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有幸借用—下机器猫哆啦A梦的时光机,将时间放回至15年前,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时刻。
生活在日本不同地方的三个寻常男子,原本互不相识,过着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每日忙忙碌碌的奔波中,在人潮滚滚的大街上,这三个既非亲朋好友、也非同学同事、兴许一辈子也打不上交道的陌生人,却因为有一天各自做了一个决定,从此他们的人生便产生了交集,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工科男的毕业前后
1997年,22岁的大龙隆司,是日本东海大学工学部应用物理专业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位在父母、外人眼中的乖学生,和同龄人一样,开始为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做准备——跨出校园,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生在神奈川、长在神奈川、读大学依然在神奈川的大龙依旧延续着高中时代的生活方式,与家人住在一起,只不过已不靠单车来通勤了,需要换车辗转一个小时。像其他同学那样离家在学校附近住,在大龙看来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是习惯了与家人相伴;二是能省下不少租房费用。
不过,临近毕业,一向恬淡无争、惯于安稳的大龙内心也有了些不平静,就像通常大学生一样,一方面,风华正茂的他对毕业之后的生活有那么点兴奋,觉得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另一方面,自我感觉在成绩等方面稍显平平的他,对能找到怎样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有些许的焦虑。
看着身边为谋划未来而四处奔走的同学,大龙也有些疑惑——他,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去大公司——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录用;去经商——好像也没有太多赚钱的想法;去当公务员——似乎也不大适合自己……虽然未来还很模糊,在想不出什么好主意的情况下,大龙跟着同学投了一些公司的简历。
“如果让我现在去招人的话,我不会聘用当时的我,那时好像对什么都不开窍。”多年以后,大龙如此笑话当年的自己。不过,即使多年过去,已依稀冒出些许白发的大龙,其实还是老样子,年少时的单纯质朴仿佛停留在了他身上,即便岁月留痕、世事变迁,大龙的内心似乎没有改变。
然而,毕竟还是面临着毕业后独立的压力,大龙开始对报纸上各种招聘信息上了心。有一天,他在家中认真看报纸,一张照片—下子跳入眼帘。照片上,一群人正在种树,看上去都兴高采烈的样子。人们的开心模样吸引住了大龙,“种树,还能这么高兴?看上去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大龙回忆起那张照片时,大眼睛—下子闪出光亮,好像回到了那个让他心动的时刻。那是一个名叫“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的NPO招聘志愿者的广告。
什么是NPO呢?大龙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脑,上网也不方便,周围的朋友好像也不大清楚,一心想搞明白的大龙跑到大学图书馆里找关于NPO的资料。看完书里的介绍,大龙大概明白了NPO的含义——“就是做那样的工作不是为了钱,经济上可能赚不了什么钱,但自己干得有意思,干的内容也是为了当地人高兴。NPO有些是搞绿化,也有的建个学校,或者是帮助做医疗卫生。”大龙回想起自己初次接触NPO时的感受,用还不是最熟练的汉语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而这引起了他当时无穷的兴趣。
于是,在正式工作还没有着落的时候,大龙向父母借了钱,参加了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的志愿者活动,去内蒙古种树。内蒙古,这个地名听上去陌生而遥远,大龙看着地图,依稀记起曾看过的一个新闻——日本没有沙漠,但是每到春天,风中就会夹带着从中国北方吹来的沙子,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原来是这样啊,大概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想到了要去中国种树吧。”大龙对将要出发的沙漠之旅充满了期待。大龙当时同样没想到的是,这次志愿者活动,竟成就了他一份工作的机会。大龙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让协会愿意接纳他为见习员工,试用一年之后就可成为正式员工!
回国后,当他把自己的工作意向告诉家人时,大龙妈妈和奶奶怜惜地看着他,觉得这孩子之前没有任何出国留学交流的经历,一毕业就要跑到国外去工作,而且是去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不免有些担心。倒是大龙的爸爸和爷爷,从男人的角度,更为理解他的选择——是时候出去闯—下了。临了,爸爸的一句“你先试试吧,不行就回来”让大龙记在了心里。P47-49
一个人,一家企业,都需要有一种信念——不只为己,兼济天下。每一点有价值的努力,都可以持之以恒,从而在时间的长河里汇聚成汪洋大海。而要达成这种信念和坚持,就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因为世界上远有比利益和金钱更美好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作为文明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使命,是人类作为地球最高级动物应当具备的诱人理智与动人情感,那就是最真诚的爱与奉献、诚与感恩、信与实干。
何刚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种树,改变了谁?》给了我们触动内心的解释。NPO绿化网络和富士胶片的志愿者们都没有把种树当作是简单的付出,在他们看来,种树更像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教育。如果总是带着施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从事公益,内心终难获得平静。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益是为他人,更是为自己。如果想更好地助己,那就更多地助人吧!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翻看这本书,如同经历一场灵魂之旅,让人体验“商业之美”。一家日本企业在15年间自发组织员工到中国内蒙古来种植树木、治理沙漠,如此想来,值得国人心生敬意与感激。在现实层面,这本书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的详细记述可以让中国企业知晓真正的公益是如何规划并付诸执行,看似纯粹付出的行为又是怎样让一个组织、一家企业变得更加有责任心和凝聚力。我想,这可能是中国企业在未来需要向日本企业学习的更重要的地方。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立足于企业事业本身,关注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环境问题,并脚踏实地付诸于行动——富士胶片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理念我非常认同。企业力量虽然要比普通个体要大,但放眼整个社会依然十分有限。怀揣一颗赤诚之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给自身所处的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我相信富士胶片的沙漠绿化行动做到了。
卢荣 霍尼韦尔亚洲高增长地区企业传播副总裁
一年半之前,到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采访,聊到了一项在内蒙古的沙漠地带已持续进行15年的绿化项目。15年对于一项CsR活动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悠长年份,是不是应该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亦或是解读?我们与富士胶片(中国)一拍即合。虽然与富士胶片已相识多年,长期以来,我们—直在跟踪这家500强公司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长期关注cSR环保领域进展的文字创作团队,想到能深入全面地去探寻和剖析这个全球化企业在中国持续开展15年沙漠绿化活动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倍感兴奋。
在历时近一年半的成书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共关系室史咏华、詹军荣、刘圣音、潘超四位女士的大力协助。尤其是詹军荣女士,在前期的头脑风暴,中期的联络、协调,后期的撰稿、修改过程中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并给到了很多非常专业的建议。感谢她们的全程支持!
为了让采访内容更加深入,在东京的朱惠雯小姐也加入了我们的采访团队,帮助我们完成了在日本的第二次采访,谢谢惠雯!
为了让一本记录CsR项目的书在视觉上更加“直观”,我们的团队特意邀请了优秀的摄影师姚松鑫跟随采访团队做全程的影像记录。同时,也有幸邀请到出色的艺术家戴牟雨为种树项目创作插画。感谢两位的友情支持!
另外,本书中引用了王子彦老师的考察日记《沙漠之旅》,在此表示感谢。因无法联系到作者,请作者看到此书后,与同济大学出版社联系。
内蒙
在决定是不是要去内蒙采访的时候,还是稍稍有些顾虑,当时我8个月大的小儿子墨墨还在哺乳中,但还是经不住沙漠与树林的诱惑、以及想与大龙进行对话的渴望,最终带着墨墨以及两位“奶爸”——我的先生和那段时间刚好来看望他的大学好友,一起奔赴科尔沁沙漠,开始了至今令我难忘的内蒙之旅。
当看到沙漠的那一瞬,我真切地体会到当初说服我去沙漠采访的富士胶片的史咏华的一片心意,她说:“你只有看到了那片大漠,你才能感受到整件事情的意义,你才能写出感觉来。”
风很大,沙很细,走在上面,脚就深深地陷了下去,爬沙丘就更加不容易,花了很大的力气,四肢并用才总算爬了上去。五月的太阳,已经很晒,可以想象志愿者来种树的7、8月份,阳光是何等毒烈。站在沙丘上的我,听着大龙迎风说话,他指着前面的那一排树林,描绘出当年的光景——10多年前,就在这里划了根界线,从那根线过去,他们开始了在此地种树的生涯。
即使到今天,我还是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触动——蓝天之下,整个世界,仿佛被划分成两种颜色,一半是黄色,一半是绿色。不管是直接的视觉冲击,还是它所蕴含的寓意,都让人叹为观止。那一刻,我对身边的这位总是面带微笑的种树人,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承担起一点责任、我们能像他一样,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坚持下去,那么,这个世界,还是会让人感到温暖而乐观。
我想,也许正是这样极端的环境、温暖而坚韧的人格力量、亲身的劳作体验以及看得见的改变,让种树这件事的所有参与方,都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虽然听上去只是种树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它既能带来当地环境的改变、也能让参与的公司与志愿者重新思考自己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同时还让一个新生的NPO逐渐变得成熟。
当看着大龙骑着自行车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忍不住也回头看了看坐在婴儿车里的墨墨,心中不由感叹。其实,去除一切的意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想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什么?我们的所作所为,想要告诉他们什么?
我依旧记得在沙丘上远远望见墨墨婴儿车的景象,那一刻,不禁自问:假如未来,我们的孩子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那是怎样一个世界?
孙海燕
日本
对于日本富士胶片相关人物的采访之行,应该说是从遇见金子茂的那一刻正式开始的。
春天的东京因为一场雨的邂逅还略显丝丝凉意,看到在地铁出口等待着的金子先生的第一眼,我们不禁就感到了令人放心的亲切感。无论是冒雨跑到马路对面的便利店买来了500日元的雨衣,还是随后有效而紧凑的采访安排,甚至临行前给每位中国朋友都准备的伴手礼,无一不体现着金子先生作为“后勤部长”的敬业精神。记得那一晚,深夜11点赶赴箱根的小火车上,看到金子先生与车厢内众多白领一样疲惫却放松的回家表情时,我第一次对日本打工族辛苦的奔波劳碌有了切身的体会。
同样要感谢的还有高桥女士,爽快而富有领导力、有梦想也勇于行动,可以说没有她的坚持不懈地推陈出新,就没有种树项目的今天。在高桥女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种树项目最可贵的投入与热爱。
紧张而有序、辛苦仍坚守、节省却礼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普普通通的日本人最写实的一面,才能知道他们愿意牺牲有限的假期,拿出积攒不易的积蓄,从点滴做起,到中国北方的沙漠种树,年复一年,是多少可贵的慷慨。由此反观国人一掷千金的消费,用“钱”来度量“公益”的大小,又显得多么的狭隘和肤浅。
日本之行,犹如一面镜子,体现在纸面上的,多是用语言和逻辑思考的表达,而更多言语之外的感知和体悟,却留待心中,值得我珍藏一生。
姚音
上海
看到富士胶片(中国)为我们联络安排的密密麻麻的中方志愿者采访安排表,细细数了数,两天之内,我将要见到16位采访对象,这或许是我最有效率也最忙碌的一次采访经历了。
窗外是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着的陆家嘴,眼前的志愿者们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内蒙古,采访间,他们对内蒙古的牵挂、忧虑接踵而来。
提及种树,每个人的回忆都是那样的鲜活,扑面而来,即使是在连轴转的工作状态之下,我也没有感到倦怠,而是跟随着他们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走进那一片黄绿之间,努力揣摩着彼时这些志愿者们的感受,不经意间,我也开始遥想如今这个一半是沙漠、一半是树林的地方;也循着志愿者的思绪,想象着大龙、北浦和斋藤是如何带领着一支跨越国籍的志愿者队伍劳作于中国的沙漠之中。
我相信,每个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多少都带着一份对沙漠的好奇踏上了这段种树之旅。在好奇之后,带回来的是一份珍惜、感恩、还有一份责任。
这些志愿者带着各自的身份和角色穿梭于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他们有着各自的工作岗位,也是年幼孩子的父母、父母疼爱的儿女;在辽阔的沙漠天地间,他们都是修复地球的一员。而这一次,他们再度从成都、天津、苏州、安徽、广州集合于—方,和昔日的种树伙伴再度聚首,聊着各自的近况,最后坐在我的面前,回忆起在沙漠里流过的汗水。
从城市到沙漠,再把各自的沙漠故事带回到都市,这更像是一次内心的旅程,也是种树力量的延伸。如同接力传水时,那一排长长的队伍,一桶水经过他、你、再到我传递给下一位伙伴,直至浇灌到每一株树苗。当我面对着这些志愿者,我似乎能看到那一桶水从远方传递到我眼前,经过我,传向更远的地方……
陈艳
因为希望对内容进行更深的挖掘,在第一次采访的基础上,我们再次与富士胶片(中国)的徐瑞馥女士进行了深入的对话。第二次采访的时候感觉和第一次很不一样,看上去端庄成熟的女高管原来骨子里有着一股喜欢挑战新生活、喜欢冒险的精神。如果不是对这个项目的深入追踪,在采访过程中把话匣子打开,还很难发现这一点。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徐副总所领导的富士胶片(中国)团队才愿意尝试新项目吧,徐副总自己也愿意几次亲自带队到沙漠去挥汗如雨,她并不是作秀,而是本身就很喜欢做这件事情。
如何在中国执行一个CSR项目本来就是一件全新的事情,几乎没有经验可循,富士胶片(中国)团队勇于去尝试各种方法,也愿意总结和沟通,修正方向,而最终找到了公益的本质:单纯为了公益而公益。这是他们自己尝试后的心得,也给别人留下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孙杨
当我开始阅读《种树,改变了谁?》这本书时,中国的一句俗语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如果你想收获一片森林,第一个最佳种树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佳时间就是现在。”
十五年前,日本NPO绿化网络、富士胶片工会和富士胶片集团为了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发起了一个植树项目,这个项目得到了当地的支持并得以延续至今,通过植树造林重申对于环境保护的长期承诺。
看到书的标题,你可能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本关于植树、环境保护与志愿者服务的书籍。当然这些都是它的关键词,但又不局限于此,这本书写出了不同人的故事。这群人之中有梦想家、领导者、管理者,也有普通雇员、志愿者和当地群众,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科尔沁沙漠结缘,开始了各自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大家就环境保护、文化冲突、社会公正、农村和人类发展等议题进行交流,思想碰撞。这群人将自己的时间、假期、工作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植树造林事业,凭借着伟大的激情和对保护环境的坚定意志不断创造奇迹。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感受大自然,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土地荒漠化对于环境的影响。
这本书里塑造的形象有NPO、个人、志愿者,有当地居民、政府官员,更有外资企业及其关注环保的工会,来自不同背景和国家的人们克服一切困难走到一起,大家都想尽一己之力去改变些什么,在应对内蒙古荒漠化问题的过程中见证成长,在饱受黄沙蚕食的土地上并肩作战,共筑科尔沁绿色的未来。
这个叫做绿化网络的日本NPO从1997年就来到内蒙古植树造林,创始人是斋藤晴彦、北浦喜夫和大龙隆司。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三个男人拥有对种树最朴素的哲学理解,想要尽全力去解决内蒙古荒漠化的难题,带着这个简单的梦想和满腔激情,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他们开创出新的职业生涯,在中国“种树”这件事上成就了一番作为。对他们而言,承担这项工作不仅出于环保的因素,也是肩负培育希望的重任,土地荒漠化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控制荒漠化的范围,让科尔沁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绿化网络从大学、志愿团体和富士胶片这样的公司募集资金,在中国内蒙古科尔沁持续着他们的绿化工作,这个植树项目的成功给予众多同行巨大的动力,目前当地人也自发地行动起来,捐助树苗支持环保组织的工作。这片土地曾经是一片绿色,要把沙地变回它原本的样子,在开展大量的绿化工作之前,更重要的是让当地人意识到过度放牧和对耕地的过度开发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绿化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创造出一个良性环境,让当地民众能够主动地承担长期持续性的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转变单一的种树模式,更是要激发起大家的整体环保意识,寻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例如缺乏环境管理、人口大量过剩和农业生产中的不可持续性行为。
绿化网络每年安排志愿者,雇佣村民从事种植、灌溉和修剪工作,富士胶片公司提供资金,也从日本与中国的员工中招募志愿者来支援该项目,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们都展现出深刻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承诺。这反映了富士胶片的企业理念: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
这个项目不仅让志愿者有种树的体验,更提供了一个超越国界的平台,与当地人分享对环保的感悟。这个项目让他们体验到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环境,亲眼目睹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从而意识到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志愿者在国际化的团队工作,与当地农民交流,超越了国籍和语言的差异,促进中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这样的经验能够增强对公司与社会的责任感。
我自己作为一个环保事业的践行者、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中国CSR的观察者,我将富士胶片推动的绿化项目看作一个示范案例,它描绘出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模型,这个模型将NPO、地方政府、普通公民这些关键利益相关者联接在一起,竭诚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环保教育以及生态重建努力,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项目在帮助人们改善生计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
我十分荣幸受到邀请为这本书写序言并提供我的浅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绿化网络、富士胶片、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和当地的人们为推动这个项目做出的伟大贡献和牺牲所打动,并激发出许多新的灵感。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开始思考未来某一天,我应该去直接参与需要动手的项目,用我的双眼去见证变迁,或许我也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到内蒙古与大龙先生面对面交谈,我又在我的愿望清单里增添了_一项未完成的工作。
行文至此,我试着去总结绿化网络和富士胶片在内蒙古推动这个环保项目的贡献,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与开篇一样,我想起了另一句中国俗语是对他们努力最好的总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华威濂
二○一三年九月十七日
《种树改变了谁(15年的沙漠之旅)》是一本现代人的精神读物!
内蒙古的科尔沁,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原。但那里还有无边的沙漠,在一步一步侵袭着人们的家园。
为减缓沙化的进程,有一群人在沙漠、沙地中从事着绿化工作。
这一群人中,有来自异国的NPO,有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在15年的种树旅程中,有很多关于个人、关于生存、关于成长、关于责任的故事,在内蒙古的土地上发生。
因为,在边远的乡村、贫瘠的土地、浩茫的沙漠,人与自然的紧密接触,最能引发人们与心灵的真实对话。而这种对话所带来的内心想法的改变,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也许环境的命题,对有些人来说依然很遥远,但是通过《种树改变了谁(15年的沙漠之旅)》这一本书,通过一些平凡人的不凡故事,您也许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又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本书由孙海燕、姚音、孙杨、陈艳等著。
挣脱城市藩篱,回归自然生态!《种树改变了谁(15年的沙漠之旅)》是一本现代人的精神读物!
面对浩渺沙漠,回眸曾经草原,十五年的植荒更是一种植心!
知名学者、媒体人、经理人联袂推荐,一群人与沙漠的环保故事!
孙海燕、姚音、孙杨、陈艳等作者团队长期记录、研究可持续发展与CSR领域的案例,积累了众多第一手的素材,致力于传播绿色商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