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编著的《高乔文学--论文学叙事与阿根廷民族身份建构》通过对主要高乔文学作品的回顾,分别从民族自我意识的建构、民族的社会空间建构、文学作品中事物的符号化过程以及传统的建构等角度,分析了阿根廷主流价值观如何利用高乔文学建构国家历史和社会文化。
| 图书 | 高乔文学--论文学叙事与阿根廷民族身份建构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宁编著的《高乔文学--论文学叙事与阿根廷民族身份建构》通过对主要高乔文学作品的回顾,分别从民族自我意识的建构、民族的社会空间建构、文学作品中事物的符号化过程以及传统的建构等角度,分析了阿根廷主流价值观如何利用高乔文学建构国家历史和社会文化。 内容推荐 陈宁著的《高乔文学--论文学叙事与阿根廷民族身份建构》以阿根廷的高乔文学为对象,以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高乔文学参与阿根廷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高乔文学是出现于十九世纪初的、模仿高乔牧民口吻写成的长篇叙事诗或者小说,其创作传统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对包括博尔赫斯等在内的阿根廷作家产生巨大影响。本书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高乔人”群体,纠正以往研究中将“高乔人”与美洲印第安原住民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厘清“高乔人”是被建构出的一个群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族群。在此基础上,以当代民族主义建构理论为依据,剖析了阿根廷社会和政治精英阶层如何在独立运动后,借助高乔文学从地理空间、仪式、语言、传统和历史等各个方面,建构原本不存在的阿根廷民族,并且同时通过高度程式化的文学叙述强化这种被建构的民族身份认同。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高乔人的历史建构问题 一、皮革走私 二、种族融合与贫富分化 三、独立运动与高乔人 四、想象的共同体:历史中的高乔人 第二章 高乔文学与民族建构 一、“莽夫歌唱胜利”:殖民时代的自我意识建构 二、“我们美洲人”:民族意识的萌芽 三、高乔文学与政治派系斗争 四、草原——民族的社会空间构建 五、马黛茶:事物的符号化与传统的建构 六、《马丁·菲耶罗》:民族史诗? 七、《堂塞贡多·松布拉》:反思或是延续? 第三章 民族建构的另一种范式 一、《浮土德》:认同都市文明 二、《法昆多:阿根廷草原上的文明与野蛮》 结语 参考书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高乔文学--论文学叙事与阿根廷民族身份建构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宁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49189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5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10 |
| 出版时间 | 2015-09-01 |
| 首版时间 | 2015-09-01 |
| 印刷时间 | 2015-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19 |
| CIP核字 | 2015121839 |
| 中图分类号 | I783.0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