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母亲》是高尔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内容推荐

高尔基编著的《母亲》的主人公母亲是俄国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表,在革命开始时,她面对种种苦难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在儿子被捕后,她坚定了信念,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为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同上层社会腐败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位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母亲的觉醒正是俄国革命风暴走向高潮的前奏。小说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是20世纪初期整个俄国革命运动的艺术概括。

目录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试读章节

米哈伊尔·弗拉索夫也过着这样的生活。他是个钳工,毛发浓密,脸色阴沉,生着一双细小的眼睛;他是厂里最好的钳工,工人区数他的力气最大。但他对上司态度粗鲁,所以挣钱很少。每逢假日,他总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害怕他。有人也想打他,但弗拉索夫只要看见有人走拢来想向他动武,便捡起石头、木板或铁块,宽宽地叉开两腿,一声不吭地等着对手。他那从眼角直到脖子长满黑胡须的面孔和毛茸茸的两手,使人见而生畏。尤其令人害怕的是他的那双眼睛——细小而且锋利,好像钢锥一般刺人,不管是谁,只要和他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面前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蛮劲,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殴打别人。

“喂,给我散开,畜生!”他闷声闷气地说道。人们受到威吓,各自走开,但嘴里还胆怯地咕哝着一些骂人话。

“畜生!”他朝着人们背后短促地骂了一声,然后,他挑衅似的昂着头,跟在人们后面走去。

他平常脸色愠怒,沉默寡言,“畜生”这两个字成了他的口头禅。他这样称呼警察和工厂里的上司,也用这种字眼招呼妻子。

他的儿子名叫巴维尔,有十四岁了,弗拉索夫有一次想揪住头发打他,可猛不防巴维尔随手抄起一把分量挺重的铁锤,简短地说:

“不准动手……”

父亲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把一双毛茸茸的手藏到身后去了,一面冷笑着咕哝道:

“好哇……”

然后他重重叹了口气,添上说:

“咳,你这个畜生!……”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他就对妻子说:“以后不要再跟我要钱了!巴什卡可以养活你了……”

“那你想把钱拿去喝酒吗?”她壮着胆子问。

“这你不用管,畜生!我去找姘头……”

他并没有去找姘头,但是从这时候起一直到他死为止,几乎两年光景,他不再理会儿子,也不和他讲话。

他养了一条狗,狗像他一样,长得壮实而多毛。那狗每天伴随他到工厂,到了傍晚,再到工厂门口去等他。每逢休息的日子,弗拉索夫就到几家小酒店闲逛。那狗整天跟着他跑,垂着一条长毛大尾巴。他在酒店里喝得烂醉,回到家里,坐下吃晚饭,用自己的盘子盛食喂狗。他不打它,不骂它,但也从来不爱抚它。吃罢晚饭,如果妻子收拾餐桌稍微慢点,他就把碗碟一股脑儿从桌上摔到地下,然后取出一瓶烈性酒,摆在桌上,自斟自饮起来,他背靠着墙,闭着眼,张大嘴巴,用一种喑哑低沉、令人忧伤的声音哼起小曲来。歌词没人能听懂,字音拉得挺长,简直像冬天的狼嚎。他一直喝到酒瓶倒空为止,然后侧身倒在长凳上,一觉睡到清晨汽笛声响。那条狗就一直卧在他的身旁。

他死于疝气病。死前四五天,他全身发黑,在床上滚来滚去,两眼紧闭,牙咬得咯咯直响。他有时对妻子说:

“拿耗子药来,把我毒死吧……”

医生吩咐给他做热敷,并且说要动手术,病人当天就得送进医院。

“见你的鬼去吧——我自己会死!……畜生!”弗拉索夫声音喑哑地喊道。

早上,正当汽笛呼唤工人去上班的时候,他死了。给他送葬的除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外,只有那条狗以及被工厂开除的小偷和老酒鬼达尼拉·维索夫希科夫,当然,还有几个工人区的乞丐。他的妻子低声呜咽了不大一会儿,巴维尔没有哭。

棺材埋好后,人们都散了,而那条狗留下不走,蹲在新掘出的泥土上,长久地,默默无声地嗅着这坟地。过了几天,那条狗不知被谁打死了……

P5-7

序言

我从小就喜欢读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的书,十分佩服他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他基本上没有进过学校,靠自学掌握了阅读的本领。为了生存,他在俄罗斯到处流浪,出人社会底层,生活极不安定,经常濒临绝境,甚至开枪自杀过,可后来竟能写出许多杰作,一举成名。其作品不但在俄罗斯影响深远,而且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名震欧洲,我真不知道他完美的文字功夫和卓越的文学技巧是从何得来的。可能是源自十九世纪辉煌灿烂的俄罗斯文学的熏陶和永不枯竭的俄罗斯民间文学艺术的浇灌。

十九世纪是俄罗斯文坛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时代,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就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写的人物都局限于社会上层,总离不了官吏、贵族、商人、知识分子之类。他们不了解社会下层,因而他们的作品中很难出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下层人物: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写的是贵族的生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的是贵族参加保卫祖国的我争,更不用提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了,从标题看就知道这本书写的是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从书名看似乎是写下层,但其主人公是两个陷入情网的小人物,其气质过分柔弱和空想,不能作为下层的代表。

下层人物也是人,他们和上层人物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且下层人物的数目远远多于上层,他们的表现更能代表人类的普遍本质。忽略下层人物要求的文学作品只能供太太小姐们消闲时阅读,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国的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描写下层人物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水浒传》,这本书之所以能长久流传,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平民百姓反抗压迫的要求,细致地描写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出身于下层,耳闻目睹的都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的诉求,在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后,他没有忘记他们,更没有背叛他们,而是拿起生花的妙笔,细致地描述他们的苦痛。在他的书中,下层民众并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软弱无能、恶习不改的群体。他们之所以屈居下层,是由于许多与生俱来的原因,而非他们自身的罪过。他们也许比上层的男女更敏感,更爱憎分明,更有同情心,更勤奋劳动,他们将自己的爱与时间普遍施于受苦受难的大众,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谋利。

贯穿《母亲》这部小说全篇的人物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生饱受丈夫的打骂和压迫,丈夫病死后,她在有作为的儿子的影响下,不断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由软弱变得坚强,积极投身劳苦群众的解放事业。而她的儿子巴维尔更是一个有觉悟的先进工人,走在各种斗争的前列,为争取劳苦大众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维尔和母亲是千百万奋起斗争的劳工的榜样。

《母亲》写于一九。七年,反映的是俄国一九。五年的革命事件。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俄国民众群起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各阶层组成统一战线,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携手合作,共同投入抗争。这一场革命从彼得堡开始发动,波及全国,沙皇政权差点被推翻。后来革命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播下的火种未曾熄灭,十余年后,终于带来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的目的是打碎沙皇的专制政权,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的社会,参加革命斗争的不仅有工人巴维尔、安德烈(霍霍尔)、费佳、马津、古谢夫兄弟,农民雷宾、叶菲姆、伊格纳季等,还有政府职员尼古拉,医生伊凡,教师娜塔莎,贵族小姐萨莎,知识分子叶戈尔、柳德米拉、索菲娅等。他们中许多人是职业革命家,抛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儿育女的家庭欢乐,过着苦行僧似的清苦生活,为了革命成功,他们甘愿像叶戈尔一样劳累而死,或者从容就义。

俄国一九。五年革命已过去一百周年,那些可敬的革命者的理想后来虽然实现了,一个工人的共和国——苏联终于在全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诞生,但七十年后它悄悄地瓦解了。这说明革命者的遗志没有完全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者的鲜血都自流了。

要知道,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促使全球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德等)进行了深刻的社会改革。罗斯福的新政和欧洲福利国家的产生就是这种改革的成果。在当今的发达国家里,各阶层的利益均受到当局的普遍关注,中产阶级的兴起使社会趋于稳定,而人权和个人利益受到相当的尊重,社会的内部走向融合而不是走向越来越尖锐的斗争,这就是二战后的六十年中,各国工人运动趋于沉寂的重要原因。

投身革命的群众凭着一股狂热,他们迫切要求砸烂旧秩序,却不知道怎样建立新秩序。他们仇恨贵族,甚至仇视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这从《母亲》中的雷宾对索菲娅的态度可以看出。索菲娅深入农村,传播革命道理,想启发农民的觉悟,却被由工转农的雷宾称作“老爷”,说她的头巾不能掩盖贵族的罪恶。索菲娅是虔诚的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革命后要建立新兴的革命政权,必须依靠索菲娅这类人和他们的知识,只有遵循先进知识的引导,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

雷宾是个真正的普加乔夫和拉辛的化身,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对上层阶级的无比仇恨,因而卧薪尝胆,砥砺苦行,日夜图谋报复。

他充满蛊惑性的演说在农民群众中煽起仇恨的旋风,他们不仅仇恨贵族、官吏,而且仇视工人和知识分子。小说借一个农民之口提到,如果巴维尔领导的游行队伍来到他们的村庄,很可能被农民群众打得半死。在雷宾等人眼中,工人是不可靠的群体,只有农民才信得过,因为工人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哪里有工做,就流浪到哪儿,而农民则牢牢扎根于土地上。这本书将农民的狭隘性和保守性揭示无遗。小说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巴维尔宁肯自己长期受囚禁,也要把逃跑的机会让给雷宾,这表现了工人的宽大胸怀。

雷宾虽然生性冷酷,但是勇敢无畏,在敌人面前无比坚强,宁死不屈,天生的领袖气质使他很容易得到群众的拥护,甚至受到盲目崇拜。革命后涌现的群众领袖人物,都是群众崇拜的目标。群众迫切需要一个救世主,雷宾很符合群众心目中救世主的形象。

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小说,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教益:第一,民主和均富是人类所追求的,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可能这始终是一种探索,没有终点。第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之时,一定要防止贫富过度分化,因为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第三,只有爱才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爱心创造一切,仇恨毁灭一切。小说中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才奋不顾身地投人群众运动,渐渐地,她的有点自私的母爱扩展成对广大群众的同情和关爱,博爱是这位母亲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

吴兴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吴兴勇//刘心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07850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5142125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