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鄙视逃跑/常读人物志
内容
编辑推荐

《莫非:看见“唯一的树叶”》、《阿来:清醒地游吟》、《王跃文:心有不忍》、《东西:善于戳穿》、《田瑛:提灯夜行》、《杨卫东:寻路回家》、《敬文东:愈好奇愈跨界》……李军奇著的《鄙视逃跑》以丰富的细节、深入的对话,重塑了当代中国一群傲立于文艺潮头的名流。

内容推荐

当商业之花,以癫狂的气势,盛开于文学艺术的场域,你常能看到恼怒的溃败、狂妄的宣言、含恨的谢场……

李军奇著的《鄙视逃跑》以丰富的细节、深入的对话,重塑了当代中国一群傲立于文艺潮头的名流,从中你可以看到谦卑的可贵,可以咀嚼狂妄的可笑;也可以体会孤独的丰美,可以轻叹名利的虚妄。

目录

歌唱冲出1980年代

李亚伟:给青春让路

吕德安:带着“仙气”漫游

树才:修语言禅

莫非:看见“唯一的树叶”

冷看世道人心

阿来:清醒地游吟

王跃文:心有不忍

东西:善于戳穿

田瑛:提灯夜行

杨卫东:寻路回家

敬文东:愈好奇愈跨界

李昕:要食人间烟火

自在地冒险

张杨:不再调和

尚扬:从容冒险

钟国康:木鸡养到

夏可君:做艺术就是返回世界

恣意江湖

醉沙

悦行秘境

大理玩法

奇妙之旅

试读章节

歌唱冲出1980年代

李亚伟、吕德安、树才、莫非,这些成名于1980年代的诗人,经历青春的璀璨与狂放,希望与悲伤,即使一度沉寂,但爱诗之心,不曾低调。

李亚伟:给青春让路

在20世纪只狂放了两年的“莽汉”诗派,让李亚伟被贴上了莽汉的标签。昔日诗艺上习惯弑父的诗人代表,开始给青春让路,给他人让路。而他的诗风与人生,从此别开生面。

2014年9月的阳光下,嘉峪关城墙上,诗人潘洗尘昂首阔步,雷平阳面带微笑,赵野双手插袋,他们三人,一同从诗人李亚伟身旁走过。而李亚伟侧身屈膝,向前伸出左手,笑着向这些他心目中的“人物”让路。

这三张行为艺术的照片,被潘洗尘传上微信,继而在朋友圈疯传。

“醉生梦死之中,我的青春已经换马远行。”在20个世纪80年代以一首《中文系》火遍各大学中文系的诗人李亚伟,失踪诗坛十多年,裹挟“重炮”《河西走廊抒情》重返诗坛,“在嘉峪关,我看了一眼历史/在遥远的人间,幸福相当短暂——/伟大也很平常,但我仍然侧身站立/等着为伟大的人物让路。”

站在20世纪80年代的路口,李亚伟与他们的“莽汉”兄弟们,用酒、拳头和“丢三落四的诗篇”,让传统与秩序给自己让路。历经教师、书商和餐馆老板的职业流转,李亚伟多次站在嘉峪关上,有时在塞外的城墙上,有时在纸上。风刮过这位昔日“硬汉”,在这个“具有人间烟火气的文明通道”上,他带着朋友们来了,“不再桀骜,诚心感受刮过祖先的风、生活过英雄的神秘大地”。

让开,“莽汉”来了

牛仔裤,精短头发,和善笑容,“来,喝嘛喝嘛”。酒桌上,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温厚的中年男子,绝对想不到,30年前,他一头长发,穿着坦克兵衬衫和时髦的喇叭裤,逃课,认不出很多任课老师,动辄打架。那是解放思想的年月,李亚伟在青春的怂动下,在四川南充师范学院,鼻孔冲天,满身反骨——高考时他数学只考了3分。你再不服,他会低下头去,亮出脑门上短发茬之中几块疤痕,这都是当年他喝酒打架的生涯里留下的印迹。

当年,自觉读书比老师还多的李亚伟,和所有想出风头的年轻人一样,试图用肌肉与衣着,引人注目。大二时,李亚伟所在的学校办起了拳击队。“那会儿,有点全民体育热的劲儿,各种体育班都有,我们几个写诗的学生算是学校最调皮的,加入拳击队。”碰到人就要掰手腕,留三七开的长发,“花衬衫的领子要从外套里翻出来,最好还会弹点吉他”,事后李亚伟回想,在拳击队练习得不多,但在校外惹是生非的情况很多。

和李亚伟同县的诗人蔡利华多年后还记得李亚伟那场著名的群架。1983年初夏,“我出差路过李亚伟读书的学校时,他正和一群狐朋狗友一道,与社会上的杂皮打架”。作为比李亚伟大几岁的诗友,他被吓坏了。这是一场遍及三所大学、两家工厂、一条街道的大型群殴,三十多名大学生和四十多名社会流氓打成一团。“在当时,被关进公安派出所是被视为社会垃圾的。”那次群架后,有人被开除,李亚伟被记过。关于打架理由,是“另一个诗人朋友在校外和社会流氓结了‘梁子’,那会儿,整个社会都有‘文化大革命’遗风,武斗脱离了政治,就直接变成了流氓斗殴”,李亚伟诚恳地向笔者解释。

旷课、喝酒、滋事,成了描述李亚伟大学的最佳词汇。他嫌弃中文系的课堂太刻板。逃了课,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里。他很早就读了西方的现代派,诸如艾略特、庞德。到大二结束,李亚伟算了算,总共读了一百多本世界名著。但这并不等同于期末能过关,每到考试前夕,还是得跟印刷厂的哥们儿喝喝酒搞好关系,好让他们把卷子偷出来。

“像所有写诗级别不高的人一样,见面就谈诗。”除了谈,还有手抄诗歌,抄自己的,也抄别人的,然后拉一些同伙做诗社。那会儿李亚伟和朋友胡钰组建“刹那”诗社,万夏成立了一个“彩虹”诗社,后来整合谈判,两边都不怎么服,不想用对方的名字。相持不下时,发现每个人手里有本诗歌硬面抄,本子的名字叫“金盾”。“金盾”诗社就这样诞生。P3-5

序言

只喜欢做自己热爱的

范以锦

曾为南方报业员工的“前南友”李军奇,嘱我为其新著《鄙视逃跑》作序,出于不寻常的交往和对他的文笔、灵气的赏识,我欣然答应。

我和军奇曾同在289大院出入,而且还在同一栋楼里,因军奇进入南方报业时我已从一线退下来,所以即便我们常在电梯里相遇,也如陌生人。然而,我手头上一直有《精英》杂志,作为该杂志老到写手和编者乃至管理者,他的名字如他的作品、杂志名称一样,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们首次见面是2013年10月。当时我以《精英》杂志“幕天讲坛”发起人的身份,在陕西乡村学校的操场上与孩子们分享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检讨人生道路的选择。尔后,军奇给了我见面礼——做我的专访。他与同事和我聊了几回,还请知名摄影艺术家赵卫民为我拍了一组照片。《精英》封面展示了我拿着粉笔、执鞭新闻教育的形象,内页专访文章的题目是《范以锦:先生很幸福》。继而这篇名为《范以锦:一个人的新闻世界》的文章,收进了“常读·人物志”系列中由陆新之主编的《一个人与一群人》的集子里。文中讲到:“60岁后,没有‘白纸黑字’的提心吊胆,范以锦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智趣双修,善良的天性与有趣的性情得以灿烂舒展。”这些访谈,都以优美、流畅的文字提升了我的幸福感,也拉近了我与军奇的距离。

听说军奇要出新著,作为同事加朋友,我自然感到高兴,也相信他一定出手不凡。打开电脑浏览军奇发来的书稿,果然如我所料。

军奇历时两年,足迹遍及北京、上海、云南,用体力深入挖掘,并用心血凝就《鄙视逃跑》。被描画的具有“叛骨”精气神儿的15名文化名流,是活跃在国内文化艺术领域一线的诗人、小说家、编辑家、评论家、导演和画家。全书的思路是:展示文学艺术领域具有个性的主流名家,如何在商业与个性之间,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他们一定是红火过,或正当红;他们不会讨好文化艺术市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对市场有理性判断。尽管呈现出来的各人的个性会有不同,但作者认定了一条主线——“他们的关怀与担当精神,他们性情的犹疑与品性的善良”。融入“爱与愁”的作品举目可见,而《鄙视逃跑》的“爱与愁”将人物的个性置放在社会环境冲突中而被凸现出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文化艺术也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寻找市场有积极的意义,没有市场的文化艺术自然也备受诟病。然而,文化艺术并非都能市场化,也并非人人都得卷进市场漩涡中。即便走市场也有多种方式,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认定的价值;是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还是与之相悖。那些具有节操和骨气的人值得尊重,也需要有人去传播这种精神。军奇正是以其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形成的敏锐,细心去寻找最有节操和骨气的文化艺术家,在他笔下的这15位人物是颇具代表性的。比如,走商业片路线也能走得好的导演张杨,却不愿急功近利,宁愿少得利、多吃点苦,也要关注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长年待在高原拍摄市场虽不明朗却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家尚扬,从军奇的笔下可以看得出其走艺术品市场卓有成效,但他从不盲目地接受市场的摆布,坚持按个人把握的艺术逻辑和直觉行事——“我不奢望成为最好,只希望比过去的我好。”还有,保持“莽汉派”的楞直和独立的李亚伟、痛恨“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的标签的王跃文等人物个性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军奇对人物的把握准确到位,并善于用神来之笔予以精彩的提炼。你看他对15人中的树才的介绍:“‘经历了一系列的苦,心已经侧向一边了。狂傲,离我很远了。’这个曾经颇有前途的前外交官,如今的诗人、翻译家,无意狂傲,亦不愿挨近狂傲之徒。他微笑着应对周遭千变的世事和万变的人心。”对吕德安则有这样的评价:“带着‘仙气’漫游——他是最‘生活’的一位诗人。有诗友,没有江湖;有山居,没有隐逸。如今他带着几分仙气,漫游中美,右手诗歌,左手绘画。‘绘画不是跨界,是扩充艺术范围,它在变相地延续我的写作状态。’”还有对钟国康的描述:“写字刀削斧劈,刻字飞石四溅。得意处,哇哇大叫,钟国康,这个曾闭关12年,敢和古今名家的书法一见高低的艺术‘疯子’,从不遮掩对他人的批评,亦不担心他人的非议。”

军奇的行文不时充满诗情画意。“谁对星空下的吟咏急不可待?谁在品诗品酒中歌舞不已?又是谁在湖边粗简的屋舍旁流连忘返?一群爱好诗书、喜欢沙漠越野的社会精英,和一群文化名流,组成大漠‘远征队’,从甘肃张掖直插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共赴一个名为‘诗意之行——巴丹吉林沙漠星空夜’的户外之约。”这一描述打动人心,令人回味。军奇明白,高端的艺术必须以通俗的方式去感染人,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因此,《鄙视逃跑》主要是以故事、细节、情感来呈现15位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即便不太懂高端艺术的受众,也能读到有趣、有价值的故事。本书中的艺术人物坚持内心法则,不媚俗,不依附权力,却是心地善良之徒,做不到决绝,做不到一尘不染,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思考。

军奇的功力来自他不寻常的经历。1998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当时火热的湖南电视台感召,放弃陕西最后一届毕业包分配的机会,去了湖南电视台工作。又因个人兴趣,旋即离开,进入纸媒。2001年,他担任《三秦都市报》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头版,是当时报社最年轻的部门副主任。2002年到2004年,他加入《华商报》,参与创办西北最大的门户网站——华商网,任新闻部主任。 2006年到2011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一本DM杂志,任执行总编辑,参与火热的房地产文化营销。然而新闻梦想一直在他心中燃烧,2011年4月他受朋友召唤,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名牌》杂志(《精英》杂志的前身),先后任策划总监、专题总监(负责杂志的封面报道)、采编中心主任、副总经理,主管过杂志新媒体。他尤其擅长新闻策划、财经特稿和人物报道,2012年获得南方报业年度记者称号。 多姿多彩的经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对李军奇来说,终身受用。

如今,随着传媒的发展,军奇再次拾笔,从事自己熟悉的财经报道,不过战场不再是纸媒,他创办了新媒体“九问创始人”。他转型能否成功?和他聊天,关于这个问题,你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及坦然。是的,他不是一个视成功为必然追求的人,他只喜欢做自己热爱的。他笑着说,有此机会和尝试就够了。“细节饱满,叙述精当,语言凝练,结构讲究,可读性极强”——透过军奇这本书的特色,我们预祝他能顺利转型。他进入到另一个平台依然离不开内容,长期积累的做优质内容的经验,使他在转型中有足够的底气。军奇在延伸其原有的价值过程中,将收获特别的命运馈赠。

(作序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鄙视逃跑/常读人物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军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426016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2016200743
中图分类号 K825.7=7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0
13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