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放大的时间/我们小时候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放大的时间》是“我们小时候”系列之一,以看似虚构的短篇小说格式写就,实际上都是作者王安忆童年真事。

内容推荐

《放大的时间》一文由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写作。《放大的时间》以看似虚构的短篇小说格式写就,实际上都是作者王安忆童年真事。公共浴室,厨房,童年玩具等弄堂里长大的上海孩子所共有的童年回忆令人感慨。全文细腻写实,情感与记忆交织,极为优雅。

目录

校际明星

校际明星

刻纸英雄

阿尔及利亚少女

流言(一)

流言(二)

离异

背同学上学

男生们

女生们

奢望

积木

厨房

冬天的聚会

革命的初级阶段

革命的初级阶段

乘公共汽车旅行(一)

乘公共汽车旅行(二)

蘑菇泥

大串联

借宿

居高楼上

入学

公共浴室

打一电影名字

遗民(代后记)

找寻失落的本真(画者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一副积木,都免不了残缺的命运,很难保持完整。小孩子又大都完美主义,不能守残抱缺,而是一损俱损,总归全盘放弃,任抛任撒。每每在床底,橱底,沙发底,扫帚伸进一划,划出来一块或两块布了蛛网灰尘的积木,已经想不起它归属哪一副积木里了。这些残留的不同格式的积木,全放入一个小铁皮桶,装满一桶又一桶,兜底倾下,小山似一座。小孩子都贪多,就也能玩半天。新积木充满了诱惑,盒子里呈现出的完整图案,部件数量的丰裕,不同长宽比例的立方体,刺激着贪欲的心。而新奇材质与花样的积木源源不断地产出,比如,花窗不是用彩笔勾出窗棂,再描上几挂葡萄,而是真的镂空了;巴洛克式的立柱原先也是平面地描画,其时是旋成花瓶状,蛋糕样的重叠的底座,通体漆白;阳台的栅栏,是用细木条插进榫眼;有一副积木还包含四个小花盆,拇指大小且有边有沿的小花盆用一种不抛光的漆法,漆成瓦红的颜色,上面的盆栽用绿色的塑料做成草叶状。事实上,积木的发展进步是朝着具象的方向,这些具象的积木在拼搭中其实很受限制,它们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不可一物多用,某种程度地减损了想象力。于是,很快,它们失去了新鲜劲,落入失散的命运,七零八落地,归进小铁皮桶的积木堆里,消除了阶级差异,也清除了具象的差异,融入抽象。

我姐姐有一副基本保持完好的积木。我说“基本保持完好”,是因为它也有那么一点缺损,接下去就会谈到。现在分析,之所以能基本完好,一半是因为这是一副豪华的积木,它件数特别多,体积也较大,立方体的形状并没什么离奇,但长、宽、厚的比例略有不同,于是面貌大异。它有两只葫芦状的顶缀,那葫芦肚腹浑圆,坐放稳定,但一点不妨碍它的精致,葫芦腰、葫芦尖,轮廓都很清晰。然而,事实上,不久它就遗失了一只,剩下单独的一只。但我姐姐并没有因此而采取放弃的态度,她依然坚持维护这副积木,这就要涉及另一半原因了,那就是她已经长到较为理性的年龄,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并且,懂得惜物了。同时,她的想象力也在发展,这表现在她用这副积木创造出一个不同寻常的节目,就是演剧。情形是这样的,将积木的盒子反扣在桌面上,做成一个舞台。舞台正面两侧,各立一根台柱,再说一次,这副积木的体积要比一般的大。每一根台柱由三块积木搭成,底座的一块是钢蓝色,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的立方块,上面竖一根长积木,再搭一块正方体,然后用一块手帕搭在台柱作幕布。用什么来固定“幕布”呢?宝葫芦,我们这么称呼葫芦形的顶缀。遗憾的是,少了一个宝葫芦,上天入地搜寻而不得,另一头只能用我的小花盆将就。“幕布”后面,积木搭成满堂布景。演出的剧目,最重点的是《灰姑娘》,这就又要涉及另一桩游戏,玻璃糖纸人。将一张玻璃糖纸捋平,折成细裥,压平,成小小的一束,在三分之二的地方打一个结。这一个结很关键,手巧手不巧,做出来的姑娘窈窕不窈窕,就看这个结。打好结,短的一头撕成三片,中间是头,两边是手臂,长的一头拉开撑起,撑直酒杯状,于是,一个穿了鲸鱼骨撑曳地长裙的西洋美人立起来了,《灰姑娘》里的女主角就由她来担任。那么王子呢?说到王子,不得不再引出一段伤心事。我姐姐曾经亲手做了个小布娃娃,紫花布缝成人形的布口袋,饱饱地塞进棉花,难得这手指头长短的小人竟十分匀称,它就是王子。玻璃糖纸的纤纤淑女中间,王子他胖鼓鼓的,而且站不住,必须用手扶着,一松手就倒在地上。当我姐姐的手忙着调度其他角色的时候,他就仰天躺着等待他的情节。不久,王子也丢失了。王子的丢失挺蹊跷,就好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不见了,也是上天入地搜寻,踪影全消。从此,王子就只能由一块扁平的积木作替身,可是也没有影响演剧和观剧的热情。常常是,我姐姐在这边搭台,我就到那边去吆喝,喊来邻家的小孩子,坐成一排,眼巴巴等着揭开幕布,开演。

积木这一件玩具在我姐姐手下,演绎出了新意,其实暗示着我姐姐开始从儿童走向少女,她的趣味悄然发生变化。而我,与姐姐成长的方式不同,如她这样的嬗变似乎一直没有降临到我身上,我的成长在一个长久的时间里,坚持以数量的累积进行。就是说量变的过程很长,而质变姗姗来迟。这么说吧,我的口味始终在积木上,不过是从小盒进到大盒,少的到多的,简单的到复杂的。随了不断增添又不断缺损,我的散装积木越来越多,从铁皮桶移到篮子里,最终全部倾倒在一个大纸箱,就像量变的证明。也许我就是拥有这么一种成长缓慢的人性,需要有超出常规的共同性的积累才可有飞跃。在我的童年玩具里看不到有趣味的长进,事实上,我已经过了需要玩具的年龄,可我依然还需要,依然没有长性,今天当作宝,明天就是草。直到那一副积木出现在我们街角文具店的橱窗里,事情方才呈现改观的征兆。P46-50

序言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

我们希望,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童年印象,吉光片羽,隽永而清新。

陈丰

后记

小时候,常听老人和前辈们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不要浪费时间呀!的确,日月如梭。

二○○八年我举办个人手卷展时,张仃先生为我题词祝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明明同道从艺五十年。戍子孟夏,辽西九三叟它山张仃书贺于京华。”我从六岁发表作品至今已有五十多个年头。转眼间,明年将是我的甲子之年,真是不敢想象。

六十甲子到来之际,我把父亲为我整理、珍藏五十余年的儿童时代作品出版并举办一个特殊的画展——“艺海童年——王明明儿童时期作品展”,以展现我六到十三岁童年即开始的求艺历程。

这些作品承载着许多我儿童时代的记忆,勾画出那时所走过的稚嫩天真的艺术足迹。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虽不完美,但却可以让我深深看到并思索自己在后来艺术发展中的得与失,唤回我重新去寻找失去的艺术真谛的初衷和勇气。这些作品让我不断追问自己在一生不断追求的绘画技法中是否失去了自然天成?在探索观念的更新时是否失去了艺术的本真?在理性的艺术思索里是否失去了艺术的灵感与激情?在对名利的渴求下是否失去了艺术的纯洁?在强化写生与相机的作用时是否忽略了记忆力和纯真的眼光?这自然天成、艺术本真、灵感激情、艺术的纯洁恰恰是儿时最本性的真情流露。如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回顾找回儿时的本真,我相信自己的艺术可以得到升华,这就是我此次展览的目的所在。至于“偶遇”王安忆的这本童年回忆《放大的时间》,发现一南一北两人的记忆中竟有那么多的暗合,则又是另一种缘分了。

在一生中求得知识,再做到有学问,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只注重知识与学问是不够的,还应该上升为有智慧。我无缘上美术学院学习,但我有幸从儿童时代起跟着许多大师学艺做人。他们的人格力量感召着我不断锤炼自己。

时间不会停步,我们的艺术也不能止步,回望与反思会使自己更警醒,也会更聪明。少走弯路,不走冤枉路,究其如何,好在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明明于潜心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放大的时间/我们小时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王明明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275266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2013162407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185
13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