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读本》由付泽新、赵峰著。文学最初的起源,并不是文字,而是先祖们嘴里发出的一声声呼喊。这或许是无意识的情绪的抒发,但是却成为了文学最原初的啼鸣。中国文学在早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而是诗、乐、舞互为交缠,并与原始宗教一起构成映射在心灵中的投影。我们可以想象,先民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唱着属于他们那个洪荒年代的歌曲,火光与舞步混杂成一幅流动的油彩画。只可惜音乐不能够通过纸张与浓墨穿越时光的隧道与我们见面,唯有入乐的歌词被记录在文本与史料中,成为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民族灵魂。

内容推荐

《中国秀·诗词歌赋》对从《诗经》到陆游的诗歌发展,以五代词和宋词为主的词创作,和以乐府诗歌及汉赋为主的古代歌赋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付泽新、赵峰著的《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读本》将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家国忧思、儿女情怀、壮志难酬、时光易逝、人生维艰、百姓苦难等主题通过充满文思与才情的文字展露无遗。

目录

关于诗词歌赋(代序)

 一 千年《诗经》:温柔古朴流诗源

 二 羁旅思情:无名的质朴诗篇

 三 建安诗坛:从此风骨人诗髓

 四 正始悲音:无可排解的苦闷

 五 采菊东篱:陶渊明的诗歌哲学

 六 声色大开:涓涓细流汇诗海

 七 繁音渐响:初唐诗歌的发展

 八 诗意禅境:王维的山水诗歌

 九 诗酒谪仙:李白的俊逸与潇洒

 十 如秋落木:沉郁顿挫唯杜诗

 十一 喻世陈情:白居易的诗歌创新

 十二 中唐之声:清冷奇绝的混合

 十三 晚唐余音:夕阳也曾无尽好

 十四 宋初诗坛:唐诗的模仿与创新

 十五 奇绝高峭:语出新奇山谷诗

 十六 家国忧思:陆游与宋诗中兴

 一 华章初现:词早期发展流变

 二 才子词人:便自是白衣卿相

 三 大江东去:别是一番天地开

 四 玲珑作响:小令的婉转清悦

 五 自开自灭:晏几道与《小山词》

 六 女中英杰:李清照的词路历程

 七 诗书马上:词中英豪辛弃疾

歌·赋

 一 诗从乐来:乐府诗歌的味道

 二 相映成趣:南北朝民歌

 三 大气磅礴:骚体赋与汉大赋

 四 情之所至:汉代抒情小赋

 五 文人雅兴:文人赋

试读章节

在中国文学中,诗歌无疑是一枚明珠。它诞生于上古时期先民的劳动歌谣与号子,历经无数的加工创造,终成为对语言进行巧妙拼接与契合的形式。最初的“诗歌”短促简单,有时只有两个字,常常伴随着狩猎时野兽的狂吼与围着篝火时人们杂乱的手舞足蹈。随着国家的产生,人们对诗歌进行了专门的记录与整理,《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便由此诞生。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诗歌至此已经发展成四言,读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古气盎然。《诗经》中的很多句子已经流传了千年,成为情感的载体。当我们读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水雾缭绕中,佳人那蓦然一笑。《诗经》并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文学在先秦分担了政治与宣传的职责。《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包含了对社会劳动生活的纪实,也包括庄严肃穆的祭祀用乐。可以说,《诗经》开辟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用并不过分华丽的语调,传递着沉甸甸的内涵。

诗歌文学在经历了秦代焚书坑儒的浩劫后,在大一统的汉代又萌发出新芽,汉代出现了重要的音乐机构——乐府。诗歌与音乐总有着剪不断的渊源,随着时光的流逝,灵动的乐曲早已经失传了,但是文字却伴随着笔墨传承至今,给了我们一个回望历史的机会。乐府诗歌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的风霜雪雨,直白中透着苦涩的味道。《妇病行》、《孤儿行》写出了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其中的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命题,包含着不舍与苦痛。在汉乐府中包含着对时间的无限感慨,“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人生‘苦短与及时行乐所蕴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令人唏嘘。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的句子被化用到影视剧中,何其热烈!何其饱满!汉代《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开启了长篇叙事诗的传统。而文人诗“古诗十九首”则充满了雅气,它恰到好处地将诗情与语言结合在一起,五言诗开始逐步登上诗坛。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群豪争雄,曹氏父子鼎立文坛。曹操诗文古直,沧桑遒劲,有一股历经世事的豁达与进取。“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个男人的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个男人的气度。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从建安诗坛转向正始文坛,政治开始为文学蒙上阴影,诗歌在语焉不详中表达着诗人内心的不甘与恐惧。阮籍用八十二首《咏怀诗》欲说还休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嵇康却以风流倜傥与放荡不羁的态度对抗黑暗,并以艺术化的方式迎接了自己的死亡。当现实与自我内心发生激烈的碰撞时,我们将何去何从,陶渊明给了我们答案。在传统的文学中,陶渊明一直被定义为隐士。他躬耕陇亩,悠然自在,但是他在写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之前,也曾经拥有着不肯服输的志向,渲染着儒家精神的底色。读过陶渊明归隐前的诗歌,才能真正明白陶渊明生命中的多维向度,才能领悟到为何他在归隐田园时带着欢欣,又带着欲说还休的不舍。陶渊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一种哲学思考的方式,一个温暖慰藉的理由。

P2-5

序言

关于诗词歌赋(代序)

中国文学的发展如一条长河,从最初的涓涓细流,最后汇聚成浩瀚的海洋。诗、词、歌、赋如滔滔浪头,翻卷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精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如何发展的?在文字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或许就跟随着父母背诵过简单的唐诗,在课堂上,或许就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过华美的辞赋。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一种力量,同样也是一种凝聚在血液中的生命记忆。文学的力量在于当你困厄的时候,能静下心来听一听先人的声音。你可以选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也可以选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会发现你在人生困境中并不孤独,你的心灵透过泛黄的纸张与千百年前的文人交相会合,如遇老友,可侃侃而谈,可推心置腹。文学能够让你静下心来,因为它很广远。文学并不是严肃的学究式的理论探讨,而是一种对话与发现。

文学最初的起源,并不是文字,而是先祖们嘴里发出的一声声呼喊。这或许是无意识的情绪的抒发,但是却成为了文学最原初的啼鸣。中国文学在早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而是诗、乐、舞互为交缠,并与原始宗教一起构成映射在心灵中的投影。我们可以想象,先民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唱着属于他们那个洪荒年代的歌曲,火光与舞步混杂成一幅流动的油彩画。只可惜音乐不能够通过纸张与浓墨穿越时光的隧道与我们见面,唯有入乐的歌词被记录在文本与史料中,成为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民族灵魂。

当我们回顾民族的历史记忆,翻开那些尘封着的文字,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心思与古人是如此切近。吟诵着一篇篇诗词歌赋,我们虽身在当下,却心为古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付泽新//赵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74919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5294677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