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昌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南昌人》是由江西著名作家程维先生所撰写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用唯美的笔触以及独到的观点,为读者细细解读了南昌一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南昌人》既有对过往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结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地描绘了南昌人的真性情,用文字再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南昌生活图景,也体现了南昌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

内容推荐

著名作家程维所著的散文随笔集《南昌人》成为南京大学出版社继叶兆言的《南京人》、方方的《武汉人》之后,又一本以“当地文人视角品读家乡”的城市人文读本。

程维用极为“接地气”且带有“现场感”地书写了南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南昌人的面目跃然纸上。全书既有对过往历史的叙述,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结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地描绘了被外地人称作“南昌老表”和“南昌鬼子”的南昌人的真性情,剖析了“南昌人”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用文字再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南昌生活长卷,既洋溢着人文精神,又透露出城市的市井气息,体现了南昌的文化性格。

目录

自序:中间地带

老南昌的背影

南昌鬼子

隐士

南唐废都:短暂的春秋

羊子巷:坏小子们的夏天

南昌人的吃,豫章后街——蛤蟆街

万寿宫

鬼才八大的南昌断代史

双城记

遍地泡王

寡酒清欢

滕王阁之殇

老表

南昌的风花雪月

从汪大渊到利马窦

徘徊系马桩

清人的面孔:八大和他的同时代人

我的南昌哥们

书店记

乱雀

孤傲的理由:八大山人的家族史

细雪

唱歌记

采茶戏:乡事的狂欢

江城之变:1648年

水墨南昌

在南昌

试读章节

有个叫金澄宇的上海人,干过农民、泥瓦匠、马夫、工人,20年来,没写小说,一直在杂志社当小说编辑。没想到快退休了,在网上用上海话写上海人的故事,火了,推出一本写上海人的书叫《繁花》。几年前,我买过一本香港人叶锦添,以图片和文字片段记述他搞影视美术设计的书,就是《繁花》。

上海人和香港人内心都是有“繁花”的,这不奇怪,两座城市都殖民化过,属于洋派,叶锦添是搞美术的自不必说,像金澄宇这般的“老爷叔”,也不忘“繁花”一把,因为他是上海人。南昌以来没有繁华过,即便当年做国都,也是因为繁华不起,又撤了。

南昌人过去叫洋气时髦的女人为“洋盘”。老人们提醒子女:“洋盘”货不能要,是“秋白梨”,好看不好吃。南昌人指的“洋盘”,多是学上海人的穿着打扮,女的烫大波浪,男的留飞机头,都穿擦得锃壳尖皮鞋那种,上海人又是学外国人的。那时,南昌人出差上海,耽着的一桩就是到锦江饭店门口看外国佬。南昌八一大道也有座江西宾馆,偶有外国佬,当年都是“亚非拉”的朋友,多是黑人,没想象中的洋气。南昌的“洋盘”,是三道贩子,何“洋”之有?“洋”又能“洋”到哪里去?

我对上海人最初的羡慕,来自于上海芭蕾舞学校的学员。当时我年方十四,家住瑞金北路140号“市委招待所”,正是有些胡思乱想的年龄,就碰上院子住进来一批同龄的上海芭蕾舞学院的少男少女,个个身材修长,气质非凡,男的长发,女的盘头,颈脖子细又白,如天鹅。每天起来在院子里练功,男孩子端女孩子的腰,蹦上蹦下,这些长腿细腰的妖精和小子们三五成群,在院子里叽叽喳喳,仿佛出访凡问的天国仙人。是时,我只跟几个佐近的小哥们,得空便坐在井栏的抽水管上,如同一溜傻鸟,土头土脑瞅人家,一帮南昌土逼少年,对上海芭蕾少男少女,那可是打心眼里艳羡,又满心眼里的自惭形秽啊!

跟外地人比,南昌人往往气短。所以这也造成了南昌人总想骂“南昌人”的心理,甚或形成了一种习惯。南昌人是这样的,自己没本事,对别人还不服气,在小巷口一站,他就一汉子,仿佛随时可出手奉陪三百合的样子。煞是要命!——几个南昌人聚一起,没来由般有时反会骂南昌人来发泄,推而广之,就像咱中国人有时会骂中国人一样,骂得狠且果决,好像他是鲁迅,人是阿Q,他优越感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仿佛自己不是中国人。这说明人是有对自己不满且愤怒的地方,孰不知,在南昌,哪个南昌人不是自己的镜子,南昌人的优缺点你又如何没有?南昌人骂南昌人的习惯,是一种自信心缺失的表现。好像他是以骂南昌人来证明自己是个优越的“非南昌人”,这当然是非理性的“批判”,与鲁迅对国人劣根性解剖刀式锋利的批判性勾不上关联。

虽说南昌人由羡慕外地人,而学外地人,但往往小农意识,瞻前顾后,穿着打扮不说,干起事来,更怕打破本不值钱的一点坛坛罐罐,不敢,越雷池一步,终是胆小,往往错过机遇。人家干的时候,南昌人观望,自己不敢下决心,怕吃亏,怕亏本,不敢赌,不敢拼,缺乏闯劲和冒险精神。人家成了,南昌人再动手,已然晚了一步,有时就那么一步,机遇全失。南昌人窝在本地是一条虫,跑到外头是一条龙。主观能动性往往激发,顾虑不在身边,反而获得解放,南昌人有倔劲,认准的事,哪怕不是做官赚钱的,也硬磕。纵是头破血流也不回头,这股倔劲很可贵。

我一老哥八十年代去海南,不是淘金,是写作,海南潮起潮落,他也几经浮沉,老婆离婚跟有钱人跑了,多少人去了又走,干这不行又干别的,他终是没丢一支笔,终是在写着,有人改行做了酒店,有人干了广告,有人做了房地产,他仍写他的文学,一头黑发写成了白发,写成了海口市文研所所长,不是官,还是个文人,我佩服他。而今老哥著作等身,根据他作品拍的电影都十几部,仿佛他的笔已是戳在天南的一柱。另一批大学同学开始在南昌混,都稀松平常,一跑出去,十几年后,竟个个都是人物,有的是上海上市公司老总,有的在外省重要部门坐上了相当的位置,有的成了报业界的“巨子”。由不得外地人不叫:“南昌鬼子”进村了!

这种“南昌鬼子”,是叫人提气上劲的,我看好。

也有人认为“南昌鬼子”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嫉妒心强,暗地里好相互拆台。没有必要否认嫉妒,不止为南昌人,世界各地人都存在此心理,《圣经》中明确把嫉妒列为七宗罪之一。南昌人的嫉妒心如果是体现在暗地相互拆台上,那当然是容不得他人,尤其是容不得“人才”。南昌当地确有这种情况,对本地人才视而不见,却到外地去“引进人才”。由不得本地人冒尖出头,宁可将好处和位子,让给外地人,这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过去,上面来南昌考察干部,都背地使绊,弄得谁也上不去,只有从外面调干部来。所以南昌市的头,多是外地人。南昌人只服服帖帖让人管。这种情形,不只是官场,乃至商界、文坛等各领域南昌人皆不互相抬举、互相捧场,自己出不了“头”,也不愿别人出“头”,自是由于心胸狭窄,嫉妒心厉害造成的坏习气。从另一方面看,抑或南昌人个个都太鬼精鬼精,鬼精的人在一起便陷入了集体的昏聩或弱智,也便败坏了南昌人一些名声。

南昌桃花巷有个现今被举国公认的大画家黄秋园,但他的一生,几乎是被同行嫉妒而打压的一生,所以生前寂寂无名,一个不起眼的和和善善的南昌小老头,谁也不把他当回事。连女儿也小看他,女儿出嫁,他认认真真画了一幅画给女儿陪嫁。女儿挖苦他:“人家女儿出嫁,父母都是用缝纫机、电视机作陪嫁,你却陪一幅破画。”黄秋园无奈,却对女儿说:“将来我的画,每一寸都要用金子来量。”如今,果应验。可据说南昌本地的同行又起了另一重嫉妒,黄秋园画价高么!弗洛伊德讲,人的嫉妒心是天生就有的,但是西方文化克制这个东西,培根说嫉妒是“凶眼”。中国文化则放大了这个东西。西方文化是制造天才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扼杀天才的文化。嫉妒杀人。每个人都是嫉妒者,每个人又都是被嫉妒者,由此形成一个可怕的怪圈,人可悲地在怪圈里游戏着,使的都是负能量,“南昌鬼子”难免要遭些恶名。

过去有“随波逐流”一词,有点警世意味,现在没人说了,因为大家都在随波逐流,惟恐的是被“波流”拍上岸。那么,另一个词“遗世独立”,反指那跟不上趟的,既没“人脉”也不被谁待见的家伙,碰这么个时代,不合时宜,近乎冷遇。八大山人活在当下,可想而知。南昌人喜欢捧不在世者,而对当下活物,不待见。几年前我参加在南昌开的一个省级文化单位研讨会,主持者就说:“我们从不给活人开研讨会。”

南昌人的性格不鲜明,保守,是本土文化的结果,江西古称“吴头楚尾,闽腹粤庭”,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盆地态势自给自足,自然饿不死,也便是小农经济思想的温床,不思进取,缺乏闯劲,没有从盆地突围的冒险性。

P37-40

序言

中间地带

在诗歌和小说之间,散文写作于我而言,是中间地带。这是个比较舒服的地带,我固认为那些一生以写散文为己任的人,难成大器,但我承认,我喜欢这种文体。读和写全喜欢。也许由于它是没有写作难度的文体,什么人都可以写,但对于一个有文体意识的作家而言,没有难度,恰是难度,他必须创造难度。让它成为一种最有难度的写作。我相信,只有这种写作,才是好的写作,也唯有这种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写作。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南昌人》的写作,是属于这种写作。我积累、构思数十年,就是想写一本这样的散文。写完了,可以接着一心一意去写我的小说。

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当年没几个人懂,后来怎么样?好的东西终有人知道好,比如这本《南昌人》,我是有担心的。可想想,都可以放下,也可以信赖,明白自己写作是付出了巨大诚意的,这就够了。我必须说这纯粹是一本个人化的写作作品,也是我一个人视角里的南昌和南昌人。不求得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我只是如实写出了一个作家的认知和思考,这是我的血,这是我的骨,太多的别的什么,都无必要。好在出版社的司增斌先生当时找到我,就希望我根据自己的意思来写。这是让我暂时放下手中打算写的长篇,而接受《南昌人》写作的一个诱因。虽然我心里,这本书早晚要写,或原先已在写着,只是它不一定就叫《南昌人》,而可能是《南昌鬼子》,内容却是这些,这是我注定要写和会这么写的。

去年我注意到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人》(叶兆言)、《武汉人》(方方),书写得有趣,做得也漂亮,都买了。近期得知苏童、陈丹燕、毕飞宇等一批作家皆加入了这个“城市人”系列的写作,这像在做个品牌的样子,从中看出,南大社是可以让作家信赖并为之拼力付出的。基于此,我乐意接下《南昌人》的写作之约,并且把我的一些好东西都放到里面。  《南昌人》,写作过程中就让南昌人倍加关注,我知道他们心里都有对南昌人的认知,但他们不说。南昌人“鬼”呀!说好了,人骂。南昌人没那么好!说坏了,挨砸,南昌人有那么坏么?但我要说,这本书,无关好坏,却又尽是好坏。因为我明白,无论写南昌人好坏,都逃不了遭骂,没有中庸之路可走。索性按自己的想法写。这本书绝对独一无二,因为南昌人不同于任何地方人,人说“南昌鬼子”——鬼!我的写作似乎也就在诸多如此诡谲的目光注视下。好在,他们是我的乡亲,我是他们的同类,他们期待想看的,也就是我要写的。这是自己给自己照镜子,你的容貌美丑都躲不掉,既然要照镜子,自然没必要去怕镜子。

镜子里当然有美好,那些不一定被人所提及或为人所知的南昌的历史、人物故事,市井生活,风土人情,如同随世流转的南昌乡音,那些熟悉的街巷气息,光影,面孔,将一一呈现。而龌龊与阴郁,潮湿与不爽,自然也在镜像上无法逃脱。可能我们不是从一个人的优点中认出他是一个南昌人,或恰是自我们身上固有的缺点中,一下就认清了我们的同类。《南昌人》或许有这么点意思。坦白地说,我也会藏拙,我也会遮丑。因为我有虚荣,因为我是书里写着的南昌人。

这本书写得舒服也挣扎,感觉其中有一些该不该去直面,该不该这样写,但可能只有真正的南昌人才懂南昌人,那种可爱与厌恶,庄敬与鄙夷,始终是此消彼长。我对朋友说,这本书写完了,下半年只画画,彻底放松一下,以缓这口气。

此书杀青,在微博贴出目录,我的朋友姚雪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首先就表示有意要出这本书,我的兄长陈政(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干脆提出,拿我这里出算了!这既让我喜悦,也在意料中。他们不知道我跟南大社签的约定,只有请朋友原谅,相信能理解。当年初得知我在写《南昌人》,《观典》杂志执行主编吴剑文就约我一定要拿几篇给他们发表,《南昌晚报》也是紧追不舍,网友纷纷表示提前预订,这都表明大家对这本书的看重与期待。但我信守着与司增斌先生签下的承诺,并正如我们预先达成的共识,希望这是一次愉快而成功的合作!

感谢张国功兄、万国英女士,感谢陈松。还要谢一下我的儿子程玥,他也是做出版的,一直在鼓励老爸这本书的写作。对于读者,尤其南昌读者,我准备接受他们的骂声,但作为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南昌人,我以为我的写作对得住良心,也对得起这座城市。

2013.6.24南昌墨艳山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昌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121678
开本 32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320903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