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白--海涅散文菁华(精)/世界散文经典书坊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三篇 写于诺尔德奈岛

本地人大多一贫如洗,捕鱼为生。捕鱼的季节要下个月才开始。冒着10月间狂风暴雨的天气,他们出海捕鱼。也有不少岛民在外国的商船上当水手,长年离家远去,很久也不能给家人捎个音讯。葬身鱼腹的事也屡见不鲜。我在岛上遇见过几个可怜的女人,她们全家男丁都在海上丧命。这种事情很容易发生,因为通常父亲总带着儿子乘同一条船漂洋出海。

航海对于这些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是我相信,他们大家一定觉得待在家里最舒服。即使他们乘船来到阳光更加明媚、月色更为浪漫的南国,那里有的鲜花也不可能填满他们心头的裂缝。他们身在花香浓郁的春天的故乡,心里却又怀念起他们一片沙滩的海岛,怀念起他们低矮的茅屋和熊熊的灶火。家人们暖暖和和地穿着羊毛的外衣,围炉而坐,喝着和盐水不相上下的威茶。大家用本地的方言闲聊,这种语言他们自己怎么能听得懂,我简直觉得难以理解。

与其说是内心的那种神秘的爱情,毋宁说是由于习惯的势力,长年共同生活产生的自然而然的互相依恋,以及社交关系的直截了当,使得他们这样安于现状,相依为命。大家智力一样高,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大家智力同样低,因而要求相同,愿望一致。经验相同,思想相同,因而相互之间易于了解。大家亲密无间地在小茅屋里拥火而坐,天气寒冷,就挤得紧些。一看眼色,就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话没出口,别人已知道,他想说些什么;共同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牢记在心,只消一句话,一个面部表情,一个默默无声的手势,就能使大家一起欢笑,同声痛哭或者肃然起敬,而在我们这些人当中却非百般解释,再三说明不可。因为我们基本上精神生活都很孤独,由于受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或者读了一本偶然选中的特别的书籍,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便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各人的心灵蒙上了假面,思维、感觉和愿望都各不相同,因而彼此之间才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而且,即使置身广屋大厦之中,彼此也难于相处。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感到拘束,生疏,仿佛身在异乡客地。

过去有很多民族,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些岛民,生活在这种思想感情一律平等的状况之中,往往经历整段整段的历史时期。中世纪的罗马基督教会也许曾想使整个欧洲处于这种状态,因而把人世间所有的关系,自然界所有的力量和现象,整个人的肉身和精神全都置于它的监护之下。不容否认,恬静的幸福由是产生,生活变得更加温暖安馨,各种艺术就像悄然滋生的花朵,开放得绚丽璀璨,至今还叫我们赞叹不已,即使用上我们全部匆匆学来的知识,也难于模拟。但是精神自有它永恒的权利,它不让人用教规把它限制,用钟声把它催眠;它击碎囚禁它的监牢,挣断教会母亲拴在它身上让它就范的铁纽带,满怀获得解放的喜悦,在大地上飞奔,登上最高的山巅,欣喜欲狂,纵声欢呼,又想起古老的疑虑,思忖白天的奇迹,计数黑夜的繁星。星星的数目还不知道,白天的奇迹还没参透,古老的怀疑又在我们灵魂深处复苏——现在这样是否比过去更加幸福呢?我们深知,这个问题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很难予以肯定的回答,但是也知道,来自谎言的幸福并非真正的幸福,哪怕只是在个别支离破碎的瞬间能和上帝更加近似,能够得到更高的精神尊严,也比浑浑噩噩地在轻信盲从之中年复一年地打发光阴更为幸福。

反正这种教会的统治是最为恶劣的一种奴役。我先前说到它有好心,可谁能向我们提出保证?谁又能证明,有时候这里面就不会夹着恶意?罗马想永远进行统治,在它的军队覆没之后,它便把教义送到各省。它雄踞拉丁世界的中心,犹如一只硕大无朋的蜘蛛,用无边无际的蛛网布满治下的疆土。各民族的人民一代一代地在这网下过着平静无扰的生活,他们认为天国近在咫尺,其实这只是一张罗马的蛛网,只有奋发向上的贤人,看透了这张蛛网,感到压抑痛苦,但他如想破网而去,那狡猾的织娘就轻而易举地将他一把擒住,吸掉他心头勇敢的鲜血——用这样的鲜血去换取痴愚的众生梦想中的幸福,代价岂不太高?精神奴役的岁月终于一去不返。这只身挂十字架的老蜘蛛坐在它那科罗色姆的断柱颓垣之中,早已老朽虚弱,还在编织着那张陈旧的蛛网,但这网已经腐朽不堪,只能捕捉蝴蝶蝙蝠,再也套不住北国的雄鹰。

想想也真是可笑,我正想宣扬罗马教会的善意好心,突然,我那早已沾染上的新教的偏激情绪攫住了我,总认为罗马教会居心最为险恶。恰好是我自己心里的这种意见分歧,又使我看到我们时代思维方法的支离破碎,我们昨天赞叹不已的东西,今天就深恶痛绝,而到明天,可能会漠然加以冷嘲热讽。

P2-4

目录

译序:诗人海涅和他的散文

北海集(选译)

思想·勒格朗集

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

英吉利片断(选译)

回忆录

自白

序言

诗人海涅的散文菁华

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1797—1856)逝世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他留下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珍宝,他的散文作品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些散文既显示了海涅思想家的睿智,战士的坚贞,也显示了他政论家的犀利和先知者的预见,至于他诗人的优雅,机智,自不待言。

海涅的成名作《诗歌集》几乎与他的《哈尔茨山游记》同时面世。尽管《诗歌集》奠定了海涅在文坛上诗人的地位,他自己却在这时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转变,把诗歌视为“雕虫小技”,决心投入散文“宽阔的胸怀”。歌德跟爱克曼说过:“要写散文,必须有话可说。”海涅正是有一肚子话要说,而且他找到了得心应手的散文形式——游记,于是便接二连三地写出了一系列游记佳作,《哈尔茨山游记》、《北海集》、《思想·勒格朗集》,接着便是意大利游记:《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城》、《卢卡城》,最后是《英吉利片断》。

一般作家在游记里只是记载旅途风光和见闻,抒发自己一时一地的观感,海涅的游记不仅描写旅途风光见闻,抒发自己的感受联想,还成为借题发挥,抨击时弊,揭露矛盾,警醒世人的政论、檄文。然而为了躲过当局的书报检查,他把锋利的刀剑匕首掩藏在迷人的花卉、艳丽的彩绸之中,于是我们看到令人愉悦的儿时回忆和赏心悦目的抒情文字,这就形成了海涅游记的独特风格,那看似平易随和实则难以模拟的“闲聊口吻”,作为他进行斗争的武器,的确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诙谐戏谑的面具下面,暗藏弓矢。他的“闲聊语气”看似容易,实则很难。闲聊而不机智,行文叙事若不精彩,没有神来之笔,不能引人入胜,不能给人惊喜,“闲聊”就成了胡言乱语。海涅曾把自己比作一个插科打诨的弄臣,在说出一连串逗乐的妙语引人捧腹之后,似乎不经意地讲出充满睿智发人深省的警句。这种峰回路转、奇峰突兀的开阖收放,表现出一位语言大师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一位能征善战的斗士升降随心进退自如的上乘功夫,通篇笼罩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之中,让人看到,作者是个出类拔萃的诗人。海涅效法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他把法国大革命的理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当作危险的违禁品偷运进岗哨林立警探密布的德意志各邦,用这些犯上作乱的先进思想来唤醒民众,武装民众,这就是他私运的军火。难怪他把他的游记,比作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战舰,服务于革命战斗的目的。

他的《思想·勒格朗集》便集中了上述的特点。它的序幕是一篇绚丽华美的抒情独白,诗人以出众的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向他心仪的女主人公——夫人——吐露心曲,引出儿时杂忆,讲述他的出生、家庭、学习,故乡遭到变故,极不平凡的经历,因而被称为海涅的《诗与真》。

通篇贯彻始终的是对拿破仑的崇拜。这一主题之所以时时像《马赛曲》的旋律回荡在海涅的作品汇成的交响乐和奏鸣曲之中,是因为在海涅的心里,拿破仑代表了法国大革命,代表了革命的理想,代表了人民,代表了人民渴求解放的希望。海涅对德意志境内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国深恶痛绝,他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大军进入德国,进入杜塞尔多夫之后出现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冠纷纷跌落,宝座相继坍塌。千年封建统治的妖雾鬼影终于驱散,人民欢欣鼓舞。可是好景不长,拿破仑兵败逊位,反动派卷土重来。海涅对拿破仑的怀念和哀悼是对复辟后德国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样富有政治内涵的思想却被海涅写得诗意浓郁,优美动人。海涅在回忆拿破仑进入他的故乡杜塞尔多夫时,描写的是拿破仑的坐骑,手和嘴唇。这匹雪白神骏的小马步伐安详平稳,高傲出众——接下来海涅便向普鲁士刺上一剑:“我当时若是普鲁士的太子定会对这匹小马艳羡不止。”拿破仑在耶拿一战大败普鲁士军队后,乘胜前进,直逼柏林,迫使普鲁士国王订城下之盟。海涅这句话便是影射普鲁士当年屈辱低下的处境,讽刺他们巴结拿破仑以求自保的谄媚心理。拿破仑的一只手高高地握住马勒,另一只手温和地轻敲小马的颈项。这两只手“驯服过无政府状态的多头怪物,调解过各国之间的纷争格斗”,影射拿破仑摧毁德国境内众多的袖珍封建王国,建立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历史功绩。“他的唇边浮着微笑,使每个人心里温暖,得到安慰。”但是这嘴唇只要打个唿哨——“普鲁士便不复存在”,“全体教士便销声匿迹”,“整个神圣罗马帝国便应声舞蹈”,影射拿破仑当时震慑全欧、所向无敌的巨大威力。

这本书为何叫做《勒格朗集》?勒格朗先生是进驻杜塞尔多夫的拿破仑大军中的一名鼓手,借宿在海涅家里,成为海涅的朋友。勒格朗一面击鼓一面向海涅讲述拿破仑的赫赫战功。这位伟大的皇帝如何在隆隆的鼓声中,高擎战旗,一马当先,冒着枪林弹雨指挥战斗,赢得胜利。几年后,拿破仑大军从莫斯科撤退,勒格朗先生途经杜塞尔多夫,衣衫褴褛,形容憔悴,用鼓声向海涅叙述拿破仑在俄罗斯冰原上兵败的情景。他痛苦万分地用目光哀求海涅把鼓刺破,不让这面为革命大军冲锋陷阵欢庆胜利的战鼓为敌人效劳,“奴性十足地响起催促战士回营的鼓声”。

……

可是在《自白》中,他承认自己就是个最后一位浪漫派诗人,以此暗示,他对浪漫派的批评有失偏颇,而对基督教的批评更失之片面。读过海涅早期散文作品里对天主教的严厉批判,再看《自自》中下面的段落,难免会因海涅对宗教态度的转变而感到震惊。

我早已放弃了对罗马教会的攻击,我当年拔出宝剑为一个理想而不是为了一种个人激情而战,如今这把宝剑早已安憩在剑鞘之中。”“我对我自己精神上的腰围了解得十分清楚,不会不知道,我就是愤怒已极地去撞击像圣·彼得教堂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也不会对它造成多大的损害。我只可能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帮手,帮助拆运垒成这个庞然大物的巨形方石。这项拆运工程得持续许多世纪。我精通历史,不会认不清那座花岗岩建筑物的宏大雄伟——你们尽可称它为精神上的巴士底狱,你们尽可宣称,这座监狱现在只由伤残兵卒守卫:但是这座巴士底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克,有些年轻的攻击者,撞在它的墙垣上还会折断脖子,这可一点不假。

1848年后身染重病的海涅之所以有这样突兀的转变,值得深入研究。是认识到自己当年年少气盛,说话过火,还是他确实认识到信仰之类的问题并非他用“剑和火焰”所能解决。是海涅久病,意志薄弱,还是宗教的问题过于复杂?

这可真像海涅所说,不论他说什么,他说的是实话,既不挖空心思地美化自己,也不故作姿态把一些不可能的缺点,安在自己身上,浪得诚实的虚名。

《自白》的最后是重病难愈的诗人对人生发出的相当悲凉的叹息:

我置身于Rue d'Amsterdam的病房里令人厌烦的孤寂之中,除了捂暖的餐巾发出的香水味外,什么也闻不到,这时,在离阿姆斯特丹大道有两千英里之遥的设拉子,所有的玫瑰都为我而盛开,为我散发芳香,唉,对我又有什么用处。

“人生如梦”,“名利虚幻”。想到诗人困在病床上八年之久,这种凄怆悲凉的声调,能不使我们这些后来者为之发出同情的喟叹?尽管如此,海涅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没有停止战斗。让我们尊重他的遗愿:

请你们在我的棺材上放一把宝剑,因为我曾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名勇敢的战士。

张玉书,2014.10.24.蓝旗营

内容推荐

海涅早年因出版《诗歌集》而声誉鹊起,但随即兴趣发生改变,将诗歌视作雕虫小技,转而把主要精力投入于散文写作,接连写出《哈尔茨山游记》、《勒格朗集》、《回忆录》、《自白》等集,从而成就其德语散文经典作家的地位。《自白:海涅散文菁华》便从以上各集中撷取其菁华,大致反映出海涅不同创作时期的散文风貌。

游记、忆旧到了海涅手中,便不仅仅局限于叙事、写景,作者将抒情、杂感、讽刺、谈往糅合一处,形成一种独特的既幽默诙谐、又含蓄隽永的文风,表面虽看似“闲聊口吻”,平易随和,骨子里却透露出犀利的笔锋与发人深省的睿智,才调纵横,收放自如,读来给人以峰回路转、畅快淋漓之感。

编辑推荐

在德语文学中,海涅是与歌德、席勒鼎足而三的古典作家,并被认为是歌德之后最重要的诗人。海涅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语调诙谐,其中亦不乏生动细腻的个性及景物描写,可谓独树一帜。

《自白:海涅散文菁华》大致反映出海涅不同创作时期的散文风貌。海涅将抒情、杂感、讽刺、谈往糅合一处,形成一种独特的既幽默诙谐、又含蓄隽永的文风,才调纵横,收放自如,读来给人以峰回路转、畅快淋漓之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白--海涅散文菁华(精)/世界散文经典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海涅
译者 张玉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5905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5063583
中图分类号 I516.6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