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绿茶书情(印象阅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绿茶书情(印象阅读)》由绿茶著,将在书评与印象记之间,寻找一种妥协、一种融合。入选作者,则老少成宜。

最大愿望,是借这样一本书,为不同读者提供较为丰富的知识、趣味与见解,为当今书评类写作状况,留下一幅色彩斑斓的景象。

内容推荐

这本《绿茶书情(印象阅读)》由绿茶著,收入了作者2004年至2011年的书评、书情、书话,包括《符号世界里的奇妙和有趣》、《港台书情:港台作家朋友和他们的书》、《书店,我的阅读邻居》、《我的偶像们和关于他们的书》、《美食书情:在葡萄酒中沉醉阅读》等。

这本《绿茶书情(印象阅读)》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2011

 书评

看书人访问书人

符号世界里的奇妙和有趣

 书情

杂志书情:MOOK,阅读新阵地?

港台书情:港台作家朋友和他们的书

港台书情:走进书店发现文学

港台书情:两岸年度好书评选分析

北京书情:辛亥年的阅读风向

图书微博营销小观察

非虚构,开始写吧!

宿舍往事

 书话

亲爱的,书

我的书店生涯

关于书的存与放

书店,我的阅读邻居

荷兰书店之旅

加州之外的旅馆

2010

 书评

小镇上空的鸟

让小书话大众化

黛莉,旧时代的“文学女青年”

 书情

文学书情:2010年的文学书图景

摄影书情:超越视觉

我的偶像们和关于他们的书

2009

 书评

燕园二书:直面园林的痛苦与毁灭

艺术世界中的盗窃游戏

 书情

历史书情:2009年的历史阅读视野

三地书情:2009年上半年大陆出版观察

美食书情:在葡萄酒中沉醉阅读

2008

 书评

读读书散散步

把书评当作品读

我短命的偶像们啊

 书情

旅游书情:吃货吃书驴友找伴

历史书情:历史与足迹

文学书情:游荡在圈子间的阅读

2007

 书评

我眼中的好书评版本

讣告:缅怀闪烁后逝去的生命

他们比自由还要美丽

叛逆老太太的花心花事

与阅读平行的记忆轨道

长声三书

悲剧的力量最有感染力

报纸副刊与知识分子的品格

阿富汗,让人感动和难过并存的国家

书衣:承载书籍历史的流动

 书情

历史书情:个人史延伸出的家族史

文学书情:2007年的文学书香

文学书情:出版四月天

文学书情:年初,有什么文学书可看

2006

 书评

一个不少,一百个不多

旅行就是一切

 书情

综合书情:私人视野的阅读图景

北京书情:应景之书灿烂涅槃

建筑书情:城市·建筑·文化·家园

阅读书情:翻书狂的书单

夏季书情:敏感的出版商从来不会错过热门

 书话

北大书事

2005

 书评

如何面对一个人的问题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娜斯:愿读服书

母亲短暂的慈爱

感动人的除了书,还有其他

 书情

旅游书情:2005年旅游书出版新格局

北京书情:被忽略和被遗忘的

私人书情:这一月的书事、人事和文事

综合书情:并不淡的出版淡季

北京书情:全球同热之后的冷静

北京书情:炎炎夏日 清凉阅读

文学书情:一线作家PK玄幻写手

2004

 书评

小楼风雨说文解气

循着记忆的旅程

 书情

北京书情:引进来的畅销神话

北京书情:传记继续风行武侠异军突起

历史书情:人人都有一本回忆录

美食书情:美食与掌故的盛宴

夏季书情:在夏日里娱乐至死

旅游书情:带一筐书去旅行

综合书情:2004年,我们的阅读图景

试读章节

看书人访问书人

最近,读梁文道的《访问》,该书的副题为“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对于主张分享阅读的我来讲,了解不同的书人是我多年的习惯。

何谓书人?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界定,在我这里,我认为是那些生命中离不开书的人。我的朋友中,有很多这样的书人。比如,在全世界寻访特色书店的钟芳玲;漫游在旧书中不亦乐乎的傅月庵;带领大家“开卷八分钟”的梁文道;对书有独特洁癖的止庵;收藏期刊创刊号的谢其章;等等。

梁文道这本书人访问录,是为上书局创办的《读书好》免费阅读杂志做的系列访问,我看过这本薄薄的杂志,非常喜欢,这样一份免费阅读刊物,其策划的选题和完整的内容较比内地很多卖钱的杂志都更用心、更有分量。书中收录的十五位书人,以港台书人为主,还好其中董桥、赵广超、陈智德、舒国治等几位书人的书都拜读过,算是有种亲近感。另外两位大陆书人,其中十年砍柴是很好的朋友,另一位长平是媒体同仁,他的时评文章也长期拜读。

董桥先生是香港著名书人,他对书的喜爱和收藏让很多书人羡慕嫉妒恨,他的书话作品也让我们羡慕嫉妒爱。今年初,他的《青玉案》和《记得》再次将我们带回到那典雅的旧书珍本世界中,体会到一位书人的情致和对书的关怀与爱。也许很多人已经烦了董桥体,但不可否认,他的这种文体和讲述的爱书故事已成为书界一道独特风景。

香港艺术学者赵广超,他的每一本书都让人惊艳,从《笔记<清明上河图>》,到《一章木椅》再到最新的《十二美人》,每本书都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美妙与精彩,用他独特的方式展现和诠释,这样的传统艺术被赋予全新的呈现方式,让我们体会到艺术之美和传统之魅。

香港书人陈智德没有作品在大陆出版,但他在香港爱书人心中,是那种专家级的人物,虽作品不多,但对书的爱和热情却无人能及。编了很多香港文学资料和诗歌方面的文献,仅有一本小书《情斋读书录》专门谈书。我是托香港朋友帮我买的这本书,文章中突显的功力和对各类图书的评说让人惊叹真正书人的力量。

台湾作家舒国治谈书的文章少,谈旅行、漫游和吃的文章多,这些也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之一。他的《流浪集》、《理想的下午》等相继在大陆出版,他本人也开始在大陆漫游,我们也在一些场合谈及关于流浪和旅行的话题,发现真的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和喜好。

再说朋友十年砍柴,我们最开始是网友,都在天涯闲闲书话玩,时不时网聚,喝很多酒,说很多话。他话多且密,我很难插上嘴,但听他讲那些历史八卦与非八卦,都很有趣。后来读他的《闲话水浒》,更是被他的独特视角所折服。再后来,他给我写专栏,每天看他的专栏是享受也是难受。历史和现实,总在他笔端被那么贴切地联系。

作为一名记者和时评人,他对现实的关怀通过历史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找到很多共鸣。如今,他投身出版,依然从事着这样的表达方式,只不过运用了不同的载体。

关于书人,真的值得用大大的一本书来书写,梁文道访问了十五位,其实还有更多的书人值得我们去认识和了解。

符号世界里的奇妙和有趣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天和泥打交道,整个一小泥人,最爱干两件事:抓泥鳅和在泥上画各种符号。那时候穷,没有彩笔,没有画板,一根树枝,一片泥,就构成了我的胡画世界。那些自己都看不懂的形状和符号,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

后来,试着去学画画,面对画板,却没了小时候的感觉和兴趣。  如今,我们生活在充满符号的世界里,任何事物,人们都恨不得给它一个LOGO,符号,似乎更适合传播。

说到符号,它最早是在哲学领域被广泛认识和研究,由此还产生了一种所谓的“符号学”,其中,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就是个典型的“符号控”,他的《符号学原理》、《符号帝国》等在符号学方面做了深刻的研究和有力的探讨,甚至他的一本书就直接用符号命名为《S/Z》。在这本书里,罗兰·巴特把巴尔扎克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切割成561个基本语言单位,分别纳人到5种符号代码里,并用93个单元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就是他运用符号学进行结构主义阐释的案例之一。

此外,还有法国哲学家梅洛一庞蒂和他的《符号》,英国哲学家米兰达·布鲁斯一米特福德和他的《符号与象征》等,都是运用哲学理论探讨符号世界的意义。可以说,符号普遍被提升到离我们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地位。

近日读到日本书籍装帧家松田行正的两本书《零》和《圆与方》,让我见识到符号世界里,不仅有很深的哲学意味,还和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相关,美妙而有趣。

这是一次挑战传统阅读的体验,和通常的读文和读图不同,读符号是奇异的阅读体验,翻开任何一页,我都试图把眼前看到的符号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出来,再看松田行正的说明文字,天南地北。接着往后翻,总觉得自己能真正解读出正确答案来,但始终没能如愿。然后回过头去看之前看过的那页,又再陷入新的意境,可以说,每一次都是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内心反射,真是太奇妙了。

《零》汇集了121类代码、文字、图形、暗号等符号,其中,较多的是曾有又无的各种文字,对这些文字,我没有太多好奇,怎么看都没有甲骨文好看。我更喜欢看一些偏门的暗符和记号,如第200页的“旧石器时代洞窟里描绘的男女性器符号”就特别好玩。

这页收录了50种男女性器符号,男、女各25种,从这组性器符号中,仅能看出一两个我们现在普遍认同的符号表示,更多的符号用在生活、交通、医院等领域似乎都说得过去,但是,看这些符号,我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他们太可爱啦。所以,如果光看符号,我真的会南辕北辙地自我解读,但这样的偏移其实很可爱,内心很欢乐!

《圆与方》则相对直接一点,主要收录了由圆形和四方形延伸的各类字体、符号等。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说,这一说法根植于我们传统中,所以,圆与方在我们心中,一直有一种先人为主的密不可分感。

我们的阅读形态越来越多,各种介质和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就像读这两本符号书一样,虽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但其美妙的感觉让我难忘,同时也促使我有兴趣接受更多的阅读载体。让我们的阅读更多元、更有趣。P1-4

序言

我的阅读分享和阅读主张

我曾在微博上发起了两次晒书单活动,一次是去年年底的“2010年度私人阅读书单”,一次是2011年农历春节的“我的春节书单”。这两次晒书单活动得到书友们强烈的响应,每次都有几百位参与者。

征集来的这两份庞大的书单摆在眼前,很喜人也很愁人。喜的是,看着大家的阅读生活,那么美好,那么充实;愁的是,该如何把大家的阅读分享再次分享。我采取了最偷懒的方式,把它们稍加修饰编在我自己的电子杂志《绿茶书情》上,取了一个“晒书楼”的名字,算是给这些书单安了一个家。

之所以产生晒书单的念头,缘于我对各类媒体和机构评选出来的年度好书的无感。虽然我也是有些媒体的评委,也参与了这些书单的评选,但我内心一直有一个疑问,我真的喜欢我自己参与选出的那些书吗?我一定要把自己的阅读拔高到一定的段位吗?我今年最认真读的也是那些参与选出来的书吗?其实我心里是否定的。

好在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可供分享的平台,于是,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在微博上试着征集一下,看看大家是否愿意分享纯私人角度的阅读。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好几百人参与分享他们的私人阅读书单,呈现出来的阅读画面远比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丰富得多。

晒书单是很个人的行为,但很多人的书单晒在一起,就有了一些共性和共识,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份“2010年度私人阅读书单”就像一顿丰盛的阅读自助餐,每个人都奉献自己的菜单,也都能在这份书单中各取所需,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阅读需要分享,这是我一直坚持的阅读主张,也是我办电子杂志《绿茶书情》的初衷。

“2010年度私人阅读书单”活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阅读需要分享”的最直接体现。那么多书友把他们一年来的阅读在网上公开晒出,既是对自我一年阅读的梳理,也是对别人阅读的一次激励,更是一次无私的阅读分享。

晒私人书单让我尝到了乐趣,也感受到了幸福。不久后,大年三十那天,有网友建议我发起“我的春节书单”征集,我没按捺住,就又发起了,没想到,这次的活动响应者更多,整个春节,我几乎都搭在这个活动中,每天惦记着转发大家的书单,整个春节弥漫着浓浓的书香,不仅没感到辛苦,反而觉得边转发边分享的过程很幸福。

这两次热闹的晒书行为让我觉得,随着阅读载体越来越多样化,我们的阅读观念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直信奉传统阅读,并愿意坚守传统阅读方式的我,也在微博等新兴阅读形态冲击下,开始慢慢转变和适应。

微博和豆瓣是现在网上最具分享功能的两个平台,也是当下新形态阅读的主要生发地。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两个平台上享受分享阅读的乐趣,也渐渐地定制出属于自己的阅读界面,用“互相关注”、“加为好友”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链。这是一个群,也可以说是一个圈子。网络上,这样的圈子很容易形成,也很容易解散。

作为“阅读需要分享”的坚持者,我自然要接受大量阅读信息,再把这些信息消化、加工,才能起到分享阅读的效果。  每天,我都会收到大量来自各出版机构的样书,少则几本,多则几十本,这些书大大增添了我办公环境的书香气,这其中,也许只有小部分书会进入我的阅读视野,加入我的书房,更多的书会被淘汰掉,或送人,或堆在办公区,谁爱拿拿去,又或者直接扔到垃圾桶里。

我的邮箱里,也同样会收到各出版机构发来的书情信息,其中,多数为群发,少数为有针对性的主题推荐,还有一部分是常规的定期邮件。这些信息为我选书提供了最初的判断。

我的MSN、QQ上,人数最多的一类也是来自各出版机构的媒介人员和编辑,我们不会天天聊天,但互通信息和索要样书时,我们会及时而迅速地反应。

还有,在微博和豆瓣上,也能看到各出版机构的媒介和编辑,他们利用微博和豆瓣的互动性功能,尽可能多地让他们的书保持高转发率,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这也是我获取书情信息的渠道之一。

当然,还不止这些,每年还有很多台书业大会,书博会、图博会、图书订货会等,热热闹闹,以书为由头,聚会的聚会,旅游的旅游,交友的交友。此外,各出版机构和作者,在平时也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新书发布会和读者见面会,这也是我接受新书信息和阅读资源的渠道之一。

以上这些构成了我每天离不开的“书生活”。

作为“阅读分享者”,我首先要做一个“阅读者”。

阅读是很私人的行为,很私人的选择,而我的阅读,多少带一点工作成分。每次拿起书,总下意识地看版权页,看出版年月,因为作为媒体,有媒体的报道节奏,以新书为主,以新闻手法报道图书,这是大多数媒体的选择,这也是没有办法。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虽然我的书多数都是出版机构提供的,不用买,但“读书如抽丝”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作为书评编辑,我的阅读就不能如抽丝,不然显然赶不上出书的速度,也跟不上媒体的节奏。

我也许不是阅读量最大的,但绝对是最关心书的人。

因为书,是我的工作,是每天要面对的对象,通过阅读它、推介它、分享它,我也得到收获和快乐!

虽然我的阅读貌似多了一点工作的成分,少了一点私人的需求,但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其实阅读不分出发点,就看你是否阅读,在阅读中是否得到启发和收获,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这就是我的阅读,一种很纯粹的、具备分享精神的阅读。

2011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绿茶书情(印象阅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绿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63212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9
15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