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深深处(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自深深处》前后矛盾,爱恨交织,沉痛却又轻灵,是著名戏剧家、小说家、童话家、诗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美妙而难以言说的作品。《自深深处(精)》是精装中英双语本,由香港城市大学朱纯深教授精心修订译作,新增译序、译后记和注释。

内容推荐

1895年,奥斯卡·王尔德与同性情人波西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对簿公堂,被判“有伤风化罪”,锒铛入狱,身败名裂。

在狱中,王尔德给波西写下这封文学史上的著名长信《自深深处》,历数波西给他带来的痛苦,也探讨了耶稣、爱恨和文学,又似对两人的未来有所期待。

《自深深处(精)》沉痛却又轻灵,是王尔德最美、最难以言说的作品。

目录

译序

自深深处

De Profundis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毫无疑问这封信中所写的关于你还有我的生活,关于过去和将来,关于美好变成苦痛以及苦痛或可成为欢乐,个中很有一些东西会深深伤到你的虚荣心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一遍又一遍地把信重读吧,直到它将你的虚荣心除灭。假如发现信中有什么你觉得是把你冤枉了,记住应该感谢世上竟还有什么错失,可以使人因此受到指责而蒙受冤屈。假如信中有哪怕是一段话使泪花蒙上你的眼睛,那就哭吧,像我们在狱中这样地哭吧。在这儿,白天同黑夜一样,是留给眼泪的。只有这个能救你了。假如你跑到你母亲跟前告状,就像那次告我在给罗比的信中嘲弄你那样,让她来疼你哄你,哄得你又飘飘然得意忘形起来,那你就全完了。假如你为自己找了一个虚假的借口,过不久便会找到一百个,那也就同过去的你毫无二致了。你是不是还像在给罗比的回信中那样,说我“把卑劣的动机归咎”于你?啊!你的生活中可没有动机。你只有欲念而已。动机是理性的目标。说是在你我的友谊开始时你年纪还“很小”?你的毛病不是少不更事,而是对生活懂得太多。少男岁月如晨曦初露,如鲜花初绽,可那纯洁清澈的光辉,那纯真向往的欢乐,已被你远远抛于脑后了。你脚步飞快地,早已从“浪漫”跑到了“现实”,迷上了这儿的阴沟以及生活在里边的东西。这就是你当初为什么会惹上麻烦,向我求助的;而我,以这个世界的眼光看是不明智的,却出于怜悯和善意出手相助。你一定要把这封信通读,虽然信中的一词一语会让你觉得像外科医生的刀与火,叫细嫩的肌肤灼痛流血。记住,诸神眼里的傻瓜和世人眼里的傻瓜是大不一样的。艺术变革的种种方式或思想演进的种种状态、拉丁诗的华彩或元音化的希腊语那更丰富的抑扬顿挫、意大利托斯卡纳式的雕塑、伊丽莎白时代的歌调,对这些,一个人可以全然不知,但却仍然充满最美妙的智慧。真正的傻瓜,诸神用来取乐或取笑的傻瓜,是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这样的傻瓜,我曾经当得太久了,你也已经当得太久了。别再当下去了。别害怕。恶大莫过于浮浅。无论什么,领悟了就是。同样记住,不管什么,你要是读着痛苦,那我使它形诸笔墨就更加痛苦。那些无形的力量待你是非常好的。它们让你目睹生活的种种怪异悲惨的形态,就像在水晶球中看幻影一样。蛇发女怪美杜莎,她那颗能把活人变成顽石的头颅,允许你只要在镜中看就行。你自己在鲜花中了然无事地走了,而我呢,多姿多彩来去自由的美好世界已经被剥夺了。

一开头我要告诉你我拼命地怪自己。坐在这黑牢里,囚衣蔽体,身败名裂,我怪我自己。暗夜里辗转反侧,苦痛中忽睡忽醒,白日里枯坐牢底,忧心惨切,我怪的是自己。怪自己让一段毫无心智的友情,一段其根本目的不在创造和思考美好事物的友情,完完全全左右了自己的生活。从一开始,你我之间的鸿沟就太大了。你在中学就懒散度日,读大学就更不堪了。你并没有意识到,一个艺术家,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艺术家,也就是说,作品的质量靠的是加强个性的艺术家,其艺术的发展要求思想的默契,心智的氛围,安详悠静的独处。我的作品完成后你会钦佩赞赏:首演之夜辉煌的成功,随之而来辉煌的宴会,都让你高兴。你感到骄傲,这很自然,自己会是这么一位大艺术家的亲密朋友,但你无法理解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那些必备条件。我不夸大其词,而是绝对实事求是地要你知道,在我们相处的那个时候,我一行东西都没写。无论是在托基、戈灵、伦敦、佛罗伦萨,还是其他地方,只要你在身旁,我就才思枯竭,灵感全无,而除了那么几次以外,我很遗憾地说,你总是待在我身旁。

P2-4

序言

落叶听风

如果真有天上人间,那么天上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应该够热闹的了,有钢琴诗人肖邦浪漫的琴声,有神童比才以命相许的《卡门》火焰般的身影,还有普鲁斯特水一样不绝如缕的意识流淌……而这中间,当然了,少不了王尔德那华美的文字和机警的嬉笑怒骂。

人间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呢,则静静的宛如一个老者,在花都巴黎的车水马龙中,保守着一份沧桑阅尽的肃穆。在这里,鸟雀的喧闹与墓门人像的沉默、落叶的枯黄与碑碣前鲜花的艳丽、逝者与生者、历史与自然,共呈于眼前,足以让人从闹市中取一份三明治,偷得浮生半日的忘却,沿着似乎同历史一样幽长的园径,在这118英亩的宁静中徜徉,或悠悠思古,或怆然涕下。

风会不时地吹过,卷起草地上的落叶,时而滚滚如浪,沿路舞之蹈之地追寻着什么,时而翩翩似蝶,在蓝天里轻扬,在绿树问嬉闹,好像要还返往目的青葱岁月。借着风,落叶似乎有了魂灵,借着叶,风似乎有了声音。或者说,借着风和叶,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居民找着了自己的话语,众声喧哗地向造访的有心人弹奏着一曲曲绝唱,讲述着一则则旷世的往事。

因为《自深深处》的缘故吧,在这落叶风声中,听得到王尔德从调侃世间百态的不羁,到牢底心底中对悲怆的体认。风中飘落的字字句句,便如黑白键上奔泻而出的滑奏,展现着一个天才从天上到人间的陨落,或者,更应该是从人间到天上的升华。当然,一个人听到了什么,取决于他想听到什么。

也许,有人在这片片落叶中听到了流水账似的絮叨,或者欲言还休的情话,或者痛不欲生的悔恨,或者一段未必惊世但却骇俗的名人情史。但也有人听到了铅华褪尽、苦情尝遍之后的旷达与救赎,听到了以基督自况的passion。是的,是passion——既是不能自已的激情,又是殉道者赴死的受难历程。殉道,难道不是激情的最高境界吗?

当然,不管人们听到了什么,王尔德是不会也不屑去理的。他自己关心的是在绝对的谦卑中与自己灵魂的交谈:“当人同灵魂相交时,就变得像小孩一样单纯”。而这种出自童心的文字,李贽将其标举为“绝假纯真”之至文。至于那些“事假事、文假文”的假人,王尔德则斥之为“是别人的人。他们的思想是别人的想法,他们的生活是对别人的模仿,他们的激情是袭人牙慧的情感”。

正因为这样,王尔德认为儿童是“人们学习的楷模”,是“长辈的榜样”。认识到儿童是完美的,是一次归零,也是一次灵归,一次灵魂的回归。

这是一个灵魂历尽流水落花春去之后归来的私语。是私语。因为这封信的读者本该只有一个,其他人在本质上都是闯入者、窃听者。能读到私语的阅读,应该是一种感恩的阅读,应该在阅读中感恩。是这么一个灵魂的言说,让后人无论是在大庭广众,还是在天地间私密的一隅,都能无风无雨、不惊不怖地旁听它变化无定的心境、旁观它陨落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升华。

要听到这出自童心真心的言说,需要一份舍己的敏感和同情。王尔德自己说了,“不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眼睛耳朵不过是传递感官印象的通道而已……是在头脑里罂粟花红了,苹果香了,云雀唱了”,“一事一物,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看它的方式”。庄子一语道破,这样的文字,要“听之以气”:要听到悲怆之中的大爱,要听到作者与万物灵魂之间微妙的同情,就得虚而待之,就得听之以爱心,听之以纯真之心。

因此,听到了什么,又取决于用什么去听。而听到了什么,又决定了听者到底是在陪作者巡视阴沟,还是眺望星空。

……

此中涉及的,既非文章的价值、境界的雅俗,也非作/译者敝帚自珍的情结或对信心与责任的秉持,而是文本与作/译者的关系。如果认同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这个观念,那作者(包括译者)之“死”,既解放了文本,使阐释不再囿于作者的意图或其他外在因素而成为大众灵感的源泉,也解放了作者,使作者的命运或名声不用因某个时代对其作品的褒贬评论而浮沉。

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前言,王尔德开宗明义提出了艺术的目的乃是展现艺术、隐去艺术家。紧接着他又颇带点后现代范儿地说道,The critic is he who can translate into another manner or a new material his impression of beautiful things.The highest,as the lowest,form ofcriticism is a mode ofautobiography。姑且译为:评论家这种人,能以另一种方式或新的材料翻译出自己对美的事物的印象。评论的最高形式,一如其最低形式,是一种方式的自传。

翻译者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所有的翻译都是一种评论,正如所有的评论都是一种翻译。译者论者,将自己对美的事物的印象翻译出来时,都是在以某种方式书写着自己。

阅读的尽管阅读着,翻译的尽管翻译着,评论的尽管评论着。王尔德自己呢,仍然在唇印的簇拥下,如斯芬克斯般地守在路边,用其独特的文字,在落叶风声中为那些以阅读、评论、翻译凭吊他的后人铺陈着一出“漫长而美丽的自杀”——如Melissa Knox写的传记书名所说,A Long and Lovely Suicide。

朱纯深

2014年11月24日

于香港家中

后记

是一些年前的事了,当时还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1997年6月间,接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苏福忠先生约稿,翻译王尔德的De Profundis,说是收入由他任责编的《王尔德作品集》(2000),那是该社“纪念唯美大师王尔德逝世一百周年”出版计划的一个项目。要三个月内交稿,时间是紧了点,而且当时正准备去英国开会兼访友。但是想想自己读了几年博士,研究的是翻译,又是功能语言学又是文体学什么的,干嘛不拿这位“唯美大师”在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后的披肝沥胆之作,来检验一下自己对翻译的研究心得呢?于是乎,揣上一本图书馆借来的原作,就飞机上、火车上的开始做起功课来。

半个月后回到新加坡,白天在大学教书行政如仪,晚间独处一室,依书循典、借酒催笔——其实是敲键盘——地忙起来了。一百来个日子过后,总算交出译稿。第二年,用朋友的话说是“回归香港”,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这时又收到苏先生来信,说是中国文学出版社要出的《王尔德全集》(2001)想改用我的译文。我不禁受宠若惊,暗自寻思自己在文本研究的心得启发下完成的翻译,到底有哪些可以圈点的地方。想来原因都是很简单的。最基本的无非是两点:文本内,追寻语言通过音形意手段,在句子的信息结构内所突出的焦点,以及焦点分布所产生的文体效果;文本外,追寻互文网络所提供的引发文化想象的整体效应。

比如标题De Profundis的翻译。原文是拉丁语,类似中文采用古文一样,显得庄重古雅,其“陌生化”所突出的效果,有引起读者注意和产生联想的文化效应,而且因为取自《圣经·旧约·诗篇130》的首句,联想更有所本。圣经原句的英文为“Out of the depths I cry to thee,O LORD!”,中文是“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圣经》公会版,2006年,香港)。顺着这条互文线索,似乎可以译为“从深处”,而且这也是当时提供给我的中文标题。后来到香港后发现其他译文有“狱中记”,借助的似乎是中国历史的互文网络,文字平实但与内容不甚符合,因为原作并非“狱中纪实”之类的文字。那么“从深处”呢?以效果看,这三个字的音形意足以暗示读者,他们行将注目侧耳的,是一篇发自牢底心底的痛彻肺腑的呼告和言说吗?答案当然是见仁见智。后来见到还有译文以“深渊”代替“深处”,也许是为了让标题触目而希望令读者动心吧。出于同一理由,我便考虑以叠字来突出“深”度。“深深”一出,中文诗歌的互文网络似乎开启了更丰富的诉诸性情的链接:从欧阳修经典的《蝶恋花》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回到记忆深深处”(柳重言)。走笔至此,不禁想起我当年在福建师大的硕士导师、已故许崇信教授早年的一个精辟论点:“译文所以能和原文一样充满感情色彩,是因为它在汉语的文艺土壤里获得深厚的历史背景情味的支持,使人有丰富的联想:联想越丰富,感情的民族源泉之流也就越长”(《文艺翻译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3期,81页)。至于最后的选择:“从”还是“自”,或轻或重、或从容或幽切,则是留给个人听觉深处对音律的偏好,因而是一个不无奢侈的节奏的斟酌了。

出于反思而去温故,出于好奇而求知新,也为了探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报了个研究项目,比较原作和译文,借助理论提供的基本概念,以期发现有趣的翻译现象。项目得到香港城市大学资助(项目编号7100174),顺利完成。其后成品在试用中发现有改善余地,于是同另一个类似项目结合,又报了个旨在提高完善质量及总结经验的综合项目,也获得资助(项目编号7001724)。最终以这个译文为语料设计开发出一个机助翻译教学系统的雏形,2009年又获得香港城市大学教学发展基金赞助(项目编号6000304),全面扩充开发,形成一个综合的翻译教学平台“联导在线”。

在各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有幸聘请到亦师亦友、多年在英国利兹大学从事中文和翻译教学研究的叶步青博士,在他退休后加入项目组助我一臂之力,参与项目工作。在对《自深深处》做第一轮的文本细读时,我在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访学,叶博士在香港独立逐字逐句比较原文译文,而我作为译者,随时准备越洋“有问必答”,将翻译当中的种种考虑亮出来供讨论剖析,若有需要,再行修改。这样的第一轮讨论,对译者而言,就成了面对理论和具批判意识的读者及评论者的一个反思反省的过程;第二轮中,译者共同参与编辑修订。自始至终,个人译文和翻译操作中的理论参考都置于批判性的反思与审视之下,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译文的质量。

也许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传统智慧吧,译林出版社接受了这个更新的译本,刘锋主编决定,由孙茜任责编,出版带朗读和电脑教学系统的中英对照单行本(2008)。但需要强调的是,大凡翻译,不可能希望哪个译作可以是终极或完美的版本。继2008年版之后,这次新编再版,交由张媛媛任责编,又给了我从头到尾修订译文的机会。修订中,基本的假设仍然是:如果原作文本的信息呈现如射流技术般激发引领了译者的想象而产生了译作文本,那么,一个值得一读的译作文本同样也应该以其信息呈现顺序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并且让译文在新的互文语境中使读者的想象更为精细丰富。这也是我一贯的信念所在:不断有意识地去努力提高个人语言系统的性能表现,在翻译中永远“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看是否有可能在新的理论见解和新的灵感的驱动下,自己或别人会提出新的译法”(《翻译探微(增订版)·跋》)。因此,希望本书照样既可以作为读者批判审视的对象,也可以作为一个有助于激发更充分更敏感地认识翻译、思考翻译、从事翻译的灵感来源。  也许,以下两个例子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我们鼓励开放地、批判性地阅读本书并非无谓的自谦之辞。

原文第一句是“Aftetr long and fruitless waiting I have determined to write to you myself,as much。for your sake as for mine,[…]”,而译文一直是“经过长久的、毫无结果的等待之后,我决心亲自给你写信,为了我也为了你”。当时翻译,注意力多在于考虑能否将“为了我也为了你”后置为小句的“尾焦点”而得到突出,而把myself译成“(我)亲自”,似乎非常符合教科书中常见的建议。但在后来的检讨中,发觉与“亲自”相对的是“(假手)他人”,显然同原作中的情形不完全相符,因为作者是在怪对方没给他写信。于是改译为“经过长久的、毫无结果的等待之后,我决定还是由我写信给你,为了我也为了你”。

另一个例子在第76段,原文是“To reject one’s own experiences is to arrest one's own development.TO deny one's own experiences is to put a lie into the lips of one's own life”,译文本来是“抵制自己的经验就是遏止自己的发展。抵赖自己的经验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口吐谎言”。其中“抵制”同“抵赖”呼应,是在原作激发下从汉语中提取的修辞手段,意在产生类似原文用to短语开头的排比句群形成的精警,这种精警又是译文整体效果所需要的。但是,作者在这里说的是对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反省,是否就是“经验”那么简单呢?通过重新审视,改译为“经历”,但因此带出了“抵制……经历”这一搭配的逻辑问题。与叶博士几经讨论甚至辩论之后,确定的译文为:“抵讳自己的经历就是遏止自己的发展。抵赖自己的经历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口吐谎言”。

是有些年头了。从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苏福忠先生的约稿和初版,到2008年译林出版社的文字一声音双语机控多功能单行本,更有今次再版,译林出版社刘锋先生的鼎力支持,孙茜、张嫒媛二位责编巨细无遗精益求精的认真,都让人感动。从新加坡到香港,又有家人多年来默默的支持——学海译道中得此亲朋二字,不亦乐乎!

翻译永远让人处在心智的发展中。这也许就是翻译的迷人之处吧。

朱纯深

2008年1月

于香港九龙

2014年7月应新版需要改于广州客旅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深深处(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朱纯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52183
开本 32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2014299187
中图分类号 I561.64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6
15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