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精)
内容
试读章节

1988年,24岁的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当时杭州师范学院500多名毕业生中,马云是唯一一个被分到大学任教的本科生,其他的都被分到中学教书。当时改革开放已经10个年头,人们思想活跃,不会再稀罕所谓的“铁饭碗”,而更看重如何赚钱。马云的活跃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为了防止马云有别的想法,也为了给学校树立个好的榜样,当时杭州师范学院的副校长黄书孟跟马云制订了一个“5年之约”,到了那个学校5年内不能辞职出来。

马云不想辜负老领导的期望,便痛快地答应了。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马云是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马云教学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不喜欢一言堂的死板授课,他更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所以,在马云的课堂上从不乏欢声笑语,学生们都很爱上马云的课,马云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

与此同时,他在西湖边发起了一个“英语角”,在翻译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气。当时全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在杭州乃至全国,既懂英语又懂贸易的人才很稀缺。在杭州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很多老板找他做英语翻译。但当时他只能做兼职,不能全职,因为他和老校长的“5年之约”还没有到期。

马云对那几年高校任教的生涯很珍惜。时至今日,马云已经蜕变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提起当时在大学教书的日子,他还十分怀念:“我是教师出身,我曾经在大学教过6年的书。”2004年,马云回到母校杭州师范学院演讲时,他对台下的学生讲:“很多人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可是我创建阿里巴巴却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有更多的经验教给学生。在大学教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东西,我爱教书。但是我想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20年以后,我马云是否还能继续站在讲台上教书?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不光是学书本知识,还有社会实践,不论我创业成功与否,将来我再回到讲台的时候,至少我会比大学里其他老师多了一些经验。”

在大学教书的那段时间,是马云厚积薄发的阶段,不但积累了人脉,还沉淀了心性。在兼职做英文翻译的时候,马云发现身边很多同事和退休老教师都赋闲在家。创办一个翻译机构把他们全动员起来的念头油然而生。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马云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选址杭州青年路27号,这个近30平方米的地方现今作为海博翻译社的一个接待部被保留下来。当时的翻译社就是个小店,所有的员工加起来5个人。马云跟同事一起筹集了3000元人民币,租了一个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译社的注册资本是3000元。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翻译社经营起来困难重重,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不足千元。人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马云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后来,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马云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而且,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为了挣更多的钱,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为了推销产品,他跑遍了杭州各家中小医院及个体诊所。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几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马云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马云拒绝了。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在经营翻译社的过程中还出现过另外一个问题。当时他们请了一个有出纳经验的女孩子收钱。后来不断发现当天实际的营业额跟他们预想的不一样。但是当时大家都是抓大不抓小,没有太在意。直至三四个月后才发现,那个女孩每天从翻译社的收人中拿走一两百元。这个事情让马云得出一个教训:小公司也需要制度,也需要体系。

P2-4

目录

序言 马云对我创业的决定影响最大

[节点1]

1992年,第一次创业:海博翻译社

 创业项目的选择

[节点2]

1995年5月,成败中国黄页

 找到创业方向

[节点3]

1997年12月,外经贸商务信息中心

 选择创业团队

[节点4]

1999年1月,湖畔花园创立阿里巴巴

 建立清晰的愿景

[节点5]

1999年,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

 要有懂资本的人才

[节点6]

1999年10月,第一次融资:高盛

 如何取舍融资

[节点7]

2000年1月,软银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

 理想的投资人

[节点8]

2000年,首次危机,裁员

 扩展规模时最容易犯错

[节点9]

2000年9月,西湖论剑,打造企业文化

 造势

[节点10]

2000年10月,中国供应商

 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节点11]

2003年5月10日,再入湖畔花园做*

 阿里生态系统的开始

[节点12]

2003年至2006年,大战eBay

 找到一流的对手

[节点13]

2003年,创支付宝

 根据用户的需求创新

[节点14]

2004年6月,网商大会

 一定要有梦想

[节点15]

2005年,杨致远和雅虎并入阿里巴巴

144 连续犯错

[节点16]

2006年,《赢在中国》任评委

 “创业名嘴”诞生

[节点17]

2007年11月,B2B上市

 抓准时机

[节点18]

2008年,做阿里云

 超前布局,拥抱变化

[节点19]

2009年,阿里造节,“双十一”

 C2B时代到来

[节点20]

2010年,支付宝内资化、VIE事件、拆支付宝

 创业者面临的暴风雨

[节点21]

2010年,合伙人制度激活102年价值文化

 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节点22]

2011年2月,诚信反腐

 触及底线

[节点23]

2011年6月,淘宝一拆三,三拆七,七拆二十五

 组织结构大变革

[节点24]

2013年5月,布局物流,做“菜鸟”

 对社会有敬畏之心

[节点25]

2013年6月,余额宝诞生

 互联网思维向传统行业渗透

[节点26]

2014年,IT到DT,*的移动战略

 面向新经济体的布局

[节点27]

2014年9月,美国上市

 感恩过去,敬畏未来

附录 马云演讲:与年轻人面对面

序言

马云对我创业的决定影响最大

王利芬

2009年底我从央视辞职后,走上了与马云一样的创业征途。在决定离开央视前的那年9月份,我参加了阿里巴巴的网商大会,跟马云在西湖边的凯悦大酒店吃饭时,我告诉他,我要离开央视创业了。他说:“啊,你搞大了!”我说:“你做了一个淘宝网站,是淘物质的东西,我要做一个网站淘大脑里的经验和智慧,你看我这个东西还没有物流,一点儿也不麻烦。”他没有过多评论,只是说他正在部署云计算的事情,说下一个五年一定是云计算的时代。今天我写这本书时,离那个时间点已近五年了,云计算已经成为今天最热的词。现在看来当时他脑子里想的东西与我脑子里想的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他说的我根本听不懂,我说的完全跟他不在一个层面上。其实媒体人很多时候真的听不懂那些业界人士的话,他们往往从最浅层的角度进行大众化的阐释。

但是,马云的创业的确给了我最直接的启发和激励。我是文科出身,根本与技术无缘。当时在网络成功的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化腾、史玉柱、李彦宏都是与计算机相关的理科专业出身,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他们在互联网的成功是跟我这样的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一件事情,我熟悉的柳总也来自科学院,做的也是我很陌生的IT领域的业务。所以,即便技术领域的创业十分让人羡慕,我也觉得是一件跟我无关的事情。就算我眼睁睁地看到了电视行业的衰退,也没有办法走到互联网这个行业。但是,作为英语教师并且不懂技术的马云在互联网的成功,则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我觉得学英语的可以做互联网,我学中文的也可以一试。马云三个赛季都是《赢在中国》的评委,他的创业经历我很熟悉,重要的是他所选择的靠奋斗,用商业智慧阳光地实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的方式我最认可。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因为与未来接轨,因为相信明天,因为不放弃,因为团队的努力,他就可以完成一种自己亲手创造的如同“探索·发现”般的人生。《赢在中国》三个赛季他不仅担任总决赛的评委,还担任36进12和12进5的评委,在这个过程中,与他相处的时间其实很多。一个人如果榜样就在身边的话,榜样辐射的力量的强度要远远大于那些你并不了解、没有接触的明星带来的力量。

我是2005年1月份在达沃斯年会世界经济论坛上认识马云的,当时中国银行的副行长朱民(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请参会的中国嘉宾一起吃午饭。午饭很特别,在瑞士达沃斯小镇一个半山腰的小餐厅,窗外雪景伸手可及,我们七八个人吃得酣畅淋漓。席间马云话很少,很腼腆的样子,那个样子好像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我问他,阿里巴巴一年的收入是个什么量级?他东绕西绕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2004年底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开始烧钱,B2B的收入也只有3。59亿元人民币。今天作为创业者的我,知道一个公司在第五年收入达到这个规模确实是不容易的,但在达沃斯那样一个世界500强CEO、企业家云集的地方,也许他认为阿里巴巴的收入不足以表现他的实力吧,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反正他没有说出来。2005年我从美国回来,想做《赢在中国》这个节目,约他喝咖啡。当我说明了《赢在中国》所追求的理念和价值观后,他爽快地答应了我,说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做评委,理由是他欣赏节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在生活中常常不被人重视的东西,但是他很看重。而对于一档节目来说,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就如同没有灵魂。当初如果不是理念上认同的话,让他三个赛季投入那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我创业后才深深感到如此长时间地投入到一个节目中,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现在看来,在邀请马云做评委时,我其实并没完全认识到他的价值,这就像我做了《赢在中国》三个赛季的节目,前前后后有500多位企业家评委加入其中,而我根本不懂企业一样。

我真正认识到马云的价值是在创业后。在创业初期那些比较难熬的时刻,我常常在网上看他关于创业的演讲,发现自己以前根本没有听懂,或者说只是字面和语句上的懂,只有自己身处水深火热的创业中时,他的关于融资、关于团队、关于管理、关于谈判、关于失败、关于企业愿景、关于企业文化、关于战略、关于人才等这些,我才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心里。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演讲,在我创业艰难时给了我力量。与此同时,我深切地意识到,许多东西我们也许看似听懂了,其实没真懂。想当年也就是离开央视前,我兴致勃勃地告诉马云的那个网站,其实上线不到三周我就关了。原因是我对互联网技术完全没有判断,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就上马了,当时点对点视频和音频技术根本不可能支持客户所需要的服务。就算过去了四年多的现在,那个技术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创业上,我与马云的差别是蚂蚁和大象的级数,我在生存状态扑腾,而他在布局云端,让他解决我创业中的问题如同用高射炮打蚊子。所以我创业后尽管一年中有几次机会可以见到他,但很少请教他,因为觉得这么小的问题一定浪费他的时间,也肯定入不了他的眼。而不懂技术又在互联网中创业的我又只熟悉他,于是,我就把《赢在中国》的节目再找出来看,搜他在各个场合关于创业的演讲,看阿里巴巴的各种书和报道,期望从中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我找到了一些想要的,但花了大量的时间,如同沙中淘金,因为他的报道太多了,关于他的书近百本。我在想,马云已经是一代青年的创业偶像,一定有更多的创业者像我一样希望了解关于马云创业的商业智慧,而他的那些智慧都是在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那些关键节点上历练出来的。所以我想,如果认真梳理一下阿里巴巴15年的历史,我们一定可以归纳出对创业者有益的东西,可以节省创业者大量的时间。

为此我邀请了媒体人李翔与我一起点评这些关键节点。我从创业者的角度点评,李翔从媒体人的角度看。因为马云的创业从一开始就像一个启蒙运动一样,需要教育用户使用互联网、相信互联网,所以我们看到,他可以说是在最重要的节点上都有媒体报道、媒体开道,媒体的角度一定是一个很精彩的角度。我希望这些点评可以把马云和阿里巴巴还原到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去,而不是看着今天已经成功的马云,去神化他在某个历史阶段的选择和判断。在许多关于马云的书中,不乏各种溢美之词,更多的是神化。那些文字让创业者与马云离得十万八千里,那些文字让所有有梦想的人根本不敢上路,那些文字让我们觉得马云遥不可及,真的是传奇,似乎就是外星人。我在想,如果不是我有机会与马云很熟,而是通过看那些神化他的书,我很难获得改变人生轨迹的力量。我希望本书写的马云是一个接近真实的马云。1995年,《东方时空》的樊馨蔓跟随马云所拍摄的专题片《生活空间·书生马云》中有一句旁白,大体意思是说马云在到处推广中国黄页受阻的当晚,坐在车上时沉默无语,街道的灯光反射在他脸上,让他显得有些感伤。2005年我找他做《赢在中国》的评委时,他跟我讲了当时闯荡北京的生活,还睡过地铺,他说离开北京时自己发誓说:“北京,我一定会回来的!再回来时北京一定不能这么对待我!”他说这两句话时的眼神我现在还记得,很是伤感,很是激动,尽管当时咖啡厅里的光线很暗,我似乎还是看到了他没有流出眼泪。那样的眼神更加促使我把《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做好,真正传达创业者的心声。《赢在中国》主题歌《在路上》的歌词是我写的,其中有一句是:“路上的心酸融进了我的眼睛。”我想,这句话是因为看了很多马云这样的眼神才浮上心头的吧。

我之所以写这两个场景,是因为我想表达: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他的杰出:是因为他看到了,并相信未来;是因为他相信了,还和一个团队一起去身体力行了;在身体力行中面对许多艰难时还不放弃。他曾说,即便是下跪也要把互联网泡沫跪过去。我不相信成功学,但我相信做到这几点的人都可以成功。

我是学文学的,在本书里我基本上就用大白话来表达我的看法,因为我不希望任何文采——当然创业中也没有太多时间讲究文采——把一个有血有肉的马云写成某种传奇或者神话,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

据马云的司机说,马云现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去一些正式场合才会换上皮鞋,但见完后回到车里,马上又换回布鞋。这段话我一直都忘不掉,原因也许是这个场景非常能体现马云的状态。布鞋舒服随性、平实且透气,是一个人最能掌握自己,并且可随时急行还不损脚的状态。布鞋是马云的常态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某些必不可少的点缀。所以本书取名《穿布鞋的马云》。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写创业前几年时比较有感觉,写到后面会有些吃力。原因很清楚,就是我自己创业只有四年多,对于一个小创业者,以创业者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去接近马云是容易的。但是,后来的阿里巴巴已成为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已是一个大数据服务商,并以此升级进入中国制造业、健康文化环保等领域时,我驾驭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这个路我没有走过,可以对接的经验也都是间接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了。原因是在一定时间节点上,其实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局限性,把它写出来放在这里,作为我自己探索企业发展节点的思考也未尝不可。只是那些大企业家们看了一笑时,要多多包容才是。好在还有李翔的点评,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稀释我的一些不足。

研究和写作阿里巴巴27个节点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句话没有半点儿水分。如果不是要写作出版,我不会在繁忙中停下来,花这么多时间认真地研究这个企业。虽然我知道,一个创业者如果有时间认真研究一个企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都会获益良多。但因创业太繁杂、太忙碌,总是止于愿望。这次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最好的接受培训的过程,我内心很庆幸自已的这个选择。同时,更希望读者,特别是创业者们,从中得到的收获会像我一样多。

内容推荐

翻开王利芬、李翔编著的这本《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你将看到一个真实的马云:

一个公司是不是伟大,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要看它有没有为社会解决问题。

上市只是一个加油站,目的是走得更远。

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也比能力重要。

我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国内外企业是怎么失败的。这两年我给我们所有高管推荐的书都是讲别人怎么失败的。因为失败的道理都差不多,就是这么四五个很愚蠢的决定,但是每个人都以为这个错误别人会犯,我怎么会犯。但是你一定会犯,即使提醒过你,你还是会犯。

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在学习别人的失败时,除了觉得自己没在这儿跌倒心里窃喜外,还要反思,因为这些失败迟早都会来,关键是想好今天该做什么样的防范。

编辑推荐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的著作,主要讲述了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及其对其他企业的借鉴意义。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详细讲述了马云创业十年的经历及经验总结,对于任何想在互联网取得成就的创业者,这本书都是不可不读的佳作!本书由最熟悉马云的创业者——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携手马云最认可的媒体人李翔联合撰写,分别从创业新视角与时代大视野两方面,讲述在阿里巴巴27个关键时刻,马云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利芬//李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34932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754
CIP核字 2014193589
中图分类号 F724.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7
17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阿里巴巴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