑塞今时今日描绘一棵树、一个人或是一幅景色,我根本无法解释为何他的眼光、语调如今变得不一样,说不出为何比较丰满、充满韵律也更清晰,无法解释何以一切更真实、更贴近本来面貌。但是如果再读一次那些偶成的书,好比《辛克莱笔记》(Sinclairs Notizbush)或是《漫步》(Wanderung)这两本附了黑塞自己水彩画的书,然后和他年轻时的散文诗笔法比较,两本的文字都是丰盈有力,唯有丰盈才能达到简约;从前的躁动还在其中起伏,只是伏得更低。然而目前为止这个崭新的黑塞所呈现最成熟的、最丰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克林梭尔最后的夏天》(Klingsors letzter Sommer),在我特意的审视下,认为这是新散文当中最重要的一本书。黑塞在此完成少见的转变:注视变成魔法,在黑暗中创造出自身灵魂力量的颤抖磷光,凭借着它照亮秘密。这成团闪耀的光芒,没有比这涵盖得更周全又温暖。生命变成是命定而具有魔性的,一种触电的气氛,从它们本身的力量发出堕落的光芒。画家克林梭尔生命图像里的梵高色彩被刻意转化成散文,这最足以显示赫尔曼·黑塞走过的道路——从汉斯·托马,这黑森林理想主义、直线条的画家诗人变成执迷的颜色魔法师,变成黑暗与光明永恒的狂热激辩。如今他越觉得这世界难以理解、多变、充满神秘、神奇、混乱而崩解,这知者就越稳定而清澄地处于自己内在;散文奇特的纯净,传达这些无法言喻的状态的手法之高超,使得黑塞如今在德国文坛占有特殊地位。而这个文坛却只是尝试以混乱的形式,在尖叫与迷醉之中来描述、反思强权。

黑塞最近的作品也充满这样的笃定和简约,如他的印度诗歌《流浪者之歌》。黑塞的作品直到目前都渴望着向世界提问,在本书当中他首次尝试提出解答。他的寓言并非高傲或智慧教育性质的,而是从容呼吸的观察:在对人的精神道路几近朴实的描述之中,他的风格是有史以来最清晰、透明、无瑕的,而此人在没有信仰和信仰之间越来越趋近自身。在《克林梭尔最后的夏天》的晦暗忧郁和紫色矛盾之后,本书中的不安摇摆着变成某种急促:似乎在其中到达一个阶段,让人远眺望进世界。但是我们感觉到:这还不是全部。因为生命的根本不在于静,而是在于动。想要贴近生活的人,必须固执于恒常的精神漫游,坚持内心恒常的不安,漫游的每一步同时也是接近自己。我在德国文学圈子里少见如黑塞这般的当代诗人。在天赋方面,黑塞原本不比他人受到更多赐福,也并未因天生的热情而钻进现实的魔力里,而是逐步穿过深刻的不安而接近自己,比他年轻时期所有的友伴更深入地触及这个真实的世界,并且继续超越自己的声名和普遍大众的喜爱。今日他的界限尚无法完全定位,他最终的发展性也无法论定。然而肯定的是,如今这样向着内在,同时断念却又坚持转变的所有文学作品是来自黑塞的笔下的,能拥有最高道德性以及我们的爱。我们看到是一个年过四十的作家,在为他的大师成就感到惊讶之余,还能够也应该带着有如面对初生之犊一样的期待。

一九二三年二月六日,初刊于维也纳《新自由媒体》

书评(媒体评论)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浪者之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柯晏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34063
开本 32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2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5124726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