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而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诗歌创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少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涌现的诗人有2000多家,流传下来的诗作近5万首。唐以后,虽然诗人辈出,诗作大量涌出,且不乏名家精品,但总体上缺乏唐代诗人及其诗作中的那种情致与灵气,在艺术手法和题材领域上缺乏突破,故后人称诗、引诗多以唐为标准。
柳川艳编写的《唐诗三百首(全新编译名家导读版)》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网罗唐代名家各种流派杰作,精华毕现。
柳川艳编写的《唐诗三百首(全新编译名家导读版)》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网罗唐代名家各种流派杰作,精华毕现。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本书增设了相关辅助性栏目,除对难懂的词语进行注释外,还对部分难字进行了注音;赏析部分介绍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诗作的意境和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作品的意义。你需要做的只是跟随本书走入唐诗美丽的世界,感受至美意境,体验诗情人生。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古代有登高等风俗。山东:华山以东。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登高饮酒可以避邪。
【译文】
独自远离故乡,难免有一点凄凉。每逢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做客他乡的时候读这首诗,都能强烈地感到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朴素而深厚的高度概括的语言。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因此读来更有令人想家的味道。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送别:一作“山中送别”,与诗的第一句关系更为紧密。柴扉:用荆条做的简陋的门,指贫者或隐者之居,也叫“柴荆”、“柴关”。晋代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唐代戴化《遣兴》:“诗名满天下,终日掩柴关。”王孙:公子。这是对友人的尊称,语出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往往沿袭此语,略加改造,如陆机的“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谢眺的“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诗人点化此语,更有韵味。
【译文】
山中送别回来天已快黑,寂寞地一个人关好柴门。春草
每年都会重新变绿,那时你还来不来呢?
【赏析】
诗人善于剪裁生活中的某些片断作为诗歌的素材,往往味外有味,感人至深。此诗不写别时的情景,不写别后的思念,而是匠心独运,把相送到送罢、送罢到掩扉的两段时间距离全部删在笔墨之外,使两句临别询问归期的寻常话头,变成翻腾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疙瘩,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唐汝询解此诗说:“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唐诗解》)比较深刻地阐明了这首诗的构思特点和选材艺术。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
张少府: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旧林:指辋川故居穷通理:人生穷困与通达的道理。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认为没有那良好的谋策,只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衣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弹琴。你问什么是通达的道理,请看江深处唱歌的打鱼人。
【赏析】
本篇为作者晚年之作,描写诗人晚年安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绪,这和诗人晚年被迫失节于安禄山,被治罪贬职的情绪有关,也是作者晚年受佛教思想影响所致。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