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岁月的泡沫
内容
编辑推荐

《岁月的泡沫》由石兆佳所著,自由恋爱?恋爱自由?生活由命运决定,命运由爱情决定,选择爱情就是选择生活。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人只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没结婚的想结婚,结了婚的想离婚,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不论你选择仆么都将感到后悔!”

内容推荐

《岁月的泡沫》是石兆佳的文学集,兆佳的小说多用白描手法,以简洁、明了的几句话,将人物形象勾勒出来,活灵活现地活动在读者眼前。她在写淡春出场时,用了“她才25岁,头发却已花白了”几个字,就把淡春饱经风霜的经历交待清楚。有人说兆佳的小说太直白、太简约,没什么味道,也缺乏张力,等等,其实不然,味道需要读者品读、咀嚼;简洁的文字初看没什么,深入一想,就能想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兆佳的散文(包括书评)、诗歌写得很优美、很小巧玲珑。《童年是一首灵魂的歌》充满童趣;《唱给母亲听的歌》写得很美、很动情,把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女儿的希望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兆佳用散文笔法写书评,成为她的评论文章的一大特色。在《飞扬跋扈为谁雄》里她分析了陈福郎先生的小说《怪味嬉皮士》的时代背景,点出主人公实际上是中国的堂吉诃德。她在评论虹影的《绿袖子》时认为“互相寻找”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寻找意味着希望就在前面”。还有《落日之后是黑夜吗》等篇,都写得很精彩,题目起得很散文化。

兆佳的诗歌写得比散文好,如《月亮那一面》、《给》、《武夷抒情曲》、《武夷茶观》、《写给黄山的诗》,等等,写得质朴、超然、悠远、清新、雅丽,诗中弥漫着一种真切、自然、朴实的宁静境界,尤其是《我是一株小草》一诗,比喻贴切、意象新奇,写出了作为小草不用“攀枝附叶”而是靠自己凝聚露珠、扎根泥土、经风沐雨成长的坚强意志。

目录

中篇小说

 岁月的泡沫/001

短篇小说

 阴差阳错/039

 住  院/052

 教授与女佣/063

 紫砂壶/077

 逝去的浪漫/084

 母亲的初恋/095

 双重大铁门/101

 莹莹,下雪了……/111

 套邙 人/115

 现在的容颜/117

 五月欧洲的阳光/125

 看见/130

 世相之一瞥/133

 活下去的理由/137

 离婚不需要理由/139

 追  日/142

散文

 童年是一首灵魂的歌/148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155

 恰同学少年/158

 生活的馈赠/163

 复旦岁月 锦绣年华/166

 柔石故乡行/169

 母亲的金首饰/171

 落花水面即文章/173

 正大光明的不朽/175

 踏上金门的土地/180

 进京漫忆/183

 日本女郎/186

 乔迁之夜/188

 想念父亲/189

 唱给母亲听的歌/193

 白浪逐沙滩/196

 西村老宅杂忆/198

 湖畔变奏曲/203

 别了,校园的钟声/207

 相看两不厌,唯有厦大校园/209

 走马观花游马新/211

 书呆子是怎样炼成的/214

骑车记/216

 杭州六日/219

 意秋表姐/222

书评

 飞扬跋扈为谁雄/225

 什么样的“宝贝”/228

 望而生畏与百读不厌/230

 假如爱情中女的大男的17岁/232

 落日之后是黑夜吗/235

 爱,仁慈与高贵/237

 你那别样的歌声/240

诗歌

 月亮那一面/242

 给/243

 诗 人/244

 错 误/245

 海  恋/246

 雨天的心事/248

 洪荒后的武夷/249

 武夷茶观/250

 武夷抒情曲/251

 寻 活 源/252

 流香涧/253

 写给黄山的诗/254

 桂林山水歌/255

 李清照故居/256

 蝴蝶泉遐思/257

 厦门,你好/258

 厦大偶得/259

 苍茫时分/260

 给一位生态学家/261

 秋日午时/262

 孤 狼/263

 献 诗/264

 哀  歌/265

 牵牛花启示录/266

 秦淮河·李香君/267

 围  棋/268

 普陀情思/269

 银杏树和将军树的怀想/270

 美  神/272

 赠西湖的女儿卢文丽/274

 内  耗/275

 四月的诗/276

 化  缘/277

 赠莺强/278

 点燃我吧/279

 生  日/280

 故  事/281

 二十四岁生日有感/282

 写给燕妮·马克思/283

 写给国庆节之夜/284

 办公室轶事/285

 歇斯底里症/286

 爱之路/287

 失  眠/288

 致 白 云/289

 夏天的雨/290

 我是一株小草/291

后记

 花也月也徒风雅,四十九年空蹉跎/293

代鸣谢

 厦门,我生命中的茧/295

试读章节

小时候喜欢玩吹泡泡。其实社会就像肥皂水,每个人的梦想就像泡泡,五光十色的泡泡在空中飘呀飘呀,生了灭,灭了生,一直到吹泡的人老死。

我已经老了。爱回忆往事,是老的标志。

要不是许志勇救我,我在33岁那年就已经死了。

那时,我在出版社的社长室上班,这是五楼的第一间。我的前面坐着许志勇,是副社长,后面坐的是社长曹天择,我坐在中间,是秘书。我的名字叫应语。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这些名字似乎含着些玄机。

那是1995年4月19日。

昨晚一宿没睡。脑子里乱糟糟的。我本是淑女,却在29岁那年失了身。现在,第二个男人岑以清又要抛弃我,我真想死,我不想活了!

太阳隐没在白云后面,使我想起《东方红》——我是唱着它长大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是我的青春偶像,岑以清的父亲,是研究毛泽东的学者。我在准备考大学的1979年,从家里的木箱子里翻出了油印的《毛泽东自传》,看完后就喜欢上了毛泽东。我还临摹了一张毛泽东青年时代穿长衫的照片,放在抽屉里。有时偷偷拿出来欣赏。

只有上帝才知道每个人的秘密,只有上帝才知道每个生灵是经过怎样的曲折,向着怎样的必然结果,走向自己的完美……

三天前,从新同事的口中得知他的初恋情人的名字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初恋情人是从前住我隔壁那栋楼的邻居,那人还是我的校友,低我两届。我想起在1986年时那栋楼的楼下出现过一个已成形的死婴,莫非那是他的孩子?听说他非常爱她,但他的母亲不喜欢她,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博士,去了美国。

而他是不会娶我了。想起第二次约会时和他谈起劳伦斯,他说看过《儿子与情人》。我的第一个男人刘青山是条地道的色狼,大我17岁,已有妻子并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长得像只猩猩,是我在上海读书时的同学。他是个抱养的孩子,从小生长在农村,17岁那年读高中时被一个三十几岁的有夫之妇诱奸,从此发现了性爱的乐趣。他完全是靠虚伪和欺诈占有了一个又一个女人,也诱奸了我。因为我对性充满好奇。那时同学们都在看劳伦斯的小说和杜拉斯的《情人》。我已29岁了还是处女,而我同宿舍的一个离过婚的女人郑丽找了个小她5岁,比年轻时的毛泽东还要英俊的研究生,成天在宿合里做爱,搞得床铺摇摇晃晃的直响。我就睡在她的上铺,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的父母在性上是规矩人,两人结婚前连面都没见过,一个在厦门,一个在贵州,靠人介绍通了20封信,就走到一起了。我成人后听母亲说父亲没有性能力,结婚三年父亲靠打针吃药吃狗肉,好不容易才怀上我。从我懂事起父亲和母亲就分开睡,两人并不相爱却过了一辈子,这使我对婚姻充满恐惧。岑以清到我家来见到我父亲从不打招呼。我的母亲已经死了,父亲有老年痴呆症,我是独生女,里里外外全靠我。我原来的单位快倒闭了,全靠自己好不容易找到新单位,一去上班,我就跟同事说起他,新同事中有不少人认识他。因为我给过他一封信,想嫁给他,没想到他来电话说:“你想看看我看得上你吗?假如你感到寂寞,让我搞搞你!”他把我看成什么人了?!

人生没有后悔药可吃。母亲去世那年我已30岁。邻居一位阿姨问我愿不愿意去台湾,嫁给他的外甥,他大我6岁,大学毕业在做贸易,很有钱。我说去台后找不到工作,阿姨说不要我工作,只要在家相夫教子就行,我不愿意,就选择了岑以清,他是大学老师,书香门第,而我是书呆子,相信爱情。

我还有一个老父亲,需要我照料,他七十六了!且患有老年痴呆,失去了记忆。

P1-3

序言

翻开面前的一叠文稿,品读语颇隽永的诗文,20多年前那个单纯、清秀的青春少女,会从字里行间飘然而出,亭亭玉立般立于眼前,向我们诉说着她对爱的追寻、对梦的希冀,以及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悟。

认识石兆佳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社会上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尚未耗尽,对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充满希望,爱做美梦的青春年少,都想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就在这种氛围下,福州市文联创办了一个内部发行的《榕花》文学刊物,依托这个刊物,又办了个文学讲习所,并向全省招生,居然招到四五十个学员,分成两个班,一为小说影视班,二为散文诗歌班。我在小说影视班负责讲授影视创作,同时兼任《榕花文学报》(实际上等于校刊班报)的编辑。学员写出好的习作,可以在小报上刊发。在阅读学员的来稿中,发现一篇题为“住院”的小说,写主人公“我”的母亲得了糖尿病住进医院,“我”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在家待着,作为大龄女的“我”,整天出门忙上班,回家忙家务,还要听母亲没完没了的唠叨,结果单位扣工资,家里又不安宁,影响了正常生活,最后连“我”也想躺下“住院”。文章写得很生动、很细腻,活脱脱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小知识分子家庭的窘迫困境。于是写下几句赞赏的评语,推荐到小报上刊发。

小说发出来后,作者找到我表示感谢。这时,我才知道她叫石兆佳,厦门来的二十来岁的女学员。中等个头,亭亭玉立,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清纯、圣洁。我鼓励她坚持创作,将来是会搞出一些名堂来的,她表示决心在文学创作上努力。过了两年,她来信说,要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我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去信鼓励她。复旦大学作家班录取了她,从此她如鱼得水,畅游在知识海洋之中,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得到了高校名师的指点,习作不断,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她上完作家班我才知道,为了上学,她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现在结业就意味着失业。这让我大吃一惊,也让我惶恐不安。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文学爱好者应有个正当的职业,做好本职工作端牢饭碗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创作,等作品发表多了,有了一点儿名气.或者说,无论在严肃文学创作上,还是在畅销书写作上,都占有了一席之地后,方可离开原来岗位,跳出来做专业作家或者自由撰稿人。现在她还没跨进文学的门槛,而且以她现有写作态势分析,要成为专业作家或者自由撰稿人,还有相当的距离。想到现实与今后可能遇到的“不幸”,一种误人子弟的感觉升上心头,立马去了一信,告诉她找工作要紧。她听从了我的建议,曾到厦门文学编辑部、厦门台湾艺术研究所等单位面试,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这时,厦门《特区少儿文学报》招聘,她应聘当了编辑。谁知好景不长,该报发行量有限,自然来稿量少且质量不高,她又与报社领导意见不合,因此想离开。她希望能在厦大图书馆或出版社谋个职位.有利条件是父母曾经是厦大教师;不利的是均已退休,可调动的人际资源有限。为此她很着急,一次来信问厦大有无熟人,我想起省委宣传部当过副部长、省文化厅当厅长的许怀中先生,他来自厦大,是我的顶头上司,平时又有不少交往。便怀揣冒昧地找他,向他介绍了石兆佳的家庭及文学写作情况。出乎我意料的是,爱才如命的许部长,一口答应予以帮忙,亲自挂电话给厦大校长,加上出版社陈福郎先生大力推荐,终于如愿以偿。有了单位后,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积极创作,曾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著了中国历史述评《回首长安》、《古道深辙》,还写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书评等在《福建文学》、《厦门文学》及一些报纸上发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尽了力,作出了贡献。

通读兆佳的中短篇小说,写得不错的有《岁月的泡沫》、《阴差阳错》、《住院》、《教授与女佣》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寻找纯洁、美好的爱情,《岁月的泡沫》尤为典型。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名叫应语的女子“我”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屡屡上当受骗,最后,“我”不堪重负,精神分裂,若不是同事相救,早已魂归九霄。兆佳的小说主题是深刻的,立意是耐人寻味的,如《教授与女佣))中就因为妻子陈美琳得了精神分裂症,教授张思鸣不善料理家务.子女幼小.请了女佣来帮忙,故事由此展开。女佣淡春也得到了爱情,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不能结合,而且教授还落得一身不是致使淡春含悲去世。这个悲剧直接控诉了“文革”那个毫无人性的时代,读后令人百感交集、扼腕叹息。

兆佳的小说多用白描手法,以简洁、明了的几句话,将人物形象勾勒出来,活灵活现地活动在读者眼前。她在写淡春出场时,用了“她才25岁,头发却已花白了”几个字,就把淡春饱经风霜的经历交待清楚。有人说兆佳的小说太直白、太简约,没什么味道,也缺乏张力,等等,其实不然,味道需要读者品读、咀嚼;简洁的文字初看没什么,深入一想,就能想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兆佳的散文(包括书评)、诗歌写得很优美、很小巧玲珑。《童年是一首灵魂的歌》充满童趣;《唱给母亲听的歌》写得很美、很动情,把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女儿的希望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兆佳用散文笔法写书评,成为她的评论文章的一大特色。在《飞扬跋扈为谁雄》里她分析了陈福郎先生的小说《怪味嬉皮士》的时代背景,点出主人公实际上是中国的堂吉诃德。她在评论虹影的《绿袖子》时认为“互相寻找”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寻找意味着希望就在前面”。还有《落日之后是黑夜吗》等篇,都写得很精彩,题目起得很散文化。

兆佳的诗歌写得比散文好,如《月亮那一面》、《给》、《武夷抒情曲》、《武夷茶观》、《写给黄山的诗》,等等,写得质朴、超然、悠远、清新、雅丽,诗中弥漫着一种真切、自然、朴实的宁静境界,尤其是《我是一株小草》一诗,比喻贴切、意象新奇,写出了作为小草不用“攀枝附叶”而是靠自己凝聚露珠、扎根泥土、经风沐雨成长的坚强意志。

我向来不为别人写序。之前有人来请,我不是婉言谢绝,就是推给擅长写序的长者去写。这次兆佳要出文集,再三要我给她写一篇,我考虑之后决定给她写了。她在16年前患上了轻度精神疾病,长期以来睡眠不好,头昏脑涨,精神无法集中,写作的激情刚来,还没写几段文字,激情就退了,加上电脑打得不熟,结果后来写的文章虎头蛇尾。

创作如此艰难,兆佳仍在坚持,而且还出版个人文集,实在难能可贵。

是为序。

后记

“花也月也徒风雅,四十九年空蹉跎”是日本著名俳句作家小林一茶的俳句,他一生命运坎坷,因此作品带有一种深沉和苦涩,这俳句深深触动了我,因为我今年正好49岁,我觉得它简直就是为我写的。

我年少时并不是一个喜欢吟风弄月的人。那时的我志向高远,以鉴湖女侠秋瑾为榜样,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取名为“休言斋”,自号为休言斋主,取自秋瑾诗“休言女子非英物”里的头两字。那时的我,是女儿身男儿心,总想干番大事业,做女强人。然而,我生错了年代,也生错了地方。我的青年时代是鼓励女人回厨房而不是闯天下的时代,男人娶女人的要求是能上厅堂能下厨房,而不是像我这样喜欢幻想像三毛一样浪迹天涯的女人,因此,我成了剩女。我的父母年迈多病,他们需要我做个孝女,生病时陪他们上医院,给他们陪床、送饭、翻身擦洗,我是他们唯一的女儿,也是他们年迈时的依靠、安慰与希望。而无能的我,给予他们的安慰与希望少少,烦恼和愁苦多多,于是,我开始“花也月也徒风雅”起来,喜欢上钱锺书先生的诗“春有春愁秋有病,等闲白了少年头”。就这样,我送走了父母,孤单地活到了49岁。

我觉得自己度过的岁月像泡沫,我一个劲儿地倾吐着,想吐尽所有的言语,所有的苦闷,所有昨天的幻灭和今天的悲伤,于是,有了这本(《岁月的泡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岁月的泡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兆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39835
开本 32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