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耘生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英雄魂魄在,浩然正气万古存。雨花先烈的英雄事迹,是中共党史长卷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章,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建起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雨花英烈精神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将穿透历史,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为100名雨花台烈士作传,原则上一人一传,独立成书。在此期间,烈士的亲属亲友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照片及线索,使传记更加丰富翔实、真实可信。

洪欣著的《李耘生传》为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作者洪欣通过走访李耘生烈士故乡、到档案馆查找相关历史文献、参阅烈士亲属、战友的回忆录,对李耘生烈士的生平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对李耘生烈士在险恶的环境中,忠诚于理想和信仰的精神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并将这些内容在《李耘生传》中平实地展现出来。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

 耕读之家

 “验契”暴动

 就读新学堂

第二章 初识科学民主

 五四狂飙

 知名学府.

 国文教员

 同学同志

第三章 走上革命道路

 结识王尽美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负责济南团地委

第四章 领导济南青年运动

 兴办工人文化补习学校

 学生运动

 高涨的反帝群众运动

第五章 走向成熟的革命者

 参加青年团三大

 风暴中的青岛

 为罢工工人呐喊

 重返济南

第六章 奔赴武汉

 惜别战友

 革命高潮中的武汉

 为工人谋利益

 一革命伴侣

 第七章 在历史大转折中

 白色恐怖来临

 临危受命到武昌

 震寰事件

第八章 转战南京

 艰难恢复的南京党组织

 出师未捷陷图圄

 往来沪宁路

第九章 再赴龙潭虎穴

 调任南京

 依依不舍的亲情

 贫儿教养院

第十章 抗日怒火

 发展壮大的南京党组织

 九一八、九一八

 送蒋北上

 南京近郊的武装斗争

 在群众中

第十一章 最后的斗争

 组织遭破坏

 临危不惧

 狱中斗争

 凛然就义

尾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知名学府

1920年,刚刚15岁的李殿龙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位于益都的省立第十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前身为青州府松林书院,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矮松园”。1902年,改办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国办中学。1912年,学校更名为“青州中学校”。民国初期,撤销青州府,建立益都县,但学校仍冠青州名称,1914年,改为“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简称青州十中。

录取喜讯传来,亲友和左邻右舍都为殿龙感到高兴,可祖父和父亲却高兴不起来。家里的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好,殿龙如果去益都上学,不仅要支付不菲的学费,家中必然又少一个得力的帮手。父亲一连几个夜晚,愁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叔父李集祺了解侄儿天资聪颖又虚心好学,将来定会成为有用之材,就力劝哥哥李集禄,不管怎样要让殿龙进中学读书。兄弟俩反复斟酌商量,别无他法,只有叫殿龙的弟弟殿民辍学,让殿龙升学。

父亲把殿民叫到一边,对他说:“你哥哥考上青州十中,要出外读书,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从今以后,你不要再上学了,帮助家里务农吧。”

殿民无奈地答应了。

殿龙听说家里的决定,多次向父亲请求:不要让只读了两年半小学的弟弟辍学,宁肯自己不再升学!父亲终究没有答应殿龙的请求。

1920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殿龙背着简单的行李,揣着母亲起早赶做的一袋烙饼,辞别家人,步行前往百里之外的益都县城。父母不舍的目光追随着殿龙越来越远去的身影,在他们心里,盼望着殿龙好好读书,将来谋个好职业,支撑起家业。

殿龙知道自己背负着一家人的殷殷期望,但同时心里向往的是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世界。

李殿龙离开广饶西李村来到益都(今青州市),成为省立第十中学四年制第十二级甲班学生。

益都古称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文化蕴藏深厚。该县北接广饶,位于胶济铁路线上,交通发达。

省立十中位于益都城内西南隅松林院街。一进学校,绿荫环绕中的校园和整齐的校舍就映人殿龙眼中,十中校舍地面广阔,此前就读的振华高小可远远不能与之相比。十中校内多植松柏。大门南向,二门内正面老式殿房为礼堂,中院正面殿房为图书馆,墙外东西两侧各有平房,由南至北8排,为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和宿舍则在前院和中院内。中院背面建有教室两排,教室北面是大操场。

十中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教员学生中,人文荟萃。校园中院西北隅有王沂公读书台,读书台是为纪念宋代著名贤相王曾。王曾未出仕做官前曾读书于矮松园。相传王曾乡、会、殿试连中三元,皆居榜首,祝贺的人对他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穿不尽。王曾答道: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王曾果然为官正直,事业卓然。学校设此读书台,是希望学生以王曾为榜样,学有所长,报效国家。

P17-19

序言

1975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一位老党员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这是一本《共产党宣言》。

1920年2月,曾留学日本、担任过浙江一师国文教员的陈望道,带着戴季陶提供的日译本《共产党宣言》,还有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的英译本,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开始潜心翻译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正式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译本,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初版不过一个月就发售一空。但是这个版本发生了印刷错误,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印成了“共党产宣言”。

这位老党员保存的,正是有着印刷错误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最早、最广泛的一部经典。它在大城市、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很广,对早期革命者的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它在偏僻的乡村出现,在贫苦农民当中传播,则很少见诸记载。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原名乐安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改为汉时旧名——广饶县,隶属胶东道。1927年,废道尹后,直属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更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共产党宣言》出现在这里,源于它特定的环境和土壤。大王镇位于广饶县东南部,流经此地的阳河,素以“铜帮铁底”著称,清水缓流,终年不竭。1988年,著名作家李存葆在和王光明合作的报告文学《大王魂》开篇就写到这条河:“毋庸稽考州史县志,我们便断定这是一条古人开凿的泻洪河。它百尺一弯,半里一拐,斗折蛇行,艰难地由南而北蹒跚游曳,漫过一望无际的旷野,注人渤海。令人费解的是:阳河在他县他乡是那样弯曲,而在大王竟是这般笔直!阳河两岸昔有民谣日:阳河本是九十九道弯儿,直开一道弯儿出一个县官儿。”“那时,阳河对大王特别钟情。与大王接壤的周围,或沼泽泥淖,或荒滩盐碱,唯大王土肥水美,地灵人杰。”

历代山东人有崇文好学之风,苏东坡曾发出“至今鲁东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的赞叹。广饶县南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了文化对于巩固和提高家庭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凡有条件供养子女上学的家庭,总是想方设法让子女上学读书。这里靠近胶济铁路,距山东新文化传播重镇益都较近,相对而言,人们较容易受到各种新思潮和新思想的影响,思想较为开化。同时,受历代重视教育和当地杰出历史人物的影响,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和良好愿望,人们感到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让子女识字、读书,接受教育。因此,20世纪上半叶,从这里出去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遍布省内外。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先锋,他们的家乡广饶,也成为山东最早有共产党活动的地区之一。

1917年,刘集振华高小曾招收了两名学生——李耘生、刘子久,两位同窗后来一起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他们在那里接受了新思想,逐步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李耘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介绍刘子久加入团组织,以后两人又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济南从事革命工作。

在十中求学时,李耘生、刘子久都曾回到故乡进行革命活动。1925年春节期间,刘子久从济南回到家乡刘集村,发展了堂哥刘良才入党,以后不长时间,刘良才又先后介绍刘英才、刘洪才、刘春山等入党,这是刘集村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刘集村召开了广饶县农会成立大会。大会之后,刘集村中共党的活动渐渐多了起来。

这一时期,山东督军张宗昌忙于军阀战争和镇压城市工人运动,相对减弱了对偏远乡村的统治。当时大部分中共党员虽然加入了组织,但实际上并不懂得多少马列主义。为了尽快提高党团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刘集村党组织从省里领来许多学习材料,分发给党团员和部分群众学习。

在这本《共产党宣言》的首页右下角盖有一方“葆臣”朱红印痕,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23年12月15日《济南地区团员调查表》表明,张葆臣是江苏无锡人,1922年1月1日入团,后到济南工作,从事青年运动,曾是济南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主管“教育兼发行”工作。张葆臣经常和在济南的广饶籍党员李耘生、刘子久、延伯真、刘雨辉等一起学习和活动,1926年,这本《共产党宣言》通过广饶早期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带回家乡。从此,刘集村支部的党员们常常在煤油灯下学习《共产党宣言》,这本点燃过许许多多革命者理想之火的革命文献,便在这个偏僻的乡村经历了不平凡的近50个春秋。

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民党颁布了许多法令,把《共产党宣言》列为禁书之首,对保存或阅读马列著作者,加上“危害中华民国”等罪名判刑监禁。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刘集村的一座简陋民舍里,却保存着一本中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党员刘世厚精心地用油纸把它严实包好,再装进竹筒里,有时埋在床铺下面,有时藏在屋山墙上的雀眼里,一次次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查和日军的“扫荡”。1975年,刘世厚把这本书,从藏匿的地方拿了出来,仔细地把这本快散的书装订好,并在首页的左上角盖上了一枚“刘世厚印”,放进小漆匣里。最终,老人把这一“奇书”献给了国家。

山东广饶大王镇刘集村珍藏的这本薄薄的《共产党宣言》,对认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社会,从广饶大王镇走出的率先觉醒的青年,上下求索,探寻着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带着民族振兴希望的火种,播撒在他们经过的每一块土地上。这本传记的主人公李耘生就是这样一位青年,被《共产党宣言》指引,一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李耘生传》是其中之一。

笔者有幸担任《李耘生传》的撰稿人,深感使命光荣。通过走访烈士故乡、到档案馆查找相关历史文献、参阅烈士亲属、战友的回忆录,对烈士的生平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对烈士在险恶的环境中,忠诚于理想和信仰的精神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也希望在传记中平实地展现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京市委党史办、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益都县委党史办等单位就开展了李耘生烈士生平研究并多次编写出版过传记,此次传记是在前人大量的资料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吴志斌、吕胜梅、马维瑜、陈镜宇为本书收集、提供了部分资料,特别是李福全的《李耘生传》,是本书许多章节的基础资料来源。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营市委党史研究室、青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饶县委党史研究室、广饶县红色刘集景区管委会以及南京市档案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鼎力相助,也得到烈士亲属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加之资料、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有待各方指正。

作者

201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耘生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88649
开本 16开
页数 1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6134748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