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并非某种不足,更不等于孤僻、不合群,当你满心接纳自己的内向,它就会成为你独特的优势,是你的无价宝藏——这不是在为内向性格唱赞歌!我们只是要认清自己,做回自己,因为,内在的生命力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不管这个世界想把我们带到哪里,内心深处的静土始终是我们最自由的家,内向同胞们,欢迎回家!
罗莉·海尔格的《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让你发现内向性格优势,挖掘无限成功潜能!
图书 |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
内容 | 编辑推荐 内向并非某种不足,更不等于孤僻、不合群,当你满心接纳自己的内向,它就会成为你独特的优势,是你的无价宝藏——这不是在为内向性格唱赞歌!我们只是要认清自己,做回自己,因为,内在的生命力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不管这个世界想把我们带到哪里,内心深处的静土始终是我们最自由的家,内向同胞们,欢迎回家! 罗莉·海尔格的《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让你发现内向性格优势,挖掘无限成功潜能!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内容介绍: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职场的残酷竞争,生活的巨大压力,让我们轻易断定:那些善于沟通、喜欢表达、朋友众多的外向型人更招人喜爱、更容易成功;而内向的人则常常和怪异、孤僻、难相处画等号。事实真的如此吗?成功者都是外向型人格吗?内向者就是角落里的少数派吗? 实际上,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心理学家兼内向性格者罗莉·海尔格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内向人群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剖析,说明内向性格的优势特质——驰骋的想象力、强大的思考力、持久的忍耐力和激情,以及可以在内省和独处中获取力量的能力。她同时提出了内向性格人的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如何在对话中创造自己的空间;如何对无聊的聚会说“不”又不会让人觉得古怪;如何自由地表达自我;如何应对工作中那些干扰我们的人;如何与自己爱的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生活。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发现内向性格优势,挖掘无限成功潜能!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反思:反社会、怪异,还是游离于社会之外? 第一章 被误解的身份 第二章 独自一人并非是个贬义词 第三章 变成一个异类 第四章 打破谎言:内向不是少数派 第五章 内向部落: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 回归:内向者的愿望清单 第六章 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第七章 思考的时间 第八章 隐退的权力 第九章 漫游者的自由 第十章 更多的理解和亲密 第三部分 坚守:在喧嚣的世界里做自己 第十一章 在对话中创造自己的空间 第十二章 你可以对聚会说“不” 第十三章 工作需要和人打交道怎么办 第十四章 亲密和独处我都要 第十五章 正视内向性格的不足 第四部分 新生:按你自己的方式狂舞吧 第十六章 不再为内向而道歉 第十七章 用黑暗照出光明 第十八章 敞开心扉.释放内心的能量 第十九章 顺其自然,不掩藏自己的外向 第二十章 内向性格的力量 试读章节 而且,独处可以为我们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更多”,尤其对一个内向者来说,远离人群让我们能够接近一个更为独立、更多质疑、更为诚实的声音——一个让一切都完全不同的声音。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文化氛围中,了解别人都在忙些什么非常有助益。一旦你发现了别人正在做什么,你就可以想法子做得更好——好到恰恰可以抢到一笔生意的程度。可是如果你根本没机会参与竞争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可能会变得紧张,在想你的对手可能保留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或者在盘算某种接手的计划,认为“有人在算计,这也许会伤及我”。 尽管大多数人都只是将独处看成是与人交往和竞争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但是对于内向的人来说,独处却是一个力量的源泉。对任何想施加控制的人来说,独处实际上是一种威胁。许多销售方案都依赖于“只在今朝”式的购买冲动,因为“留到明天再作决定”会有助于你意识到你其实并不需要那种产品。邪教都是通过剥夺其成员独处的时间来掌控他们的。我的客户们都认为,有时间自己思考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都非常看重心理疗法,因为该疗法注意内心的变化过程。当内心的力量逐渐积累起来以后,人们就会有勇气远离各种被滥用的关系,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寻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偶尔也会有一个喜欢孤独的人误用了独处的力量,盘算着怎样对外界进行破坏。这些个例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对内向的人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并助长了集体对内向的恐惧。但是,就其定义来看,内向的人并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他们只是为一些思想和概念所吸引,并且能够在一人独处时在内心里自由地探索这些思想和概念。通常情况是,内敛的性格,暴力倾向系数就较低。比如,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类型测验中,社交内向等级指数如果升高的话,相应的违法水平就会降低。 讽刺的是,具有潜在暴力倾向的独处的人把焦点聚在了外部世界。他们不是接受并享受独处的乐趣,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对群体的憎恶上。他们把自己看成唯一的受害者,有报复的权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独处实际上就会很危险,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愤恨,偏执到扭曲的程度。问题就在这:这种置人于群体之外的扭曲正是我们长期保持的社会传统。内向的人并不在少数,至少有半数的内向者都有类似的情况:如果身处人群中太久就会变得疲惫不堪;厌恶风言风语、八卦消息——有些人甚至会被烦得哭出来;通过反省积聚能量。此外,荣格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半是内向的。任何一个做了MBTI测试的外向的人都会注意到,尽管他外向的分数高于内向的分数,但他仍然带有一些内向的性格。而且,根据荣格的观点,生活中没被有意识使用的性格都储存于无意识当中,随着个体的成长,这些性格随时可能表现出来。 当然,对内向的人来说也是这样:内向性格中也有潜在的外向性格。所不同的是,经常有人鼓励我们要隐藏起内向的一面,而努力表现出外向的一面。 也许,感受社会价值观脉搏的最好方式,就是看看我们自己是怎么把孩子带大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还没见过一个小孩因为太好交际而被父母带来诊疗,父母们也不会为了孩子好交际、不能进入自己的内心生活而烦心。然而,大多数小孩被带来诊疗却是因为他们不太说话,朋友只有那么几个,老喜欢一个人待着——因为他们内向。平心而论,这些孩子当中有很多的确有问题——但问题通常都不在于这些孩子。 今天的孩子大都是在群体的背景下被抚养长大的,从日托班到学前班再到学校,在他们的空闲时间里,我们都给他们设定了玩耍的时间,或者赶着他们去跟邻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遵循着“越多越好”的规则,父母们力求介入孩子们的生活,看着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在这种道德标准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活动被监控,发展方向被设定,活动时间被安排好——整天都是紧张兮兮的。如果一个小孩说“真无聊”,我们就认为他是想要娱乐一下。然而乏味无聊是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奏。那些不能忍受无聊和独处的孩子们对外界的刺激上了瘾,在还没有体验各种内容丰富的可能性之前就匆忙选择了某种东西填补空白。当一个孩子想逃离过度的刺激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父母们更倾向于把这看做是—个问题,而不是一个健康的、重新充电的方式。 等孩子上了学,他就更无处可藏了。对那些天生聪明但是没有受到充分刺激的孩子们,学校已经有所举措,可是对那些受到过度刺激的内向的人却不曾作出任何回应。我见过有些这样的孩子被送来接受治疗。他们不是极度活跃,也不是目光茫然;他们只是觉得教室里太吵,而且感觉被那些极度活跃或者好捣乱的孩子闹得心烦。正像我们预计的那样,这些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要是能一个人单独学习,我就很舒服了。”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告诉我说她喜欢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很安静,大家都在自己的空间里忙自己的事。尽管成绩不及格,老师还是让她通过了考试,因为这是她打破纪录的最好成绩。然而他们却没有给她提供她想要的那种安静的环境。这些被过度刺激的孩子,有的选择了“笨班”,因为至少在这样的班里’?殳那么多人;有的通过“在家学习”项目茁壮成长;有些则通过一些精神治疗的渠道获得了帮助。大部分孩子都学会了在不能独处的时候该怎么办,也适应了嘈杂的环境,尽管心里还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许多内向的人心里都挥之不去。 上述每一条解决办法都是有代价的。你可以放弃你的内向,也可以保持内向但同时把它视为心理问题去接受诊断,这两样取哪个更好呢?性格内向的孩子对独处的请求看起来好像要么没人理睬,要么就是需送去治疗。P22-25 序言 你如果没去过魔时舞场,兴许也在电影里见过。通常是在热闹的音乐夜总会里或是音乐会上,一帮人挤在一块儿,身贴身边舞边互相使劲撞。偶尔会有人从舞台一头钻进来,在众人高举的胳膊上“冲浪”。“魔时舞”最刺激的地方在于你要能够尽量挤到乐队的跟前而不被人踩到。保安们时刻注意着以防有踩踏事件发生,“魔士”们自己也说“场子里”是个危险的地方。 …… 最后一部分更进一层,把关注点从内向的复位转向内向的新生。我们要对社会抱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教育而不是道歉,要带着内向者完善而健全的人格做事,而不是事事顺着别人或者保持冷漠,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们的丰富内涵。我们要考虑外向何时对我们来说是自然的,本性内向的我们何时能放弃那种曾经禁锢我们自由的防御者姿态。我们得开始在魔时舞场里沉思,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舞场就变成了思考的殿堂,外向的撞击再也不能让我们失去平衡,内向和外向的节奏在新的舞姿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罗莉·海尔格 |
译者 | 李雪峰//闫正坤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2985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9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京权图字01-2011-1717 |
版权提供者 | Laurie Helgoe Ph.D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