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在细节中(随笔集)
内容
试读章节

那场争论之后,加缪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会被极权主义和独裁者所吸引?为什么很多出于革命名义的行为,最终却导致集体屠杀?为什么一些职业革命者,最终却创建了一个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以萨特为例,他并不是不了解东方阵营里存在的问题,比如集中营、古拉格的存在.为什么还要拥护?萨特曾用他独特的辩证法解释道:虽然不经审判就处死几百万人看上去的确比虐待一名黑人要严重。可是虐待黑人的状况已延续数百年,它代表的是多年来几百万黑人的不幸遭遇,这种遭遇并不比被关进集中营的几百万捷克人要好。因此,“我无法用我的道德价值体系来单纯反对苏联”。

然而,不是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已经觉悟了吗?1936年,当纪德从苏联归来后,他说:“我很怀疑在任何其他的国家,哪怕是在希特勒的德国,人的精神会那么缺少自由,会受到那么大的压抑,会那么胆战心惊。”像乔治·奥威尔这样的人,早就已经高喊“迫害从1918年就开始了”!连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都已经觉悟到,不能再像艾吕雅和阿拉贡那样四处活动啦,最好还是待在自己的老房子里不出门。

加缪也曾经是早期法共党员,后因不能接受党性高于艺术性的要求。被组织开除。加缪参与政党活动时,萨特和波伏娃还像两个悠闲的旅人,静观历史风云变幻。为什么在别人都把问题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萨特这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个人主义者、坚决的反专制主义者却迷失了方向?萨特的研究者、《萨特的世纪》一书的作者贝尔纳·亨利·列维认为,事实上存在两个萨特:好萨特和坏萨特。“所谓坏萨特,指的是作为同路人的、与历史的崇拜结成同盟的萨特。”“坏萨特”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相信革命的成败是由人类的历史基因设计好的。他对革命所流的血也持抽象的看法,要么是红的,要么是黑的,反正不是具体人的血。转变发生在1940年,在德军战俘营斯塔拉格。“二战”期间,萨特曾被德军俘虏,关在斯塔拉格七个月。这七个月的集体生活。让他再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团结一致”,什么叫“融合在群体中”。他放弃了尼采主义,他发现了“社会主义”和一种新的价值观:群体价值观。“他同时还成了一个乐观主义者,一个历史主义者,一个救世学说的支持者,总而言之,他变成了一个‘进步主义者’。”亨利·列维说。

加缪不认同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这是对人类自由的否定。萨特说,这是加缪在哲学上没有天赋的表现,“他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一个教师”。加缪则说:“我知道我的弱点,我曾竭尽全力让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杀人。……我们从不爱任何人开始,然后我们爱普遍意义上的所有人,接下来我们只爱几个人,最后只爱一个人。”

此后,两人又经历了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殖民事件,萨特再次冲到了前面,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暴力反抗。阿尔及利亚成了加缪新的病灶,他再一次陷入痛苦和抑郁之中。加缪理智上支持阿尔及利亚的解放运动,但作为法国殖民者的后代,他认为他母亲也有权利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我宁愿要母亲,也不要恐怖主义的正义。”于是,他再次祭出他那套自由主义者的理念:既拒绝施加恐怖,又拒绝让恐怖落到自己头上。换句话说,既不做刽子手,也不做牺牲者。结果,这次他把左右两面的人都得罪了。

1957年10月16日,加缪正在一家餐厅的二楼吃饭,一个伽利玛出版社派来的年轻人匆匆赶来,告诉加缪,他成为法国第九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了。(那年获诺贝尔奖的还有两个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44岁的加缪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不停地念叨:“本该马尔罗得这个奖的,马尔罗,你知道的……”马尔罗则毫不犹豫地向他表示了祝贺,说“他的这种回答给我们俩都增了光”;另一位著名作家莫里亚克也评价说:“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青年一代最崇拜的导师之一,他给年青一代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他问心无愧。”授奖词中如此写道:“他那严肃而又严厉的沉思试图重建已被摧毁的东西,使正义在这个没有正义的世界上成为可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人道主义者,并且没有忘记在地中海岸蒂巴萨的夏日耀眼的阳光中呈现出的希腊美与均衡。”可谓对加缪“南方思想”的精彩浓缩。

有意思的是,1964年10月,当瑞典文学院宣布要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时,萨特却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冠冕堂皇,“我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他说,“当我创作我的作品时,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诺贝尔奖并不能对它增加什么.相反的。它反而把我往下压……”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心向东方的萨特怕被西方招安吗?“萨特是软硬不吃的人,”亨利·列维说,“人们总拿萨特与伏尔泰比较,事实上萨特更像卢梭。有着从根本上不妥协的精神。”

P14-16

书评(媒体评论)

朵渔的随笔由诗心引诱,亦备受良心和常识的拷打;他不惧裸露,亦熟悉内敛和曲折,他温情脉脉风度翩翩,亦常常怒拔火枪力斩荆棘……之后,你似乎能感触到一声不那么清晰的叹息,可它却足够足够的重:一如诗的转行,一如诗的换气。

——续小强(诗人)

深切的带入感令人难忘,朵渔写到这些文化人物时,往往和人物一起悲喜,于是我们也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悲喜。

——汪小玲(《晶报》“人文正刊”主编)

朵渔的写作,有诗情,亦有思想;状写人物命运,善从细部入手,直抵人物内心世界。简洁、流畅的叙事中,不乏作者将心比心的同情与超然。

——帅彦(《南方都市报》副刊编辑)

朵渔反对轻浮的、虚荣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写作。出于爱和担当,他写下了这些诚实的、深切的、常怀羞耻感的文字,向我们发出根本性的追问。

——溜溜(诗人,《财经》杂志编辑)

目录

上卷

 我因孱弱而梦想着美德

 这始终关乎爱情,没有人知道

 我的生活无法重复

 生活在细节中

 恐惧与缪斯轮流值日

 人以什么捍卫记忆

 忏悔是一件“思”的事情

 永远不可能在极权的灰烬中找到钻石

 我们之间的分歧必须保留

 大师控

 托尔斯泰的忧郁

 我代替野兽步入牢笼

 相信诗歌的永恒性依然存在

 愤怒把一个诗人捣碎成很多诗篇

 辛波丝卡:从废墟上开出的花

 用爱点燃抒情诗的天空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

 一位失败主义的大师

 老虎·刀子·迷宫

下卷

 羞耻的诗学

 诗人不应成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为疯子们辩护

 诗如何思

 何谓“为人生的写作”

 他体会过自由,明白善的意义

 真理性:论韩东

 犹如雷电击碎大海……

 飞蛾扑火的仪式

 去爱,还是去恨

内容推荐

朵渔著的《生活在细节中(随笔集)》是一部思想人文和诗学、人物随笔集。

上卷以20世纪西方文学、思想大师为主,状写人物命运,阅微艺术精神,所最为关切者,依然是艺术家与生活世界的对抗、对人性恶的揭发,以及对黑暗时代的启明。其中既有托尔斯泰、伊拉斯谟这样的为人类摘星辰的思想大师,也有卡佛、布考斯基这样的在社会底层打拼与沉沦的性格文人;既有阿伦特、加缪这样的经典文人,也有尼采、巴列霍这样烈火般的诗人思想家。本卷思想性与故事性相融合,传记资料扎实,观点鲜明,文风晓畅,真情流露,适合文艺大众阅读。

下卷为作者十余年来的诗学论文精选,其中既有作者本人的艺术主张,也有作者亲临中国诗歌第一现场的所见所闻、经验与杂感。本卷文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与才情,是青年一代在诗学上的最新收获,在70后、80后一代读者中拥有广大的知音。

编辑推荐

朵渔著的《生活在细节中(随笔集)》是一部思想人文和文学随笔集。上卷以20世纪西方文学、思想大师为主,状写人物命运,阅微艺术精神,所最为关切者,依然是艺术家与生活世界的对抗、对人性恶的揭发,以及对黑暗时代的启明。下卷为作者十余年来的诗学论文精选,其中既有作者本人的艺术主张,也有作者亲临中国诗歌第一现场的所见所闻、经验与杂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在细节中(随笔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朵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1940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416530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