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斑铜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已是一九二三年的夏天,然在身处偏僻之地的远平人记忆中,他们是在这一年,才知道大清朝早已经灭亡的。

就在张家大院即将铸成大铜钱的头一天,江西会馆之大少爷段骑龙出得门来,一头便撞见一英俊勇武之将军,身骑高头大马,后随一队大兵……窦红宇编写的《斑铜》通过对爱情、战争、灾难、制铜和死亡的传奇书写,描绘了人性中的至爱和至美,求证了坚守、坚持和有情有信的铜道精神,大开大合,大器终成,一座文化名城的百年春秋,演绎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场壮丽人生的恩爱情仇……

内容推荐

隶属滇东北的历史文化名城会泽,除了神奇的铜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红九军团当年经过乌蒙山腹地,带走了1500名会泽儿女,会泽成为红军长征历史上“扩红”最多的地区。但是英雄的故事和那辉煌一时的铜文化一样,在历史的深处沉默着……窦红宇编写的《斑铜》以此为背景,通过对爱情、战争、灾难、制铜和死亡的传奇书写,描绘了人性中的至爱和至美,求证了坚守、坚持和有情有信的铜道精神,大开大合,大器终成,一座文化名城的百年春秋,演绎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场壮丽人生的恩爱情仇……

目录

上卷

下卷

斑铜:造器与为文(跋)

试读章节

这已是一九二三年的夏天,然在身处偏僻之地的远平人记忆中,他们是在这一年,才知道大清朝早已经灭亡的。

就在张家大院即将铸成大铜钱的头一天,江西会馆之大少爷段骑龙出得门来,一头便撞见一英俊勇武之将军,身骑高头大马,后随一队大兵。段骑龙一看,那将军认得,是唐家大院之二少爷,听说早年就进省城念了洋学堂,后来又进了讲武堂,跟着什么人闹革命,中间回来过几回,都带枪骑马,是段骑龙最佩服的人。然那一队兵段骑龙却认不得,人人手提洋枪,个个高大威猛,穿着一色的新式军装,头戴新式盘盘帽,领口上,别着两块红领章。最重要的是,段骑龙看见,他们的身后,都没有了大清朝的那一根辫子。

将军纵马而过,只听他身后的大兵们对着街巷楼铺里的人四处招呼着,是怎么招呼的,言辞太新,段骑龙记不全。那大意是,大清朝早已经灭亡了,民主自由的大革命已经来了,你们怎么还留着辫子,大家快都出来把辫子剪了吧!

段骑龙闹不懂什么是民主自由,但还是身不由己相跟着这队伍往前走。走着走着,又望望身旁之大兵,立时便觉出自己头上的辫子成了累赘,便把头伸出去,让自己的辫子“咔嚓”一声剪了下来。走着走着,他便抢过大兵手中的一把剪子,抓过一个小叫花子的头来,也是“咔嚓”一声,他的手里,便拎着一根细伶伶黄焦焦的辫子了。

一九二三年,有两家人,要离开远平。

一是铜匠街张家大院之张继铜家。远平制铜业的顶尖老大张继铜在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这天铸成大铜钱了。消息一出,四邻轰动,远平城里这天晚上所有的火把都黯然失色。

大铜钱系远平城之神物,相传出炉于明嘉靖三十四年,上铸有“嘉靖通宝”四个大字。径长尺半、厚寸半。据传,大铜钱出炉之时,天闪雷鸣,远平城内一道金光升起,亮如白昼、绵延十里、三日不绝。从此,远平方圆三百里之内,风调雨顺,富足安康,遂被百姓尊为“钱王”。都说“钱王”出世,国泰民安。都说谁家拥有了大铜钱,谁家便可保大富大贵、生意兴旺、避邪免灾、招财进宝。

然这“钱王”却在清道光年间神秘消失了。它是怎样消失的,谁都不知道,甚至连个像样之说法都没有。此事甚至惊动了朝廷,动用兵勇神探,捕人上百,将远平城翻了个底朝天。最后,也只是不了了之,定为天灾,顺了天意。

大铜钱消失之日,同样电闪雷鸣,远平城黯黑三日。远平百姓之生活从此一蹶不振。与此同时,泱泱大国也开始了鸦片盛行、盐道不畅、漕运贪弊之厄运。有诗为证:矿山几处产金银,其奈青华不救贫。风雪漫天饥欲死,怜他洗锓捡荒人。而到了如今,更是“钱局荒凉久未开”了。  于此,重铸大铜钱,这几乎成了所有远平百姓一个隐隐约约之念想,他们盼着“钱王”重现人间,盼着日子重归富足。然要铸大铜钱,又谈何容易。远平之铜匠人人摩拳擦掌,几试身手,经九重十八难而不得。其中之缘由,首先是配料问题。大铜钱虽然叫铜钱,但此物其实是由铜、铅、锌等多种成分组成。那么,要铸成真正传说中那“钱王”金光四射、绵延十里之成色,其几成是铜?几成是铅?几成是锌?其次是模具,远平的铜匠们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大的铜钱模具。他们铸铜钱,都是在规定的尺寸里,最大的,直径也没有超过一寸。而径长一尺半、厚一寸半之模具,别说做,见都没见过。这样带来的问题,便是浇铸、火候、锻造等等一系列工序的难上加难。最后一难,便是试制此物之财力了。据说,要制成大铜钱,需耗白银几千两。远平之铜匠靠手艺为生,大多穷苦,鉴于此,无人敢试。这样,大铜钱便成了烙在远平铜匠心上的一块疤。元人不想而又无人能制,人人相觑而又人人相畏,自愧弗如。于是乎,发狠誓,凡远平之铜匠,谁家要是制成了大铜钱,谁家便是铜匠之首,今舌,一律不计报酬不计嫌隙,交出身家性命,听由其招呼使唤。

试想,张家能在火把节万火相融、万人同庆之时,制成此神物,能不大喜过望?张继铜当即于自家后院之铜炉前大笑三声。笑第一声时,池问身旁之铜匠道,我见一道金光从我身上滚过,你们看见了吗?铜匠们答,看见了!看见了!笑第二声时,他又问道,此乃天意也!你们说,是不是?铜匠们答,天意!天意!笑第三声时,张继铜大手一挥,说,这是我张家乃至在场各位几辈人的心血,如今大功告成,我要大庆三日,之后,举家北上进京,把此神物献给朝廷,扬我远平铜业之光辉!铜匠们随声齐应,好!

二是湖广会馆之文实天家。张家离开远平,举家北上进京,那是光宗耀祖之喜事,而文家离开远平,实是缘于败落,属不能示人之家丑。

远平年产铜量最多的时候,达一千余万斤。后来,朝廷又在远平设了铸钱局,谓之宝云局。这是除京城之外,全国唯一的铸钱局。远平产铜之名,至此闻名神州内外。当时,宝云局在远平开铸钱之炉七十余座,全国各地之商贾客眷如涓涓溪流汩汩而来,在远平建会馆、办铜料,远平城里采办铜料的各种会馆最多之时达八十佘家。P5-7

序言

大清初始,制定了以银为本、铜钱为辅之货币政策。顺治初年,清政府指令财税丰盈的税关崇文门关、天津关、临清关、淮安关由关差动支税银购铜上缴,由是,大都收购社会废旧铜器或收缴明朝历代制钱熔化运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量的增加,废旧铜器消耗殆尽,为完成指令,各关转向日本采购铜料,时称采办洋铜。之后,随着铸币用量的增加和各种不测之变,采办洋铜变得越来越艰难。

清乾隆四年,朝延终废除了采办洋铜之法,八省额定京铜全部由滇统办,采运滇东北远平一带之厂铜,年额运铜四百万斤。乾隆五年,又加办一百七十多万斤,共办运六百三十三万多斤。此后,费用低、无须拖欠的远平铜料便源源不断运入京城,终使长期困扰清政府的铜原料难题迎刃而解。同时,由于年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中原各省铸钱用铜也纷纷入远平采买,远平府年产铜量在乾嘉时期达一千余万斤。之后,朝廷特批,在远平设铸钱局,官称宝云局,开铸钱之炉七十余座。

远平城内,各省会馆林立,各路商贾云集,闹热繁杂的生活,仿佛一桌五味杂陈的宴席,从此端上人间。

是为记。

后记

《斑铜》这部长达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在《十月》2011年第3期长篇专号上发表了。很奇怪,这一次的发表,顺利得让我不敢想象。两个多月后,当我重新坐下来,静静回想这一部在2010年10月才完稿的长篇小说的创作经历时,我还是不敢相信会这样顺利。就连毕飞宇毕哥见到了,都吃惊地问我,他们给你发那么多?

刊物当然不可能发三十多万字,《十月》上的《斑铜》,当然是经过精心删减的。但再怎样删减,排版出来,也有28万字150页之多。我记得2011年6月,当我第一眼见到《十月》上散发着浓郁的墨香的《斑铜》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感谢《十月》的老师和编辑们,他们以最大的宽容,容纳了我的这部“超长”的小说。

《斑铜》发表的过程,有一个细节我经常想起:2010年10月底小说完稿的当夜,我把小说的结尾《斑铜赋》中的一段三百字左右的文字以短信的方式发给《十月》的编辑顾建平老师,短信中特地注明:奇文共赏。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看完后当即回信:真牛!见到他的短信,我觉得这部长东西中的一段文字能够得到一个古典文学功底十分深厚的编辑老师的肯定就够了,就够我欣喜一个星期的了,至于发表,我根本没有去想。我觉得这样长的一部东西,本身就是几个朋友邀约着写给自己看的,或者,试验给自己看的,发表,尤其是发表在《十月》上,根本就是妄想。

一个多星期以后,我却收到了顾建平老师打来的电话,他让我把《斑铜》传给他看。又过了一个多星期,他再次打来电话,告诉我两个字:发表!而且会尽快!电话里,他简单地评述了这部小说,他说,一个当代的作家能够用两年多的时间,以半文半白的文字去慢慢地磨一部长篇小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情。他的一席话,道出了这部小说的“秘密”,当时,我的心里真的飘起了一句诗,不过,那依然是一句平仄不全的古体诗:平生相对月如雪,执手共映火红天!感谢老顾,感谢他对一个在滇东北偏僻之地的作者的最大关注!这样的编辑,值得我一生尊敬!

小说很快便发表了,包括修改的两稿,前后仅仅4个月的时间。这段日子,终将成为我一生最值得记住并常常回忆的时光。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是怎样想到写《斑铜》这样一部小说的,也就是这部小说里的“秘密”。

我出生于1967年年末。一看这个时间,便知道我的大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思潮的旋涡中滚打过来的。那个时候,我拼命地读着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我喜欢看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我喜欢福克纳、海明威、尤金·奥尼尔,我喜欢茨威格、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马托娃、聂鲁达、波特莱尔、玛格丽特·杜拉斯……那个时代,凡是翻译过来的作品,我几乎都要狂热地读,凡是那种西方复调式的长句子,我都认为好。我们甚至把善于操作这样的句子的人,认为有才气。我记得,大学毕业之时,图书馆要求还书,我舍不得还一本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最后,佯装丢失,给图书馆写了检讨,交了罚款,才顺利毕了业。如今,这本《恋人絮语》仍然在我的枕边,时时陪伴着我,书的封面上,罗兰·巴特睿智的脑袋,仍然在提醒着我该去怎样思考。

这就是我的大学、我的中文系,之后,便是中国文学界风起云涌的结构主义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私人化写作、下半身写作、网络写作等等。今天是70后,明天80后,现在已经是90后了,好像你还没有开始写,这个世界已经把你远远抛开了。

你还没有开始考虑怎么写,这个世界已经不要你写了。我被远远地抛开,甚至,我们一大批以主流文化中心为坐标的处在边远地区的写作者早就被边缘化了。评论家们经常以这样的口吻来评价我们——边缘化写作。似乎我们的写作,仅仅能算作所谓的主流文化的背景,我们的写作被迫离开、旁观。

在此期间,我也有一段急不可耐的时光,也写过一些急不可耐的文字,也被发表,甚至,还被拍成电影(警匪片)。但是,写着写着,我越来越觉得没有出路、越来越觉得写作的无聊。因为,无论你怎样写,你都逃不出类型化的题材和已经被无数人说过、用过、警惕过的经验化的语言的圈套。大不了,是你又完成了、写出了一部小说,大不了,是你又可以发表,赚点稿费,贴补家用。文学的创造性在哪里?小说的神奇魅力又在哪里?缺乏了创造与神奇,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遇到了《斑铜》。这是一个写云南会泽县的一段制造铜器的历史故事。首先,我是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了,大清300年,会泽作为一个铜原料的产地,为大清供铜料300年、造币300年、万里京运300年,在这期间,这座小小的县城留下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无数的历史印迹。有大大小小的会馆八十余座,组成了如今这座古城最为自豪的部分。可是,随着大清的灭亡,像是一夜之间,这座古城便沉默了,剩下的,只是记忆中口口相传的辉煌故事和散发着璀璨光亮的铜器——斑铜。如今,这种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过金奖的、它的制作者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工艺品,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一块琥珀,沉默在它璀璨晶亮的历史深处。还有的,便是会泽的另一段历史,红军长征路过会泽时,红九军团从这里带走了大约1500名会泽男儿,这在后来被称为红军长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红”。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同样是沉默的,这1500人无声无息地同斑铜一样,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有了这两样东西,几乎又可以构成一部长篇小说了,又可以急急忙忙写完、匆匆拿到“主流”那儿去邀功请赏了。可是,我整整等待了一年的时间才开始动笔。这一年的时间,我到底在干什么?

还是那个问题在困扰着我,我该怎样去创造?如果仅仅是编一个关于斑铜传人与滇东北儿女跟随红军北上抗日的故事,我想,电视剧的编剧可能比我编得更好,或者,写完了,交给会泽县委、县政府,让人家出点钱,自己买个书号,找个出版社出本书了事。

我不愿意这样干!

我开始回望传统——文学的传统、语言的传统。那段时间,我经常会想起一个会泽的老农站在他的田地中,手杵锄头,头顶蓝天,跟我讲述他们村里的一个女人的故事的情景。为什么一个大字不识的老人、一个从来不知道西方文学思潮为何物的农民,在讲述一个故事时,是那样地吸引我。等后来,我基本已经忘记了他讲述的故事内容的时候,还是那样让我不能忘怀。我一直在想,一有空我就想,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老农可以让一个写小说的人自愧不如?

后来有一天,当我看见我儿子在窗前慢悠悠地吮吸着一瓶奶的时候,我终于知道,那是老农讲故事时的口气,那是一种土得掉渣的口气,那是来自中国几千年来的讲述传统的伟大的口气在吸引我!

断奶——当这个概念从我儿子的慢慢吮吸中慢慢走进我的脑海时,我真正打了一个寒战。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甚至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学语言的断奶史。可以说,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我们的嘴中、纸上留下的,大部分已经不是由我们的文学和文化传统传承而来的语言,我们用来写作的语言,甚至是长期由翻译家们“创造”的“洋泾浜”似的二手货。在此基础上开始的所谓创造,正是把我引向困惑的重要原因。

失去了传统的语言和口气的混乱,必然带来的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混乱。从把小说写作捧上天的“神圣”开始,到后来的私人化写作,在我们的小说创作中,充斥着一种与我们的传统背道而驰的欢欣鼓舞。但是,没有了传统的写作,恰恰失去了中国的意味,失去了中国文字的美、安静和敬畏。至少,在我看来,当下的小说写作,大部分是不生态的,或者是反生态的。它们没有敬畏、缺少神性,到处充斥的是莫名其妙的肮脏、矫情和贫血的无根无底的傲慢与叫嚣。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生下来便没有传统的人,你只能用“二手货”的语言去讲一个故事,你还愿意写小说吗?于是,从《斑铜》开始,我往回走,我向传统致敬。我用半文半白的文字和西方语言(翻译的)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这个故事的叙述。在整整一年半的冗长的叙述过程中,每天由这些文字给我带来的,全部是惊喜的发现。就像我在写小说里的主人公怎样制造斑铜这样的神器大器的时候,我写道:造化不臻,只是神器弄人!弟子不悟,还留人世几年?师父,达静空之地,才知弟子之壅塞。思真纯之念、善美之象,才觉弟子之垢污。虽发誓不弃,励悟这斑铜之道,可誓归誓,道归道,誓乃志在必得之举,道法自然如来之界,云蒸霞蔚、壮阔翻涌,正如师父所言,无拘无束,无形无法,天马行空,任性随遇。弟子蠢笨至极,总于这誓与道间踟蹰,欲道则不誓,欲誓则无道。因了,终思弃之不誓,以求一弃成悟,了悟得道……

造器如此,为文亦如此!

最后,我想用《斑铜赋》中的几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以求共勉:斑铜当神器也!其色金辉,其光斑斓,樱樱一身,桃桃一表。质自天来,弃邪绝恶,丽从胎起,藏真扬善。彩流兮若处子弄涟漪,辉耀兮若虎豹越堑隙。远而观之,斑若飞瀑降长虹,近而抚之,体似玉肌润芳琼。采柔得势,擒猛添刚。追风影之缥缈兮,形随天韵而现,迎江河之激浪兮,韵逐波涛粼烟。江风一帆,形韵一体,脱艳嘲媚,璞拙铅华。集蒸岚之灵秀,披金缕之高洁,态朝霞之浩荡兮,比霓裳落玉身。于是神随形展,形仗神采。倘为一瓶,无花自芳,若为一鼎,千火聚香,铸制一兽,嘶啸嗜血,幻为一樽,琼浆醉月。一望夺目,一叹牵魂。仰高天之凤鸟兮,试着一色为羽?问远翔之鹏鹤兮,不羡山隅奇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斑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红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125407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201400376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