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为小事抓狂(小事永远只是小事)/睡前心灵文库》编著者理查德·卡尔森。
别再为小事抓狂:小事永远只是小事从此掌握自己的情绪,内心变得安静而有力。
世界级心灵导师理查德卡尔森博士,畅销经典15周年全新改版!
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心灵书籍。连续两年《今日美国》畅销榜第一名,盘踞《纽约时报》畅销榜长达101周。
持续畅销15年,热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全球累计已有超过1亿忠实读者。
台湾地区热卖五年,累计加印25次。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会选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抓狂吗?本书想要告诉你,如果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消失,重要而美好的事物就会自动浮现。
这是一本令你掌握情绪、改善情绪的心灵指南。书中提供了100个瞬间见效的“不抓狂”小技巧,比如,在你快失控的时候,不妨停顿一下,问问自己:一年后,你还会那么在乎这件事吗?
翻开本书,从此掌握自己的情绪,内心变得安静而有力。
《别再为小事抓狂(小事永远只是小事)/睡前心灵文库》编著者理查德·卡尔森。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会选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抓狂吗?
《别再为小事抓狂(小事永远只是小事)/睡前心灵文库》想要告诉你,如果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消失,重要而美好的事物就会自动浮现。 这是一本令你掌握情绪、改善情绪的心灵指南,书中提供了100个瞬间见效的“不抓狂”小技巧,比如,在你快失控的时候,不妨停顿一下,问问自己:一年后,你还会那么在乎这件事吗?你会发现,眼前这些“天大的事”,其实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完全不值得为此毁掉一整天的好心情,或是让失控的情绪伤害到身边无辜的人。与此同时,你会体验到安静的强大力量,你越沉着冷静,内心就越强大,足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状况。 翻开本书,从此掌握自己的情绪,内心变得安静而有力。
前言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一生
出版十五周年纪念序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第一章 别再为小事抓狂
1.别再为小事抓狂
2.接受不完美
3.轻松自在,更容易达成目标
4.别让焦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5.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
6.你永远会有做不完的事
7.别打断别人的话
8.为别人做件好事但不张扬
9.任何时候,你都无需获得他人的注意力
10.活在当下
11.给你添麻烦的人,都是在教导你
12.不必执著自己才是“对”的
13.接受现状,只需多一点耐心
14.保持5分钟,不对任何事生气
15.先向他人伸出你的手
16.问自己:一年后,还会在乎这件事吗?
17.谁说生命是公平的?
18.容许自己偶尔无聊一下
19.降低你对压力的容忍度
20.一周写一封真心诚意的感谢信
21.想象参加自己的葬礼
22.人生没什么好着急的
23.当问题没有答案时,不妨先搁在一边
24.每天花点时间想想应该感谢的人
25.对陌生人微笑
不抓狂小诀窍
第二章 搞定小事的方法
26.每天至少独处一会儿
27.把你生命中的人想象成婴儿或老人
28.先踏出一步去了解对方
29.沟通不是在竞赛
30.不要指望事事尽如人意
3l.不要被情绪低落愚弄了 68
32.生命只不过是一次小考 7l
33.你永远无法同时取悦所有人 73
34.发自内心,随机行善 75
35.也许别人并无恶意 77
36.没有人在故意和你过不去 79
37.不要理直气壮地纠正他人 8l
38.告诉三个人你有多爱他们 83
39.无需向任何人证明你自己 85
40.不知道今天轮到谁倒垃圾,那就你去倒吧! 87
41.认同双方的差异,欣赏差异 89
42.每天想个人来祝福 91
43.试着理解别人看似怪异的行为 93
44.事实是,人人都不一样 95
45.养成做一件小小的好事的习惯 97
46.亲口告诉一个人,你欣赏他的地方 99
47.老是说自己不行,你就真的不行 10l
48.记住,万物都有上帝的指印 103
49.没有人会感激你的批评 105
50.写下你最坚信的五个观念 107
不抓狂小诀窍 109
第三章 是改变的时候了 11l
51.认同批评,是化解尴尬的良机 113
52.从别人的意见中找到真理 115‘
53.万物无常,一切都会消失 117
54.人在哪里,心就该在哪里 119
55.说话前先吸一口气 121
56.努力逼自己走出低潮,只会越陷越深 123
57.利用开车的机会喘15气 125
58.别把放松留在以后,现在就可以 127
59.能帮助他人,也是你的幸运 129
60.你只是小题大做的老毛病又犯了 131
61.向你所反对的观点敞开心胸 133
62.一次做一件事,你才会享受其中 135
63.即将抓狂时,深呼吸数到十 137
64.成为人群中唯一平静的人 139
65.允许计划有变通 141
66.列一张清单,写下你所拥有的 143
67.负面念头无法避免,但你可以不在意 145
68.别把建议错当成批评 147
69.现在应该是最幸福的时刻 149
70.你最常练习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151
71.冥想5分钟,静下心来 153
72.练习瑜伽 155
73.你能为别人服务什么? 157
74.付出就是一种回报 159
75.你把问题想得多大,问题就有多大 161
不抓狂小诀窍 163
第四章 未来的人生就掌握在此刻 165
76.所有可能发生的可怕后果,只是你的想象 167
77.接受完整的自我,不再假装完美 169
78.我不好,你不好,可是没有关系 171
79.一定不是别人的错 '173
80.早起一会儿,为自己多留点时间 175
81.伟大的计划,永远从此刻的小事开始 177
82.一百年后,没人会记得这件事 179
83.毫无期望地迎接新一天,每一天都会有惊喜 181
84.栽种一棵植物,练习无条件的爱 183
85.问题,恰恰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185
86.别急着为自己辩护,先听听别人的观点 187
87.重新对成就下定义,你才不会走偏 189
88.不要去分析负面感觉 191
89.别人丢给你的烫手山芋,不必去接 193
90.凡事都会过去,人生本就如此 .195
91.爱的回报就是爱本身 .197
92.不快乐时,你的想法一定是负面的 199
93.越多并不等于越好 201
94.不断问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203
95.排除思考,信任你的直觉 205
96.接受当下的现状 207
97.别去插手解决别人的问题 209
98.人生珍贵而独特之处,正是小而平凡的事物 211
99.每天为自己保留专属的一小时 213
100.把今天当作临终之日 215
不抓狂小诀窍 217
1。别再为小事抓狂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事情抓狂,但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只是在钻牛角尖,把问题扩大而已。比方说,有个陌生人在路上突然超车插到我们前面,我们就一整天无法释怀,还说服自己应该要生气。我们不断在心中假想冲突的画面,有些人还会四处告诉别人这件倒霉事,就是不肯轻易忘怀。
不妨同情一下这个超车的人,并且记住匆匆忙忙有多痛苦。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维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还可以避免把别人的问题扯到自己的身上来。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类似的“小事”,像是不得不排队,或是听偏颇的批评而无法辩白,或是繁重的工作都落到自己的头上等。如果我们能学会不要再为小事烦恼,就可以获得莫大的回报。许多人就是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在“为小事抓狂”,结果完全忽略了生命的神奇与美妙。当你决心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你就会发现,你有更多的精力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慈爱、温柔。
2。接受不完美
我还没见过哪个百分之百要求完美的人,能过着内心安宁的生活。完美的需求与内心安宁的渴望,两者往往互相冲突。每当我们坚持另一种方法会比现在更好时,可以说我们是在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我们不但不满足于已拥有的一切,还拼命钻牛角尖找差错,执意要修正它。当一味地寻找差错时,就暗示着我们的内心感到不满意、不满足。
不管这种不满是跟我们自己有关例如衣柜不整、车子刮伤、事情做得不够完美、需要减肥等,还是由于别人的“不完美”例如他的长相、行为或生活方式有瑕疵,只要我们把焦点放在不完美上,我们就脱离了仁慈与温和的目标。这个策略并非教你不要全力以赴,只是教你不要过度专注在生活的差错上。它是在告诉你,虽然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完成某件事,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去享受并欣赏事情的现状。
这里的解决之道是,当你又习惯性地认为现状不完美时,温和地提醒自己一声,此刻的生活状态很好。只要你不加入评断,一切都会很圆满。当你不再对人生的各方面要求完美时,你将会开始发现生命本身的完美
4。别让焦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让心灵平静的有效方法,是察觉到你负面和不安的想法到底有多快会失控。你是否曾经注意到,当你困在自己的想法里时,会感到何等的焦急不安?最糟的是,你越是全神贯注在令你烦心的事情上,就越觉得糟糕。思绪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到了不可抑制的焦躁地步。
例如,你可能会在三更半夜醒来,想起第二天需要打的一通电话。然后,你不但没有因为想起这么重要的电话而松了一口气,反而开始思索明天必须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开始预演跟老板的一场可能的对话,结果把自己弄得更心烦意乱。很快你就会暗忖:“我不敢相信我有多忙。我一天至少要打五十通电话。谁的生活会像我这么忙?”你一直想下去,到最后不免替自己叫屈。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思绪发作”可以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事实上,许多病人告诉我,他们白天和夜晚都经常消耗在这类的心理预演上。不消说,脑中充满了忧虑与烦恼时,当然不可能得到宁静。
解决之道就是,在你的思绪开始滚动之前,就先注意到你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事。你越早发现内心正在“滚雪球”,就越容易阻止它。在这个例子里,你开始检查明天该做什么事情时,就可以注意到思绪的雪球。然后,就不要再烦恼明天的事,而是应该告诉自己:“瞧,我的老毛病又犯了。”然后及时打住,防患于未然。在你的思绪列车要开出之前,阻止它。比如,你不应该专注在感伤中,而应该感激你想起了明天该打的电话。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三更半夜,把它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回去睡觉。你可以考虑在床头放一支笔和一张纸,以备不时之需。
你可能真的非常忙碌,但是千万要记住,脑中充满自己快撑不下去的念头,只会使问题更加恶化,让你感到压力更大。下次你对自己排得满满当当的行程感到烦躁时,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小练习。你将会对它的奏效程度感到惊讶。
P3-P10
我们大部分的人,在听到坏消息,面对难缠的人,遇到令人失望的事情,特别是在身处逆境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习惯性的反应,不但对自己一点帮助也没有,还会导致结果适得其反。当我们被小事情搞得动弹不得,感到愤怒、懊恼、动不动就发火时,我们就会产生挫折感,也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看不见大方向,一味地钻进消极面,也让原本有意帮助我们的人拂袖而去。简单地说,我们以为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其实,我们只不过把问题搞得更复杂了而已。
过一阵子后,我们真的开始相信每件事情都重要得不得了。我们没有认识到,能否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跟我们受问题影响的程度息息相关。我希望你很快就会发现,当你学会以淡然处之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时,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无路可走”的难题,就会变得好解决多了。即便是遇到那些真正让你看起来倍感压力的“天塌下来”的大事,你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完全乱了方寸。
所幸,我们能选择另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那是一种温柔、优雅的态度。这样的人生会变得很轻松。这“另一种”人生态度,就是以新的习惯、看法来取代习以为常的惯性“反应”。这些新的习惯能让我们拥有更富足的人生。
我想要分享一则令我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上的重要一课,也是贯穿本书的中心思想。同时,本书的书名也正是源于这个事件。
大约一年前,有一家国外出版商跟我联系,要我邀请著名的畅销书作家韦恩·戴尔博士,为我的另一本书《你的心情可以再次变好》的国外版具名推荐。我告诉他们,戴尔博士虽然推荐了我的前一本书,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愿意再推荐一次。不过,我告诉他们,我会试试看。
就像出版界常做的那样,我发出了一封请求信,可是没有收到回音。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想戴尔博士如果不是太忙了,就是不愿意写这段推荐文字。我决定告诉出版商我们不能用他的名字来促销这本书。我以为这件事就此了结了。
可是,六个月后,我收到这本书的国外版本,出乎我意料的是,封面上赫然印着戴尔博士为我的前一本书所写的推荐文字!尽管我交代不可以这么做,国外出版商还是把旧书的推荐文转用到新
在本书里,我将分享非常明确的策略,一些你可以立即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用更优雅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你即将阅读的这些策略,多年来成功地帮助了我的病人和读者,保证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些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人生态度:顺随因缘的人生态度。每一个方法其实都很简单,但是却很有用,可以指引你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以及更放松的生活。你会发现,许多策略不仅可以用来应付个别事件,还可以用来处理生命中的许多难关。
当你能做到“不再为小事抓狂”时,就算你的人生称不上十全十美,你也可以学会接受生命所给你的一切,而不会去抗拒。正如禅宗所教导我们的,当你学会“放下”问题,而不去抗拒时,你的生命就会开始自然运行。你将会像祈求宁静的祷词所说的那样,“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接受无法改变的部分,并且拥有智慧来分辨其中的差别”。我有信心,只要你愿意试试这些方法,你将能学会和谐的两项原则:
一、别再为小事抓狂;
二、小事永远只是小事。
当你把这些想法纳入你的生活时,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心平气和、更有爱心的自己..出版十五周年纪念序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克瑞丝·卡尔森
《别再为小事抓狂》出版十五年来,在全球各地都取得畅销榜冠军,共翻译成四十种语言,印量逾两千六百万册。理查德。卡尔森帮助了许多人以更正面的洞察力看待自己的人生,他借由此书教导读者们活在当下,指引上百万人获得幸福的方针。美国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曾通过节目表达敬意:“理查德·卡尔森的人生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我们将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
理查德·卡尔森,是与我结婚二十五年的人生伴侣,他在2006年12月因急性肺栓塞,于加州飞往纽约的班机上骤逝。那天他一如往常走出家门,但再也没能回来。我心目中的理查德·卡尔森是一个男子汉、完美的丈夫、体贴至极的父亲,也是懂得付出的儿子与兄弟,更是许多人的好伙伴。他还是一位现代的先知,尽可能过着单纯的生活,很难想象我们的时代还会有这样的圣人。他怀着谦卑与感恩之心,力行实践自己的言论,并且经常说:“以后别人会记得的,不是我们有多少成就,而是我们懂得生活与爱。”
理查德卡尔森是一位提倡用幽默的态度,积极正面的思想与观念来面对人生的心理学家。
《纽约时报》
理查德卡尔森的人生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我们将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
知名主持人奥普拉
生活中让你生气的事,大部分都是小事。不为小事抓狂,就能成大事。
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
以前我是个特别逆反、自以为是的人,总是端着一股劲。看了一本叫《别再为小事抓狂》的书后我受益匪浅,性格也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演员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