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奶牛腐蹄病的危害性及其研究现状,作者孙东波和郭东华博士将近年来关于该领域研究工作的成果在本书中进行了总结。《奶牛腐蹄病防治技术》内容共六章,分别从奶牛腐蹄病病原学(孙东波)、奶牛腐蹄病流行病学和发病原因(孙东波)、奶牛腐蹄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郭东华)、奶牛腐蹄病诊断技术(孙东波)、奶牛腐蹄病的治疗(孙东波)和奶牛腐蹄病的预防(郭东华)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图书 | 奶牛腐蹄病防治技术 |
内容 | 编辑推荐 鉴于奶牛腐蹄病的危害性及其研究现状,作者孙东波和郭东华博士将近年来关于该领域研究工作的成果在本书中进行了总结。《奶牛腐蹄病防治技术》内容共六章,分别从奶牛腐蹄病病原学(孙东波)、奶牛腐蹄病流行病学和发病原因(孙东波)、奶牛腐蹄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郭东华)、奶牛腐蹄病诊断技术(孙东波)、奶牛腐蹄病的治疗(孙东波)和奶牛腐蹄病的预防(郭东华)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奶牛腐蹄病病原学 第一节 坏死杆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及染色 二、分类 三、培养及生化特性 四、致病性和抵抗力 五、坏死杆菌毒力因子 六、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 第二节 牛源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的克隆与分子特性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章 奶牛腐蹄病流行病学和发病原因 第一节 奶牛腐蹄病流行病学 一、腐蹄病发生率 二、腐蹄病季节性 三、腐蹄病与动物品种关系 四、腐蹄病与年龄关系 五、腐蹄病易发部位 第二节 奶牛腐蹄病的发病原因 一、饲养管理因素 二、病原微生物感染 第三章 奶牛腐蹄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第一节 奶牛腐蹄病临床症状 第二节 奶牛腐蹄病病理变化 第四章 奶牛腐蹄病诊断技术 第一节 临床诊断 第二节 实验室诊断 一、细菌分离鉴定 二、PCR方法诊断 第三节 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节 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节 节瘤拟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章 奶牛腐蹄病的治疗 第一节 局部治疗 第二节 蹄部药浴 第三节 全身治疗 第六章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 第一节 加强饲养管理 一、营养均衡的饲料 二、改善奶牛饲养环境 第二节 疫苗免疫 一、灭活疫苗 二、亚单位疫苗 第三节 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免疫活性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节 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亚单位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节 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及其免疫保护区重组蛋白介导反刍动物中性粒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奶牛腐蹄病防治技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东波//郭东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915150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9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858.23 |
丛书名 | |
印张 | 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