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交通大学师生抗战回忆录
内容
试读章节

内忧外患 共赴时艰

交通大学1936届校友集体写作 周寰清执笔

我级是南洋大学从高小起12年一贯制的最后一届。在这个12年中,我们经历了“五卅”惨案、“北伐战争”、“四一二”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战和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我们不但在校勤奋学习,同时也接受社会锻炼。

1925年的“五卅”惨案发生在我们上高小的时候。比我们高一级的陈虞钦烈士是童子军豹队队长、军号手。当天他随学校的游行队伍到南京路示威,惨遭英帝国主义分子野蛮枪击,肠穿七孔,壮烈牺牲,年仅17岁。这个血的事实使我们从少年时代起就直接接受了反帝爱国的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我们已上预科三年级。为了呼吁政府出兵抗日,交大同学会同上海各高校学生,排除种种阻碍先后三次赴南京请愿。我级随高年级同学参加了9月28日的第一次请愿,少部分同学还参加了11月底第二次和12月的第三次请愿。我们的行动虽未取得积极的结果,但对提高我们的认识和鼓动社会上的抗日舆论,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1931年12月9日,外地学生代表来沪宣讲军警镇压北方大学生南下请愿团情况时,特务绑架了一名代表。当天下午上海大中学学联决定发动全市学生包围枫林桥上海市政府。交大学生紧急集合,首先到达枫林桥。这次斗争迫使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张群接受了当场释放学生代表的严正要求,并交出了绑架学生的暴徒,随即由学联组成民众法庭对暴徒进行公审。我们的学生运动获得了胜利。

在大学四年级期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前夕,国难日益深重。当日本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时,唐山交大同学不得不迁来上海共读。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了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在市学联领导下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迅速掀起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行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组织,通过左联所属团体,立即号召各大、中学校学生迅速、勇敢地行动起来,揭开了上海抗日救亡行动的序幕。那时在我级的进步学生中,有2名属手由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李杜等组织领导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的成员,他们以“读书会”的名义进行活动。读书会的成员是当时交大学生响应这次运动的核心力量。

在毕业的前夕,我们接受了这样深刻的反帝爱国教育,对我们认清形势、选择何去何从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些同学毕业后不久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为解放旧中国和后来建设新中国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在“九一八”“一·二八”以后,“七七”事变以前,是在祖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苦难岁月里度过的。毕业时正是进步电影《桃花劫》上映不久,它的主题歌《毕业歌》流行的时刻。虽然在毕业典礼上我们没有高唱这支《毕业歌》,但这支激动人心的歌曲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和我们的情绪,“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一曲歌声道出了我们向往的前程,指出了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在心底里唱着它,离开可爱的母校踏上当时支离破碎的社会。50年过去了,往事历历,记忆犹新,这意味着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激,绝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P2-3

后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交通大学师生抗战回忆录》正式出版了。

该书从交通大学师生的视角出发,以抗战时期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为主线,从1934—1946届交大校友的回忆录中撷取师生文章66篇,展现师生在抗战岁月的经历。十余载的艰辛,十余载的坚持,一届又一届交大师生同心砥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直面沧桑巨变,勇往直前,留下了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读书不忘救国——本书第一部分,作者大多为1931至1937年在交大就读的校友,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交大师生的抗日爱国运动。

弦歌断续——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交大师生坚守上海租屋上学的故事。拳拳学子心,殷殷师长情。师生坚守教学,弦歌不断,终在东南绝境开出荒漠之花。就算从未踏进徐汇校园,学子们的生命中也烙上了挥之不去的交大情结。

千里辗转求学路——本书的第三部分,讲述交大师生离开上海赴内地求学的故事。抗战期间,有许多交大学子选择奔赴内地抗日求学。“崎岖七日似登天,几见骷髅倚道边”(许国志),千里征途中他们屡涉艰险,然而,一个个坚定的足迹,开启着坚定的求学之路,也启迪着后人前进的方向。

龙骧麟振九龙坡——本书的第四部,讲述交大在重庆创校的故事。重庆小龙坎分校诞生,九龙坡分校升为本部。年轻的教师,充满朝气的学生,交通大学在重庆郊外的土坡上,迎来了学科的大发展。小龙坎、九龙坡,是交大人挥之不去的永远的记忆。

投笔从戎——本书的第五部分,“百万青年百万兵”,抗战后期,交大学生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这里,有对同学战友的怀念,也有热血卫国的青春的记忆。

归去来兮——本书的第六部分,讲述抗战胜利后,交大重庆学校复员上海的历程。

本书文章主要来自1934—1946届交通大学校友同窗回忆录,以及《交大校友》(5期)、《水之源》(3期)等书籍刊物了从中选择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回忆文章,汇编成册,出版一部回忆录,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漆姚敏负责选录、编辑,并经研究室统稿,在本书出版过程中还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协助和指导。在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各级领导、广大校友和师生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

愿这本记载着交大人抗战回忆的书,能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抗日战争对个人、对高等院校乃至对国家的影响和意义所在。由于书中作者多为20世纪20年代生人,文章形成年代也普遍较早,现时难以做到逐一联系校对,也由于编纂时间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令人遗憾之处,祈请读者见谅。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斧正。

编者

2015年6月

目录

读书不忘救国——战前救亡运动

 内忧外患共赴时艰/周寰清

 饮水思源话说沧桑/姚诵尧徐桂芳

 历程/杨锦山

 南京大屠杀七天前在南京的我/安绍萱

 忆战时学习与工作/糜若虚

弦歌断续——租界里的坚守

 回忆战时母校点滴/田正平

 寻梦步行追忆往事/仇启琴

 你怎样认识我的/师引

 往事琐忆/张植荣

 不平静的回忆/高或文

 滇缅公路功果桥抢修回忆录/陆文发

 饮水思源追忆校风缅怀良师/殷向午

 抗战二三事/高如山

 与交大的渊源和回忆/康继隆

 回忆抗战胜利前后上海交大见闻/金忠谋

 逝者如斯夫/瞿赳

 六十年如烟似梦/黄子春

 回首往事/王树良

 抗战中的交大往事/任家聪

 忆我人交大求学/任祖簪

 初进交大时的一点回忆/汤树屏

 我是怎样进交大的/王彩芬

 艰苦的四年大学生活/余卜华

 难忘大学岁月/吴仲仪

 岁月如歌/徐修成

 大学九年及日寇罪行/赵国南

 忆朱瑞节老师/徐日训

 回忆先父钟兆琳先生的若干片段/钟万劢

 回忆唐文治先生和唐庆诒先生/刘其昶

 我与交通大学的因缘际会/胡声求

 上海交大的学生社团活动/陈星岩

千里辗转求学路——从上海到重庆

 此生难得是人和/许国志

 一次难忘的沪渝之行/金邦年

 生活中的变与定/孙友洪

 流亡岁月/陈光裕

 六十年前一段难忘的旅程/张昭经

 冲破日寇封锁奔向重庆交大/金立成

 历尽艰辛,奔赴重庆进交大/毕素华

 艰难的历程——我是怎样进入交大校门的/林修钺

 琐事回忆/程心一

龙骧麟振九龙坡——重庆创校记

 三院同学合组同学会与重庆复校之经过/钱其琛

 国立交通大学由沪迁渝之点滴/金士宣

 重庆小龙坎交大初见时的回忆/束耀生

 银发忆旧学/袁森泉

 回忆重庆九龙坡交大学校生活/冯大千

 九龙坡往事片段/张良起

 略说渝校早期同窗人/冯大千

 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胡世平

 Freshman生活点滴/邹心俊

 回忆九龙坡生活中一件往事/崔伦元

 五十年前参加二次出国考试记/陈镐

 难忘的毕业论文/严似松

 母校航空系十年回忆(1942—1952)/曹鹤荪

 悼念李嗣尧同志/张攸民 方熊 朱一新

 怀念张钟俊教授/何国森

 记1934届15位级友在母校耕耘的点滴事迹/张钟俊

 杂忆九龙坡校园生活/魏凌云

 记忆里的浪花/申士标

投笔从戎——知识青年从军

 赴缅甸接收战斗机及随“飞虎队”在仰光作战的回忆/李永熹

 奔赴内地完成学业作美军翻译纪略/程学俭

 我和抗日烈士杨大雄/施增玮

 纪念杨大雄烈士/吴保丰等

 抗日从军与退伍的经历/张明熙

归去来兮——重返徐汇校园

 “复员”前后/杨彭基

 1945年重庆交大迁校返回上海徐家汇纪实/金立成

 从九龙坡到徐家汇/钱存学

后记

序言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在国难殷忧、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交通大学经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煎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交通大学被迫离开办学、四十余载的徐汇校园,避走法租界。随着日本侵略深入,租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为应对时局,1941年9月,学校对外改称“私立南洋大学”。1941年底,太平弹战争爆发,日本对英美宣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1942年暑假,学校为汪伪政府辖管。租界中,强敌环伺,风雨如晦,交通大学租屋上课,地方窘迫,经费短绌,处境困难。然而,师生们忍辱负重,以坚忍不拔之精神,弦诵不辍,交通大学的血脉传统得以留存延续。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开始着力经营后方,需要大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借此良机,交大校友热心奔走后方建校。1940年秋,交通大学分校在四川重庆小龙坎诞生。1942年10月,学校改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迁往重庆九龙坡。重庆时期,学校秉承交大传统,重视招生质量,注重基础训练。更由于一批青年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学校的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学校新办了航空系、造船系、电信研究所、航海科、轮机科等系科,为战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交通大学在民族危难之际,体谅时艰,自强不息,无论是在沪借地求存,还是在渝异地办学,都经受住了最艰难的考验和锻炼,继承并发扬了交通大学优良的教学传统。

诚如1939届校友傅景常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个人的幸福依靠国家而存在,这是千真万确的。”金瓯破碎,平静的书桌再也安放不得了,十余届交大师生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颠沛流离,沧桑记忆在他们的笔端汩汩流淌,这是永不忘却的纪念。在纪念冲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从交大师生的《回忆录》《校友通讯》等刊物中,选出与抗战相关的文章66篇,计15万字,编辑成册。这些文章中,有在租界中求生存的艰辛与难堪,有辗转千里灯地求学的执着信念,有重庆创校时的艰苦与欣喜,有复员上海校园的满怀希冀,更有投笔从戎抗战救国的慷慨情怀。

在民族危亡之秋,交通大学的师生们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风雨兼程,弦诵不辍,抒写出爱国荣校的历史篇章,值得永为铭记!

内容推荐

朱健主编的《交通大学师生抗战回忆录》以抗战时期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为主线,从1934—1946届交大校友的回忆录中撷取师生文章66篇,展现了交大师生在民族危亡之秋,同心砥砺、风雨兼程、弦诵不辍、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上海坚守到重庆办学,十数年辛苦遭逢,跌宕起伏,经受住了最艰难的考验和锻炼,使交通大学的血脉传统得以留存延续。这段历程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史上重要篇章。

本书可作为青年学生陶冶情操、认知历史的辅助读本,也可作为高校历史研究人员的参考读本。

编辑推荐

朱健主编的《交通大学师生抗战回忆录》从交通大学师生的视角出发,以抗战时期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为主线,从1934—1946届交大校友的回忆录中撷取师生文章66篇,展现师生在抗战岁月的经历。

读书不忘救国——本书第一部分,作者大多为1931至1937年在交大就读的校友,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交大师生的抗日爱国运动。

弦歌断续——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交大师生坚守上海租屋上学的故事。

千里辗转求学路——本书的第三部分,讲述交大师生离开上海赴内地求学的故事。

龙骧麟振九龙坡——本书的第四部,讲述交大在重庆创校的故事。重庆小龙坎分校诞生,九龙坡分校升为本部。

投笔从戎——本书的第五部分,“百万青年百万兵”,抗战后期,交大学生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这里,有对同学战友的怀念,也有热血卫国的青春的记忆。

归去来兮——本书的第六部分,讲述抗战胜利后,交大重庆学校复员上海的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交通大学师生抗战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健主编
译者
编者 朱健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3782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2015222093
中图分类号 I251.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