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湖之国芬兰
芬兰国家概况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这是郭沫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访问芬兰时留下的美妙诗句。
芬兰地处北欧,素有“千湖之国”的美誉,森林、湖泊、海洋共同构成了芬兰的美丽国土。约3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分布着各种大小不一的湖泊18万多个,其密集程度世所罕有。除了湖泊之外,全国为大片森林所覆盖,其中10%为水域,69%为森林,森林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芬兰这块富有独特魅力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油画似的绿色森林、明镜般的蓝色湖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芬兰地处北温带,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虽然芬兰也有春夏秋冬之分,但由于地处高纬度,冬季长达六七个月之久,而夏季却十分短暂。在黑暗的冬天,最北部地区有50天是见不到日出的极夜。夏天则截然相反,从5月中旬到7月底,大阳终日盘桓于天穹,被称为“不落的太阳”,也称极昼。这种昼夜不分的自然现象形成了著名的北极奇观。
芬兰国家虽小,但在世界上的声誉却并不小。从800多年的历史来看,芬兰被瑞典统治过近600年,然后又被沙俄统治了100年,直到1917年12月芬兰才建国独立,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并不长。
与很多国家相比,气候寒冷且资源相对匮乏的芬兰并不具备发展经济的先天优势。芬兰只有543万人口,面积不足34万平方公里。气候寒冷,除森林资源(面积占69%)外,没有其他重要的自然资源。二战期间,芬兰是北欧四国中唯一的战败国,背负着沉重的战争赔款包袱。然而,战后一穷二白的芬兰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连串的经济奇迹,在规定时间内还清了全部债务,成为战后唯一清付所有战争赔款的国家。短短几十年时间,芬兰还在全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0年芬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3万多美元。二战后,芬兰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很快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家。芬兰经济中几乎同等重要的三个出口行业是:电子产品、金属制品以及林产品。其中森林工业和电讯类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电子技术行业著名公司诺基亚,是芬兰通信业的旗舰。都说芬兰有三宝:圣诞老人、桑拿浴和诺基亚。
芬兰于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其经济基础主要仰仗出口。2004年,芬兰与欧盟国家的贸易额占到出口总额的50%,与非欧盟成员的欧洲国家的贸易额占1%,剩下的49%为与非欧洲国家的贸易额。芬兰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德国(11.8%)、英国(9.6%)、美国(8.9%)和中国(2.5%)。林业和森林工业占芬兰GDP的7%,占出口额的25%。2005年秋,位于瑞士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将芬兰评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一个自然资源不足的战败小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以卓越的竞争力崛起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绝非偶然。芬兰人在50年的摸索中建立起了适合本国发展的创新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形成包含政府资助、创新风险投资、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在内的一整套资助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让芬兰始终挺立于世界科技的潮头。近年来,芬兰的发展更令世人瞩目,按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它已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新加坡。诺基亚更是曾经风靡全球,成为欧洲最大的企业。教育、人才、高科技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芬兰正是抓住了这些,才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
严峻的气候条件、美丽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芬兰人形成了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芬兰人喜欢用“SISU”来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SISU一词字面意思是“内涵、内部”,但这个词在芬兰的具体含义很难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来准确表达,它是一种浸透在芬兰人骨子里的信念,其核心要义是顽强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异乎寻常的耐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包括善良诚实、遵纪守法、质朴务实等多重含义。多年以来,SISU这个词已经成为芬兰人独特民族精神的象征。
P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强国梦必须有科教梦做支撑。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联结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桥梁。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回顾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校长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学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都铭刻着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研究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是管窥一所大学兴衰成败的途径,而专门研究大学女校长,则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大学校长虽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长也不乏其人。她们推动了大学的变革,丰富了大学的精神内涵,如金陵女子大学老校长吴贻芳,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东南大学前校长韦钰,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等等。女校长人数虽然屈指可数,但其业绩丝毫不逊于男性同行。大学女校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贡献。大学女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风格乃至传奇的职业生涯,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细致品味。
女子大学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种特有形式,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女子大学,如韦尔斯利学院、史密斯学院、淑明女子大学、日本女子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华南女子大学等,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世界各国女子大学,总结提炼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形式,对于寻求符合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由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群体研究”课题,对以上两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就是这一课题的主要成果。这套丛书分为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其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深度追踪大学女校长的人生经历,剖析她们的成长历程、心智历练、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群像式描绘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女校长群体,彰显女校长个性的同时,探寻她们的共性;“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汇集展示了大学女校长在历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和绚丽风采。四个系列,四十余本,蔚为大观。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也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历时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养结出的硕果,是深化论坛主旨、促进女性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学术行动。丛书的写作,依托“论坛”这一平台,深度访谈和研究了参加历届论坛的大学女校长,系统整理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可以说,“论坛”既是女校长们交流合作的舞台,也是本套丛书得以出版的重要基础。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世界妇女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性别平等的高端主题——女性领导力,也已经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与女性学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高校已经四处开花。今天,有识之士都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对于提升女性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知识女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大学女校长是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集结点,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典型,她们不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以自己坚韧顽强、宽厚包容、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情怀,阐释了女性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对于广大女性来说,她们是教育典范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价值,定能引领青年女性沿着正确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发展,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备积极进取的意志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希望丛书的研究成果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宝贵借鉴,为精英女性的成长与成功给予智力支持;促进全社会更加重视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权和职业发展权;激励正在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奋斗的新一代女性,为女性领导力的培育与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是为序。
陈玉立
2014年7月
王琴、徐娟、杨晓璇所著的《芬兰大学女校长》是一部传记合集。
如果将学校比作一艘大船,那么,克里斯塔·薇兰托拉并非时刻都是在船上操纵指挥的船长,而更像是一座默默发光的灯塔,她为学校的发展开拓边疆,照耀指引着船只航行的方向。
凯亚·霍莉是一位船长式的校长,与船员一起带领学校乘风破浪,为学校保驾护航。作为一位时时在场、事事过问的校长,既是凯亚·霍莉自身性格的典型表现,也是学校实现全面改革的现实需求。
对于作为校长角色的定位,玛嘉·丽莎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监管者而不是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她很重视对于学校发展的各种规划,希望大学形成一个既开放包容又密切合作的氛围。
王琴、徐娟、杨晓璇所著的《芬兰大学女校长》对芬兰著名大学几位女校长进行了事迹及生平介绍,包括坦佩雷大学董事长、前校长克里斯塔·薇兰托拉、坦佩雷大学校长凯亚·霍莉、中博腾应用科技大学校长玛嘉·丽莎·腾胡宁,这三人在担任校长期间为学校做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改革,成为澳大利亚杰出女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