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徒步?徒步!徒步……
离开大连之后,我在城郊的一家啤酒厂搭上了一辆货车,被载到庄河市,离我的下一个目的地丹东,还有150公里。
继续挥手拦车,虽然说我前面成功搭上过几辆车,但是这点成就根本不足以铸起一颗坚强勇敢的心和“恬不知耻”的脸。很快,我的勇气又殆尽了。但是转念一想,不就是150公里吗?如果按每天50公里的速度徒步的话,花三天也就走过去了。反正也没正儿八经徒步过,当作是另外一种体验,出来就是个玩嘛,当时是这么提醒自己:这段路上绝不搭车,除非有人主动停下来。
其实,我对徒步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以前坐火车的时候总觉得车窗外的画面像被按了快进键,飞速地在我眼前一闪而过。来不及从兜里掏出相机去记录下转瞬即逝的美景。即使能够时刻相机紧握,也因为对不上焦而只留下模糊的残影。偶有吸引我的美丽从眼前掠过,所能做的也仅仅是起立、转身,然后看着它从眼前的画面里越变越小,直至消失。
火车、汽车、飞机、火箭,世界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变得越来越快,以至于人们似乎忘了怎么去慢下来,忘了怎么一帧一帧地去看,一丝一丝地去想。精彩的东西太多,出现得太快,反而让人不能真正地拥有其中的任何一样。于是,我发现,只有徒步,才能让这一切都慢下来,让自己可以好好地去看,慢慢地去想,以最原始的姿态去体验一下这原本属于人类,却又被无情抛弃的感受。
在去丹东的这条国道上,车流量不大。而我是早起赶路,所以路上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就会有一种特别广阔与安静的感觉,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人间杂乱的喧嚣与你无关,你有充裕的时间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然后在这些脚印里留下思考的痕迹。时而放声歌唱,虽然难听得会让枝头的鸟儿鄙夷地飞走;时而停下来驻足欣赏,看到城市里不见的风情;又偶尔会有当地的村民好奇并友善地询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给你倒壶水,你对他道声谢。
走路的时候,听着鞋底的气垫接触地面,有节奏地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心也就慢慢沉淀下来了。以前只存在于车窗里的画面,直接拥我人怀,让我可以以一个期待惊喜的姿态用相机记录下偶然间发现的艳遇。尽管每天会累得倒头就睡,但那种慢下来与世界脱节的感觉,能让我体验到返璞归真的亲切。当抛弃了快速通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之后,也就随之丢弃了所有的目的性。于是,行者就处于一种极度自由,任由思想驰骋的状态之下。所以,也就不必再为了某个目的而去急功近利地前进,只需慢慢地走,随意地看,发散地想。
但一个人的徒步,终究是一件孤独与劳累的事。即使有再多的新鲜,身体的劳累确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尤其是当两旁的景色已经不再像初现时那般惊艳,而你又处于远离城市的荒郊野地时。这,需要坚持。
什么是坚持呢?
认识两个朋友,一个人从某一天开始突然觉得自己想要弹吉他,于是他每天花2~4小时练习吉他,即使再忙,也不搁下。于是一年之后,他可以登台表演了;另外一个人突然某一天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每天阅读相关书籍,半年之后已经可以开始写专栏了。也许有人认为他们的成果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但我觉得,这不是坚持。我认为的“坚持”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去克服不得不克服的困难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确实是为了一个目标,但是不是克服了“不得不克服”的困难则有待商榷。也许在别人看来的困难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乐在其中的享受。既然他们做自己想干的事时特别愉悦,那么他们的行为还能算坚持吗?
坚持,我觉得,它首先需要一个目标。不是别人觉得你应该去做的事,也不是跟随着别人的步伐想要去做的事,而是一个发自内心的真正想要去完成的事。然后是,不得不面对的困难,但是又有多少困难是不得不去面对的呢?那些所谓的困难是不是建立在你所要真正想去完成的事情之上呢?而在我看来,除了身体上难以承受的劳累与艰辛,很难有你真正想干的事而要去克服的不得不面对的困难。而徒步的艰辛正是这样的困难。
当走了几十公里之后,身体的劳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偶尔停下休息,喝口水,恢复一下体力,但也终究是杯水车薪。后来,我发现,真正管用的其实是这样一些东西:穷途末路的小道上,前面走来的陌生人,用他的微笑鼓励你“这能行”;精疲力竭的烈日下,货车缓缓驶过,司机竖起拇指,向你鸣笛示意“这能行”;天色渐晚,隐隐约约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的建筑群告诉你“这能行”……于是,在各种“这能行”中,也就坚持下来了。
但是后来,我的徒步还是失败了。
那天的情况是,我得赶在天黑之前走到下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于是就问边上一个开着三轮车收垃圾的师傅离下一站有多远。
“一小时左右。”
谢别。
继续赶路。
轰隆隆隆隆隆……声音由远及近。
“小伙子,上来吧,我带你过去。”
如果当时你也在场的话,你将会见证我第一次被人主动邀上了车,虽然是辆收垃圾的三轮车,毫不值钱,速度又慢,而且夹杂着刺耳的噪声。不过也许就是这种毫无利害的关系,才把人拉得如此之近,令人感动。
把我放下之后,师傅临走又留了一句话:“别走了,太远了,搭那些收破烂的便车吧,他们都会愿意的。”
不知道是不是他当时的这句话真的起了什么神秘的作用,又或者是我那天人品大爆发?总之,那天的故事并没有就这样草草收场。等我下了车,走了几百米之后,又一次被人邀上了车。不过,这回是一辆摩托。
据邵大哥后来描述,在这种农村地方,我的装束与当地居民不同,又背着一个大包,看着挺辛苦的。他觉得自己以前也没做什么好事,突然善心大发,想帮我一把。
而在我当时的视角里,前面停着一辆花哨的摩托车,司机斜倚在摩托上抽烟,因为背着光,所以看不清他的脸,只能在光晕里看着他吐出氤氲缭绕的清闲。他似乎在上下打量着我。这夕阳下的黑影,让我警戒心骤起。
我战战兢兢地朝那个戴着头盔的年轻男子走去,然后,他开口了:
“你去哪儿?”
“丹东。”
“上来吧。”
“可是我……没有钱。”
“上来吧。”
……
和我一样,邵大哥小时候也是在爸爸的摩托车后座上长大的。但与我不同的是,他选择与他父亲相同的方式——骑摩托车长途旅行,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和对他父亲的致敬。而我,坐在他的后座上,仿佛一下回到了童年。路灯把我们长长的影子印在柏油路上,很有小时候放学爸爸载我回家的感觉。
在这温暖的回忆中,我们到了丹东。
P47-50
我喜欢读他那些稍显稚嫩但绝对自由的思考,就像春夜里听见竹笋在拔节,生长的力量是最动人的。
——新锐学者周濂
李胜博是个有趣的人,他拍了很多看似“狗血”的照片,并将其称之为“历史”。正是这些“历史”,吸引了做编辑的我们,因为它们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真实,照见心灵。
——责任编辑
我很想认识胜博的父母。胜博的独特和果断让我对这一代人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从而也影响了我对自己女儿言行的理解。但是我知道,以我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无法驾驭这个青年。
——班主任刘南
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年轻人一些启发:是谁给了我们框框?我们错过了自己吗?我们要把自己的信仰去换别人所谓的天堂吗?这本书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很多被遗忘的感动,另外BoBo在这段旅途中还收获了意外的感情,哈哈,八卦的亲们赶紧入手吧!
——初中同学吴从子
有几个人能够让二十二岁成为自己人生的里程碑?牵挂都是一时的,只有理想值得你一直铭记。
——朋友姚渭川
就这样,走遍天下。让时间,抚平一切。——网友大鸟不是木瓜
向所有理想主义者致敬,你们行走的路上背负着我们的梦想……
——网友王瑞珏
不只是引用来的生活
——为胜博《游学记》作跋
文/雨霏
你好。我是你刚刚读完的这本书中,出场频率最高的女性角色。我叫雨霏。
你可能会想,哦,原来你就是那个不论形象气质都无比美好、美好到近乎完美的女主角啊。贴个照片来看看。
如果你果真这么想了,那么本书作者想在写作中编制出的最大“骗局”也就完全得逞了。他成功地让你们以为,他不仅能够成功地申请休学,成功地环游中国,竟然还能够在穷困潦倒的流浪途中,把到妹子,而且还是把到最好的妹子。他让你们以为,原来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如此出众的小伙子,有惊人的能耐,做出了不起的事。
其实不然。
不论胜博还是我,都是和大家区别不大的普通人。之所以他书中的我有一个“美好到近乎完美”的形象,是因为他在写我的过程中,对我做了过度的美化。这些美化导致我在读他的初稿的时候,经常感到不好意思,心想这哪是我,分明是他想象中的我。
但是无论如何,请你记得,不要怀疑这位作者的真诚,一点点也不要怀疑。因为他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期待所有人的好感,他并非是面对着那些即将掏钱购买的顾客在写作;他仅仅是假借了一次编排出版的机会,对自己人生中一个短暂的阶段做一次热情而谨慎的整理。他是为了自己在写。他觉得这无比重要。就像他几乎不曾停断的日记习惯一样,他热衷于随时随地从各个角度记录自己事无巨细的生活。
胜博所写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可以在他那本破烂到无以复加的日记本里,在他沿途拍的大段视频里,还有最重要的,从他遇到的每一个真实人物的口中,得到确认。你所读到的是一个年轻人一年来的真实生活。这一点使得这本书不再仅仅是具有了一则新闻报道或是传奇故事所具有的猎奇意味,李胜博凭借这本书使得自己与杰克·凯鲁亚克还有克里斯多夫·麦肯迪尼斯等高大而缥缈的形象区分开来,他通过展示那些最微小的细节、那些最本真的想法,来向你证明,他很普通,他的历险很普通,人人不必奢求,你若心动即可上路。
胜博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只是站在原地冥思苦想,他却啥也没多想,迈腿走出去了。
他有一次对我说:“为什么我的基本价值观几乎恒定不变,而你却一直摇摆变动着?这是因为,我向来都是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然后去相信它,再加上后来经历的不断证实,我的经验就经得起考验。而你则是从书本里读来的,不是你的东西。”
胜博的旅行我只参与了半个月,其余时间我都只能从网络和短信中得知他的行踪。这一年间我读了不少书,可一年之后我依然是原本那个“迷茫的少女,眯着眼睛像没睡醒一样”,时常悲观,时常焦躁,那悲观焦躁的程度与过去相比,有过之无不及。胜博经过一年苦行,归来之后目光从容、沉着,少言语,对一切都看得平淡,无大喜大悲,对情绪和经历没有过度的投入感,甚至还有些疏离。这足以证明,他不是一个滥用语言的人,他所经历过的那样的旅行,绝非仅仅是口头上秀一秀的“修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是重塑灵魂与人格的修行。他是确确实实通过个人经历,凝聚成了自己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
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然他的智慧远不及加缪老师那样细致,细致到能够调动语言很好地呈现出来。他不算一个很好的写作者。在他较长一段时间对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曾经对他能否写出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表示怀疑。他对于语言的洞察力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抠门”程度甚至还不及我(我都还没想着写书呢)。他在其他方面别具一格的创意可能无法体现在他的书写中。唉,其实他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不细心,他的初稿发给我,往往是别字满篇、标点乱用、病句病到让我不忍卒读。但是他认认真真地学习着,而且他的表达即使不甚精湛,却也已经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他想要你们懂得的意思了。而且万幸的是,他的故事本身就足够牛逼,那些牛逼的故事就只是光秃秃地站在那里,什么修饰都不穿戴,就已经足够动人了。
其他的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最后,作为一篇跋,我代表胜博和我自己感谢你坚持读到了这个旅行故事的结束。
未完待续。
李胜博是一个无法被归类的人,他的脑子里盛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他热衷且沉迷于琢磨它们,对他来说,休学去旅行不只是对刻板世界的简单反抗,更多是为了给这些相互纠缠的念头松绑。同样的,这也是一本无法被归类的书,尽管它关乎旅行,有许多被高度姿态化了的关键词,比如沙发客、背包族、搭顺风车、流浪、西藏……因为李胜博不是一个姿态分子,他本能地拒绝复刻“生活在别处”之类的陈词滥调。我喜欢读他那些稍显稚嫩但绝对自由的思考,就像春夜里听见竹笋在拔节,生长的力量是最动人的。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游学记(附光盘)》简介:李胜博是一个无法被归类的人,他的脑子里盛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他热衷且沉迷于琢磨它们,对他来说,休学去旅行不只是对刻板世界的简单反抗,更多是为了给这些相互纠缠的念头松绑。同样的,《游学记(附光盘)》也是一本无法被归类的书,尽管它关乎旅行,有许多被高度姿态化了的关键词,比如沙发客、背包族、搭顺风车、流浪、西藏……因为李胜博不是一个姿态分子,他本能地拒绝复刻“生活在别处”之类的陈词滥调。
《游学记(附光盘)》是一本关于旅行,关于学习,最终关于成长的书。
作者李胜博通过展示那些最微小的细节、那些最本真的想法,来向你证明,他很普通,他的历险很普通,人人不必奢求,你若心动即可上路。
TEDx论坛活跃新人新锐学者周濂先生推荐,《新周刊》、《中国日报》相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