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城是首悠长的诗
内容
试读章节

画角争鸣,枕兵卧雪,塞马嘶鸣,旌旗猎猎。“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历来被誉为佳句,评家盛赞行军塞北、残星拂旗的奇观为柔弱的中原词坛注入一股游牧民族的刚劲之风。然而通读全词,“倩魂犹恋桃花月”,“枕畔红冰薄”,却又是枕畔软语,缠绵悱恻。男子远征,佳人闺怨。分明不是好战,而是厌战。

纳兰容若身为八旗贵胄,但八旗铁骑射猎征战的尚武之风在他身上已淡成了墨痕。这阕《菩萨蛮》乃是容若在随康熙射猎远征时写就。身在霜风马鸣的天涯塞北,而字里行间却是满满的归来意。或许他满身披挂弓马娴熟,然而甲胄之下,却是娟秀如兰、纯净如雪的翩翩文士。

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早早地丢失在康乾盛世。

山海关一役,八旗子弟们策马扬鞭,打入北京城。他们痛饮烈酒,解鞍下马,一住便是三百年。在北京,脱下征衣的八旗子弟们没有丝毫水土不服。清代,八旗子弟被称为国族,可从官府领取俸禄,是不愁吃穿的“铁杆庄稼”。安逸下来的八旗子弟,将刀枪换成了翰墨,将画角改作唢呐三弦,安逸地住进了北京的四合院。他们开始饮玉泉山水,听曲弄弦,遛鸟看戏。

北京教会了八旗子弟诗文戏曲,但北京从未改变八旗子弟:倒是八旗子弟将学来的诸般玩意修炼得青出于蓝,反倒改变了北京。北京前门天桥底下山头林立的戏班,全是八旗子弟捧红的。北京人曲不离口的梨园文化也是八旗子弟遗落的风流。而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如纳兰更是青出于蓝,将从汉文先生中习得的唐诗风骨宋词遗韵,谱成了一代绝响。

纳兰容若最崇敬李后主,他曾为后主词下评语道:“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纳兰词风空灵而迷离,故被人称为“清代后主”。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最美的愿望,却也是最可悲的奢望。岁月无情,谁能不变初心?情到尽处,莫恨负心人。要经历怎样的苦恋与背叛才能获得这含泪的从容?也许答案只有纳兰容若懂得。

这位只活了31岁的八旗子弟,短短一生走下来,满身才名背后,一条情路红泪斑斑。身为康熙近侍,眼看被送入深宫的恋人不堪受辱吞金自尽,而自己却还要向康熙叩头跪安;后娶得知己卢氏,“赌书消得泼茶香”,不料几年恩爱后卢氏病亡,往日恩情只余梦一场。“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翻过纳兰的一生,再去玩味这洞悉人心的清丽句子,不难咀嚼到那惘然的美。

都说宋代之后,词脉断绝,没想到接上这一缕翰墨之香的,竟是以战功著称的八旗之后。纳兰《饮水词》风靡清代文坛,间巷之家争相吟唱的盛况,也许只有唐之自居易、宋之柳永,方可比拟。“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曹寅这一声叹息时,纳兰墓木已拱。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纳兰容若四岁,与纳兰容若是旧识,两人都是康熙侍读,后来又一起任御前侍卫。曹寅其时也是青年俊彦,文采斐然,与同为御前侍卫的纳兰容若早有交往。有种说法道曹雪芹写《红楼梦》,用的正是纳兰容若的家族故事。据说,乾隆皇帝读罢《红楼梦》,摇头说:“不过是明珠家事而已。”乾隆帝口中的明珠,便是清初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即明珠之子。“纳兰”为满姓,属“叶赫那拉”部正黄旗人。在清初,明珠为参议军机的大学士,而纳兰容若则是康熙随身侍卫,纳兰氏一门贵胄,显赫无比。

《红楼梦》中那富丽的大观园,便取材自纳兰容若的私家园林自怡园。清代名士查慎行曾游自恰园,写了一篇《自怡园记》,说那里借引玉泉山之水入院,开池苑为塘泊,园中草木繁茂,生机盎然,让人乐而忘返。离开了毡房穹帐的八旗子弟,居所迤逦,可堪与江南庭院看齐。想来,那真是八旗子弟最辉煌的时代。只可惜,乾嘉盛世一过,大清国运江河日下。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八旗子弟们束手无策。他们在飞鹰走马、吟诗唱曲等玩乐上花了太多力气,以致外敌兵临城下时,竟无力捍卫他们的北京城。最后“八旗子弟”四字也随着清朝的轰然崩塌风流云散。他们留给北京的,除了那些鼻烟壶、兔爷儿、蛐蛐过笼等小玩意,便是一板一眼极尽精致的京戏。一代代的八旗票友们将舞台上的才子佳人、风云变幻打磨得极尽华美,却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今天,若对一老北京道声“你真像八旗子弟”,对方定会冷然回应:“您骂我呢?”今昔相对,恍如隔世。莫怪心易变,岁月苍凉,谁能为故人留住初见容颜?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着演着,便树倒猢狲散。八旗子弟早随着岁月征尘远去,消逝无踪迹。在北京的老会馆听一折旧本的京戏,在落日余晖中,嗅一口琉璃厂的旧鼻烟,或许在那淡薄的余味里,倒还残存着三五分八旗子弟的气息。P16-19

后记

本书从策划到出版成书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许长荣、吕梦、李洋、丁敏翔、张丹、张亮、李思思、崔雨薇、尤兴标、曹汉振、杨阳、于湘婉、李慧男、董思思、李孟漪、陈建明、涂志伟、姚帅帅、赵陕君、马秋辰、洪少群、李娜、宗雪、李敏、李倩、杨茜彦、石颖川、张继霞、梁西宁、李丽利、席婷婷。

目录

北京:一座造梦的城

 朱门掩映盛衰事

 北京味儿

 若只如初见

西安:历史的苍凉舞台

 秦腔吼出的尊严

 灞陵伤别

 梦想的浮华与哀伤

苏州:锦绣愁城

 这座城有很长的回忆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不动声色的细腻

南京:砖瓦年轮应对着古今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念往昔繁华竞逐

 油墨香里款款情

扬州:思念要比西湖瘦

 春风十里扬州路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人生只合扬州老

开封:繁华过眼空

 金帛堆起的欲望

 请饮一杯菊花醪

 杨柳岸晓风残月

洛阳:请君只看洛阳城

 且看洛阳花,且做洛阳人

 误入前朝

 当才子遇上洛阳

杭州:最忆是杭州

 时间都慢了下来

 浙江潮

 暖风十里丽人天

成都:春风不知处,流年偷换

 锦城情事

 安逸是在锦里厮守白头

 兵戈埋下的草莽气

 吃茶去

序言

城市跟人一样是有记忆的。

雕栏画栋、烟柳画桥、平沙落雁、柳浪闻莺,这些是风景也是记忆,甚至,斑驳的墙角,长满青苔的青石板小径,无一不在诉说时间的故事。它们是历史的边角余料,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对一切城市文化与民俗都十分有兴致——尤其是古城,喜欢从这些边角余料中慢慢地拼凑出一座城市的面貌,尝试了解她过去有过的繁华与沧桑,所幸的是,收获颇丰。

它们是忠诚的历史记录者,绝不欺瞒任何想亲近它的人,比之白纸黑字的史书,更有种直观而真实的感觉。

但,仅仅依靠这些还不够。比之这些固定的风景,文人墨客留下的千载诗行简直是一道流动的文化长廊。前者像守望的神女峰,千百年来面对往来的过客,不住地展览自己的忠诚与悲哀;后者则像绵薄而精致的衣料,每一位诗人都用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充满个性的“设计”,为每一座古城添上或妩媚或清新的外衣。

如今,每每在深夜想起这些泛黄的诗卷——光想想已经心向往之,恨不能一时三刻就奔过去,寻找诗人笔下的前世今生。一座城市的喜怒哀乐全在这些或欣喜或苍凉的诗句里——它们借助城市而得以依存,城市则借重它们得以流传。

为着这样的缘故,我自打对诗词发生兴趣以来,便连带着对这些城市和景观也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记得小时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此记住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又忆起“直把杭州作汴州”——然后惊奇地问汴州是哪儿?心内还忍不住想说:杭州那么好,为什么要怀念汴州?

这是小时候留下的谜团,一直跟随我很多年。尽管,当时的老师轻描淡写地解释了缘故,然而我始终不能信服。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决心自己去走一遭。

老师留给我的已经渐渐忘却,能记得的都是成年以后自己慢慢地像发掘宝藏一样得来的东西,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然后拼凑出年少时的一点记忆。原来,这便是诗人笔下的城市。

出于个人兴趣也好,文艺青年的矫情也罢,我对古城的兴味从未减少过。一座古老的城市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藏了一肚子的精彩故事,可惜却鲜少有人愿意驻足聆听——大家都忙着奔跑,没人愿意停下,生十白赶不上时代的列车。古城成了墙角的一株瘦梅,香气无人来嗅,那么多个寒来暑往的岁月,我浸泡在李杜王孟里,奔走于一个又一个古城,不止一次为古城的风物倾倒迷醉。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样。故事有长有短,像一出历史剧,在舞台上上演的除了帝王将相的恢弘气势,亦有商贾的奢华繁荣,更有才子佳人的妩媚风流,甚至升斗小民也在历史的拐角处站住了脚,隔着那么多年陈旧的月色,我竭尽所能打捞起他们的悲欢离合。

为此,我庆幸与他们的相逢。

走的地方多了,像被一种力量驱赶着,终于下定决心将它们的故事用诗词的方式讲述出来。于是,有了这本书。

自然,一座古城的历史岂能是一首诗所能写尽?

我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走过的地方像老电影一样来来回回地放,记忆与景观重叠又重叠,分不清真与假。

我不能忘了在杜甫草堂望着他一副清瘦的雕像,霎时间热泪盈眶,好在游人稀少,在黄昏里我仓皇逃往别处。

在西湖边的阵阵荷香里,白居易、苏轼、苏小小……一连串的名字扑面而来,或清新或爽利或带着脂粉的香气,楼外楼前驻足很久,舍不得掏钱进去。

我第一次看见乌衣巷口的时候,斜阳的余晖照在我跟好友的身上,她说:喏,你看,就这个样子,普通得很。——一切的陈迹,留待后人去凭吊的时候,总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若还有当时的鼎盛繁华,也不会是历史了。

姹紫嫣红,各有各的好。因想起张爱玲说颜色是有气味的,于是突发奇想地根据这九座古城的特点,一一将她们妆点颜色:

北京——明黄色。明黄是皇权白勺象征,但让人想起这明晃晃的黄色,倒是满清的正黄旗,正如坐守在北京城的大清国皇帝们一样。明黄庄重严肃,不似杏黄般鲜嫩活泼,一如北京城的古老。

西安——青灰色。西安的古老与雍容像极了青灰色,含而不露,庄重低调,沉稳有力,好似黄土高原般给人厚重的妥帖感。

苏州——嫩绿。嫩绿色属于春天,像娇俏的少女,她明眸皓齿巧笑情兮,举手投足间都是明媚的气息。苏州,这座江南小城尽管历史悠久,却备受老天爷的厚爱,历史上鲜少作为战争的主战场。鱼米水乡,富足而文雅,这就是苏州。

南京——银紫。银紫色有光亮的一面,然而这种色彩给人高贵感之余,更多的则是忧伤和神秘,像南京这座城市,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最终总免不了半途铩羽而归的惨烈。沉重而富有没落感,这是南京,她有着与一众南方城市迥异的特质——苍凉。

扬州——米白。米白是天上皎洁的月色,正如扬州被称为月亮城一样;米白还是扬州市花琼花的色彩。只是,这月光陈旧而安稳,像穿越过几个世纪般,晕黄模糊,苍凉静谧。

开封——黯红。黯红是鲜血凝固的色彩,红,本身除了激情洋溢之外,还有刀光剑影的政治隐喻,而开封这座悠久的古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是北宋的灭亡吧?

洛阳——赭色。赭色,比朱红要暗,但是比黯红又要浅。洛阳尽管历史上做过很多次国都,但总给人一种“陪都”的感觉,至少没有开封和西安正。但是她的色调又比这两座古城稍微亮丽点,因为有国色天香的牡丹。

杭州——桃红。桃红是快乐的,没有忧愁,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她的忧愁也是不彻底的,好似蒙上了一层淅淅沥沥的江南烟雨。桃红又是美丽而清新的,像西子湖畔的晚风。杭州就是这样一座轻快富足的江南古城。

成都——胭脂色。想到成都,很多人第一印象也许跟我一样:美人与美食,因而我为她选择了色泽明丽的胭脂色——市花芙蓉也是这色彩。胭脂色仿佛让人嗅到香气,就像这座城市走街串巷的美食,也似蓉城女子绯红的脸颊,白皙红艳,却不是朱红与橙黄色的刺激,成都自有其闲适幽雅的一面,慢慢悠悠不疾不徐地品味时光的味道。

这座古城里帝王将相的风采不及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风流,像薛涛笺一样泛着气定神闲的胭脂香味。

这些颜色各异的城市故事,就像曾经开过的鲜花一样,夹在泛黄的试卷里,为我们讲述着色彩斑斓的陈年往事。

古城都是苍凉的,因为它们的往事太久远,久远到像从前夜晚的风,吹过来有种凉飕飕的清醒。

读着流传千古的诗句,站在一处处荒凉的景致前,人免不了想起《牡丹亭》里的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但,好在我们还有记忆,记取古城的悠悠往事。

内容推荐

每一座古城浸泡在时光里,都是首入味的诗。诗词中的城,是石雕的史书,风化了万千人事。城中的诗词,是那秋霜冬雪,封藏了古老灵魂。《故城是首悠长的诗》入选九座古城:扬州、苏州、长安、洛阳、杭州、南京等。陈以、张野秋竭尽所能打捞起他们的悲欢离合。扶着老城墙,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就像踩着历史的格律,每首诗悠长得像一辈子。

编辑推荐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样。故事有长有短,像一出历史剧,在舞台上上演的除了帝王将相的恢弘气势,亦有商贾的奢华繁荣,更有才子佳人的妩媚风流,甚至升斗小民也在历史的拐角处站住了脚,隔着那么多年陈旧的月色,陈以、张野秋竭尽所能打捞起他们的悲欢离合。

《故城是首悠长的诗》入选九座古城:扬州、苏州、长安、洛阳、杭州、南京等。将它们的故事用诗词的方式讲述出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城是首悠长的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以//张野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304165
开本 32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4223947
中图分类号 I227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