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左所著的《皇帝的家事儿之该死的亲王》每章以一位帝王为核心,从此说开去,钩连起相关的人和事,既保持内容的相对独立完整,又尽量铺陈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局势,交待清楚历史人物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
刘邦立汉,广封同姓子弟为王,以固本繁枝。后世的帝王大多沿用这种做法。问题在于,这些藩守一方的兄弟和皇室宗亲,都有着正统的皇家血缘,如果他们觊觎皇位,比起那些外姓叛臣和反贼,对皇帝的威胁更大。也因此,皇族兄弟、叔侄之间的争斗格外血腥和残酷。 这一类的故事,历代都有。东汉明帝因为图谶的谣传,逼死爱弟,株连甚广,让无数人头落地。武则天对李姓诸王的剿杀、明宣宗虐杀皇叔、明英宗、明景宗之间的互相提防,令人唏嘘。雍正皇帝对皇兄皇弟的冷酷,同治皇帝继位之初,慈禧对肃顺、端华等人的镇压,说来让人胆寒……
《皇帝的家事儿之该死的亲王》讲述:刘邦立汉,广封同姓子弟为王,以固本繁枝。后世的帝王大多沿用这种做法。问题在于,这些藩守一方的兄弟和皇室宗亲,都有着正统的皇家血缘,如果他们觊觎皇位,比起那些外姓判臣和反贼,对皇帝的威胁更大。也因此,皇族兄弟、叔侄之间的争斗格外血腥和残酷。
这一类的故事,历代都有。汉景帝刘启在做太子时,一怒打死吴王之子刘贤,削藩事起,吴王反叛成为必然,让无数人头落地。武则天对李姓诸王的剿杀,明宣宗虐杀皇叔,明英宗、明景帝之间的互相提防,令人唏嘘。雍正皇帝对皇兄皇弟的冷酷,同治皇帝继位之初,慈禧对肃顺、端华等人的镇压,说来让人胆寒……
《皇帝的家事儿之该死的亲王》由于左所著。
削藩
汉文帝时期,吴王的儿子、吴国太子到长安拜见皇帝,留在长安消遣。这位公子哥名叫刘贤,在南方长大,从小生活在锦绣堆里,是王位的继承人,娇生惯养,说一不二。刘贤身边的老师和长辈都是楚地出身,楚地民风强悍,他们的言行自然也是粗暴硬朗,刘贤平时受他们影响,行事的风格可以想见,这给刘贤招来了杀身之祸。
有一天,刘贤与皇太子刘启一起喝酒,一边下棋赌博。因为盘面上的一点纷争,两个人争吵起来。刚刚喝过酒,两位的火气又都很盛,刘贤摆出平时的霸道做派,态度狂妄嚣张,嘴里不干不净,忘记了眼前这一位的身份。
皇太子刘启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当然不吃这一套,他顺手抄起面前的棋盘,狠狠砸向刘贤。古代的一些棋盘是用石头做的,有财力的人甚至用大块的玉石磨制棋盘,质地非常坚硬,刘启用的力气也大,棋盘砸到刘贤的头上,竟然当场把他活活打死。
皇太子杀死一位王子,闯的祸不能算小,汉文帝会骂他、打他,但不至于严厉惩罚刘启,毕竟,皇太子和王世子的分量不同,而且刘贤对皇太子不恭不敬,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就应该受惩罚。
然后,汉文帝让刘贤身边的人把刘贤的尸体运回吴国去。吴王刘濞看到自己的儿子、自己的继承人,活蹦乱跳地去长安拜见皇帝,最终却成了一具僵硬的死尸,放在车上给人拉了回来,当然又痛又恨,怒火中烧。刘濞没有发作,只是对送回刘贤尸体的人说:“天下刘姓都是一家人,刘贤既然死在了长安,直接葬在长安就行了,何必一路颠簸地运回来?”
这番话,刘濞一定是咬着牙说的,他对皇太子不满——刘贤千不对、万不对,到底没有犯下必死之罪,你怎么像捻死一只臭虫一样把他杀掉?
刘濞对汉文帝更不满——大家都是刘家的子孙,你的皇太子是人,是宝贝,我的王世子就不是人、不是宝贝?皇太子随便把他杀死,你这个做父皇的既不惩罚皇太子,对我又没有一个像样的交待,这样合适吗?
刘濞拒绝接收刘贤的死尸,让那些人把刘贤重新运回长安去,他要让皇帝明白他的不满,让汉文帝去处理。刘贤的随从们够倒霉的,拉着刘贤肿胀发臭的尸体走了几千里路回到吴国,现在又要再拉着他原路返回去,最终把刘贤埋葬在了长安。
吴王刘濞的心里满是怨恨,无从发作,就称自己病了,不再去长安朝见汉文帝。汉文帝派人核验,知道吴王没有生病,是对儿子刘贤的死耿耿于怀。汉文帝不想惯他这个毛病,以后吴国的使者再到长安,都被扣压下来。刘濞有点沉不住气,开始准备谋反。
后来还是汉文帝首先妥协,把吴国的使者全部放回来,还赐给刘濞一根手杖,说是体谅他年老,可以不进京朝拜。刘濞这才感觉安心,双方的紧张关系稍稍缓解。
吴王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刘仲最早被封为代王,因为失职而被废为合阳侯。所以,刘濞的王位不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最早被刘邦封为沛侯,封地在刘邦的故乡一带。
汉代立国之初,刘邦封自己的堂兄刘贾为荆王,辖地在淮东一带。黥布反叛,刘贾战死。刘贾没有儿子,他留下的淮东属地和黥布留下的淮南一带都成为无主之地。而东南会稽一带自古民风剽悍,刘邦希望选择一个得力、可靠的人物出任吴王,可以独当一面,作为东南方向的屏障。当然最好是派自己的亲儿子,但一来刘邦的儿子太少,再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年纪太小,难以胜任。
思来想去,刘邦最后决定让亲侄子刘濞出任吴王。当初淮南王黥布反叛时,二十岁的刘濞跟随刘邦征讨,表现还不错。这项任命正式宣布后,吴王的印信也交给了刘濞,刘邦把刘濞找来,当面仔细打量这位侄子,突然后悔自己选错了人。
刘邦对刘濞说:“我才发现,你面带反相。”
一句话差一点把刘濞吓死,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但又不敢问。刘邦把刘濞叫到身边,抚着他的后背说:“五十年之后,东南之地会有叛乱之事发生,不会是你主使的吧?你千万要记住,天下刘姓都是一家人,你无论如何不要谋反!”
刘邦是不是懂得相术,或者能够预知未来,不得而知。他对刘濞的一番言论,更像是预先对这个侄子的一种警诫,一番忠告。刘邦对刘濞很不放心,但实在又找不到更好的人选,刘濞毕竟是自己的侄子,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是封他做了吴王。
吴王的封地一共有五十多城,在诸侯王中仅次于齐王。而且他治内的豫章郡物产丰富,最可观的一点是当地的山中富藏铜矿。铜是铸造钱币的材料,挖铜就相当于挖钱。于是吴王刘濞招募大量民工,在豫章郡开矿,采铜铸钱。
吴国地处东南,有很长的海岸线,海水可以晒盐,是内地必须的生活物资。这是铜矿之外的另一大财库,而且操作简单,资源取之不竭。
吴地可以卖盐,又能铸钱,经济实力十分强大,吴王刘濞不必向百姓们征收赋税,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各地的百姓纷纷跑到吴国来居住,对这些外来的人口,吴王总是隐匿不报。几十年间,吴国的人口激增,百姓对吴王也很拥戴,这一切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
后元七年(前157)六月,汉文帝病死在未央宫,八天之后,皇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因为儿子刘贤的缘故,吴王刘濞对刘启一直心怀怨恨,而且,刘启即位不久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削藩,直接威胁到刘濞的利益。
最早提出削藩的人是晁错。晁错是颍川人,性格“峭直刻深”,是一个生硬狠毒、缺少柔性的人。汉景帝刘启做皇太子的时候,晁错做过太子家令,与刘启的关系很好。削藩是他一贯的政治主张,汉文帝活着的时候晁错就几次提出过,汉文帝考虑再三,不忍下手。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