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吴淡如、尼克·胡哲、刘墉等名家名作,论述人生的智慧、成功的方法、奋斗的历程、梦想的坚持、信念的坚定,名人效应、榜样号召!
《意林》编辑部编著的《智慧书》由中国励志第一刊《意林》鼎力推荐,在意林传媒集团包括《意林》《人物画报》《作文素材》等8大杂志、以及官网、博客、商城等整合传播,主要读者群影响力巨大。这里汇集的每一则故事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它们往往源于知名人物的不凡经历,短小精悍,意味深长,不仅能使我们免于欺骗、免于伤害、免于困窘,更能使我们明辨是非、豁达通明、纵横捭阖。如果说有何种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抵达巅峰、赢得尊严、获得幸福,那么除了智慧,便没有更好的足以改变普通人命运的法宝。
莲池法师曾说:“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每个人都是要病的,但一般人终不免为病所苦,但他却与众不同,因为他有所谓的“安闲法”。“安”则不乱,“闲”则不慌,不乱不慌,自能气定神闲。高僧得病,跟一般人得病并无不同,只是此病与彼病,同又不同。参透其中玄奥,方为得道……
每到冬季,猎人总习惯带着猎狗猎熊,将熊从树洞里赶出来,然后四面出击,逐渐缩小包围圈。而大黑熊泰迪却总能逃脱——它的秘诀仅仅是“不要被吓晕”:“因为没有谁敢上前拦住一头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从昏睡状态中清醒过来,一路跑下去。”其实,猎狗并不能咬伤熊,只是后者容易在猎狗的吠叫中自我迷失……
《意林》编辑部编著的《智慧书》丰富的内容,是专为青年族群卓越成长、走向成功、平衡身心、体悟生命而量身定制的生存秘笈,教授读者为人处世、明辨是非、积极进取、抵达巅峰的智慧与谋略。反复阅读《智慧书》中的名家经典,自然能洞明世事、超越自我,取得非凡的成就,赢得幸福的人生。
直接去找“大老板”
苗向东
在职场上很多人很怕见领导、见老板,在电梯碰到老板不敢出声,在路上碰到老板拐弯走,却不知这是职场大忌。
2008年,段奕宏凭借《士兵突击》一炮走红。之后,《我的团长我的团》再次使他人气翻腾。1994年,段奕宏考上了中戏。大=时,一些形象出众、表演功底强的同学开始陆续接到影视剧组的邀请。到了大四,段奕宏成了班里唯一一个4年里没接过_部戏的人。他试着寻找机会,可导演们见了他都皱眉,“我们要帅气一点的”。段奕宏自卑到了极点。因为没机会出去拍戏,段奕宏只有窝在学校排练话剧,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大三时,他的话剧成绩全班第一。但到毕业,留京名额异常紧张,眼看没有单位接收自己,情急之下,段奕宏竞拿着成绩单跑去见文化部长,武警把他拦在门外。倔强的段奕宏在传达室泡了一天,终于允许与领导通一个电话。后来他留在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在北京落了脚,为日后的成功创造了机会。
现在已经很红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能有今天,还得感谢她当初敲开了台长的门,也敲开了中央电视台的门。她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后到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读研期间她在中央电视台实习。在审片子时她认识了台长杨伟光。实习结束,她就要回原单位了,她是多么的渴望能够留在中央电视台,这对自己的成功可谓是“一步登天”。怎么办?自己就是平民百姓一个,自己既不年轻,也不貌美;既没有关系人与台长很熟,无法得以引荐;也没有很多钱,送个什么大礼给台长;台长离自己也太高、太远了,作为实习生,平时能够见到主任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换作别人,肯定想都不敢想留下来,但她决定试一试。一天,她在没有人引见,与台长不是很熟的情况下,就直接敲开了杨伟光台长的办公室,进去后就直接对台长说:“杨台长,我实习结束了,我喜欢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你能不能让我留下来?”敬一丹过去的工作经历和实习期间的表现,杨伟光是了解的,也认可她的荧屏形象和气质,同意她留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任主持人。这一年,她已经33岁了,留在了中央电视台,从而开创了她辉煌的人生。
进人公司要主动敲领导、老板的门,要想获得提升,同样要大胆地敲门。著名经理人甲骨文公司华东暨华西区前总经理李绍唐曾经这样说:“我要奉劝年轻人,你要敢于敲你老板的门。”
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工作的第15年,李绍唐已经做到协理。40岁时,他勇敢地敲开老板的门,直接问老板:“你老实告诉我,在未来三五年内,我是否有往上升迁的机会?我到底有没有爬到金字塔尖端的机会?”
得到的答复是:“机会不大。”因为IBM人才济济,企业文化非常强调“辈分”与“派系”,在他的前面至少排了十个人。即使他愿意等,只怕轮到他,也是30年以后了。所以,他开始寻求IBM之外的机会。如果不是因为“勇敢表达”,老板岂能在满眼人才中发现他——既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又没有留过洋、而且还没有MBA学历。他在耐心等待了两年半之后终于有了空缺,李绍唐被任命为甲骨文公司华东暨华西区董事兼总经理。
“勇敢地敲领导、老板的门”,就是敲开机会之门,有事直接去找大老板,这往往是成功的捷径!
发呆的美好
陈道明
有位三十岁的朋友告诉我,他活得很焦虑。社会走得太深,你就会焦虑。能对生活多控制一点,焦虑就会少一点。
朋友往往会问:你在家都干吗?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
我认为发呆是最放松的事。尝试把脑袋放空,哪怕只有几分钟,其实也挺幸福的。
人生大部分是空白,人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里边填东西,给自己加载。其实最好的事就是跟好朋友一起发呆。有一起发呆的瞬间,说明关系是多么放松。我们常常在与人接触时让自己撑着,都是怕话掉地上,话接话,赶快接起来,太累。
而且焦虑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不自由。我觉得很多人达到“自由”的状态是在“无能期”:退休了,社会不需要你了,年轻人不需要你了,孩子不需要你了,有人认为这是自由,其实那不叫自由。自由不是被抛弃,而是放弃。
我曾经在西北一个庙门口看到一副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我一直在体会着它。“在高处立”是说可以站得很高看问题;“着平处坐”,踏踏实实,平等对人;“向阔处行”,就是说心胸要开阔,做事要变通,别走死胡同;“存上等心”,就是存善良的心,要自律;“结中等缘”,就是不拒人千里之外,也不零距离接触,中庸;“享下等福”,就是说要能吃苦。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行而正难,思无邪难上加难。
P26-27
无智慧则无卓越自我
日本一家银行曾发生过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某天下班前,突然来了一位老先生,将不明液体倒在地上,然后让工作人员把钱装进他带来的纸袋里,否则就要烧掉整问银行。工作人员答应了他的要求,却在纸袋中装进了25万元硬币。老先生拿起纸袋,纸袋却破了,硬币撒了一地。老先生弯腰捡硬币时,又不小心跌倒,十分狼狈地让赶来的警察逮个正着。这位老先生是因为欠债,迫不得已才去抢劫的,其情可悯。
一位著名作家看到这则新闻后写道:“这是个现代的黑色寓言,暗示我们,很多事要专业才行,当抢匪也并不那么简单。或许还有另一层意义:别在年老的时候才想到尝试新事物,想要做什么,趁年轻,否则就会变成一则笑话。虽然实现梦想永不嫌迟,可是,只有年轻时多花点力气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修炼到专业的程度,太老才领悟,做什么都难免不专业。而且,老了输不起,输了没办法重现来过。”可能基于同样的理由,过往的智者警告我们尊重经验和智慧:我们不仅要有敢于实践的双手,更要有善于思考的头脑。
遗憾的是,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单靠个人的历练永远不可能抵达比当下更高的高度,除非我们能借助他人的头脑,将他人的智慧化作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而这正是我们编撰本书的初衷和旨归。这里汇集的每一则故事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它们往往源于知名人物的不凡经历,短小精悍,意味深长,不仅能使我们免于欺骗、免于伤害、免于困窘,更能使我们明辨是非、豁达通明、纵横捭阖。如果说有何种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抵达巅峰、赢得尊严、获得幸福,那么除了智慧,便没有更好的足以改变普通人命运的法宝。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如果不在年轻时成功,就意味着失败。从某种意义而言,的确如此。但假如我们还没有失去积极进取的心力,事实上我们便永远不老。年轻,并非人生旅程中的某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种意识,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蓬勃朝气。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的胆识与气质,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老人。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我们佝偻于时间的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无穷无尽的渴望。在我们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空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我们就能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我们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绝望的寒冰酷雪所覆盖,我们便衰老了,即使我们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我们心中,捕捉每一个乐观向上的电波,我们便有希望死于年轻的80岁。很显然,具备上述胆识与气质是我们需要明了的首要的智慧法则。
当然,智慧还将使我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其他人生真谛:真正的勇敢不是不畏惧苦难,只是不被苦难所击倒罢了;真正的慈悲不是对个别人的怜悯,而是由个体经验出发,真切地感受到众生的悲苦;而真正的高贵,不是依靠名利引人追随,而是能够超越自我,始终带着情感默默前行。
《意林》是意蕴之林,这里荟萃的短文篇篇意趣盎然,意象新颖,意味深长,蔚然成林。
——著名作家 周国平
启迪智慧,丰富心灵。《意林》中故事也许让人能在火车上,在等人时,在那些细碎的时间里,送上一点感动。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感动。
——著名编剧 石康
优秀的杂志懂得:从生活的丛林中寻找意义之树,在意义的树枝上开出人类智慧之花!
——著名作家 池莉
其品清逸,若晨之曲;其味悠长,若茶之香。
——著名诗人 汪国真
人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
——意大利作家 薄伽丘
智慧是唯一的自由。
——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