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
内容
编辑推荐

吕军主编的这本《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以纪实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坚持14年抗战的背景、进程、重大事件,重要战役战斗,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军民关系等,理直气壮地表现了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本书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全国各地政府机构、纪念馆鼎力支持,陈知建、岳思平、荣维木、李继锋联合推荐。

内容推荐

吕军主编的这本书源于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持,由北京电台《档案》节目组特别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

通过近两万公里的行程,探访全国18个抗日根据地旧址,寻访30多个抗战历史遗迹,本书从“敌后抗战”的独特视角,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以大量首次解密的珍贵影像资料、档案材料、历史图片为基础,首次对敌后抗战的重大历史节点和档案史料细致、集中的梳理,由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英雄人物等多个方面,对14年敌后抗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解读,发掘鲜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事件和历史节点,讲述鲜为人知的抗战传奇。

全书内容包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游击战争的开展、抗日敌后根据地政权的成立、根据地民主民生建设的加强等一系列抗战史实,是一部以“敌后抗战”的角度反映中国人民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的作品。

目录

序言 来自敌后的战争

第1章 白山黑水我们谁也不离开

 游击初始

 一·二六指示信

 红枪白马

 抗联建军

 最寒冷的冬天

第2章 共赴国仇西安事变

 团结起来

 到敌人后方去!

 拿手好戏

 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十大纲领

 内部开花

 亡国与速胜

 论持久战

第3章 晋察冀留守五台山

 根据地

 再建一个政府

 游击战

 如鱼得水

 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

 反围攻

 敌后模范

第4章 驻马山东兵发沂蒙

 究竟谁来当家作主

 三三制

 减租又减息

 焕然一新

 精兵且简政

第5章 挺进苏南“名将之花”

 雁宿崖

 黄土岭

 苏南

 一场胜仗

 韦岗初战

 浴火重生

第6章 人民的战争水上游击战

 人民的战争

 华南红区

 华侨旗帜

 全民族的抗争

第7章 不一样的世界美军观察组

 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花篮的花儿香

 伟大!

 天壤之别

第8章 一支笔的队伍民族真正的危险

 前进!前进!

 窑洞大学

 一支笔的队伍

 抗战教育

第9章 沂蒙颂沂蒙母亲

 妈妈的血

 红嫂

 开辟平北

 烽火辉映丹心花

第10章 新的曙光姗姗来迟

 万众瞩目清凉山

 两个中国之命运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

试读章节

在一次深夜召开的党组会议上,杨靖宇指着桌上的油灯对大伙儿说:你们看,这灯要是没有碗,就盛不住油,可是光有碗没有油,这灯也点不着。你们都是在这儿土生土长的,人熟地熟,可要没有了根据地,那就等于是没有了家。现在县委活动困难是实情,可党组织还在,还是咱们的靠山、主心骨、灯芯,能给咱们照亮啊!

杨靖宇的这番话,获得了所有人的赞同,于是,他们开始主动配合杨靖宇着手重建游击队。

杨靖宇首先取消了那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绿林番号,公开向所有不打日寇、专与游击队作对的地主武装和山林队发出严重警告,并枪毙了独霸磐石的恶霸。杨靖宇的这些举动对于居心叵测的少部分人产生了震慑作用,游击队也重新在磐石站稳了脚跟。

通过整改,南满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并在1933年年初以崭新的阵容在磐石玻璃河套一带建立起了根据地。南满游击队自此进入了一个连战连捷、士气高涨的时期。这时,杨靖宇的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关东军司令部和伪满军政部的绝密文件中。

南满游击队的不断发展,令日军十分恐慌。为了消灭这支新生抗日武装,1933年1月至4月问,日军调集守备队和伪军千余人,对游击队和玻璃河套游击根据地发动了4次“讨伐”。

面对大兵压境,杨靖宇带领战士们主动出击,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粉碎了日军的4次讨伐,并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南满游击队作战60余次,部队由建队时的不足百人,扩大到250余人。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不仅打开了南满地区的抗日局面,而且通过战斗实践为党领导下的全东北的抗日武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时在北满,还有一个能与杨靖宇相提并论的人物。

在北满巴彦游击队打下巴彦县城后,其主要成员合了一张影,在这十几个人当中,有一张娃娃脸,他手持马鞭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这个模样像少年一般的年轻人,个头要比其他人小很多,可实际上,在照这张照片的时候,他已经24岁了,这个人,就是日后声名远扬、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赵尚志,下面这张照片就是他现存于世的唯一一张真实照片。

1932年1月,正是这个刚刚从奉天监狱被组织营救出狱的小个子,引起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的注意。

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辽阳市,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在罗登贤看来,赵尚志虽然个头不高,只有1米6出头,但他目光坚定,浑身透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将来必有建树。于是,罗登贤委派他到张甲洲领导的巴彦游击队,力图在北满打开抗日局面。在赵尚志刚到巴彦游击队的时候,队员们并没把他当成领导看,都叫他“小李先生”,而赵尚志也没有什么架子,与战士们打成一片。为了了解每一个战士的情况,他平时喜欢跟队员们聊天:“家在哪啊,爹妈身板硬实吗,娶媳妇了吗?”“为什么要上队呀?”“对队伍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啊?”当时没人能够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小李先生”,很快就将叱咤风云,威震北满。

为了迅速打开局面,1932年9月初,赵尚志带领游击队对巴彦县城发起攻击,一仗下来,缴获了县城日伪军全部武装。游击队由此声威大震,很多老百姓纷纷前来投靠,队伍一度发展到700多人。

1932年11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巴彦游击队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这年冬天,为了筹集游击队越冬物资,赵尚志决定攻打东兴县城。就在返回途中,遭到数量几倍于己的日伪军的反攻,赵尚志在战斗中左眼被弹片击中,从此失明。东兴战斗的失利,对这支队伍的打击是沉重的,而在之后的一次作战中,游击队又遭到日本关东军的一次包围合击,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P13-15

序言

来自敌后的战争

1937年,陕西洛川县城北冯家村。

这里沟壑纵横,是一个只有50户人家、200多人的小村庄。是年8月22日至25日,在村子里的一家私塾内,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与会者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任弼时、彭德怀、张国焘等23人。

就在一个半月前,在距离宁静的冯家村700多公里外的北平,日本帝国主义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7月7日夜,日军炮轰宛平城。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

7月29日,日军进攻天津。7月30日,天津沦陷。

8月13日,日军登陆上海,中国守军奋起回击,淞沪会战打响……

战局的演进出乎了社会各界的预期。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论调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针对当前战争的形势和中日两国的国情,与会代表全面分析了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战争初期,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战场作战是难以取胜和持久的,还必须到敌人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由于日本国小人少,而中国幅员辽阔,这决定了日军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日军统治的薄弱环节,如果能深入敌后农村,钻进日军的心脏地带,则能够给日军以最有效的打击。国民党军队控制着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区,还有200多万正规军;相比之下,我军抗战开始时只有4万多人,不仅人少,且装备简陋,只有步枪、手榴弹。但我军有一支经过长期战争锻炼的人民武装,有进行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丰富经验;同时敌后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日军封锁,可以解决抗战的物资供应,在那里能站住脚跟。于是,洛川会议确立了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人民军队开展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书记(实际称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实际称副主席)的新的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这次会议不仅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前途,而且极大关系着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解放的命运。

正是洛川会议的决定,使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便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所创造的敌后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对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全国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通过淞沪、忻口、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战役,正面战场歼灭日军25万余人,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但由于战略战术单一,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没有发动全面的人民战争,国民党军队未能阻挡住日军的进攻,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国土和要地迅速被日军占领。这时,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对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构想开始发挥作用。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迅速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变日军的后方为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如朱德指出的,“这种挺进是在敌人战略进攻阶段上我方的反进攻。就是说:当敌人向我进攻,而国民党军队大批退却的时候,八路军和新四军则以无比英勇的姿态向敌后反攻,取得不断胜利,牵制敌人,建立战略根据地,创造了解放区,并在精神上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从而粉粹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正规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总部迅速作出了分兵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八路军三大主力进一步在山西实行战略展开,分别依托五台山、吕梁山、管涔山、太行山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随后,八路军在以主力继续创建和扩大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分兵一部挺进平原地区。从1938年4月起,八路军各部又逐渐将抗日游击战争由山区推向冀鲁豫平原地区,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在华中,新四军各部于1938年4月开始在皖南和苏南、皖中、豫皖苏边区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这期间,广泛流传于抗日根据地的一首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到敌人后方去,

把强盗赶出境。

不怕雨,不怕风;

抄后路,出奇兵;

今天攻下来一个村,

明天夺回来一座城;

叫强盗顾西不顾东,

叫强盗军力不集中。

到敌人后方去,

把强盗赶出境。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胜。

……

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打乱了侵华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被动为主动,变战略被包围为战略反包围,形成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并存的战略布局,对日军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鉴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建立和扩大,并由此带来的威胁,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后,被迫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自此,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这是中日战争全过程的枢纽。

但就在这时,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开始发生改变,改变到对日寇消极抗战,对内积极反共反人民。在日寇方面,虽然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但是在华北、华中,却不期遇到八路军、新四军这样的对手,许多地方被我收复,好像心脏里插进了一把利刃,所以也改变了政策,开始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对八路军、新四军则集中兵力进行“扫荡”“清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腹背受敌,敌后战场逐步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

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一直到1944年日寇重新向国民党战场作了一次带战略性的进攻为止,其间共五年半之久;在这样长久的时间之内,日寇在华的主力是对敌后战场作战,敌后战场抵抗的日伪力量,到1943年竟占侵华日军的58%、伪军的95%。针对日军的“囚笼政策”和“扫荡”“蚕食”“清乡”“治安强化运动”以及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敌后解放区军民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作战。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像沂蒙红嫂明德英、王换于,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回民母亲白文冠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中华儿女,其无比的英勇、无比的坚忍,实为中华民族永久增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式下,八路军、新四军逐步实现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军事战略转变,从1945年5月起,解放区战场开始发动大规模春夏季攻势,为局部反攻转入全面大反攻创造条件。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随后全国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向日伪军发动了全面大反攻,不断取得胜利,扩大了解放区的面积,夺取了许多日伪军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城镇,进一步将敌压缩到大城市。中国军民的战略大反攻,最后完成了《论持久战》科学预言的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从1937年洛川会议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8年全国抗战的漫漫征程中,敌后战场在变化中坚持,在坚持中调整,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全国抗战的抗战初期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逐步挑起中国抗日战争的重担,上升为主战场,并与正面战场友军共同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敌后解放区人民,对日伪军作战共125165次,毙伤俘日伪军1714117人(其中歼日军527422人),缴获长短枪682831枝、轻重机枪1。1万多挺、各种火炮1852门,收复国土104。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同时,牺牲也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区平民伤亡890余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伤亡584267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这是一场来自敌后的战争,它走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前方!

陈知建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纪实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坚持14年抗战的背景、进程、重大事件,重要战役战斗,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军民关系等,理直气壮地表现了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岳思平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体的对外反侵略战争,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荣维木

本书以《档案》特有的讲述视角和独特的呈现方式,以“敌后抗战”的角度对中国人民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作了全面、细致、深入的阐述。

——李继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吕军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248534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5172188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